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集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33
颗粒名称: 乡土集锦
分类号: K892
页数: 18
页码: 104-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这是关于竹溪工业职业学校以及华安县的一些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摘录。竹溪工业职业学校是蔡竹禅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一所职业学校,为培养技术人才而设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支持,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地方基层的技术力量。华安县还有一些当地的历史文物和文化活动,如汰溪、竹马戏等。
关键词: 竹溪工业职业学校 历史 竹马戏

内容

竹溪工业职业学校简史
  焱生
  华安南部有条汰溪,源自西北甲指尖山,流经上坪、汰内、东折而汇合于九龙江之北溪。这溪的流域据传是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的牧马处,也是福建最早的摩崖石刻——仙字潭的所在地。汰溪、北溪合流处,沿岸山川秀美,风景宜人,地名“竹溪”。在交通不便的华安山县,当时竹溪寂寂无闻。
  抗日战争时期,漳龙汽车公司创办人,民族资本家蔡竹禅先生,曾在华安龙潭内的西坑、许田一带山地,创办农垦场,招纳四方失业人员,进行开垦种植。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几年之间,所种油桐和甘蔗已能加工成洞油和糖出卖。这时蔡竹裨先生深感要发展实业,必先培养技术人才,因此决意实行人才投资,创办职业学校。为求远离前线,免受战争影响,校址选定在竹溪,学校定名为竹溪工业职业学校。
  经过一年的筹措和建筑,该校建成了办公楼、教室、膳厅、厨房七座砖房,依次排列江畔。一九四六年第一届新生入学。学生只有一百一十来人,分设三班:高年级土木工程一个班,学生只有十四、五人,其中华安生占60%强;初中级两个班,分为机电班和化学班,各班学生都有五十名左右(两个年级都是三年制)。各班学生至一九四八年毕业,绝大部分是输送到漳龙汽车公司去安排工作的(现华安公路工程队陈木章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蔡竹禅先生热心职业教育事业,不借重金聘请名师来校教学。受聘教师大多是大专毕业生或留学生,例如校长吴玉德(南靖人)留学日本,通英、日语;教师周埏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曾任省水电厅总工程师)。还有王子才(曾参建华安水电厂)、施大留等教师,建国后都是我省、地技术重要人才。有了这样的教师队伍,在他们哺育下的学生,也多是建国后地方基层不可多得的技术力量,据调查,当时华安生,计有陈木章(县公路工程队),蔡清河(地区水电局)、李玉华(县教育局基建小学技术设计审核负责人)、李海鳄(县交通局)、邹文海(在漳浦县工作)、邹如海(县水电局)等至今仍担负技术工作。
  竹溪职业学校,建国前早已停办,它虽短暂一现,却意义深远。它所栽培的学生,已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它的方向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先导。
  附注:本文据邹如海同志口述整理。
  云山汤氏族谱文献三篇
  汤万宝 供稿
  一、汤家族谱序
