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地理形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21
颗粒名称: 华安地理形态
其他题名: (试解纵贯华安中部自然实体形态)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
页码: 5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地势多山,有四大高山区和三大谷盆地等自然地理特征,气象资料显示降雨量和低温在不同地区有差异。这些特征对发展农林渔牧生产有助益。
关键词: 华安县 地理形态

内容

华安是一个多山、多坑、多谷腹之地。纵贯中部诸群山,起伏连绵,总体形态类似鸡脚之跖骨,一、二、三、四趾骨,依此划分全县四大高山区、三大谷盆地、二条濒江带和一个潭外丘陵。座落东北县界山福鼎尖,海拔1503米为第一高峰。抱列千米以上山峰5座,800——1000米的10座,把大坪、湖林、石井、上田、岭埔、送坑、上苑诸大队接壤地构成县北闭塞高山区,其位正如跖骨上端部。逶迤偏西南连乌石山、大凭山、九龙山等形成千米山脊的分水岭,堪称跖骨之中部。岭东下是仙都大谷盆地(平均高程200米之间):岭西坡为吉土、上田的坑谷高地,倾斜濒临九龙江为濒江带之始。属位跖骨下端部则总括白颈石、双尖山、燕寿山、狮头角、石察、石笋尖等海拔600——900米之间山地,其西斜面则是曲线形华丰、罗溪一带濒江带。至此下续一、二、三、四趾骨。向东横延为第四趾骨(前左趾爪),越江西行称第一趾骨(后趾爪),西南向为第二趾骨(前右趾爪),中南行是第三趾骨(前中趾爪),浑然成为一整体。第一趾骨以三畲尖为主体,海拔1411米,县第二高峰。环抱千米以上山峰10座,环列和春、草仔山、平东、砾头、高车、前岭、高石诸大队接壤地,形成中西部闭塞高山区。南面则是高安大谷腹盆地(平均高程300米之间):西南向蛇孵蛋、岩下格、大片尖、甲指尖等构成高车、砾头、三洋、山溪美(山溪尾)、绵治等交错成为深山高地区,为第二趾骨。其趾节显示一个上坪小盆地。中南面押楼牛、鸡人为、倒梯尖、龙尖寨、乌荇尖等称第三趾骨,除趾节中形成天宫、五岳、下路等小高地和上、下樟小谷腹地外,其趾端下是汰内大谷盆地(平均高程50米之间)。东向石宝山、笔架尖、高顶岩等为第四趾骨,构成新圩、官畲、华山、玉山一带之东南高山区。西侧坡沿九龙江是新圩、沙建一带濒江带(坪山柚产区)。此外,一个潭外丘陵的丰山,已是粮、蔗、豆,春、夏、秋有名果的,物尽其宜的地区了。
  由于四大高山区的阻隔、分划,调节了风、雨、冷、暖、促助三大谷盆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华安主产粮区,切合自然实体形态所安排。综合气象资料年降雨量和一月低温的正常年值分析:居跖骨上端位(县北高山区)为1700——1800公厘和10℃之间;跖骨之中、下端部联第二趾骨则由千米山脊分水岭斜至深山高地区成一直线是1600——1700公厘和11——12℃之间;第一趾骨(中西部高山区)属1700——1800公厘和10——11℃之间;第三、四趾骨(东南高山区)处1500——1600公厘和12——13℃之间;丰山丘陵区是1400公厘和13℃以及马坑高山地带1900公厘和9℃之间。说明其分布形成降雨量和低温有二对称(县北高山区和中西部高山区略似)、一斜直(由东北贯穿县中部至西南成一斜直线带)、一啦叭(自溪南坂起沿江成啦叭状展宽)和二等差(丰山、马坑)之差别。
  以上初步解释纵贯中部自然实体形态,以求探索全县地理特徽,雨量气温的关系,对发展农林渔牧付业生产是有所助益。

知识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设置华侨史料、民族史料、教育史料、乡土物产、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六个栏目,收录“华安华侨概况”、“华安畲族社会调查”、“解放前华安教育概况”、“华安县乡土树种资源简介”等14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