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的竹马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36
颗粒名称: 华安的竹马戏
其他题名: 竹马戏艺人陈良庆访问纪要
分类号: I236.57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竹马戏是一种古老而朴质的戏剧形式,以骑竹马为表演形式,剧情简单,唱词浅白,为群众所喜见乐闻。本文介绍了陈良庆和他的父亲对竹马戏的支持和贡献,以及粗坑洋的竹马戏表演形式和插曲表演。竹马戏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仍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
关键词: 竹马戏 陈良庆 表演形式

内容

一、竹马戏简介
  竹马戏的嚆矢不妨说是骑竹马。儿童跨上一枝竹竿边跑边玩,就叫骑竹马。《后汉书·郭汲传》:“始至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大抵到了宋代,竹马戏才正式以戏剧形式出现。周密《武林旧事》就有“……如傀儡、杆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的记载。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出,萧何上场就骑竹马。竹马戏剧情简单,唱词浅白,为群众所喜见乐闻。竹马戏流行于漳浦、东山、长泰、漳州等地,而华安的老白字戏对它的形成和发展曾经起过重大作用。
  二、陈良庆和他的父亲
  陈良庆今年六十七岁,住在湖林公社湖林大队粗坑洋村。祖先从永安贡川移来华安,传衍到现在已有二十五代。他说,在祖父年轻时代,距今已有一百来年了,村里过年过节,迎神赛会,都有好几阵竹马戏在表演。仅湖林就有三阵竹马戏,下洋村一阵,粗坑洋一阵,招格村一阵——招格村这阵后来与粗坑洋的合并。村里有很多热心的人支持竹马戏活动。陈良庆的父亲陈烘就是其中的一个。陈烘早年到新加坡谋生,为了赞助竹马戏,从新加坡带回各种颜色的绸缎布匹,价值白银四五百元,来做竹马戏的服装。还带回十二只手表,送给竹马戏活动分子。
  陈庆良从十四岁就在村里学竹马戏,师傅是特地从绵治请来的。解放后,人民公社化时,陈良庆教过两阵竹马戏。后来由于芗剧的兴起,古老而朴质的竹马戏,逐渐被取代,到了十年动乱时期,百花凋零,竹马戏也成广陵散,归于绝响了。
  三、粗坑洋的竹马戏
  粗坑洋这阵竹马戏,前台扮演者十二人。扮演者每人腹前绑马头,臀后绑马尾。马用竹篾条做骨架,用韧纸搓成纸绳扎之,外表用蚊帐布蒙上,画上马的眼晴、鼻子、嘴、耳朵,下端还做四条腿,腿长约离地三寸左右,竹马大小与扮演者高矮成正比例,大约以人的手可抓到马头为准。夜间可在马头和马尾中点上灯,故人称“竹马灯”。
  表演时,主要剧目如《昭君和番》,扮演者扮成番王、番婆(二人)、毛延寿、文龙、昭君、昭君伴(二人),番兵(四人),固定台位排列,配上打击乐和穿梭变化各种队形,称为“穿竹马”。当变化几种队形之后,就加上几个插曲,如《十二月歌》、《弄君》、《雪梅》、《卖杂货》、《五更鼓》等某一段进行演唱、演唱者卸去马头和马尾。插曲表演后,又绑上马头,马尾,由头番和尾番同声喊出“呔!”后,再表演队形变化的套头。整个表演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番王化妆成净的面谱,穿龙袍,头戴宰相帽,挂红满须,手持扇;昭君旦角打扮,头戴额子珠凤,插翎子,穿红袄配上裙子,手持扇;文龙小生打扮,手持马鞭;毛延寿丑角打扮,挂三绺须,手持扇;番婆彩旦打扮,头戴番笠,左手持扇,右手拿手帕;君伴丫环打扮,手持扇;番兵四人,其中位置排在最前面叫头番,丑角打扮,手拿钱鼓;最后一个番兵叫尾番,丑角打扮,手拿四拍(注),另两个番兵拿三角旗,中间写“兵”或“军”楷字。
  固定位置排列示意图:
  ①头番②番兵③文龙④番婆⑤君伴⑥昭君
  〓尾番〓番兵⑩毛延寿⑨番婆⑧君伴⑦番王
  套头形式有大围,烘香铃拜〓,蛇游、娶番、坠马、围城、剪刀鼓、巡城、看面队、穿四柱、内外巡、退队、双头翻出双头翻入、头翻出尾翻入、龙缠柱、城中柱、遍天星、菊花心、王找君、并篱等二十种。
  打击乐器有堂鼓一只,马锣二面,小钹一付。走大围时,打击乐以中速演奏冬仓冬仓龙冬仓冬仓冬仓介头;开始穿其它套头时,打击乐速度加快到小快的速度,演奏《紧战》或《火炮》介头。
  插曲文场使用乐器有:二支笛,一支小唢呐,以后又加入有胡。
  插曲表演的曲牌有《十二月歌》、《雪梅》、《凤阳府》、《卖杂货》、《弄四拍》、《大五更》、《白字仔调》、《十八摸》、《二十四送》、《玉美人》等。
  四、小结
  粗坑的竹马戏虽然有脸谱化妆,有服装、有打击乐,弦乐伴奏的身段表演动作,但是仅借用《昭君和番》剧目的人物化妆,插曲表演,与这些人物并无密切关系,只是某个故事的片段而己,这些片段又被队形变化的套头切割得支离破碎;而且道白和唱腔南腔北调,道白没有定本,信口开河,化妆不按人物特色,故事情节不完整,这些缺点,充分表现竹马戏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尚处在雏形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就其穿竹马灯的队形套头变化而言,它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歌舞,其插曲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可以说,粗坑洋的竹马阵是具有戏剧雏形而又介于歌舞和戏剧形式之间的一种民间艺术。

附注

注四拍又称“四碧”或“四块”,由四块约二十来公分长,四、五公分宽的竹板做成,每二块成一组,中间夹二粒算盘珠子,用绳子系起来,使用时用手抓在竹板中间颤动,发出清脆声音。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资料 第七缉介绍了以《人物志》为主,所列人物都属现代人物,至国民党军政人员传记所述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松民
责任者
陈良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竹马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