  夫家之有氏,族之有谱,则本源系焉。余闻之,洪其流者,浚其源,蕃其支者,厚其本,故祖宗积德以培后人,启其基以衍奕世。世其德者因以世其家;间世胤昌,簪缨盛胄,皆由于此也。
  我始祖汤智公,先住河南光州固始县,原授典军之职,因闽寇苗自成、雷万兴,逆命不恭,公于唐垂拱二年,同主将之子元光征闽有功,懋德著勋,蒙旨荫封为竭忠辅国将军,命公永镇于闽,同弟昭德将军(讳简)及夫人杨氏,择地于龙溪邑衡山之下居焉。自衡山发轫而来,传至八评事、九评事。又自评事而至于今,十五六世矣。其蕃衍子姓支分于异府异县,派散于异乡异里,视往昔不啻数倍,乃世远而属以疏,人众而心以涣,使无谱以纪之,又何知本源之所自出哉?倘或家其家,而子其子,若涂之人与我无相涉乎,甚至欺孤凌寡,自相鱼肉,而室有戈,阱有石,往往相角相仇焉,则祖宗以一气之身,生子及孙,而子孙忍以一气之身戕祖宗,一何戾之甚耶?余幼始傅士家,自从云霄肄书于宜山之麓,因游龙溪庠,举而登进士第,念及本源焉敢忘所自哉!兹命弟元及侄藻按衡山故谱世系,纂次而成之。昭穆瞭如指掌,使后之人,载者可附而入,修者可踵而成。有联科甲,曳朱紫,高于公之门为谱光者,是积庆之馀也,亦厚幸也。又从而鸿族睦宗,伯叔兄弟相好无尤,角弓之怨不生,亦不失为葛萝之庇。不然,若具谱不知昭穆,同气相仇,本支秦越,如余所云戕其祖者,其玷甚矣!谱兹告成,敢用一言,规镇于吾家人。时万历戊戍立冬之吉赐进士出身,前任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八十五翁汤应科撰。
  二、汤氏族刊行宇派文
  周礼以六行教万民,而孝友之次,即继曰睦,是睦与孝相因而並重者也。自古名公钜卿,建业树勋,莫不原本经术,以为修齐治平之道,然笃宗睦族者,盖未易数数觏。吾族先世分派以来,近而江、浙、豫、粤州,远而秦,楚、燕、滇、黔、鲁,书香蔚起,甲第蝉联,生长日炽,往往觌面漠不相识,即叙及宗谊,而前后尊卑,称呼紊乱,揆厥所由,是皆字派之未编,子姓失序所致也。余自鸡窗下帷时,兴思及此,私谓异日稍能光大前绪,必以修睦为急务。迨幸入南宫,读中秘书,又不抵家园者,历有年所;修睦之事,是以稽之。岁甲辰闽中族侄署都司佥事施奇偕伊伯邑庠兆赳由浙入都,晋谒于余。余观其词语孝友,言及睦族之道,勃然跃然。余问其闽族宗支及人物、祠宇、族丁、字派数者若何,道及自始祖汤智公光州提师开闽,晋封竭忠辅国将军,奉居玉山,迨开峛屿后,家世繁衍,傍枝分干,至本房八世祖开太公,,明永乐膺省北参协连罗营,因海氛荡平,部奏以擢衔,絮眷移住永镇鳌江。本房者乃道启,大房二员山子祥公之苗裔也。人物则有九伯祖讳汤应科五山公,嘉靖乙卯丙辰,联捷进士,任云南按察副使、九叔祖日章公、万历戊子举人。伯祖秉中,崇祯癸酉武举。至本朝曾叔祖讳贵,广东碣石总兵;叔祖讳明,闽海坛总兵,叔讳宽,金门总兵,兄兆麟,现任同安守备。大经族伯以明经现任宁洋司铎,叔祖讳元和、讳霄远考俱拔贡,京选教谕。至于明经、国学、邑庠,难以悉数,祠宇则有大宗在峛屿霞城,小宗在前埔后汤,一在省之北鳌江,一在梅溪台头潭口,一在汀郡长汀及宁化,一在温陵南邑古亭,族丁则颇茂盛,务农桑耕读,恪遵祖训,字派则字号多因不一。今请敦行示训,以联疏远,以定尊卑,庶毋负烈祖以及继魁公慈爱之心耳。余曰:“善哉!”因忆幼年,吾族有十房公号继魁公、孝魁公、道启公、维亨公、用侯公、翰端公、公于公、德明公、启夫公、克俊公,各房俱有善行可观。今见所出良裔,心存宗庙,又知睦族之道,当见先人好善之灵锺萃流芳,敦请族训,是为可嘉。故特颁字派一十六字,命共刊布,贴诸祠宇及堂厅,则由此而前,原有排行称呼者,不必更改;由此而后,务须照字伦次鱼贯而下,俟一十六字已周,必有后裔振兴者,起而续之。余深沐国恩,读圣祖仁皇帝谕训之条曰:“笃宗族以昭雍睦”,盖欲身体而力行之,第愧德行凉薄,未知吾子姓宗亲有固陋之讥否?倘不以吾言为谬,宜将此式广刊多方,分送远近宗亲,务使凛遵圣训,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毋薄,宁亲毋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继,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者,不外是也。爱搦管而为斯文。计列一十六字派:
