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圩场的迁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51
颗粒名称: 华安圩场的迁变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5
页码: 2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的圩场历史悠久,现在仅存六圩。各圩活动范围不等,商品种类包括土特产、农副产品及轻工业产品。圩场贸易兴盛,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圩场范围扩大,人数增多,商品更丰富。
关键词: 华安县 圩场 迁变

内容

“圩”古称“市”,《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经历几千年的贸易形式,到现在仍普遍存在。它对于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具有重大作用。且说解放前华安的圩,及其变迁。
  华安的圩,以农历为准,各地订期不一,便于互相调剂。有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五、十圩等。如茶烘圩就采用三八为期。每逢农历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各开圩一次。交易物资大致是土特产、农副产品及轻工业产品。如木材、柴炭、粮食、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草席、竹器,农具、布匹及杂货等。各圩活动范围自二十里至五十里不等。大圩人数上千,小圩近百。
  《乾隆龙溪县志》二十五都有华丰市、店仔圩、仙都圩;塔仑圩、黄枣圩五个。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华安行政区域分为一个镇,七个乡,即石宝镇、义招乡、珍山乡、迎春乡、归德乡、坪治乡、建玉乡和良村乡。本有十六个圩,后来几经兴废,临解放时只剩十个圩,解放后因交通日益发达,现仅存六圩,兹分述如下:
  一、石宝镇(现华丰镇)原有茶烘圩,圩期三、八日。所谓“茶烘”,原是制茶所在。石宝镇位于城关,自昔茶烘林立,所制乌龙茶畅销国内外,远至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后因国际茶叶市场不振,华安茶业随之衰落,茶烘已成地方上历史名词,茶烘圩也改称华丰圩了。华安建县前只有龙溪县的一个分县,地处山区,并无城垣,市廛窄小,一到圩期,周围三十里乡民竞来赴圩,圩上沿街列肆,拥挤不堪。本县虽是产米之乡,良村、坪治、建玉三乡之米输往龙溪,归德乡之米输往南靖,义招乡之米输往安溪,但城关食米却多自漳平县或漳平县辖官田、桂东洋运来。本县多林木,所产木炭,柴禾多运销龙溪和厦门。因此圩场商品以柴米为大宗,家禽、果蔬、农具布匹次之。每年最盛季节是七月中旬和十二月下旬(中元和岁暮)。那时万头攒动,市声如沸,热闹非常。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华丰镇城建范围已比原来面积扩大三、四倍,城镇人口由解放初的一千四百余增至七千余。不但有定期圩,而且有日日市。交通便利,货物充斥,这时华丰圩的繁荣情况又远远胜过昔日了。
  二、义昭乡(现仙都公社)有仙都圩,四寨圩、送坑圩、云山圩四处。仙都圩圩期二、七日。因当地是侨乡,比较富庶,圩日贸易兴盛,市况喧阗,商品以茶叶、草席、陶瓷、蚊香、米粉、地瓜粉为主,都是土特产。仙都是产粮区,粮食多向安溪输出。圩场最盛季节是二月上旬及八月上旬。四寨圩圩期四、九日,贸易商品大致和仙都相同,后并入仙都圩。送坑圩规模很小,乡民转赴仙都圩。云山圩圩期五、十日,商品多粮食、燃料、杂货。送坑、云山两个圩于解放初期就逐步废止了。
  三、珍山乡(现湖林公社)原有粗坑圩,溪口圩两处。溪口圩已不复存在,乡民改赴粗坑圩。粗坑今名湖林。圩期三、八日。现周围有湖林公社驻地、西陂火车站、西陂林场、何枫坑社办场。过去地处荒寒,人烟稀少,圩场贸易以木材、毛竹、农副产品为主。现在交通发展,乡民多沿铁路、公路改赴华丰圩。粗坑圩亦名存实废。
