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安县戏曲发展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51
颗粒名称:
华安县戏曲发展综述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8
页码:
50-5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安县戏曲发展的综述。首先是白字戏在华安县的流行区域,主要在新圩公社玉山大队,以及绵治大队和沙建公社的上樟、汰内、沙建、上坪等大队。白字戏仔主要是南管风格,演出形式是落地扫,曲调有民间小调和大曲。
关键词:
华安县
戏曲
小调
内容
一 白字戏
白字戏流行区主要在新圩公社玉山大队。解放前绵治大队和沙建公社的上樟、汰内、沙建、上坪等大队也曾流行过。
玉山大队(即白玉社)地处华安、安溪、长太三县交界,海拔600多米,有136户、837人,该大队几乎都姓林,是本县仙都上宅林氏七世来开基的,至今在玉山衍传二十七世,大约在南宋末期开始在玉山生活。
据调查,在封建社会,白玉社林氏每三年逢仙都“仙妈”祭祀时,都要回去“酬香”。在“酬香”前几个月就请艺人师傅来社教一批十一、二岁的男童学戏和唱曲,所学戏曲当地称为白字戏仔(属南管)。白字戏仔只有二个角色、剧情简略,学过的剧目有《唐二别妻》、《桃花过渡》、《补瓮》、《管甫送》、《番婆弄》、《陈三留伞》。演唱的曲调有《十月怀胎歌》、《长工歌》、《病囝歌》、《相骂歌》、《守寡歌》、《担水歌》、《补瓮歌》、《灯笼歌》等民间小调和大曲。
演出形式是落地扫,用胭脂水粉化妆,服装自制,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有特殊的观音指和朝天指表演手段。表演动作大都是连续性的,象二人转一样,既要表演动作又要演唱,后台的人自始至终给前台的人帮腔,一帮到底。
白玉社的大埔和后垄山流行北管,也是为了每三年回仙都酬香而演出,北管只有清唱、没有表演,后垄山学过的全出戏文有《庵堂会》。使用乐器有头弦、有胡、翘手(短柄月琴),北弦(北三弦)。打击乐器有大锣(直径约80公分左右)、板鼓、堂鼓、倒板、大小钹、小锣铜钟。用普通话演唱与对白,声腔有西皮、二黄等,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弦乐的“头弦”,击乐的“大苏锣”,管乐的“头号”,这三种乐器的独特的乐曲伴奏构成闽西汉剧的特有风格。玉山的北管具备了前面二样,头号惯用于两军交战、法场问斩的场面烘托激烈气氛,而清唱没有武打和表演的场面,所以没有用“头号”。所以说玉山的清唱北管是闽西汉剧的清唱。现在几乎绝响。
玉山白字戏仔只有两个角色,剧情简略,打击乐也简易,不能制造浓重气氛,没有新剧目。解放后破除迷信,不需要带戏去酬香、又缺乏组织,所以渐渐失传。虽然五十年代初期曾经到漳州参加专区会演,可是简陋的白字戏仔斗不过新崛起的子弟戏(芗剧)。北管是一种清唱形式,唱的是普通话,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地更无感染力,难以衍传,所以白字戏仔(属南管)和北管渐渐在玉山消亡。
二 汉剧
三十年代初,外江乐天彩汉剧团曾到本县仙都公社演出。一九三五年,乐天彩又到仙都演出,文武生林清秀(广东大埔人)因失声,在龙锋大后坪村入赘林家,妻陈巧树。旦角游阿定(永定人)在龙锋入赘,武老生梁玉美(广东大埔人)、武生陈万春(广东人)、廖德聪(广东人)相继在大寨(现名大地)入赘、还有大花林勉、老丑邱阿二、青衣陈甘草(漳平永福人)、反角丑游阿江(永定人)、老丑陈朝乙(漳平人)、花旦陈郭仔(龙岩龙门人)等演员先后在仙都的中圳、龙峰等地入赘。因此,安溪龙涓人李万枝和中圳人林志关,便组织上述演员并吸收一些本地演员成立“新凤仪班”在仙都演出,主要剧目有《云中落绣鞋》、《宛城遇张秀》、《三气周瑜》、《斩穆槐》、《空城计》、《击鼓骂曹》《左慈进柑》、《猛虎关》、《张顺祥卖柴》、《铁板记》等,到安溪、漳平、永福等处及本地演出。此外,仙都还组成锣鼓阵,演汉剧清唱,学过的剧目有《何文秀》、《铁板记》等五个剧目。