  崇德兴文,长发其祥,隆儒重道,继述必昌。
  大清雍正甲辰年阳月日吉旦赐进士第经筵日讲官吏部右侍郎仍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教习庶吉士加一级纪录三次汤右曾撰
  三、云岭都(云山社)汤家族谱序
  我汤分派自玉山,有由来也。始祖汤智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因唐将军开漳,封竭忠辅国将军,住扎柳营江东,择乌得坑居之。生二子,长八评事(按旁注“误传”二字),次九评事。因嫌其地未稳,为子孙谋绵远之计,于是择地分居:(下注“按玉山旧谱,八评事、九评事系智公七世宣政公妣洪氏所出,今日智公之子,误也。”)九评事迁于漳浦云霄峛屿,我祖八评事迁于玉山之峻麓而筑室焉。生二子,长九承事,次十承事,共住玉山。至宋神宗元丰十二年己未,十承事分派迁于龙溪北溪内居住,是为卓坑,卓坑者,旧龙溪北溪地也。数传而下,时方乱,我祖不干名利,因猎至云峰,有会心处,作诗云:
  “云岭崔巍插白云长松芳树弄馀曛西风满目红尘起几度中宵访鹿门”盖有遁意也,以是卜筑安居,是为云岭社。
  祖之始猎旧迹,“鸡母岫”,(现在岭埔大队),斯其足征乎?旧有谱,于有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汀州沙寇邓茂七作乱被毁,嗣是而修谱,竟不审厥派,乌乎可哉?彼宋坑张邦器者,张如椿者,果何人斯?为侨东作谱序,摭拾齐东,附会臆说,甚可讶也!幸得世系于玉山,披读瞭然,书以正之,使后之览者,庶不莫审所从来云。
  始祖汤智公、妣端肃杨氏,住扎柳营江东,择乌〓坑居住,生二子:长八评事,迁于玉山之峻麓居住,次九评事,迁于漳浦云霄峛屿。八评事,生子二:长九承事,次十承事。宋元祐己已年九承事迁于青洋,宋元丰己未年十承事迁于龙溪北溪之卓坑,又数传迁于云岭鸡母岫,厥后迁于内厝(按现云山大队)虎形大宗。现分刈为云山大队、岭埔大队、下林大队一部分,田头生产队、社尾坂生产队,湖林大队尚有后寮小村两生产队。
  (编者按:《云岭都汤家族谱序》无撰写人姓名,序文似至“庶不莫审所从来云”为止。以下所载世系,似为近人所补)
  编者附志:汤氏族谱资料,系手抄本,清道光二六年丙午学盆堂录。原有文五篇及世系,文即:《汤家族谱序》、《汤氏族刊行字派文》、《长泰县坂里谱摘录》、《汤家发源本纪》及《云岭都汤家族谱序》。现选载其三。这些资料因世代绵远,传写讹误,又丧乱失修,文字颇有鱼鲁,世系亦多紊乱。兹将文字稍加订正,世系则不能详也。
  《序》等云:汤氏华安始祖汤智,原系光州固始人,唐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随元光入闽,遂在龙溪定居,繁衍于华安、长泰、云霄、龙岩等地。按陈元光,漳州人尊称为开漳圣王,自宋以后,世列祀典,漳州北门外建有威惠庙。元光有功于漳州,明张燮《清漳风俗考》称“羁縻瘴乡,声教尚阻……玉铃(指元光)建麾,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亦稍知学矣。”然而元光事迹,不见载于《新唐书》、《资治通鉴》诸史,仅见于《漳浦县志》,即《龙溪县志》亦仅有其诗文与子孙陈珦、陈酆、陈咏等传,而本传反无所载。至元光偏裨谋府,更属无论已。于此可见,我国史籍虽浩如烟海,但以幅员之大,历史之久,记载仍不免于缺漏,是则族谱、墓志、神道碑等文物,均是可供参考的史料,足补正史之所未备。
  我国谱牒之学,始自夏代,三代世系,至今尚整然不紊。《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惟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正说明谱牒的重大作用。周设小史,专管“奠系世,辨昭穆。”魏晋南北朝相矜门阀,更重谱学。梁王僧孺,著有《十八州谱》、《百家谱》,谱学大盛,以后几乎每姓都有族谱。
