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水畲族钟氏的现状和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49
颗粒名称: 坪水畲族钟氏的现状和来源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41-4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安县坪水村的畲族钟氏的现状和来源。坪水村位于华安县高安乡,坐落在海拔860多米的高山附近。全村共有64户,户主都姓钟,人口总数为418人。畲族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同时也种植了杉、竹、松、茶、李、柑等作物。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经济收入和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在文教方面,坪水村建立了学校,逐步提高了文化水平。在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畲族人民崇尚祭祖活动,并且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艺术,喜爱唱山歌。畲族的婚姻和丧葬习俗也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 华安县 钟氏 来源

内容

一 现状概述
  坪水村位于华安县高安乡西部,海拔860多米,背负高山,面临坡地。周围有厝边尖、鼎寮尖、粗石尖;鹰仔尖,七地坠地、清寮、挺仓山诸峰,地势险峻。降水量为150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2—13℃。
  坪水村有64户,户主都姓钟,有少数姓蓝、雷的,是由新圩乡官畲村、漳平县山羊格村、长泰坂里村来成亲的女姓。总人口418人,其中男310人,女108人。全劳动力60人,半劳动力50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共有稻田416亩,农地16亩,林地6,800多亩。全村造林1,002亩,种植杉、竹、松、茶、李、柑等作物。
  一九七四年开了一条7.2公里的简易公路,除上下山步行外,可由公路搭汽车、火车前往各地,交通运输,尚称方便。
  二 历史来源
  坪水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客”。自唐以后,出现了“畲”字①,原和“畲”字同一意思,指的是“刀耕火种”。所谓”刀耕火种”(或作“刀耕火耨”),据宋许观《东斋纪事》说:“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
  华安山居农民也每于插秧前砍伐菅棒烧灰作肥。山客居在深山,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种田,便接受了“畲民”的称谓。
  据当地祖辈传说,坪水畲族是从南京迁来的②,曾到过漳州府的浦南镇、松州村、宏道村、后旁村、茶莆村、州尾村等六村镇住过。从迁到华安来到现在已历十三代,经过三〇〇多年了。村里的老人钟椅桌曾往南京认祖,拜谒祖祠,并按畲族特有方式联络族亲。另有一说,据钟灶老人告诉我们:坪水钟姓的开基祖系广东潮州人,因打猎至此,娶土著雷、蓝畲民的女儿为妻,以后才迁来定居。现存畲族家谱记载:坪水钟姓开基祖原在高安、塘边、西洋等地居住,因到处受当地宗族欺负,不得已迁来坪水村落户。坪水原是一片荒山,地形不错,既可开荒耕种,又有险可守。大家就在那里盖起一座房屋当作祖屋。随后迁来有四个族姓,即蓝、雷、钟、盘。后来雷姓出走,远渡台湾,现在台湾多有雷姓畲族。盘姓集聚官畲村,华安蓝姓后裔式微,坪水惟钟姓传衍较多。蓝
  鹰仔尖周围有大片公、蛇形头,暗坑头三地是当地畲民的祖坟所在地。每年清明和冬至坪水钟姓居民都到上列三地祭扫祖坟。
  考坪水地近闽、粤交界之处,自隋唐之际,畲族就在闽、粤、赣边境一带居住生息。迄今闽东、浙南的畲族普遍流行祖籍是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传说。坪水靠近潮州,其居民畲族也当来源于潮州。正如畲族《高皇歌》所说的:“祖公葬地在广东,凤凰山上是祖坟。广东搬走去闽南,闽南住久也要搬。……”可见畲族的一支系从广东潮州进入闽南,而后向北迁移其他地方。