一九四二年,“新凤仪班”因原有演员年老,语言声腔与当地欣赏习惯有差距,并受歌仔戏传入的影响,无法自存,遂解散,华安汉剧自此一蹶不振,渐渐消亡,至今仅有个别老艺人尚在而已。
三 芗剧
(一)华安芗剧的根源和其组织的发展
我县芗剧兴起在三十年代,主要由龙海、漳州、台湾传入,最早是以座唱的形式出现,民间艺人称为“歌仔阵”、“锣鼓阵”。一九三七年后歌仔阵逐渐加上表演程式出现在舞台上。
一九三七年华丰赤溪村组织歌仔戏班,由当地人李万安、李四海、李坎额、李明月,张金荣等十二人合股筹建。张金荣系台湾人,一九三七年前后在此地收放排河道税,也出一股合办,聘请漳州王金龙、龙海海澄蔡大仔教戏。排演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孟丽君》、《梁祝》、《陈三五娘》等,在漳平、安溪、本县高安、良村等地演出。一九四五年,因二个主角丑被国民党抓丁,遂解散。
华丰下坂村稍后亦组织“高云贵”歌仔戏班,以印尼华侨回乡投资为经费,由李石麟、李森海、李溪河等负责筹办。戏班建立后常与赤溪戏班对台斗戏。一九三九年后,歌仔戏禁演,改唱改良调,聘龙海海澄苏友仁教戏,后又续聘王金龙、黄含笑教戏,主要剧目有《魁生案》、《孟丽君》、《吕蒙正》、《梁祝》、《狸猫换太子》等。曾到南靖回溪、漳平永福、本县高安、仙都等地演出。活动至一九四八年戏班解散。
仙都龙峰原有一人名林鲁仔到台湾,其养女招夫入赘名阿枝,一九四一年底回乡,倡办歌仔戏班,并与乡里筹办。第一个剧目《纸马记》学得不够好,四个月后,林火生、林樟芝、林金元,林水春、林玉麟、林肚粪等十八人集资办戏班。赛会后戏班要解散,林元英为大公人,从公田收入中拨钱续办,一九四四年底因主角花旦、文小生被国民党抓丁遂解散。
一九四二年二月,龙峰戏班聘安溪举溪人陈经营教戏,四月到中圳试演《福州奇案》。
同年,印尼华侨林文字回乡与乡里十八人集资在中圳筹办“新金春”歌仔戏班,聘漳州大岸顶陈清宝教戏。排演剧目有《士其武义》、《忠义传》。
八月,在仙都寮后搭二个戏台,中圳“新金春”戏班与龙峰戏班唱对台戏,连演三晚。
仙都“仙妈”“迎秋火”节后,“新金春”要解散,林文字一批人重新投资续办。
一九四五年,“新金春”改为“聚凑班”继续演出。一九四年底,“聚凑班”加入国民党”三青团,为第二团,不久遂解散。
一九三七年九月,丰山玉兰在原有锦歌阵基础上改唱“歌仔阵”,紧接着成立“子弟班”,演员均为男性,聘龙海颜厝林沧海教戏,同年十月演出《八角水晶牌》,以原来锦歌演唱者和乐充当歌仔戏的前后台。由当地人黄逵、黄大憨、黄奕代等牵头筹办,除个人出资外,还从群众中募捐。演出剧目有《杂货记》、《嫁妆记》、《越台梦》、《小红袍》等。活动范围在漳州天宝、后林、本县的丰山、银塘、霞尾、芹坂等地,该班至一九四二年解散。
一九四二年,丰山内角开始排演歌仔戏,由当人杨水圳、杨榜、杨元等牵头自筹经费、聘漳州浦南梁连发教戏。主要剧目有《误认夫》、《包公审梅花》等,不久因演员被抓丁而解散。一九四六年原班再度排演《狸猫换太子》、《酆都城》、《莲英托梦》等。翌年,因经费困竭解散,此后一蹶不振。
我县芗剧传入发展主要有以上三个重要区域。
建国以后,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党的文艺方针的贯彻,芗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得以发展壮大。
一九五四年,赤溪村在县文化馆帮助下重建业余芗剧团。
一九五三年,下坂村由李德木、李德香负责重建业余芗剧团、聘龙海县石码镇林建封、海松教戏。主要剧目有《火烧百花台》、现代戏《海上渔歌》等。五九年底剧团停演,至六四年才重新演出。
华丰区的草坂、罗溪等村也分别在五二年,五六年建立业余芗剧团。