  “文革”期间,中国大陆各地族谱,大多以“四旧”荡为灰烬,幸存者也秘不肯出,对于史学的稽考研究,大有妨碍。即如我县银塘的赵氏族谱,高车的童氏族谱、马坑的马氏族谱(如果有的话),其于宋元历史的补订,必定有所裨助。现在南洋侨胞和台湾同胞都热心寻根求祖,有些氏族更自动修谱,並且都认自已是炎黄帝裔,这是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爱家思想的表现,应该好好加以发扬。
  据悉日本各学术机构所收藏的中国族谱,将近两千部,其中以东洋文库收藏最多,共八百一十一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也分别收藏有一千部左右的中国谱牒。以人例已,我们对于谱牒更必须特别重视,不可让它随便丧失埋没。其特别重要的谱牒,可以复制保存。如果各氏族谱牒都能收集起来,也是修纂县志的一种宝贵来源。
  现在在《华安文史资料》上先刊载汤氏族谱序等三篇,以为今后刊载诸家族谱倡。愿藏有族谱的人士多多予以协助。
  华安乡土故实小志
  李龙湖
  一、解放前华安城关信用券
  一九三一年前,华安绅士富商李汉森等曾发行“沟通券”(群众称为盐票),票面有五角、三角、二角三种,其作用在发给挑运食盐工人和下街货运工人的工资,可在华丰市面流通使用,随时兑现。兑换处设在源昌商店。
  抗日期间又有米票信用券的发行。首先由同昌号店主俞某创办。票面写的是:“凭条即向本店领取寄存碾糙米千百拾市斤正此据”。该条也可在市面上流通。一九四六年俞某死后,营业遂衰败不振。一九四七年,裕南商店(店主李永固,机械碾米厂(厂主杨居东),重生文具店(店主詹虚怀),丰发号商店(店主李大成)春记商店(店主陈海川)都接受食米加工,发出米条。米条持有人可在市场上用米条作买卖。
  一九四九年春以李昆仑为首及其他人员集资十多股,开设了金谷行商号,发行黄金和谷子的信用券,作为流通信用。
  这样,信用膨胀,造成市情混乱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政府已临崩溃前夕,法币、银元、金元券相继贬值,一夕数变,完全失了人民的信用,几等于废纸,所以各种有价证券就应运而生。见微知著,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上难以立足,确然可知矣。
  二、罗溪鱼谼
  离县八公里龙头山对面,铁路下有一个天然的鱼谼。相传过去是罗溪姓蔡的祖业,以后卖给下坂李姓经管,解放后划归罗溪大队作为公产,由社员抽阄轮流捕鱼。
  罗溪〓公濑下,上港与下港之间就是鱼谼所在地。在上港垒石成堤,将水引入一米多宽,两米多深的圆形水窟内,即成鱼谼。过去承包鱼谼,每年租金一百五十银元。
  上、下港之间都是险濑急浪,产子鱼都须跃港而上。下港鱼跃至鱼谼休息,然后再跃至上港。有的季节鱼顺水流下鱼谼,渔人用鱼杓向窟内一舀就有。捕获期是农历三月至八月。产量最多者每日八百余市斤,一般每日一百市斤左右。最少者每日亦有三五十市斤。鱼长约二十厘米。盛产期一鱼杓要两个人才能举起来。
  自从华安筑坝以后,捕鱼量大大减少,鱼长亦只十多厘米。
  此外还有一个天然鱼谼,地在仙溪以下铜头、二谼之间,产量没有上、下港之间鱼谼的丰富。
  三、九龙江的危滩险濑
  据传河道疏通以前,九龙江水是从白邦岭经过的。罗溪社前是一潭深水。最先疏河的人,是罗溪人黄百万(又名黄尾官)。半岭亭路上曾建祠奉祀。
  民国初年设有疏河公司,总办台湾人林子坚。原订收三十年捐税,以为疏浚之费,后因时局不靖,疏河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
