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名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10
颗粒名称: 艺苑名流
分类号: J03
页数: 16
页码: 29-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和著名畲族歌唱家钟振发都是我国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荣誉。汤晓丹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人民电影事业的电影导演,导演了四十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钟振发则是一位著名的畲族歌唱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同时也在社会上取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他的事迹和成就都被载入了相关的艺术辞典和文献中。两位艺术家的事迹和精神都对于有志于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们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汤晓丹 华安县 钟振发

内容

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
  云云
  我国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跟着人民时代的步伐,献身于人民电影事业,五十多年如一日。他导演四十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革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厂、局、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他的艰苦奋斗的生平,谨严笃实的工作作风,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都值得人们崇尚和学习,对于有志于文学艺术的青年人更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现在根据手头掌握的有关资料,特为介绍如下。
  (一)家世渊源
  汤晓丹是福建省华安县云山村人。华安于一九二八年建县,在此以前是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所以有些资料写汤是漳州人。
  汤氏的开漳始祖汤智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原任典军,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丙戍(公元六八六年)从陈元光入闽,平畲族苗自成、雷万兴之变有功,受封竭忠辅国将军,驻兵漳州柳营江东,遂居家在玉山乌〓坑。汤智妻子杨端肃,受封曹郡夫人。其后裔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己未(公元一〇七九年)迁居在龙溪县二
  十五都宜昭乡云山社(现华安县仙都公社云山大队)八图三甲,户名“汤宗秀”。
  按汤氏在华安家族分居在云山大队、岭埔大队和下林大队的田头、社尾坂两生产队、湖林大队的后宁、小村两生产队。由云山分居长泰坂里一户、分居龙岩雁石万安里一户。汤氏小宗分衍在长汀和宁化。闽赣接境,汤氏由河南南迁,必经赣入闽。而江西临川又和福建宁化相距不远,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系临川人,当是固始汤氏家族南迁一支的后裔。
  (二)云山一瞥
  汤晓丹离别故乡已五十五年,虽然足迹半中国,驰名海内外,现在定居上海,儿孙绕膝,而眷怀桑梓,至今还念念不忘,然则云山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云山古名“云岭”是个偏僻山乡,土瘠民贫,过去封建势力浓厚,迫得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有的远走南洋,终身不返。汤氏祖八评事有诗描写说:
  “云岭崔巍插白云,长松芳树弄余曛,
  西风满目红尘起,几度中宵访鹿门。”
  《云岭都汤家族谱序》称,其祖不干名利,因猎至云峰,有会心处,时方乱,遂卜筑安居。其猎处“难母岫”现在岭埔大队。
  由此看来,当时的云山虽地处荒僻,却也山清水秀,可以过隐遁生活。
  解放以后,云山有了很大变化,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提高,一九八一年,大队人口二千三百七十八,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九百一十五斤。大队还建有水电站、林场等。
  (三)艰苦的童年
