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故事四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45
颗粒名称: 陈淳故事四则
分类号: K820.57
页数: 4
页码: 30-33
摘要: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陈淳的故事:朱、陈的倡和诗:陈淳和朱熹结交为师友,互相欢喜和钦佩。一次,朱熹到陈淳家做客,陈淳没有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只端上一碟溪鱼招待。陈淳感到不好意思,写了一首诗表达歉意。朱熹回赠了一首诗,赞叹陈淳的品德和朴素生活。说罢盐策:陈淳反对当时农民配盐的硬性规定。他多次向衙门提出建议,最终使地方当局撤销了食盐公卖制度,得到了人民的欢迎。蔗粕作画:据传说,一次朱熹向陈淳订购了一幅明月图,但陈淳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未能及时完成。为了应付朱熹的急迫,陈淳在地上捡了一块蔗粕涂墨,随手画了几笔交给朱熹的代表。朱熹看到后大怒,要打衙役,直到衙役拿出真正的作品才满意。 北溪嫁女:陈淳的女儿没有丰厚的嫁妆,只有一些自己的画稿。婆婆觉得无用,把这些画稿都丢进灶里烧掉。女儿为了保留最后一幅红日图,从火中抢救出来,但其他的画稿都化为灰烬了。此外,附录中还有一首介绍陈淳的诗,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关键词: 华安县 陈淳 故事

内容

朱、陈的倡和诗
  陈淳是一个穷士,没曾做过官,只以教学为生。他的家住在北溪坂头保一条巷子里。朱熹到漳州任知州时,陈淳拜见朱熹,结交为师友,双方感情很好。他们互相过从,有时讲论到深夜。朱熹曾有一次轻装便服去拜访陈淳。陈淳留他吃便饭,因为家穷,一时又没有准备,只好用村酒蔬菜请客,桌上一碟溪鱼就算是佳肴了。陈淳觉得招待贵客如此简慢,实在过意不去,就写了一首诗呈上朱熹,表示歉意。诗句是:“一碟葱羌一碟鱼,呼童捧出且踌躇,若还不是知情者,谁肯烦翁下草庐?”
  朱熹看了这诗大有感触,就和他一首诗说:”漫谈麦饭与羌鱼,羌养丹田麦补脾。饭后试登墙上看,民间尚有未炊时。”
  朱熹的诗,不但对主人的饭菜表示赞赏,认为对健康有益,而且关怀到劳苦群众,有些人家三餐还顾不上的呢!这也算是理学家所提倡的“民溺己溺,民饥己饥”的精神吧?
  说罢盐策
  “盐策”是什么?是食盐的户口籍册。原来在南宋时代,漳州沿海各县产盐,并没由公家经营出卖,而听任群众自产自销。贫民没有生产手段维持生活的,可以到海边扒盐运入内地出售,这样也是一条生计。历来官府不加干涉。后因内地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多背井离乡,流入城市,有的远渡南洋,田园随之荒芜,赋税大大减少。为了弥补收支的差额,官府遂定下食盐官卖制度,应付当前的需要。由郡城县郊及乡村都设铺子,派吏役,出卖食盐。当时每斤制钱十七文,公私盐价格相差无几,群众还没有意见。经过一二十年,由于吞并之风愈演愈烈,无田可耕的农民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贫困。深山穷谷有些贫民甚至经月不得食盐的。加以生齿日繁,无法度日,贫民很多偷卖私盐来养活自己。这样一来,私盐价格大减,远远低于公价。人们就喜欢买私盐而不买公盐了。为了便于收集盐款,官府规定按户配盐。主户每年配额六十多斤,单、贫户每年三四十斤,按季催纳,比追公粮还紧,这样就造成硬配硬收的苛政,后来更不成样,吏役互相勾结,光收钱,不给盐,稍有延缓,则悍吏天天上门,呼叫吵闹,不达目的不休。贫民哀叹,屡屡可闻。
