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59
颗粒名称: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40-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名胜古迹情况。其中包括华安小景、玄天阁记、二宜楼掠影等。
关键词: 华安县 名胜古迹

内容

华山小景 方建发
  一、石硿仔
  石硿仔是个果区,石景独绝。石床、石刀、石笋,形状逼肖。尤以大石一方特奇、下涵两洞,前后不通。后洞空廊如房;前洞狭小、有泉淙淙如鼓瑟琴。又有石蟾蜍一隻。相传古时有一游客,行经华山,盛夏不闻蚊鸣,甚以为异。顺溪而行,遇见石蟾蜍于此,客盖好厌胜者流,遂以钢钎凿破蟾首,至今遗一孔显然。
  石硿山状如菩萨趺坐,手腹分明。自麓至巅有宽一丈,长千尺,深浅不一之大沟贯通其间。山顶有古寨一,遗迹尚存,疑是当地居民据守之所。
  二、三层磜
  三层砾位于华山村口拱桥外。砾分为三层,故名。是处悬崖峭壁,猿猱难攀。砾下有潭名“砾腹潭”,飞瀑泻入其中,咆哮喷进,如惊雷,如奔兽,登临其畔,耳震目眩,不可久留。
  砾旁有一小瀑,涓涓细流,状如贯珠,从崖上直坠潭中。大小瀑相映,如老稚相偕,饶有生趣。
  登崖遥望,则九龙江蜿蜒其下,几于踞地欲飞。而晓雾蒙蒙,溯江而上,仿佛其中有首尾鳞甲然者。
  三、笔架山
  笔架山,海拨一千零八十五米,位于华山村之北。山之东西,各有幽泉一缕,垂直而下。泉水见底,凛冽如霜,冲击岩石,潺湲有声。溪涧之间,枯枝腐叶,纵横堆积,成为石蛙滋生之所。夏夜蛙群鼓噪,如临战阵。泉道多水菖蒲,迎流偃仰,苍翠可爱。
  盘山公路穿过峡谷,逶迤而逝。入夜、远望村灯,团团簇簇、如珠光宝气,闪耀于杳冥之中,引人遐思,如坠梦幻。然蛙鼓一鸣,乃知复是人间,顿觉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现实有胜于幻境也。
  玄天阁
  林水秀 蒋承侨 刘新民
  道教有四方四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都从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取名。其中尤以北方之神为尊,号曰“玄武帝”,又号“玄天上帝”。旧小说《北游记》记其事甚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云:“道教祀玄武,辄以龟蛇二物之像置于其旁、玄武像则披发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可见玄武之设由来久矣。
  玄武水神,我国南方居民和南洋华侨多立庙奉祀,几与天后宫(妈祖庙)等。其意不过求航行平安而已。
  华安侨乡仙都公社大地大队金星角达磨岩下亦有座玄天阁,俗名上帝殿。入社口——跳尾港,向东远眺、即见其翼然峙立,卓荦不群,其地宽广,阁面对蒋氏宗祠,东有二宜楼、南阳楼,亦颇有名;南有朱西庵,其西则田野村舍,历历在望,大地小学毗联东北,阁前有方池,池边一片空地,原建一戏台,正对庙门,现已荒废,令人起凭吊之思。
  阁高四丈许,上覆黄瓦,拟帝王居。屋脊鸱吻高张,饰以双龙戏珠。脊面绘花卉鸟兽,绚烂夺目。台基以巨石垒成,外围短墙。大门绘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象,俗所谓门神也。游者从大门入,登石级,进殿,内有清水祖师及侍者随从群像。而玄天上帝则高距楼上焉。阁两旁置阶梯可登,游廊壁上采绘,传系当地画师蒋滢波手笔。沿廊至正殿,上有一匾书曰:“小当山”,盖谓源出武当山也。揭开上书“玄天上帝”门帘,则玄武帝神像赫然在目。像木雕,高二尺馀,相貌堂堂,威而不猛。左手撑腰,右手仗剑,两足踏龟蛇,与《云麓漫钞》所载同。仰首而望,斗栱盘旋,上为藻井,背地蓝色,中蟠木雕金龙,鳞甲森然,俯首下窥作倾聆法旨状。