  汤晓丹生于一九一〇年四月一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家境清寒,父亲汤祥纯在晓丹孩提时候就到南洋经营小商养家,后因经商失败,回归故乡,不久逝世。母亲林氏,是个裁缝,她有一台手摇缝纫机,经常为人做衣服,补贴家用。她抚养四个孩子,长子晓丹,幼名春水,二子隆成,三子育才及长女某,缺衣少食,度日维艰。他小时在乡里族人所办的小学读书,学名叫汤泽民,聪敏好学,成绩优异,得到族人器重。十五岁,族人资助他到集美农林专科学校肄业,从此他离开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走向波澜壮阔的五湖四海,逐渐成长为勇于寻求真理,勇于政治斗争的青少年。
  (四)校园里的风云
  集美农林学校在一九二五年建立,校址在天马山。它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集美创办的学校之一。陈嘉庚先生从一九一三年创办集美小学起,到一九二七年,先后办起了集美幼儿园、男小、女小、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科、女师、农林、国学专门,幼师等学校,使原来默默无闻的集美渔村,成为名扬国内外的集美学村。汤泽民(汤晓丹在校名字)朝夕涵泳于其间,学识思想都起了极大的飞跃。他酷爱美术,除了专心听课,广泛阅读文艺书刊外,还时常向报章杂志投寄画稿。
  那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讨伐北洋军阀时期,国共两党都在集美学校进行组织活动,革命风气非常浓厚,同时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害怕中国革命成功,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越来越紧,一九二八年一手泡制了济南惨案。日军开进济南城,大肆奸淫掳掠,屠杀中国军民五千余人,引起我国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反帝运动如火如萘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汤泽民激于爱国热情,常与进步同学赖羽朋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
  集美学校地处厦门对岸,得风气之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可是当时远在天马山麓的农林学校当局反对青年学生有左倾思想。大概是翌年吧,在汤泽民随赖羽朋等贴了“反动”标语后,不过几天,就把他和二位同学一齐开除了。
  家乡的族人在报上看到被开除的学生名单,有汤泽民的名字,就赫然大怒,把一切资助都取消了。汤的母亲只好哭哭啼啼地赶到厦门把儿子接回家。
  一九二九年,他十九岁,带了母亲变卖所有财物得来的一笔路费只身投入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上海,从此他改名汤晓丹,度过几十年的寓居生活,用徒手奋战的精神,逐步登上了电影艺术的高峰。
  (五)漫长曲折的艺术道路
  汤晓丹到了上海以后,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只好以卖文卖画维生,后来他认识了天一影片公司美工师沈西苓,凭他的介绍,自带干粮,到摄影棚以无酬劳动来学艺,在沈自编自导影片《女性的呐喊》中学习美工。至一九三二年任该公司美工师。当时他还结识了电影界知名人士苏怡、司徒慧敏,由是对电影艺术的造诣大有增进。越年,适逢天一电影公司拍制《白金龙》粤剧片,担任导演的人病了,老板看出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叫他当美工外兼作导演。他刻苦工作,两月完成,影片运到南洋放映,引起广大华侨观众的轰动,他一下子成为著名导演。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电影作为终身事业。接着他又导演了《飞絮》和《飘零》两部影片,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小市民生活。一九三四年香港电影界慕汤之名聘他到香港拍故事片。他相继受香港大观、南粤、南洋等几家影片公司之聘,导演过《翻天覆地》、《时势造英雄》、《金屋十二钗》、《嫦娥奔月》、《最后关头》、《小广东》、《上海火线后》、《民族的吼声》等十五部影片,受到港澳、南洋等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抗战前后,国难当头,救亡图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他所导演的爱国影片,激发了不愿做奴隶的同胞的爱国热情,起到唤醒民众的积极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日寇想叫他出卖民族气节,导演所谓《香港攻略》的纪录片,来炫耀日本皇军的“武运长久”,显示东方法西斯强盗杀人不眨眼的威风,然而汤晓丹却不愿屈膝投降,毅然抛弃一切,改名换姓,乔装难民,甩开了血迹斑斑的魔窟。一九四三年回到桂林,同年转到重庆,得到进步文化工作者的关怀,并亲聆周恩来同志的教诲。在重庆期间,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了反特片《警魂歌》。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我国抗战获得最后胜利。不久,汤晓丹也回到上海从事旧业,在国泰、中央等影片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揭露当时丑恶现实的影片,例如《天堂春梦》、《苏凤记》、《万象回春》、《失去的爱情》等等。