  九龙江的上游,俗称顶河(华丰到涵口共三十五公里)直通漳平。两岸高山,河面狭窄,水位落差大,滩濑多,水流急,有名的屏风大濑,非常险峻。仅通航尖头木船。从华丰至新圩河道,共二十三公里,俗称中河。两岸峭岩陡壁,河道更狭,滩濑更多,惊波骇浪,有如悬空瀑布,倾泻东流,危险万状。从罗溪下渡开始,经〓公濑,响锣港、排仔潭、上港、下港、鳖岛港、岛底、鼎仔濑、猴营、仙溪、铜头、二共、三花、店仔圩等地方到达枪空。其中最危险出事最多的地方是上港、下港、铜头、二谼、三花等处。河中巨石暗礁,星罗棋布,水落差都在十米以上。这段河道,简直成为天堑,船只不通,只有木排还能通行。
  九龙江下游,俗称下河。从新圩至浦南长四十公里,是一段运输频繁的河道。河道越下越宽,水势缓慢,滩濑较少。只天官大濑一处,水位落差较大,但对船只航行不构成重大危险。
  罗溪下渡潭口地方刻有阿弥陀佛的石壁,是历来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祭港之处。解放前船民和木排工人常具三性酒醴、米粿、香纸等物,并请和尚诵经致祭,祭毕将飨品投入江中,祈求平安免祸。
  华安的竹马戏
  ——竹马戏艺人陈良庆访问纪要
  陈松民
  一、竹马戏简介
  竹马戏的嚆矢不妨说是骑竹马。儿童跨上一枝竹竿边跑边玩,就叫骑竹马。《后汉书·郭汲传》:“始至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大抵到了宋代,竹马戏才正式以戏剧形式出现。周密《武林旧事》就有“……如傀儡、杆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的记载。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出,萧何上场就骑竹马。竹马戏剧情简单,唱词浅白,为群众所喜见乐闻。竹马戏流行于漳浦、东山、长泰、漳州等地,而华安的老白字戏对它的形成和发展曾经起过重大作用。
  二、陈良庆和他的父亲
  陈良庆今年六十七岁,住在湖林公社湖林大队粗坑洋村。祖先从永安贡川移来华安,传衍到现在已有二十五代。他说,在祖父年轻时代,距今已有一百来年了,村里过年过节,迎神赛会,都有好几阵竹马戏在表演。仅湖林就有三阵竹马戏,下洋村一阵,粗坑洋一阵,招格村一阵——招格村这阵后来与粗坑洋的合并。村里有很多热心的人支持竹马戏活动。陈良庆的父亲陈烘就是其中的一个。陈烘早年到新加坡谋生,为了赞助竹马戏,从新加坡带回各种颜色的绸缎布匹,价值白银四五百元,来做竹马戏的服装。还带回十二只手表,送给竹马戏活动分子。
  陈庆良从十四岁就在村里学竹马戏,师傅是特地从绵治请来的。解放后,人民公社化时,陈良庆教过两阵竹马戏。后来由于芗剧的兴起,古老而朴质的竹马戏,逐渐被取代,到了十年动乱时期,百花凋零,竹马戏也成广陵散,归于绝响了。
  三、粗坑洋的竹马戏
  粗坑洋这阵竹马戏,前台扮演者十二人。扮演者每人腹前绑马头,臀后绑马尾。马用竹篾条做骨架,用韧纸搓成纸绳扎之,外表用蚊帐布蒙上,画上马的眼晴、鼻子、嘴、耳朵,下端还做四条腿,腿长约离地三寸左右,竹马大小与扮演者高矮成正比例,大约以人的手可抓到马头为准。夜间可在马头和马尾中点上灯,故人称“竹马灯”。
  表演时,主要剧目如《昭君和番》,扮演者扮成番王、番婆(二人)、毛延寿、文龙、昭君、昭君伴(二人),番兵(四人),固定台位排列,配上打击乐和穿梭变化各种队形,称为“穿竹马”。当变化几种队形之后,就加上几个插曲,如《十二月歌》、《弄君》、《雪梅》、《卖杂货》、《五更鼓》等某一段进行演唱、演唱者卸去马头和马尾。插曲表演后,又绑上马头,马尾,由头番和尾番同声喊出“呔!”后,再表演队形变化的套头。整个表演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番王化妆成净的面谱,穿龙袍,头戴宰相帽,挂红满须,手持扇;昭君旦角打扮,头戴额子珠凤,插翎子,穿红袄配上裙子,手持扇;文龙小生打扮,手持马鞭;毛延寿丑角打扮,挂三绺须,手持扇;番婆彩旦打扮,头戴番笠,左手持扇,右手拿手帕;君伴丫环打扮,手持扇;番兵四人,其中位置排在最前面叫头番,丑角打扮,手拿钱鼓;最后一个番兵叫尾番,丑角打扮,手拿四拍(注),另两个番兵拿三角旗,中间写“兵”或“军”楷字。
