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蛇形石刻索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23
颗粒名称:
蛇形石刻索隐
分类号:
K877.4
页数:
6
页码:
78-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华安县马坑乡发现的蛇形石刻,探讨了这石刻的可能含义和起源,包括是“神”字初文、闽族蛇图腾或古阿拉伯文等。同时还谈及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元朝时期的民族反抗斗争
关键词:
华安县
马坑乡
蛇形石刻
内容
华安县马坑乡业余考古爱好者李金城送来蛇形石刻照片一帧。这石刻位在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村,地居南靖、漳平、华安之交点。群山环抱,附近有三畲尖,海拔1411.6米。石刻于一九七九年开公路时发掘出现。长54厘米,宽50厘米。
福建师范大学刘蕙孙教授认为这石刻图形是“神”字初文。他说“……金文‘神’作〓,后始作〓。甲骨文‘神’、‘申’为一字,作〓与〓,均与此极相似。古人盖以‘神’为天地浩然之气,故以云物之形象之,所以黄帝以云名官。古人行军必载‘齐车’,以战果告。颇疑此刻与仙字潭纪功刻石为一事,刻‘神’字于石代立庙而已。”华安县文化馆干部林焘同志认为这石刻是闽族的蛇图腾。他引《高山族简史》载:“高山族排湾人认为蛇是他们的祖神,称为“‘夫伦’(毒蛇、百步蛇),不能杀害。他们善于绣、画、雕刻蛇形图象。”他又引《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他认为这石刻可能是汉武帝平闽越后逼迁闽越人于江淮之间,不少山民匿居于山林中,为系念同宗和招徕同宗而作。他指出这石刻图象有母蛇一、幼蛇一、破壳蛇蛋一、小蛇蛋一。
然而观察这石刻的笔划,和考查当地过去居民的情况,我觉得它可能是古阿拉伯文。
说是“神”的初文,则“神”字有〓、〓〓〓、〓〓、〓诸体,“申”字有〓、〓、〓、〓、〓、〓、〓诸体,“申”是“神”的初文,笔划较简,但都和蛇形石刻不类。
说是蛇图腾,颇有根据。蛋人是龙蛇图腾氏族。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说:“龙蛇图腾,在中国东南部的渊源,可以推到伏牺、女娲、神农。”《龙溪县志》说:“南北之溪有水居之民焉,终岁舟居,俗呼之曰‘泊水’。”按泊水即白水郎,亦即蛋户、蛋人。华安原是龙溪县的二十五都,地处北溪,既有蛋人,自属龙蛇图腾氏族无疑。但这蛇形石刻却是国内所极罕见,潮州虽有蛇庙,并无蛇形石刻。而此刻究非壁画,其图象与蛇只在疑似之间,不能确认其必蛇。如果根据历史情况,而且古阿拉伯文于此图象有其一定的意义,便可认定这石刻是古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靠伊斯兰教的兴盛而传播。自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就传入中国,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都信仰它。伊斯兰教,旧称清真教,俗称回教。自唐代后,色目人(包括回人)曾陆续来闽定居。元代以后,随着蒙古人统治的巩固,色目人来闽日益增多。至今邵武、福州、泉州、厦门都建有清真寺。邵武有杨、马、沙、苏、范、米、王七姓回族,计260户,1377人;福州有蒲、田、时、贤、马、兰、常七姓回族,计108户,451人;泉州有金、丁、马、郭、白等五姓回族,其中丁姓就有30,000余人;惠安白奇郭有十四乡,回民郭姓16,000人;福鼎也有丁姓回族593户,3,503人;华安现仅有回族居民11人;漳州现有许多姓马人家,多是回族,确数未详。华安的“马坑”可能以姓马居民命名。原来该乡古时曾有马姓多家居住,后来都已不存。除马坑外,邻近尚有马家竹村、福田村、下垅村,古时也居住着许多姓马人家。福田村有座状元桥,石墩上刻有“信士马始哥奉舍钞廿十两为亡妣祗荔(两字不清)四十娘早至田介”、“信士奉舍至正己丑年二月日造”等字样。按至正己丑年,即元顺帝九年,公元1349年。“田介”疑应作“天界”。刻字笔划朴拙,又多错别字,不类汉人习于文字工作者所书。天界一词恐非佛道两教所有。佛教言西方极乐世界;道教言洞天福地。惟汉译阿拉伯国家语文,有“天方”、“天房”、“天课”等词。至于“钞”字与元朝币制一致。钞之制始于宋而盛于金、元。有钞代钱称贯、代银称锭之别。每锭重量不一,这里刻的是廿两。
至于马坑为何有这石刻,当和元末明初的形势有关。