  瞻仰既毕,至阁后龙眼树林小憩。复寻碑志,据载,玄天上帝像自元至清坐镇达磨岩寺中,与释迦牟尼佛象并列,因佛道异源,不容混杂,乃由大地村民鸠资筑阁,于雍正乙卯年(公元一七三五年)闰四月上梁,乾隆丁巳年(公元一七三七年)葭月(十一月)落成。距今已二百四十六年矣。其间历经三修(1)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年)由印尼爪哇、万隆华侨捐资修葺,主其事者董事邑庠生蒋经邦、太学生蒋昆等;(2)民国六年丁巳(一九一七年)印尼蒋氏华侨捐资修其宗祠,并修此阁;(3)“文革”期中,此阁西边另有建筑雄伟之嘉应庙,尽遭摧毁而为田,此阁虽幸存,而屋漏墙倾,委于荒榛野蔓之间。至一九八一年印尼华侨蒋义英先生夫妇奉母回国观光,睹状慨然,倡议修复,集资港币九万元,内独献港币六万九千五百元,经营年馀,庙貌焕然一新。
  三月三日即古上已之辰,晋时有曲水流觞故事。我县亦于是日迎神赛会,颇有古人以祓不样之意。然往者己矣,迷信之举,不宜再起,而玄天阁乃二百馀年遗物,大有保护价值。况春秋佳日,远近来游,前歌后唱,少长同欢,诚山乡不易多得之胜事也。
  二宜楼掠影
  林水秀 蒋承侨
  我县仙都公社大地大队侨乡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园形大楼,建于清朝乾隆庚寅年间(公元一七七〇年),距今已二百十三年。楼是土木结构。外墙高十八米,其石基高四米馀,厚三米馀,楼外圈直径一百米,墙内占地面积约十市亩,倚墙筑楼,周旋中规。楼四层,其顶有圈廊,可以通行无阻。全楼隔成十二套间,排列如柑瓣状。共有房一百九十二,厅二十八,工程浩大,全县闻名。
  到楼参观,先见门楣上高嵌“二宜楼”石刻牌匾。门扇用坚木造成,铆上一层厚钢板,高大牢固。入门中厅前面有二根红漆大柱,上书金字对联:“依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充分描写出二宜楼所在的山川形胜。中央有大院非常宽敞,凿井两口,分居左右。为墙里居民休憩汲饮之所。
  各户门前罗列盆花,生意盎然。我游时值深秋‘菊花满目,不输十万甲兵。登楼巡视,各家明窗净几,摆设合宜,中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凭窗眺望,一湾流水自远而近,潺湲地自楼前流过。在绿阴掩映中,金碧辉煌的玄天阁突兀峙立,即现眼前。社口龟蛇二山逶迤相属,林木蓊郁,令人心旷神怡。真是好一派动人景色!
  楼后一带丘陵,依次递降,宛如蜈蚣蜿蜒而行。据说先民蒋士熊信堪舆家言,此地形如百足,宜建园楼以应之。名曰“蜈蚣吐珠”。遂不惜巨资而有此楼之建。凡经营十二年始成。一九〇六年楼毁于火,只剩废墟。乃由我县侨民蒋漳阁、蒋番衰等十二人筹资重建,几十户住民始得安居乐业,不致流离失所。解放前华安萑苻遍地,打家劫舍,政府无能为力,而二宜楼却如铜墙铁壁,可为里面居民生命财产之保障。
  二宜楼住户世代相传,现繁衍至三百馀口,大都是侨眷或归侨。楼中有小商店,白天摊贩送货上门,人声喧嚣,似小市集。夜里全楼电灯通明,家家门口男女老少集坐谈心。有的吹箫弹琴,有的高歌低唱,收音机也时时播送悠扬乐曲,到处洋溢着五谷丰收,农家欢乐的气氛。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记述了华安县文史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医疗文生史料、交通史料、电力史料、矿冶史料、商业史料、人物小志、乡土特产、名胜古迹、诗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