  汉字古书每每蔑视少数民族,对畲族称为“蛮獠”、“峒獠”、“山蛮”等等。唐总章年间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钟大妈曾经起兵反唐,后被陈政、陈元光削平,畲族受镇压颇多。
  自此以后,浦南一带畲民不敢自认畲族成分,而自愿同化于汉族,但每年三月三日祭祖,仍供祖先狗头人身的盘弧画像,其传说故事和《后汉书·南蛮传》大致相同。
  解放以前,由于统治阶级的挑拨,畲汉两民族隔阂很深,两族互不相婚。坪水畲族人少势孤,每遭土匪抢掠,甚至内裤、木展都不能保存。当时保甲人员往往用袭击方法潜到坪水滥抓壮丁。坪水地势险峻,依当时民族习惯,耕田全用妇女,男子则居家做杂务,赶圩也由妇女担任,当保甲人员在田垅间出现时候,畲妇马上入寨报讯,全部男子登时逃入深山不出。一丁被抓,畲民即呼啸而至,手执锄头、木棍、砍刀,实行围攻,非把被抓壮丁抢回不肯罢休。这种反抗行动,虽使当时反动政府对畲族的压迫不敢轻易下手,而畲族终无法依靠自力脱离水深火烈的痛苦。
  三 经济情况
  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坪水畲族人民的努力,坪水的经济建设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一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变化更大。全大队粮食总产量由一九五二年的17万斤提高到一九八三年的288,615斤。扣除征购粮49,600斤,种子2万多斤外,每人粮食可达543斤。
  社员的经济收入增加迅速,一九五二年平均每人年收入16—20元,一九八三年平均每人年收入110.54元,其中收入超过平均数的有十余户,达到平均数的有30户,低于平均数的有20余户。坪水畲族的生活虽然仍很艰苦,但是进步是很显著的。
  这几年坪水村的副业生产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景象。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八二年,种杉达1100余亩(其中包括小队种杉300多亩、个人种杉400多亩),竹20亩,松200亩。此外个人种茶15亩。在清寮地界还办了农林果场,种杉250亩,茶20亩,柑桔2500株。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年各户还大种李、柑、青梅等果树,总计万余株。出社口一望,陡峭的山坡上,小杉排列成行,郁郁葱葱,煞是喜人。畲民有句俗话说:“种上千棵树,傻瓜也会富。”我们感到坪水畲民的前途是美好的。
  坪水畲民所养家畜家禽比前大有增加,牛的存栏数达46,猪为136。家禽数没有统计,但鸡鸭成群,为数不少。
  由于经济收入增加,坪水畲民服装清洁整齐,只有老人还穿着补绽的衣服。戴手表的人不在少数,而收音机、录音机等高档商品也逐渐在村中出现了。
  四 文教卫生情况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歧视,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极为落后,绝大多数是文盲。
  解放以后,坪水文教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全村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二十多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六人。
  溯自一九五一年,人民政府在坪水建立了学校,学生只有十多人,教师是由归德(现高安乡)一个私塾先生担任的。后由钟金田的妻子欧阳璇来村任教,学龄儿童可在这所学校接受初小四年教育。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坪水村有学龄儿童49人,其中在校学生45人,其他4人跟成人念夜校。到了一九八五年,升学在二中的1人,在高安中心学校的4人。坪水学校现有教师3人,其中公办2人,民办1人,都是畲族。
  医药卫生方面,坪水设有一个合作医疗站,采取承包制度,做到小病医治不出乡,大病到乡卫生院就医,畲民保健情况一般良好。
  五 文化及社会习俗
  畲族没有民族文字,但有民族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发音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坪水畲族在本民族内通用畲语。成年人大都同时能操汉语闽南话,少数人还能讲汉语普通话。