元顺帝时,天下大乱。大乱原因正如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元顺帝下诏所说的,“……和气未臻,灾眚时作,声教未洽,风俗未淳、吏弊未祛,民瘼滋甚。”那个时代,水、旱、地震、蝗、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变乱的记载,充斥史册。现在只摘引有关兵乱几条,以为本文的佐证。
据《元史》三,记载:“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六月漳州路南胜县(即今南靖县)民李志甫反,围漳城,守将搠思监与战失利。诏江浙行省平章别不花总浙闽、江西、广东军讨平之。”
“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二月漳州义士陈君用袭杀反贼李志甫,授君用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丙辰,赦潮潮二州民为李志甫、刘虎仔胁从之罪,褒赠军将死事者。”
李志甫的起义,元廷至调动四省军力“讨伐”,战争将近两年,牵涉广至漳潮二州之民,竟使凶残的元王朝不得不用大赦作善后处理,足见这次起义规模之大。
“至元六年六月己酉,汀州连城县民罗天麟、陈积万叛,陷长汀县,福建元帅府经历真宝、万户廉和尚等讨之。”
“闰十月,汀州贼徒罗德用杀首贼罗天麟、陈积万,以首级送官,余党悉平。”
这次战争也持续了几个月始告失败。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两次起义都由内奸的叛变,突然袭击而失败,并不是没落的元朝军力有什么能耐。
“至正八年三月福建盗起,难于讨捕,诏汀漳二州立分元帅府辖之”。
到了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起兵,元朝更招架不住,十二月只好下诏罪己,大赦天下了。
其实自元世祖入主中国,建立元王朝后,民族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连续不绝。其最著者便是漳州人陈吊眼的起义。陈吊眼(?~1282)元初福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首领。宋末元初,从叔父陈桂龙率兵起义,攻陷漳州,杀招讨傅全。不久唆都来讨,吊眼出走,陈桂龙逃入畲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陈吊眼被俘,越年在漳州就义(见《龙溪县志·纪兵》及《辞海》陈吊眼条)。
“至元二十一月漳州盗起,命浙行省调兵行讨。二十五年赣畲贼千余人,寇龙溪,讨平之。二十八年十月广东贼江罗等寇漳州。”(清乾隆版《龙溪县志》)
这些反抗异族统治的人,在过去史籍上都被诬为“贼”,而叛徒却反称“义士”。从至元十七年(1280)至元亡(1368)八十年间,漳州一带几乎义军辄起,元朝统治无日不在风雨飘摇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元朝的残酷统治。宋末蒙古人驱军南下,攻城略地,大肆掳掠屠杀。元朝成立后,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包括西域各部族和回族人)次之,汉人被贱称“汉子”,南人被贱称为“蛮子”,皆沦为奴隶,完全没有权利,生杀予夺,子女玉帛,权力都操在异族手里,汉人、南人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尤其商业大都为色目人所掌握,汉人南人无法为生,例如宋末元初回人在福建作官和经商不少,蒲寿庚就当了泉州市舶司提举三十年,掌管中外贸易、交通的大权。由于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不平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日激化。到了元末,人民大举起义,专与蒙古人、色目人为敌。元朝的地方官吏、军将、散兵游勇,都是被打击的对象。他们在人民武装的威慑下,四处逃亡,大多藏匿在深山密林里,以求死里逃生。至今漳泉一带还留着“三家养一元,一夜刣完完”的传说。泉州丁氏宗族是色目人的后裔,为避免人们的敌视,迁往比较僻远的陈埭居住,传衍到了现在,成为巨族。
华安马坑地至荒僻,自然成为避准者绝好的逃逋薮。
马坑的马氏来源何在,县志毫无记载,他们也没有族谱留传下来,难以稽考。现在马坑已无马氏居民,传闻曾受兵扰,或遭受杀戳,或窜逃他乡,不得其详。
据《金史》载,金之马庆祥,系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姓。邵武的回人就有一支从甘肃迁来的。又据《元史》,元之月乃和以祖为金马步指挥使,因改姓马。由此可知我国马姓人家,很多祖上是回人。马坑马氏居民很有可能是回人。