一九五四年,仙都区龙峰乡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重建业余芗剧团。演出主要剧目有《三请月娇》、《珍珠塔》等。中圳聚凑班活动至一九五八年底仙都成立公社并抽调中圳、龙峰、云山三个业余剧团人员组织成公社业余芗剧团才解散。公社组建业余芗剧团后,演出主要剧目有《血手印》、《沉香扇》、《樊梨花》等。
一九五〇年,丰山区、银塘村组织“我你他”业余芗剧团,由赵自然负责,只演《台民泪》等现代戏。五二年底即解散。一九五四年,赵自然、赵弦五重新组织业余芗剧团,转演古装戏。主要剧目有《西厢记》、《卓文君》、《白衣女》。到过漳州市郊吴浦、浦林、布坑等地演出,影响较大。该团活动到一九五八年,由于大部分演员被县办专业剧团抽调而遂解散。
玉兰村“子弟班”一九四二年解散后,至五二年才由黄允成组织业余芗剧团,聘林沧海教戏、主要剧目有:《二美奇缘》、《义侠奇案》、《凤仪亭》等,时演时停。一九五七年、由黄犁再组织过一次,到六六年文革解散,至今没有活动。
此外,芹坂村、湖坪村也分别在五四年、五七年组织过业余芗剧团。
一九五五年元月,我县举行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有华丰区的草坂、下坂,丰山区的银塘,仙都区的中圳、大地、云山、龙峰,沙建区的上坪等十几业余芗剧团和玉山的白字戏,以及马坑良村半山的木偶参加会演大会。这次会演检阅了建国初期我县戏曲活动的成就。草坂业余芗剧团演出的现代戏《一网打尽》获一等奖,银塘业余剧芗团演出的《西厢记》获二等奖。
此后,五七年、六〇年、六四年均进行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这几次会演大会对我县戏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二)华安县芗剧团
华安县芗剧团一九五八年九月开始筹办。由文教科杨炳炎同志负责,从本县几个业余芗剧团选拔廿三名演员和外县几位老艺人及其他职员共三十名组成,暂名“华安县实验芗剧团”。上演剧目有《莲蕉子大破机关楼》、《空中落绣鞋》等。
一九五九年十月七日正式成立“华安县实验芗剧团”,李文龙任指导员、林坤木为派团干部,演出定型剧目有《芙蓉仙子》《贾似道游西湖》等。林润生、唐杏元根据林长仁的电影剧本(未发表)改编的芗剧现代戏《畲族翻身记》到各大队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和县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九六一年十月,杨文成任付团长。一九六〇、一九六二年,龙溪艺校陆续分配十一名演员充实剧团(五男六女)。
一九六二年,编剧陈长江同志创作古装戏《科元梦》参加地区专业剧团观摩演出,获得剧目三等奖,林坤木创作古装戏《苦海行舟》上演。一九六三年林坤木创作芗剧现代戏《血泪仇》。《血泪仇》是据本县解放前大土匪头黄雨定欺压百姓及其覆灭为题材创作的,上演后,县各机关、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学生观看,影响颇大。一九六四年五月,编剧陈长江创作芗剧现代戏《高山流水》参加龙溪地区专业剧团汇演,获剧目创作三等奖。一九六四年以后,转向排演现代戏,有《南海长城》、《夺印》、《沙家浜》等十四个剧目。一九六四年底剧团进行社教,一九六五年元月动员一批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处理五人遣回原籍。同年一月林金碰从部队转业任剧团党支部书记。一九六六年以后仍上演《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华安县芗剧团解散,除干部和全民职工另行分配工作外,其余演职员全部遣回原籍参加劳动生产和上山下乡。同年八月,县革委会宣传组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先后由马维奇和杨炳炎同志为负责人。一九七〇年八月至十二月,从上山下乡中招收二十多名男女知识青年,移植排演“样板折子戏”和歌舞节目。一九七一年初派县武装部干事罗喜泉任指导员。