  固定位置排列示意图:
  ①头番②番兵③文龙④番婆⑤君伴⑥昭君
  〓尾番〓番兵⑩毛延寿⑨番婆⑧君伴⑦番王
  套头形式有大围,烘香铃拜〓,蛇游、娶番、坠马、围城、剪刀鼓、巡城、看面队、穿四柱、内外巡、退队、双头翻出双头翻入、头翻出尾翻入、龙缠柱、城中柱、遍天星、菊花心、王找君、并篱等二十种。
  打击乐器有堂鼓一只,马锣二面,小钹一付。走大围时,打击乐以中速演奏冬仓冬仓龙冬仓冬仓冬仓介头;开始穿其它套头时,打击乐速度加快到小快的速度,演奏《紧战》或《火炮》介头。
  插曲文场使用乐器有:二支笛,一支小唢呐,以后又加入有胡。
  插曲表演的曲牌有《十二月歌》、《雪梅》、《凤阳府》、《卖杂货》、《弄四拍》、《大五更》、《白字仔调》、《十八摸》、《二十四送》、《玉美人》等。
  四、小结
  粗坑的竹马戏虽然有脸谱化妆,有服装、有打击乐,弦乐伴奏的身段表演动作,但是仅借用《昭君和番》剧目的人物化妆,插曲表演,与这些人物并无密切关系,只是某个故事的片段而己,这些片段又被队形变化的套头切割得支离破碎;而且道白和唱腔南腔北调,道白没有定本,信口开河,化妆不按人物特色,故事情节不完整,这些缺点,充分表现竹马戏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尚处在雏形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就其穿竹马灯的队形套头变化而言,它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歌舞,其插曲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可以说,粗坑洋的竹马阵是具有戏剧雏形而又介于歌舞和戏剧形式之间的一种民间艺术。
  注四拍又称“四碧”或“四块”,由四块约二十来公分长,四、五公分宽的竹板做成,每二块成一组,中间夹二粒算盘珠子,用绳子系起来,使用时用手抓在竹板中间颤动,发出清脆声音。
  华安动植物拾零
  李炳树
  蝾螈 产于湖林公社吉土村,俗称四脚鱼”,状类壁虎,常游水中。《尔雅·释鱼》“蝾螈,守宫也”。《本单纲目》引宋苏颂说:“尔雅以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为一物。《方言》以在草为蜥蜴、蛇医,在壁为守宫,蝘蜓。《字林》以蝾螈为蛇医。据诸说,当以在草、泽者为蝾螈、蜥蜴,在屋壁者为蝘蜓、守宫也。……”李时珍谓“生草泽者曰蛇医、蛇舅母、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又能入水与鱼合,故得诸名。”李时珍谓蝾螈能作蛇医,入水与鱼合,乃无稽之谈,不足信。其实在动物学上,蝾螈属两栖纲,蝾螈科,守宫(即壁虎)属爬行纲,壁虎科,并非一物。蝾螈长七厘米,背和侧呈黑色,腹朱红色,头扁平,尾侧扁,四肢细长,前肢四趾,后肢五趾,无蹼。生活于清冷水池沼中,或湿地、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崇安武夷山中亦有之,俗号“四足鳝”
  百年茶花树 华安茶花分布甚广,马坑、高安、仙都各公社都有。花有单瓣、重瓣、有白、有红,有五色。惟马坑公社福田村一农户所种一株为最老。盖已百有余年矣。树干围0.32米,高3.30米。枝繁叶茂,花开五色,绚丽悦目。
  巨株乌龙茶 华安自古是产茶之区,所产乌龙茶驰名国内外。乌龙茶有大叶乌龙与小叶乌龙两种。前者高大,后者矮小。马坑公社和春村一户农家,从一八五〇年栽种两株乌龙茶,生长今。茶树高3.34米,比常树为巨。每株一季可采茶青二十三市斤,茶香而甘,为华安所仅见。
  明代杉树 和春村有一棵大杉树,围3.50米,高13.20米。传是明嘉靖年间物,现仍枝叶茂盛,长势甚好。
