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古老戏剧奇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54
颗粒名称: 玉山古老戏剧奇葩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5
页码: 70-74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福建玉山村的白字戏进行调查的情况。玉山村是华安、安溪、长泰三县交界处的一个村庄,有着悠久的白字戏传统。白字戏是一种南管戏剧形式,演出时使用南曲和民歌小调,演员和乐队都是男性。在过去,玉山村的林氏世代传承白字戏,每三年一次祭祀仙妈时,会回乡酬香,为了荣宗耀祖,在几个月前就会请艺人师傅来教年幼的男童学戏。然而,随着迷信观念的破除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白字戏逐渐消亡,原有剧目没有新的创作。
关键词: 华安县 玉山 古老戏剧

内容

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漳浦人氏蔡奭著《官音汇解释义》一书,书中记载闽南当时流行戏剧的情况:“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我曾于1957年《戏剧论丛》第三辑中见到谢家群同志写的一篇《福建南部的民间小戏》一文中记述:“鳌山上的玉山乡白玉社发现了古老的‘白字戏’,也叫做‘老白字’戏。”为了更进一步认识“白字戏”的真面目,我与地区戏曲志编辑部周贤奇、恽文德在华安县戏曲志编写组陈进昌、蔡文树和新圩文化站李建水的陪同下,于1983年8月10日往访玉山。
  是日,我们一行从新圩乘船沿九龙江顺流而下,经过了一个小时,在鹅山渡口下船,登上陡峭的鹅山,爬了两个多小时的羊肠小径,在海拔六百多米的山巅上,猛然回首,九龙江状如玉带蜿蜒山下。山巅的山窝处就是玉山村。玉山村处于华安、安溪、长泰三县交点,有一百三十六户,八百三十七人,可耕面积一千零二亩,其中水田九百亩,还有原始森林一万来亩,人造森林千多亩。
  玉山村原名叫白玉社,几乎都姓林,是仙都上宅林氏七世来开基的。我们在玉山村里遨集了一些民间艺人举行座谈会,了解了村里白字戏的情况,看了以前演戏所用的服装,录了些主要唱段,拍了表演动作的照片,后来又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协助下,得到了族谱资料,看到了剧本的手抄本,收益匪浅。深藏在崇山峻岭、莽莽苍苍森林之中的玉山上,竟有这样一朵古老戏剧奇葩—〓白字戏,实在令人赞叹!
  考仙都中圳上宅所藏《林氏家志目录》记载:“林之先,乃闽大田县尤溪万积洋人,宋季十郎宗鲁公者,避乱,徙居于漳之北,渔樵。”其族谱图如下:
  林氏至今在玉山衍传二十七世,大约在南宋末期开始在玉山落户生活。
  在玉山上,我们采访了七十来岁、六十来岁、五十来岁的三个年代白字戏艺人,得到下列的资料:
  这些民间艺人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里,白玉社林氏每三年逢“仙妈”祭祀时,都要回去“酬香”,为了荣宗耀祖,他们不愿意空手回去酬赤脚香,在酬香的前几个月就得请艺人师傅来社里教一批十一、二岁的男童学戏,因为这种戏所用的语言是山区百姓听得懂的白话,所以叫白字戏。教戏师傅说,唱的是南管,应叫白字戏属南管。
  这种白字戏正是蔡奭书中所指的唱泉腔的白字戏,因为唱腔是南管,并非潮州白字。当我们提起谢家群同志曾经写文章把玉山的白字戏介绍为“老白字”时,参加座谈的艺人们都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说老谢在五十年代初期县城会演时见过,他没有到我们这个村里来,“老白字”是他自己的叫法,我们从来没有这个叫法。
  玉山的白字戏仔属南管演过剧目有《唐二别妻》、《桃花过渡》、《补瓮》、《管府送》、《番婆弄》、《陈三留伞》,其中《番婆弄》和《陈三留伞》的唱腔属大曲(民间艺人世传的称谓,实际上就是现在保留在泉州的南曲),其余四出戏的唱腔是民间小调。
  演出使用的乐器有南琵琶(艺人们取其外型象猪腿而俗称其为琵琶腿)、三弦、二弦、笛子,原来还有洞箫,后来村里没人会吹,就失传了;打击乐器有板鼓,后来改用堂鼓、拍板(五块木板,上端用绳联成一串,下端可自由开合,演奏时手执板左三右二相撞击,俗称“碧”),钹、小锣,演《桃花过渡》时加用马锣。
  演出形式是落地扫,化妆用普通的胭脂水粉,服装本村自己制作,现在还保存有以前演戏陈三穿的宝兰缎衩衣一件,益春穿的白土布镶边无水袖大襟褂一件,肉红色织花绸大襟褂一件,五娘、益春的裤子各一条,陈三戴的黑绒帽一顶和旦角头上戴的珠花。使用的砌末桌椅,都是演到哪里借到哪里,无桌围椅披,桌椅在台上摆成一字型。演员和乐队都是男性,旦角有特殊的观音指表演身段(即大姆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小园圈,其余三指伸直。)表演动作大都是连续性,象二人转一样,既要表演又要演唱,显得特别累,台后的人从头到尾给前台表演的人帮腔。
  演唱的曲调除了南曲以外,还用了很大一部分的民歌小调,如《十月怀胎歌》、《长工歌》、《病囝歌》、《相骂歌》、《守寡歌》、《担水歌》、《补瓮歌》、《灯笼歌》等。
  解放后,破除了迷信,不需要带戏回仙都酬香,再加上与外界接触比较多,新的文艺不断崛起,而白字戏仔属南管就其剧种本身而言,所有的剧目都是两个角色,剧情简略,历年来也无创作新剧目,原有剧目全村几乎都家喻户晓,所以也就渐渐走向消亡,历史上玉山这种戏剧的存在说明当时华安的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连这么偏僻的深山老林里都能演戏,难怪乎北溪人氏陈淳给这些地方小戏罗列了八大罪状,上书傅寺丞“若漠然不之禁,则人心波流风靡,无由而止,岂不为仁人君子德政之累?谨具申闻,欲望台判,按榜市曹,明示约束;并贴四县,各依指挥,散榜诸乡保甲严行止绝。”
  玉山上的这朵古老戏剧奇葩给研究闽南戏曲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附注

①宋·陈淳《北溪文集》卷二十七,清·沈宝均主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引此文。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松民
责任者
周贤奇
相关人物
恽文德
相关人物
陈进昌
相关人物
蔡文树
相关人物
李建水
相关人物
林管煎
相关人物
林动
相关人物
林春桂
相关人物
林观丁
相关人物
林大生
相关人物
林眉形
相关人物
林阿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玉山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