  四、迎春乡(现马坑公社)解放前此地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生活,没有设立市场,现经济逐步发展,山区日趋繁荣,并有公路可达高安,乡民多赴高安圩。
  五、归德乡(现高安公社)有归德圩(现名高安圩)一处,圩期四、九日,贸易商品与一般圩场相同,而黄麻、烟叶、药材、茶叶为高安主要产品,贸易较盛,尤以高车烟叶远近驰名,每圩都有大宗出售。
  六、坪治乡(大部属现沙建公社)有沙建圩、汰内圩、上坪圩三处。沙建圩地临九龙江畔,附近果园盛产柑桔、柚、香蕉等水果,又有帆船通往漳州,每逢三、八圩日,商贾辐辏,肩摩踵接,非常热闹。自一九五六年鹰厦铁路从此地通过后,沙建圩越发繁荣起来了。汰内圩圩期原是二、四、七、九日,地近漳州,人烟稠密,每圩摊贩从圩内排至桥的对岸。解放后,公社驻地设在沙建,汰内圩长期停办,晚近几年公社移驻汰内,各种建筑物次第兴起,尤其农业推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汰内圩也于前年开始复办了。贸易商品以猪肉,小猪、鸡鸭、蔬菜为主。圩期改为一、六日,人数二、三百,未午即散,上坪圩原以三、八日为圩期。圩已久废。
  七、建玉乡(现丰山公社)原有蕉坑圩一处。丰山是个鱼米水果之乡,盛产大米、甘蔗、香蕉、柑桔、柚、荔枝、龙眼等物。圩场是一片旷地,过去只有中草药店一间,设有中西医师,药剂师各一员,另无商店。每逢圩期,附近农民一清早就肩挑蕉弓赴圩。此处是香蕉集散地。经营蕉弓的二盘商,一待收购完毕,即装上帆船顺流而下满载而归。解放后生意为漳州市郊浦林,浦南所夺,圩废。龙径,解放前也曾设过圩场,几年即散。
  八、良村乡(大部属现新圩公社)有良村圩(现属仙都公社)新圩、天宫圩、店仔圩四处。良村圩,圩期是四、九日。过去赴圩达四、五百人,现规模缩小,赴圩的不过百人。土特产以蔬菜、如大白菜、芹菜、蒜菜、盘仔菜为有名,又副食品有“面头”,状如面条而稍短,柔润可口,远近闻名,但工序较繁,久已停产。解放后交通发达,乡民分赴华丰、新圩、仙都等圩做买卖。新圩是九龙江的冲积地,一百年前由台胞林子坚筹设疏河公司,疏浚河道,以通舟楫,各地商人纷纷到此盖屋设栈,形成圩场,名曰“新圩”,为漳平、永福、华安、安溪等地通商的集结地。由此可从水路直达漳州、石码、厦门,是个历史悠久的小市镇,或称为“码头”、“竹筒圩”,圩期是一、三、六、八日。过去贸易以大米为主,称为“华安米市”。出口货物还有木材、毛竹、陶瓷、草席等等。解放后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航路畅通无阻,步行者稀,新圩公社的工农业虽都有所发展,但圩场的重要地位却渐渐转移。天宫圩平日商店照常营业,现在没有设圩,农副产品集中新圩贸易。店仔圩店仔早经倒塌,已成废墟。农民改赴新圩进行贸易。
  从上面所述统计起来,华安的圩解放前有茶烘、仙都、四寨、送坑、云山、粗坑、溪口,归德、沙建、汰内、上坪、蕉坑、良村、新圩、天宫、店仔等十六圩。现存华崶、仙都、高安、汰内、沙建、新圩等六圩。过去山河阻隔,行旅艰难,故多设圩以便人民群众贸易。现在交通便利,天险变成通途,大中小城市纷纷建立,有些农村也因国民经济发展变成小市镇,由此小圩合归大圩,大圩合归城市,圩场个数将会逐步减少,这是华安经济发展的趋势。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记述了华安县文史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医疗文生史料、交通史料、电力史料、矿冶史料、商业史料、人物小志、乡土特产、名胜古迹、诗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邢宜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石宝镇
相关地名
义招乡
相关地名
珍山乡
相关地名
迎春乡
相关地名
归德乡
相关地名
坪治乡
相关地名
建玉乡
相关地名
良村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