  解放后,他满怀激情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专心致志于新中国的人民电影事业。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六五年,导演了《胜利重逢》、《南征北战》(与成荫合导)、《渡江侦察记》、《怒海轻骑》(与王滨合导)、《沙漠里的战斗》、《不夜城》、《卧龙湖》、《钢铁世家》、《红日》、《水手长的故事》等十部故事片和《英雄交响曲》、《东风劲吹》等大型纪录片。影片大部取材于革命战争和现实生活。其中《渡江侦察记》曾于一九五六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在“文革”中,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诬蔑他所导演的《不夜城》为资产阶级树碑立传,谩骂《红日》为蒋军将领摇旗呐喊,把他打成电影界的“反动权威”送进“牛棚”。从此他中断了艺术创作。至一九七五年才从“牛棚”释放出来,在一个摄制组“控制使用”当顾问。在被冲击时,他对党的信仰和拥护仍然毫不动摇。他经常教育儿子,大儿沐黎(当时在上海牛奶公司的一个奶牛场劳动),二儿沐海要听党的话,努力上进,锻炼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人帮”倒台后,他得到平反,更奋发革命热情,奔走天南地北,相继导演了《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和《南昌起义》等影片。其中《傲》、《南》两片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一九八二年,他导演《廖仲恺》历史故事片,于一九八三年拍摄成功,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和日本放映,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今年(一九八四年)他已七十四岁,荣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称号。
  最近他还准备执导《布衣老帅》、《淝水大战》等影片。
  (六)艺术创作的良心和手法
  综观汤晓丹所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解放后的影片,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让会主义路线,充分反映历次社会变革的现实,写出铿锵灿烂的时代篇章。影片题材大都是革命和战争,场面伟大,气魄磅礴,结构谨严,意义深刻。为要忠实反映这一时代,他秉着艺术创作的良心,阅读了许多历史著作,研究了许多历史文物,对影片里的人物造型、化妆、服装、道具,都细心加以考究。如拍摄《傲蕾·一兰》时,他把列宾的油画《扎波罗什人》钉在墙上,朝夕揣摩。他还和年轻人一道四下黑龙江,履冰踏雪,观察实境,总计行程达四万余公里。又如导演《廖仲恺》时,他仆仆风尘,奔走于上海与广州之间,翻阅许多历史资料,学习研究廖仲恺的遗著,拜访辛亥革命老人和廖仲恺的亲属,仔细研究剧本(由鲁彦周写稿,夏衍修改)并到实地看外景,事事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博得中央领导称誉为“宝刀不老”。他现正担任《肖尔布拉克》维语“硷水泉”的艺术顾问,虽已七十四高龄,今年春还不辞劳苦到过新疆,跋涉边远地区,七月份,他还到薪疆拍外景,真是老当益壮。
  汤晓丹说:“我拍的影片尽管题材、风格、时代、人物都不尽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提倡爱国主义。”
  (七)幸福的家庭生活
  汤晓丹的家住在上海。妻子蓝为洁,是个电影、电视界工作多年的剪辑技师。长子沐黎,在英国留学,研究绘画,他在“文革”中的作品《针刺麻醉》、《春雨》都在全国性画展展出。出国后他的作品《霸王别姬》,技巧更加成熟,获得我国艺术界人士的美评。次子沐海,在联邦德国留学,研究音乐,成绩优良,被誉为“音乐界王子”他是七十五岁世界著名指挥卡拉扬的得意门生,去年七月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大师班毕业,取得联邦德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最高学历文凭。
  大媳妇柳华,主持家务;二媳妇树青,新疆军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小孙女汤芸,聪明活泼,爱好绘画。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之家,过着和睦、幸福,充满朝气的生活。
  (八)关怀故乡和年轻的一代
  汤晓丹离开云山已经五十五年,总没有机会返归故里一行。他非常留恋故乡的一草一木。他说:“我儿时的故里,虽是穷乡僻壤,但也山清水秀。我要是不为生活所迫,也不致远走他乡。”他又说:“我虽然五十多年没回故乡了,但我时刻记挂着家乡的一切。我自己虽不能直接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但我把希望寄托在故乡的青少年身上,愿他们能把建设家乡的担子挑起来。”