翌年九月又从知青中招收七名有文艺素质的男女青年充实“文宣队”。是年底调县粮食局干部李祖田任队长,罗喜泉调回武装部。一九七三年六月李祖田离开“文宣队”,从丰山公社调叶志经同志任“文宣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九月份由于演出需要,陆续将原遣回原籍的剧团演员收回,上演剧目有《平原作战》等剧目。一九七五年初《平原作战》参加地区专业剧团现代戏汇演。五月,叶志经同志调离,县革委会宣传组干部杨裕清接任文宣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主要上演剧目芗剧移植“现代戏”《盘石湾》、《半篮花生》。一九七七年五月,创作演出曲艺《红日照先锋》、琵琶座唱《赞杨开慧》、三人舞《迎接华主席像》及《园丁之歌》参加地区文艺汇演。
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安芗剧艺术重新获得生机,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开始演出古装戏《逼上梁山》,一九七八年二月上演《十五贯》,十月演出《春草闯堂》。一九七九年三月以后陆续上演《连升三级》、《女驸马》等传统戏,古装戏。由于落实党的文艺政策,已将原剧团解散人员全部收回(部分年老体弱演职员办理退休)。一九八〇年四月‘由县文化局行文恢复华安县芗剧团名称,杨裕清任团长兼党支部书记,一九八一年七月,杨裕清同志离任。县委宣传部报道组汤永兴同志接任团长,县防疫站陈龙兴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演员吴全兴、郭玉花参加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汇演,吴全兴获一等奖,郭玉花获三等奖。一九八一年八月,编剧陈长江同志创作芗剧现代小戏《招财卖牛》,县文化局干部陈进昌同志创作芗剧现代小戏《意外姻缘》由剧团排演,参加一九八一年龙溪地区创作剧目巡回观摩演出,《意外姻缘》获剧目创作一等奖,《招财卖牛》获剧本创作三等奖,剧团获演出三等奖。同年十二月九日,《意外姻缘》改名为《情牵两代》,参加福建省一九八一年创作剧目调演大会演出,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参加全省调演大会,《情牵两代》主角林美云的扮演者曾美华同志在省调演大会中获演员奖。
一九八二年编剧陈长江同志创作芗剧现代小戏《金凤做媒》,根据同名独幕话剧改编的芗剧现代小戏《买电视》以及县文化局干部陈进昌同志根据小说《进山》改编的现代小戏《月明深山》,同时参加一九八二年龙溪地区创作剧目观摩,《月明深山》、《买电视》获剧目创作奖。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进墨
责任者
蔡文树
责任者
李万安
相关人物
李四海
相关人物
李坎额
相关人物
李明月
相关人物
张金荣
相关人物
王金龙
相关人物
蔡大仔
相关人物
李石麟
相关人物
李森海
相关人物
李溪河
相关人物
林文字
相关人物
陈清宝
相关人物
杨炳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桃花过渡》
相关专题
《相骂歌》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唐二别妻》
相关作品
《补瓮》
相关作品
《管甫送》
相关作品
《番婆弄》
相关作品
《陈三留伞
相关作品
《十月怀胎歌》
相关作品
《长工歌》
相关作品
《病囝歌》
相关作品
《守寡歌》
相关作品
《担水歌》
相关作品
《补瓮歌》
相关作品
《灯笼歌》
相关作品
《庵堂会》
相关作品
《斩穆槐》
相关作品
《云中落绣鞋》
相关作品
《宛城遇张秀》
相关作品
《张顺祥卖柴》
相关作品
《铁板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