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19
颗粒名称: 龙潭
分类号: K928.4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潭是闽南胜迹之一,不但众多的石刻在考古上有一定价值,同时也是一个优美的游览胜地。
关键词: 华安县 龙潭 名胜古迹

内容

龙潭,又名九龙潭、漫潭。传说古时曾有九龙在此戏江。九龙江北溪发源于漳平、龙岩、大田三县,流经华安百余里,滩濑交错,水势险恶,至此停蓄为潭,水流变得漫缓,故名。
  潭口山峰巍峨,古木争挺。左边是杨梅岭,下是金沙、吉洋等村,这里是唐陈元光将军用兵处,当时的军营揭鸿寨,还有遗址;右边是白云岭、玳瑁岭,下有银塘、芹霞等村。南宋末年,帝昺南奔,其宗室就居住此地,银塘民间还存有宋朝玉牒(皇家的族谱)。
  潭内两山夹峙,岩〓岸峭,纡回十余里,清王有嘉写诗道:“山合千林黑,江空一水澄。”水色山光,瞬眼百变,人立船头,纵声一呼,岩谷响应。若驾一轻舟,从峡口逆流而上,第一眼便可看到右岸的断岩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笔力苍劲。旁边是“断石渔镫”,宋代名人赵玳农曾在此石上镌刻“断石渔灯引人入胜”八字,传说此石是从崖顶堕下,每当江船夜钓,渔火星星,绕石而起,被称为胜景。可惜上述八字已被河沙掩埋。掉舟向左,可看到一岩如佛,形状毕肖,当地人称为“观音石”,岩面刻有七寸见方的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左下角署“龙江正人赵怀玉书”。赵怀玉是明天启壬戍(1622年)进士,官至御史,这是他回乡所书。“观音石”左下方,有一石出水,高丈余,状如纱帽,人称“纱帽石”。沿左岸泛舟而上,岩壁上有很多石刻,但字迹多风化剥落,在一块嶙峋的石崖上,“月到风来”字样隐隐可辨。绕过犬牙交错的岩堆,一扇巨大的岩壁雄峙岸边,上刻“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运笔劲峻。据地方志记载:“梁大同六年,有九龙昼戏于此,盖龙溪之所由名。”这五个字是本地人赵大夫所题。赵大夫名德懋,明隆庆庚午(1570年)举人,当过广东新会知县,有政绩,告退后喜发扬地方名胜,乡人不呼其名,而喜称赵大夫。左近岩石上,还有“潭影宜人心”、“江风山月”等石刻。此外,潭两岸还有“石蟾蜍”、“石棺材”、“龙舌”,形状都很相象。
  龙潭的右岸,有条龙潭岭路,原来路旁有一石亭,赵德懋在亭额刻一联:“仰首高山留趾迹。”赵怀玉增刻一联:“问流活水到源头。”壁间有赵德懋“修路记”一则,记作铭体,记里说此地是“四省通衢,万人过迹”。可见当年的龙潭岭路是唐以来闽赣交通要道。可惜此亭因修建铁路拆掉,而它的背后,鹰厦铁路逶迤通过,天堑已变为通途。
  距石亭遗址不远处,有一石碑:“贰守一我罗公喜雨碑”,碑文详细记载明万历壬寅年(1602)的一次求雨活动。从碑文内容可知明代方圆百里的人们对龙潭的景仰。
  明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某年曾到此游览,《徐霞客游记》中的闽游日记,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述由华安到漳州的情况,极写华安以下水石胜景。陈天定《北溪纪胜》亦描绘过龙潭。
  龙潭是闽南胜迹之一,不但众多的石刻在考古上有一定价值,同时也是一个优美的游览胜地。潭岸草木荟蔚,山花烂漫;潭面水缓波微,峰峦倒映,若夏秋之夜,泊舟于此,适逢风清潭静,高山吐月,的确诗意盎然,令人乐而忘归。

知识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设置华侨史料、民族史料、教育史料、乡土物产、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六个栏目,收录“华安华侨概况”、“华安畲族社会调查”、“解放前华安教育概况”、“华安县乡土树种资源简介”等14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进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龙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