  畲族的口头文学艺术较为丰富。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坪水畲族男女青年都很爱唱山歌。所有山歌(民歌)基本上是七言一句,每四句称“一条”。
  坪水畲族民歌内容广泛,有崇拜祖宗的《狗皇歌》,有描述事物起源的《造物歌》,有赞颂劳动的《大楼歌》、《造厝歌》,还有取材于汉族民间传说的《三伯英台歌》,特别是爱情民歌最多,如《姻缘歌》、《成双歌》、《同心歌》、《表妹歌》等等。杂歌有《月歌》、《对歌》、《生肖歌》、《鲤鱼歌》、《贤人歌》多种。这些歌大多生动活泼,音调和谐,情致感人,才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坪水畲民现均着汉装。据老辈说,他们儿时都穿民族服装。衣尚黑色,粗布为之,右衽。妇女穿绣衣裳,袖子镶着花边,衣服用布扣或金属扣。头发扎红线。头上戴两个红球。为了避免种族歧视,畲民民族服装早就不时兴了。另一方面畲装穿着不如汉族方便,有的且作殉葬物而消灭了。
  畲民住屋和附近汉族房屋相同,都是土坯单层瓦房。个别有新建两层楼房。至解放前的草房现在已经不见了。
  畲族十分重视祭祖,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及除夕为祭祖日期。祭祖时全族集中到祖祠献上祭品,如鸡、鸭、猪肉、猪脚、猪头、年糕、发粿等,鸣放鞭炮,吹奏民族乐曲,吟唱民族歌谣,全体跪拜祖宗。全村人都集中于同一祠堂里,但同姓的人站在一边,钟、蓝、雷共一祠堂,分成三行同拜一个祖图。
  在这过程中要宣读祭文,边诵边唱。祭文写着祖先的名称及谥号等等。
  坪水畲族一般同姓不婚。近几年来,五服外和不同房头的也可以结婚。实际上坪水畲族同姓结婚的都在八九服以外。他们除在本村中寻找同姓或外姓配偶外,还经常与华安县的新圩、官畲,漳平县的羊格,长泰县的坂里、〓头的畲族联婚。近来也与汉族互相嫁娶。目前已有六户娶汉族女子为妻。
  从前畲族联婚有“姑换嫂”的风俗,现在畲族也兴自由恋爱,父母不能包办婚姻,上述风俗逐渐废除。招赘之事在坪水畲民自古就很少,即有,所招赘的也是本民族的人。自己没有儿子,以他人之子为嗣,名叫“分后生”,畲族也有这风俗。
  坪水畲族还有“做表姐”的风俗。姑娘出嫁前,她的母舅应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父母须有一人陪伴同去,原因是姑娘独自一个会害羞。所有的亲戚都要宴请这位将嫁的女郎,一家请一餐,宴请日子随亲戚的多寡而长短不同。坪水畲族没有宴请女婿、媳妇的习俗。嫁女只办些服装就行,有时女方家里劳力少,男方要帮女方干活。
  畲族婚礼很简单,新郎要到岳父母家亲迎新娘。岳家以酒饭相待,但就席时,桌上却空无一物,必须等新郎一一指名而歌,如要筷子时则唱《筷歌》,要酒时则唱《酒歌》,每件东西都要用歌辞向岳家借用。唱不到的东西就借不到。席罢新郎新妇要到祖厝拜盘弧祖像,并交拜成礼。礼毕新郎新妇步行而归。新妇手执雨伞一把,半边将头蒙住。在途中,新郎唱《结婚歌》,新妇和着唱。妆套也很简单,主要的是农具,如犁、耙、水车、蓑衣等,富户加上水牛而已。
  新娘到了夫家,等到晚上闹新房时来看新娘的人都要唱歌,祝愿新郎新娘姻缘美满,白头偕老。
  以上风俗现在多少有了改变。
  坪水畲族子女都有遗产继承权。凡女子不出嫁的得和兄弟平分家产,但出嫁后就失了这个权利。没有儿子的可以招赘为嗣,如果子女都没有就实行立爱,无论何人都可以承受遗产。——这是过去的风俗,现在要依《继承法》办事了。
  丧葬方面,丧家家属不穿麻衣,不着孝服,生人为死者洗净遗体,穿上寿衣,随即出葬。吊丧的人到灵前唱歌一拜就罢。
  远方畲族来坪水认亲,有这样一种门道,首先要互相盘问一番,其中全是暗语。
  例如甲:“一根竹子破几溜?”
  乙:“三溜半。”
  甲:“你们的祠头是什么?”
  乙:汝南。
  甲:钟是什么钟?
  乙:是金字旁,一边是“重”字。
  甲:……
  乙:……
  经过几次盘诘核对,我们才以对待本族同胞之礼接待来访者。这种习俗应是民族斗争历史遗存的反映。

附注

①据冯登府《闽中金石志》云:“建州有黄畲庙记,唐吴安世撰,广德三年立。”可见“畲”字的出现是在唐朝。 ②此说尚无文献足以佐证。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培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坪水村
相关专题
畲族
相关专题
畲族婚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