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和春村的古悬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59
颗粒名称: 记和春村的古悬棺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和春村的古悬棺》是一篇讲述福建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发现的古代悬棺的文章。在和春村的山坡上,有一个密封的瓦屋,里面放置着一口木棺。根据当地村民的传说,这个木棺可能是属于邹姓家族的遗物,里面葬有邹幼邻的母亲。据考证,邹姓是从河南南阳固始县迁徙到漳州,并在元末时期移居马坑和春村。根据族谱推算,这具悬棺大约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时期。虽然还有其他关于悬棺来历的说法,但通过对邹姓族谱的研究和调查,初步得出结论,认为这具悬棺与邹姓家族相关,是元末时期邹姓祖母的遗物。
关键词: 华安县 和春村 古悬棺

内容

和春村属于华安县马坑乡,海拔一千余米。离村一里左右的山坡里有一间破旧的瓦屋(图一)此屋密封,无门可入,只在墙间开个小窗。从窗口望进去,便见一具木棺垫在离地半米的石头上,棺身呈长方形,棺盖面呈弧形(图二)。
  据村人说,棺木用铁钩吊起,后因铁钩生锈断落,才改用石头垫底。这具木棺历经数百年,至今完好无损。
  关于这棺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悬棺为本村邹姓所有物,内藏邹幼邻(俗号“珍珠公”)母亲的遗体。幼邻有孝于其母,不愿将她遗体埋入土中,化为腐壤,而宁愿把棺吊在空屋里,以便随时祭祀瞻仰;(二)当时木棺曾埋在地下,发生鸡不鸣、犬不吠,大雨震电等可怕现象,村民惑于迷信,急忙焚香祷告,把棺挖出,用铁钩悬起,(三)古时有个举子入京应试,病死此地,村人具棺收殓,暂厝此屋,以待举子的亲人认领。
  这三种说法,除第一种略有姓名可考外,其他两种都无依据,不足凭信。
  或疑和春悬棺和武夷山的悬崖船棺同属古越人的葬俗。我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教授请教,他回信说:“(上略)从房屋和棺形看恐不会太早。在福建曾发现崖墓,如武夷山的船棺(《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54页),为少数民族古代遗物,但与此不同,希进一步调查了解。”李教授断定和春村的悬棺并不同于武夷山的船棺,不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遗物,理由是正确的。
  那么和春村的悬棺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为了研究真相,我曾多次到和春村实地考察,并深入群众进行调查访问。好不容易才说服了一位姓邹的老大爷拿出族谱给我看。据村人口传,每年春节,邹姓子孙常到悬棺处礼拜,並且修补房屋。悬棺所藏尸骨是当地邹姓第十七代祖母。经查对邹姓族谱,确有邹幼邻名字,其父邹振阳,其母周宣慈,那么和春邹姓第十七代祖母必系周宣慈无疑了。现在和春邹姓已是第三十多代。据《族谱》说,邹姓始祖于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奉命从河南南阳固始县入漳。他们在漳州定居,算是第一代。到元末时因避乱才移居马坑和春村,一直传到今天。按元顺帝于一三六八年退出北京,距今六百一十八年。古人早婚,二十岁可传一代(这里不依“男子三十而娶”的古礼和“三十为一世”的说法计算),和春邹姓第十七代祖母大致生存在元末期问。可知悬棺是元末邹姓的遗物。这是初步结论,希望读者进一步研究。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金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和春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