韩海潮同志在《伊斯兰教传入湖南以后的概况》(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一文中说:“马成,元末遗臣(枢密院吏)因元朝大势将去,乃挂冠隐居,自江南迁居邵阳,现居后裔近万人”。该文又说:“元末至明中叶,中央各级政权至文化中任职作官的穆斯林渐多,官迹所至,因官寓家,建立家园,兴建寺院之事层出不穷”。湘南和福建相距不远,福建一些回族,如福州之马、兰、常三姓便由湖南一带迁来的。
我认为马坑的马姓居民很有可能是元代色目人的后裔,他们当朝代变易之际,为求苟全性命,只好潜匿在荒山僻野的马坑,远远避开寻求民族报复的汉人。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仍然坚持固有的宗教信仰,在那人口稀少的地方,无法建立寺院,只好在石头上刻上阿拉伯文字,作为精神的寄托。
关于蛇形石刻的文字是否古代的阿拉伯文。我曾经分函请教于中央民族学院石钟健教授、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庄教授来函说,经转询阿拉伯文专家陈达先生,据云,从某种角度观察有属阿拉伯文之可能,并认为这不是一方完整的石刻。石教授来函说:“经与此间几位同志研究,一致认为是阿拉伯文字,不是蛇形。他们指出这是一个阿拉伯字,意为“归天”,和来信所说的‘早至天界’之意相同”。他还指出此字刻写时有误笔,将不应连接之处接连下来,这是由于写刻之人对于阿拉伯文不甚熟悉之故”,他又说:“这几位同志,一位是老阿訇,一位是阿拉伯文专家,一位是语言专家王静如先生。他们的看法和您的看法相同,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本年三月十三日我和县文化馆干部林焘同志同往泉州清净寺拜访王耀东阿訇,商谈蛇形石刻是否阿拉伯文同题,承他答应于详细研究后答复。嗣于四月四日来信说:“……草仔山的石刻,经过多方研究,虽暂定为“真主”一词,恐有牵强之虑(见图解即知)。那么这块石刻是元末明初变乱以后幸存者逃至四方,间或有少数逃到僻远地区,因恐时间久远,特刻制“真主”一词以作纪念。”王阿訇所图解照抄如下:阿拉伯文正楷写法〓〓,正规草书〓〓石刻写法〓
对于庄为玑、石钟健、王静如、林松、陈达生、王耀东、胡根华等学者和阿訇的殷勤指教,我谨在此表示感谢之忱。
总之,我的见解是:马坑马姓居民是元朝福建兵乱时潜匿下来的色目人,和湖南马成一族及福建泉州陈埭丁姓有些相似。蛇形石刻是伊斯兰教徒遗下的一种文物,石面上刻的是阿拉伯文。这是初步探索的意见,需要再深入研究,希望海内外学者有以教之。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九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资料 第七缉介绍了以《人物志》为主,所列人物都属现代人物,至国民党军政人员传记所述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云
责任者
李金城
相关人物
刘蕙孙
相关人物
林焘
相关人物
徐松石
相关人物
白奇郭
相关人物
李志甫
相关人物
陈君用
相关人物
刘虎仔
相关人物
罗天麟
相关人物
陈积万
相关人物
罗德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陈桂龙
相关人物
寇龙溪
相关人物
蒲寿庚
相关人物
陈埭
相关人物
马庆祥
相关人物
韩海潮
相关人物
马成
相关人物
石钟健
相关人物
陈达
相关人物
王静如
相关人物
王耀东
相关人物
林松
相关人物
陈达生
相关人物
胡根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马坑乡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北溪村镇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相关地名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家竹村
相关地名
福田村
相关地名
下垅村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相关地名
西域
相关地名
中外
相关地名
漳泉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金马步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
建立家园
相关地名
湘南
相关地名
阿拉伯
相关地名
泉州清净寺
相关地名
僻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