  汤晓丹出身贫苦家庭,无所依傍,而发愤自学,登上电影艺木的高峰,他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深深关怀于故乡青少年的成长。他说:“学习是青少年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一定要抓紧。旧社会剥夺了我学习的权利,我只能在谋生中学习。现在新中国为青少年们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学习条件。我希望故乡的青少年珍惜它,勤奋功读,尽可能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资料
  ①汤晓丹《童年的故乡》(《福建画报》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又黄洽责《作者简介》)
  ②《云岭都汤家族谱序》
  ③《中国艺术家辞典》第一辑
  ④江迅《汤晓丹一家》
  ⑤陈景卿《金鸡啼鸣晓丹心》(《厦门日报》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⑥陈毛弟《为祖国发愤学习》(《福建日报》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著名畲族歌唱家钟振发
  汇文
  钟振发出生于贫寒之家,凭着他一定的天赋和兴趣,选择了献身于人民音乐的道路。在人民政权的国家里,经过了长期艰苦的锻炼,不断地学习、实践,才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他是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分会常务理事。一九八三年五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八四年十月被选为参加第四届全国音代会的代表,并于福建省文化系统党员代表大会中被选为省直机关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他曾多次受过奖励,被评为全团(福建省歌舞团)的先进工作者,省文化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和省直机关的先进工作者。他的事迹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第三集,他被《歌坛民族之花》的编选者誉为“畲山飞出来的金翅鸟。”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荣誉并不是偶然获得的。让我们进一步考查他的出身和成长的过程吧。
  一、艰苦的历程
  钟振发,一九三七年八月三日生于漳州。祖家在华安县高安乡坪水村,是个畲族人家。先世移居漳州谋生。父亲钟金标,解放前无固定职业,贫穷潦倒,以肺痨乏治逝世。母亲陈腰靠洗衣裳、做针黹,勉强度日。姐姐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他九岁时在一间烟酒店当徒工,经常受打挨骂。解放后,离开了烟酒店,每天凌晨,风寒露冷,大街小巷,他得高声叫卖油条。
  在街道干部鼓励之下,他母亲送他上小学,后来升入漳州三中肄业。他酷爱音乐,成为业余合唱队的骨干。一九五六年,被选进福建省歌舞团学习,经过训练和鉴别,确定男中音。第二年夏天,首次以该团男中音独唱演员在福州八一礼堂公开登台演出。所唱的是《老司机》、《天下黄河十八弯》等歌曲,当时并不见得怎么出色。
  一九五八年,省歌舞团改成文化服务队,队员们拉着板车,满载行李、道具,沿福厦公路步行南下,一点一站地演出。经过近三个月,才演到了厦门终点站。他随队工作,耐劳吃苦,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此后,他还随团或单独深入山区、海岛、工厂、部队,一面参加演出,一面搜集民间音乐素材。他先后到永定向山歌手李天生学唱竹板歌,到清流、宁化、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地学唱山歌,学唱伐木号子,还到莆田聋哑学校向盲艺人学唱俚歌。在龙溪、厦门学习芗剧、锦歌的音乐和唱腔,由此博采众长,丰富了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唱腔艺术。
  一九六一年,他考入了上海声乐研究所。在声乐名师林俊卿博士的指导下,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一天往往要学五、六小时,累了就看看书,抄抄谱,学学理论,平时极少外出游览。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他摸到了“咽音”的规律,逐步掌握了中西唱法互相结合的技巧,大大提高了歌唱水平。林博士高兴地对旁的学生们说:“钟振发简直是我天生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他随林老师赴大连开音乐会,并经常在上海参加舞台锻炼,收益颇大。
  一九六四年七、八月间,他从上海声乐研究所毕业回归福建,立即参加“乌兰牧骑”式小演出队,先后到霞浦、宁化为广大渔民、农民演出。他自挑行李,当天到当天演。独唱、小歌剧、表演唱、伴唱、舞台监督、教学、创作,他事事参加,满怀愉快,毫不计较。