  这种扰民的陋规,使这位遐迩闻名的乡先生陈淳,觉得非常不安。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当地衙门提出建议,经过反复考虑和较量,尤其结合当地治安情况,终使地方当局侮悟过来,下令撤销食盐公买办法。人民对这结果,皆大欢喜,纷纷表示庆贺。
  蔗粕作画
  漳州老一辈的人传称陈北溪会画。漳州尚有“陈北溪好字画”这句俗语。但考《宋史·陈淳传》和《漳州府志》、《龙溪县志》都不载此事。现将关于陈淳画艺的民间传说记录下来,以为谈佐。故事显然过分夸张,把陈淳的画艺说得神乎其神,不是史实,但至少可以反映陈淳应该是善于作画的,由于他以理学著名于世,画名反而被掩罢了。
  有一次,朱熹听到陈淳寄宿在漳州城东桥亭佛祖庙内,就换上了便衣布履,不骑马,不坐轿,也不带跟班,兴冲冲地走出衙门向东桥亭踅来,要陈淳画张明月图相赠。陈淳答应他过几天可派人来拿。过了两天,朱熹就急不及待地派人去取画。那时天上挂的只是一弯新月,还朦胧罩在淡云里,看不真切。陈淳认为时期没到,吩咐衙役再过几天来取。又过了四五天,朱熹记挂那明月图,又忙着派人催讨。陈淳看看天上的月亮还没十分圆满,依然说要再等几天。经不起衙役一再恳求,陈淳就在地上捡起一块蔗粕,眼睛望着月亮,相了一会儿,蘸了墨汁在纸上钩了几下就付给衙役带走了。衙役在途中犯难:这样的画潦潦草草几笔,那有啥稀罕,拿回去一定挨骂,还不如到书坊买一幅为妙。便到书坊里买了一幅明月图回去。朱熹一见很纳闷,问道:“这是陈先生亲手画的吗?”衙役毫不迟疑地答道:“是的,是的。”朱熹非常恼火,大声叱责:“你敢骗我!陈先生的画是这么俗气吗?”呼喊着要打衙役。衙役知道隐瞒不住,才把怀里那一幅真画拿出来献上。朱熹看了满高兴,连声叫好不己。
  北溪嫁女
  陈淳嫁女时,因为是个寒士,没有什么财物陪嫁,只好用五大笼画稿作妆奁。邻家听到这事都觉得好笑,纷纷议论。但他的女儿却很高兴,觉得这些画是父亲的心血聚成,确实是无价之宝。过了一些时侯,婆婆发觉那五大笼不过是一捆捆的旧稿,酸溜溜充满着秀才气,叫人很不好受,不禁长叹一声,把五大笼索性都搬到灶前去烧。等陈淳的女儿知道时,连忙从灶里抢下快要着火的红日图,这是五大笼剩下的一幅。她不禁痛心大哭。只见她的婆婆却横眉怒眼地大骂一场,说:“这些画纸擦手嫌脏,留它作甚!”她委屈地说:“这些画是我爸爸的杰作,有钱买不到的。象这幅红日图,冬天挂起来令人觉得和暖如春,简直可以晒麦子。”婆婆不信,一试果然,满庭湿麦子,不多久都晒干了,到这时后悔不及,可惜那些神奇的画,早已化成青烟一束,袅然飞逝了。
  《陈北溪故里诗》
  清唐朝彝
  村落半榛芜,乔木尚苍翠。北溪故里闾,父老能指示。自昔吾道南,斯文不终坠。至道日流行,如川之泻地。紫阳集大成,继往开来世。先生从此游,门墙俨高第。天下莫能宗,正学反诬伪。托迹建溪山,寻源溯洙泗。先生佩服深,不改生平志。北溪结真隐,源流同一致。嗟余生已晚,不得执鞭辔。何处荐清香?泪洒溪流逝。
  (见《漳州府志·艺文编》)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陈淳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