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交通今昔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43
颗粒名称: 华安交通今昔谈
分类号: U13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交通在解放前十分不便,公路少且路况差,水路航道有滩濑和礁石,常有土匪抢劫,人们视华安为畏途。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交通事业,修建道路桥梁,改善航道,增设安全航标等,使华安的交通变得便利,方便了山区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 华安县 交通 记载

内容

解放前华安交通十分不便,县内难得有条通往乡村的大路,有的只是羊肠小径,崎岖难行。有些地方真如华安乡贤明太常少卿陈天定所说的“茀草求蹊”(拨草找路),下雨时,更是满途泥泞,“行不得也哥哥”。运输工具也极简陋,除水路有溪船,上滩还要拉纤外,陆路只有十数顶山轿,供旅客代步,贫苦人家只好靠扁担绳索给客商挑运行李货物,奔走风尘以谋生。民国初年华丰一些绅商集议修建由华丰至仙都环山公路,筹了一笔款,由后山岭至大拉沟一小段,动一动土皮便算完事。民国三十七年黄雨定借口要修建黄枣至仙都公路,派了乌单,收了一笔巨款,放入自己的荷包,仍然把公路置之度外,以不了了之。九龙江中游北溪历来是华安水路运输主航线,是山区土特产杉、松、竹、木炭等大宗出口孔道,沿江曾设圩场十数处,北自银坑口、华丰、店仔圩、新圩、黄枣、天宫,南到沙溪口、下樟口、浦仔脚、沙建、银塘、丰山设晨、日、期圩,以通有无,或以货易货,或采访货源,具有山区经济特色,但因交通阻滞,路途很不安全,每有滩濑沉
  舟,土匪抢劫情事发生,人们视华安为畏途,裹足不前。因此土特产不易运出去,工业品不易输入,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上古居民所过的差不多远。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重视交通事业,组织群众,削山头,填峡谷,修道路,架桥梁,使天险变为通途。自一九五五年建立华丰——新圩——仙都(后接通安溪)出现第一条公路后,随即由华丰向西南通高安,由磜头接绵治、上坪、汰内、直通漳州,基本完成了以华丰为中心的公路干线。县外可通安溪、长太、漳平和漳州等市县,县内可抵各公社驻地和七十三个大队所在地,占总大队数的百分之八十一点一。目前全县有公路四百二十六公里,林矿区专用线五十公里,大小桥梁一百一十六座,计长三千五百二十八点三米,汽车一百四十五部,摩托车一十二部,拖拉机六百六十一部,共一万一千九百七十马力(其中轮式一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四十一马力)。自行车八千七百多架,养路专用拖拉机一十五部,二百九十八马力,机动板车六部,七十二马力。一九八二年度客运班车二十四万九千人次,汽车货运一十万零三千三百五十三吨,占总货运量百分之三十五,拖拉机货运一十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九吨,占总货运量百分之三十七点八十一,一九五七年鹰厦铁路通车,贯穿南北县境,长一百零二公里,设西陂、华安、金山桥、溪南坂、利水、潭口等六个火车站和山道尾、绵良,沙建三个停靠点,更加便利山区来往。
  水运:九龙江北溪的滩濑和航道,一九六二年后也组织专业进行修治,改善了原有航行条件,提高水运量。北溪下段共处理滩濑二十三处,炸礁石八十六处,四百余方,抛坝七处,一百七十方;下段人工抛石拦坝、引流和疏深航道共六十二处,一万九千二百三十九方,增设安全航标三十一处。一九八二年水运量八万零六百四十二吨,占总货运量的百分之二十七点一十六,内河航道九十二公里。由新圩至浦南航线有对开客船,沿途固定二十四个停靠点和七个简易码头,方便沿途来往。此外自新圩以下,可通机帆船及浅水汽船到郭坑、石码等地。新圩、汰口都设有航运公司。
  如今,华安的交通的便利已是闻名省内外了。
  统观华安今昔交通的变化,实有山乡旧貌变新颜之感。解放以来,我县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海外华侨常常回归故乡探亲,看到华安各种建设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交通的方便和解放前的阻塞真有天壤之别,大家都乐于结伴还乡,再也不会有过去行路难之叹了。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记述了华安县文史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医疗文生史料、交通史料、电力史料、矿冶史料、商业史料、人物小志、乡土特产、名胜古迹、诗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三军
责任者
陈天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