  一九七六年他被借调到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一九七七年回归福建工作。多年来,他走过福州、厦门、上海、广州、辽宁、广西、江西、湖南、山东,一直到北京中南海。到处赢得观众的欢迎和赞誉。在桂林时,他生病发烧,气管炎发作,还是边打针边演出。有时乘火车坐硬板凳通宵熬夜,极感疲劳,仍坚持演唱。他常说:“作为一个演员,应当具备三力,即能力、毅力、体力。”正因为平时从严要求自己,这么多年来,他从未耽误演出。为此,大家称赞他是“铁嗓子”。
  二、炽热的丹心
  钟振发对自己所唱的歌曲,是从有利于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利于人民的精神生活这个角度来严加选择的,他唱出人人耳熟能详的革命老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雷锋颂》和《畲歌越唱越开心》等等,也唱出富于生活气息而又情调健康,风味隽永的民歌民谣,如《全国各族人民一家亲》、《杂菜汤》、《天乌乌》、《看新娘》等等。他具有善良艺术家的正义感,决不选取那些我国先民早已责斥的靡靡之音和现代正直的艺术工作者所坚决反对的黄色歌曲来哗众取宠,阉然媚世。为此,他唱革命歌曲,唱得有感情,有气魄,纯正自然,充分表达了十亿中国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他唱民歌小调,紧紧扣住每首歌的内容、风格和特色,以轻松、幽默的手法来唱,令人感得亲切、融洽,不禁发出会心的一笑。
  一九七九年,当时社会上正在流行一些靡靡之音,有人劝他迎合时尚,唱点这类歌曲,他断然拒绝了。有一次,他在福州体育馆庆祝三十周年国庆文艺晚会上,当着几千观众、工人、农民、解放军、教师、老同志、年轻人面前,高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的洪亮的声音,充沛的感情,象黄钟大吕,振撼人心,几千人霎时凝神倾听,几千双手按着节奏拍掌。偌大会场,气氛高涨,恰象江潮澎湃,铁骑奔腾。唱完以后,更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一演唱,引发了群众潜藏在心里爱党爱国的感情,让观众看待一切淫辞艳曲,轻于鸿毛。
  一位教师紧紧地握住钟振发的双手连声道谢。
  这首歌,几年来他曾经演唱了二百多场,影响深远。
  一九八〇年,他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次会演规模很大,各省、各民族都参加了。演员有一千多名,晚会有二十多台,节目有三百多个,真是盛况空前。他演唱了三组歌:畲族歌曲、福建民歌、台湾民歌,受到了代表们和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最后就会演中选出了二十个节目到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他也参加了。音乐界人士对他的评论是:“学习西洋传统唱法结台唱中国歌曲,在闽台民歌方面有所突破,融洽无间,不留痕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为男中音民族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次会演对他极为重要,是他演唱史上的转折点,是他走向全国的起步,由此引起了更多的文艺界人士的注意和重视,此后才开始有人写对他评论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一九八二年九月,他应邀参加了党的十二大的演出。晚会的节目几乎全由北京的演员担任,只从外地特邀两个节目。其一,沈阳部队歌舞团的舞蹈;其二,福建省歌舞团男中音独唱。他应召赴京,主要是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过去这首歌都用大合唱的形式唱出,由于前些时靡靡之音到处泛滥,他坚持演唱这首歌,中央为了表彰这种精神,才决定把这首歌让他独唱。这不难看出其政治意义及其对文艺界影响的重大。果然,他的演唱再一次感动了在场观众轰动了首都乐坛。他随即受到了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第二天下午,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中南海接见了他,褒奖他在歌咏界带了好头,并指出他坚持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内心世界是这么想的,希望他能坚持下去。
  著名老作家丁玲在赠给他的彩色照片上写下这样的题辞:“振发同志,多多地大声为人民歌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及福建等新闻单位都播放了新闻或发表评论文章。有人说:“解放以来,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演员得到这样的宣传和荣誉!”
  同年十二月他又应遨参加了广州的“羊城音乐会”。这种音乐会是全国性的,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的音乐界名流和音乐工作者争先来观摩。第三届羊城音乐会在国内邀请了三位歌手与广州音乐界同台演出。钟振发的演唱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广东音协负责人谭林同志所说的:“没想到到钟振发把广州的观众给震动了!”