  观音竹下垅乡群山中生有观音竹。竹头离地0.30米处,形似葫芦丛叠,因或称葫芦竹。此竹坚韧美观,长二、三米,可制竹器、乐器。现存二十多亩,二万多株。
  明代银杏树 花山有棵银杏树。传是乡贤陈天定所植,迄今已三百余年。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系上古孑遗植物,它在二亿年代前中生代即已出现,大冰川中大部毁灭,成为化石。唯中国还保存一部分。花山此树不惟年龄甚长,且是先贤所植,弥足珍贵。
  建兰 华安产兰甚盛,遍布山谷隰地。华山、西陂、仙都多有之。《龙溪县志》称:“兰,叶似菖蒲,味幽香,种类甚众:花作浅黄色,心有细紫点,干微劲,大青兰也,种最蕃;花白而叶长,干亦白而肥,一干可得二十余花者为玉干兰,种最上;花白瓣短而稍圆,干赤而金,柔软轻盈为金枝兰;其叶尾多焦,故亦谓之焦尾兰,种亦最贵。又有丫兰,形如焦尾,干下作一小干,开三蕊,随其长干,如丫头然,种最难得。有金枝玉叶兰,花大而茎颇粗。又有拜岁兰、鹤顶兰、紫兰、倒吊兰,皆蕙兰也。王敬美云,兰以建名,福兴泉漳最盛。”按南宋赵时庚撰有《金漳兰谱》,为现存最早兰花专著。足见漳属兰花,著名已久。
  武夷采风组诗
  一九八四年六月与华安县政协贾文学、兰贤两副主席及其他同志游武夷,目有所迂,心有所感,辄形之于诗,成《武夷山采风组诗》若干首。
  超云
  一、茶妇行
  蛰伏荒村廿五年,今朝喜见大王巅。犹存葵足堪登陟,不信衰颜逊后贤。石磴嵌崖垂壁立,猿攀鸟度四肢悬。贴身直迫〓岩走,振臂欲将怪石牵。阴峒谽谺真险绝,巨灵怒劈五丁穿。对此步虚掷一笑,且听谷底声铿然。
  武夷之君爱我狂,仿佛相称老将黄。历历晴川白如练,亭亭玉女正严妆。玉女迢迢不可即,幽谷佳人有孟姜。孟姜卖茶山腰上,香茗一壶胜嘉贶。殷勤为众说传奇,妙语如珠增神旺。飒飒两腋凉风生,五湖四海皆欢畅。星洲侨女本好奇,却扇停杯一问之:“山高路远游人少,日暮天寒鸟雀悲。伶俜瘦影将谁仗?木客山精总可疑。竹屋茅棚无一有,狂风骤雨漫相欺。卖茶娘,回家好,寂寂空山不可为!”
  一感此言生惨恻,玉颜遽尔无春色。眼中有泪还倒流,身世凄凉说不得。十年狂乱杂鱼龙,莽莽神州皆荆棘。阴霾扫去见清明,偶触伤痕徒苦忆。
  “少时家住崇安城,父当小教凭舌耕,谨悫勤劳心向党,苜蓿盘飧常不盈。姜公已老偏怜女,肇锡嘉名曰伟英。吹恐寒来呵恐化,掌上明珠仔细擎。”
  “斗岳巍巍宜景仰,积钱购得石膏像。心如事佛双手扶,两指一弹试清响。岂知倏忽天地变,读神亵圣成罔两。红卫原来尽锦衣,捉人何止东西厂!罗织罪成入网罟,上山下乡亲粪土,高冠岌岌重千钧,监督咆哮猛于虎!”
  “无端铁案久沉沉,谁解泥犁血肉心!痛借韶华随逝水,每看手泽辄哀吟。”
  “年大只好嫁人去,就业何遑论哪处。人间已惯风波恶,山上不惊魑魅踞。闲扫落叶烹清泉,且为游人加一助。”
  我闻此语起大哀,幔亭何日重归来?玉简干鱼都陈迹,越女如花尽劫灰!武夷君,其灵哉!敢乞幔亭留一角,与尔弱女避风雷!
  我曾官古茶山住,不见亲人见茶树,彻夜无眠闻涧蛙,晨兴每与豺狼迁。亦曾鬼屋度年年,老狂反惹鬼神惧。俯首尘埃走马牛,狼山鬼屋偏独步。
  我今作客游武夷,萍水相逢知是谁,感君遭迂心如结,挥泪挥毫快写诗。
  (此诗完,组诗待续)
  华安县历年人口统计表
  附注①1942及1949两个年度全县人口数字录自《华安县志》(初稿,1961年打字本)。②21950—1983年度数字均使用《福建省人口统计资料》(福建省公安厅编印)中各年末的统计数,其中1964,1982两个年度统计数字与1964年普查之人口数86,651和1982年普查之人口数140,093因统计时间不一而有所不同。③1984年全县人口数系采用县公安局统计数字。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资料 第七缉介绍了以《人物志》为主,所列人物都属现代人物,至国民党军政人员传记所述事迹。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