官畲村发现古石刻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60
颗粒名称: 官畲村发现古石刻记
分类号: K877.4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官畲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居民以兰姓、雷姓和钟姓为主。据当地村民兰树木介绍,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告诉他,在墓仔墘发现了一个刻有"仙字"的石刻。作者随兰姓和木姓的当地居民前往墓仔墘进行考察,发现了这个古老的石刻。石刻上的文字形状奇特,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畲族文化有关。尽管不能确定这个石刻是由雷电打出还是与雷姓畲民有关,但可以推测这个石刻可能是古代雷姓畲民文化的遗存。黄仲琴教授认为这个石刻可能与畲族的文字相关,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总之,这个发现对于研究畲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官畲村居民的寻根和访祖行为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 华安县 官畲村 石刻

内容

古石刻位于华安县城东南方官畲村附近的墓仔墘。字形似蝌蚪,显得很古老。
  官畲村是华安县新圩乡的少数民族村,居民共317人,其中兰姓197人,雷姓94人,钟姓26人。根据兰姓宗祠牌位可以证明,他们是于同治年间从漳浦县赤岭乡迁来的。至今保留畲族语言和风俗,善唱畲歌。三月十三日我们乘省艺术馆干部兰雪霏到畲村采访畲歌手之便,结伴也去寻访少数民族的文物古迹。
  党支部书记兰树木同志告诉我们,十多年前他父亲兰城贵告诉他,前人说,在墓仔墘有雷公打的“仙字”。于是兰树木和一群畲族青年趁在彼处劳动午休时间,进行搜寻,终于找到了“仙字”石刻(附照片)。
  这次引导我们到墓仔墘看仙字的叫钟和木,三十四岁,走到往华山村的分岔口处,他说那边叫“瑶址”。(或是窑地?)情况他不清楚。
  我们从村里走到墓仔墘花了四十分钟,约距官畲村五里之遥。道路难行,林荫蒙蒙,另有一番情趣。
  石刻的母石是花岗岩,椭园形,长一米,宽70厘米,厚40厘米。文字不规则地勒刻其上,多已漫漶不清,仅有个别字划深近一厘米,宽1.5厘米。因摄影没经验,涂上白粉,又镜头与文字相平行,故照片莫能显示其深度。字形与仙字潭古文相异,不知何义。
  相传这处文字是由“雷公”打成的,所谓“雷公”到底是雷电还是姓雷的畲民,倒值得研究。据黄仲琴教授遗著《汰溪古文》(见《仙字潭古文字探索》即《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中引用《平和县志》:“瑶以盘,兰、雷为姓。本盘弧之后”。又《罗源县志》:“畲民祖出于盘弧之后,即瑶人也”。黄教授认为仙字潭古文是“兰雷种人以具文字刻石,不足为怪”。至官畲村的石刻,黄教授没曾目睹,也无所考证,是否和仙字潭古文字有关,尚是疑问。
  据我意见,这次我们寻访到的石刻位在畲村附近,这处古文可能是古代雷姓畲民文化的遗存,很是珍贵。或云畲族本无本族文字,只通行汉字。这是就近代的畲族而言。古代畲族或有文字,只因识者无多,年久失传了。
  官畲村兰姓虽在清同治年间来这里,但这次内迁可能带有寻根访祖之意。因为《平和县志》载云:“……闽省凡深山穷谷之处,每多此种(瑶)”。明末陈天定《北溪纪胜》说:“古称桃源洞,兰雷所居也”。今华安沙建乡与新圩乡仅一江之隔。《龙溪县志》云:“柳营江去县城四十里,六朝至唐,漳江(九龙江)以西及南北一片之地,皆群苗窟穴。“所以,黄教授认为兰雷钟人以其文字刻石的看法,可能在对官畲村作进一步调查研究时得到印证。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官畲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石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