  是年,他被评为福建省歌舞团“四优演员”。
  一九八三年十月他赴日本长崎参加庆祝福建省——长崎县结成友好城市一周年的演出,同样受到彼邦观众的热烈赞扬。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了,提出了整党、抵制精神污染的决策。十一月五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登出了题为《钟振发被誉为群众信得过的歌唱家》的报导,接着在福建新闻界又发表了一批评论文章。
  三。慷慨的心愿
  一九八四年一月三日,他在《福建日报》发表《鼓斗志,唱新歌》一文,表示了他的志愿。他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决心认真学习马列王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实际行动积极地投入整党、清除精神污染这场思想战线的斗争,从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
  他又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清除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站在四化建设的前列。”
  他还表示要多到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边远地区去,为那里的群众演唱他们喜爱的歌曲。
  一月十日,他写给华安县政协一封信说:“……前段一些报纸发表了文章,介绍我在文艺自由化、商业化倾向时抵制精神污染的情况。我冷静地想了想,自己并没有为党为人民做多大工作,也没有什么成就,但党却给我这么大的荣誉。为此,我心中深感不安。我深知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罢了。
  他坚决地说:“我将象中央领导同志鼓舞我的那样:永远大声地为人民演唱革命歌曲!”
  一九八四年四月,在福州市精神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精神文明积极分子,并在大会上向省委、市委、代表们汇报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心得、体会、受到全体代表的好评。
  同年八月,他应邀参加了中国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山东烟台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经验交流会。吕骥、关鹤童、郭兰英、常香玉、王品素、傅雪漪、王福增、才旦卓玛、吴雁泽、何纪光等六十多位首长、教授、专家、教师、歌唱家参加了大会,会上的主要议题是总结解放以来民族唱法的教学经验和如何建立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问题。他在会上介绍了《关于男中音民族化》的体会,并作了示范,受到了与会同志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好几个学校邀请他去讲课教学,会后还在威海市、烟台市公演。
  二十多年来,他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一丝不苟地创造艺术成绩。他的演唱经过中央台和省电台,中国唱片厂、海峡之声电台等录有独唱曲一百多首,经常在国内播放;其中有的已灌制成唱片和卡式录音带,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都拍摄了钟振发演出活动专辑。
  钟振发的佳偶陈佩芳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毕业,也是福建省歌舞团女高音演员。他们的生活过得很甜蜜美满。每当钟振发在练唱的时候,她常在旁陪伴;当他演出时,她常在台下细听,并把观众的感受及时反映给他,同时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总之,钟振发所取得的成果也倾注着妻子的心血。大儿子钟鸣也是男中音,在省艺术学校声乐大专班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歌舞团工作,参加一九八四年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时受到了好评,并获得了演出奖。小儿子钟山正在读中学,对歌唱也很爱好。他们一家在一起常常切磋琢磨,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今后要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歌唱。
  钟振发对目前的生活觉得很满足,他由衷他感谢党。他说:“我从一个卖油条的孩子成为一名歌唱演员,完全是党的培养和老一辈艺术家对我扶植的结果。”
  由于钟振发是位畲族的卓越歌唱家,我写到这里,不禁联想到另一位畲族的著名琵琶乐师,那就是唐天宝年间在内廷供职的雷海青。他为保卫艺术的尊严,在敌人白刃之前摔碎琵琶,拒绝为敌人演奏而牺牲了性命。他的壮烈行为赢得人们的纪念,然而他的牺牲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悲剧。不幸的他,所处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天宝晚期,是唐王朝荒淫无耻,开始崩溃的时代。
  当今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光采夺目的时代。钟振发的演唱得到党的鼓励,人民的赞扬,获得艺坛上很高的声誉,完全不同于雷海青所受的内廷眷顾。钟振发抗拒音乐圈子里一小股自由化、商品化的污泥浊水,而廓清精神污染,保持音乐艺术的藏严纯洁,其勇气和决心无愧于畲族的先贤雷海青。然而在这新时代里,人民有福了,钟振发和他的一家子也都有福了,这是雷海青所梦想不到的。
  热爱这时代,珍惜这时代,为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而满怀激情地歌唱吧!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资料 第七缉介绍了以《人物志》为主,所列人物都属现代人物,至国民党军政人员传记所述事迹。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