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011
颗粒名称: 教育史料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8
页码: 17-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的教育史料,其中包括了解放前华安教育概况、华安县第一中学校史等。
关键词: 华安县 教育史料

内容

解放前华安教育概况
  李龙湖
  华安是山区县,解放前人民生活穷困,教育事业落后。满清时代华安属龙溪管辖,所有童生须参加漳州府试,清朝末期中试为秀才者全县仅数十人;据悉华丰邻近秀才五人,仙都邻近秀才四人,华丰兴洋坂武举人李彩云等,略略可数。
  辛亥革命以后,华安仍在军阀和豪绅统治之下,教育制度虽然逐渐改革,但在民国初期,各地区仍沿续清代私塾制度,教材多用四书、五经、千字文、……等古典书籍。农村人民只是粗识文字,难于进入更高学府了。从此以后私塾逐渐被学校制度代替。当时转学的学生对汉语拼音、算术、音乐、体育等新课程,都感到很难衔接。
  我县新型学校的创立其中较早的,有华丰与仙都和沙建、丰山、玉兰等地区,其次是良村。
  华丰位居县治(县府)所在地。于1918年创办一所县立六年制完小,校名钦明小学,首任校长李玉春(本县下坂人),教师5人,学生70多人,以后校名随时代的进展,多次更改,现在的县实验小学就是该校的旧址。此外还有商会小学,校长李荣高(本县下坂人,不久奉命停办)。基督教会创办明新小学,校长林之光,教师四人,学生30人左右(约于1932年停办)。
  仙都地区设有宜招小学(以后改宜珍小学),龙峰有侨办的振华小学(以后合并仙都小学)和基督教会办的小学(不久停办)良村地区有良村小学……等等。
  办学初期学校因循“严师出高徒”的意识主旨,教师上课堂,手中多执教鞭,以体罚来督促学生勤学苦练,遵守校规。以后逐渐取销体罚,提倡要用“严父姿态,慈母心肠”来教育鞭策。
  抗日战争(1937年)以前,我县没有中学设置,本县小学毕业生,多数到漳州求学(少数到厦门,龙岩等地),全县的中学毕业生仅有数十多人,寥寥可数。大学生和留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据悉大学生有绵治邹文谦,曾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法制室编审。留法学生有仙都林晋升,曾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咨议。
  由于我县师资缺乏,故于1934年(民国23年)县政府教育科创办一期师资训练班,附设在钦明小学,聘请教师(名佚)夫妇二人(厦门籍),另聘兼任教师三人,学生30多人。招收对象是各地区小学毕业生和在职青年教师。原计划二年制,以后只办一年,就把肄业生分配到各地小学工作。该班也就此停办。
  抗日战争期间,本省沿海地区,处在日本侵略者威胁之下,当时几经受到敌机轰炸,省教育厅命令沿海大中学校迅速内迁。1938年四月间龙溪县有省立龙溪中学迁到仙都。(同年七月再迁漳平县永福);私立进德女中迁华丰礼拜堂,约半个月后,再迁平和县小溪;同时私立寻源中学,也由校长林育人率领全校教职员十余人,学生一百余人迁到草坂定居办学,以后发展到学生450余人。又在仙都设立分校。
  该校的内迁,对华安当时的教育发展,有了一定影响作用。至1943年春季学校将高中毕业班迁回漳州,直到1946年才全部迁返原籍。
  1945年6月私立竹溪职业学校开办,校址设在本县汰口(抗日胜利后迁漳州马肚底)。董事长蔡竹禅、校长吴玉德(留日学生),教职员工计20多名,职业学校设有高中班土木工程科,初中有化学、机械、汽车、普通等班级。并在汰口苦田附带开办农场一所。
  1945年冬季国民党华安县县长黄懋铢命民众教育馆馆长曾乃超负责筹办华安县立初级中学,终于1946年6月建立自己的第一所中学。首任校长曾乃超,初办时校址设在下坂中美合作所“华安班”外宾招待所,教室设备一切从简,教职员仅11人,学生139人。
  1949年解放前本县只有初级中学一所,学生130人,完全小学51所,学生4155人,解放后的今天,按1981年的统计,我县有高中3所,初中4所,职业中学一所,高初中学生5470人,完全小学176所,小学生21845人。儿幼园11所,学生2724人。
  综观解放前后、我县教育事业的变化情况,足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安的教育事业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为四化建设造就人才。
  华安县第一中学校史
  黄元德
  (大事记)
  1933年华安地处山区,交通阻隔,文化落后,青少年上中学,须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就学,极其不便。鉴于群众需要,社会有识之士向国民党县政府提出创立华安中学的要求。当时政府财政枯竭难支,只得求助海外侨胞资助,捐款伍千余元。同年推乡绅李汉森、李汝音等组织筹建,校址选定城关公路尾后坑,划地数亩,建成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一座,计十二间。规模虽小,颇引起各界人士的注目。
  1934年春李汉森接任华安县长职务,一心周旋政界,置办学于度外,籍称资金欠缺,宣告中学基建停工。建起的楼房校舍,未经粉刷装饰,任凭风侵雨蚀了,创办中学之事中途告吹。
  1937年春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闽南沿海,漳厦等地大中院校纷纷内迁。漳州寻源中学(包括全校师生、图书仪器等)迁到华安藻苑社(今华丰公社草坂大队),借用祠堂闲屋,因陋就简,继续办学。迁至华安有校董主理米为霖(美国人),校长林育人等师生约两百人左右。从此,华安青少年就学与日俱增,为以后创办华安中学准备条件。
  1946年春抗战胜利后,寻源中学大部份学生和教师及教学设备迁回漳州,暂留部份初中学生待后处置。
  寻源中学之迁回,引起华安社会之波动,各界要求创办中学呼声日高,频频敦促县长黄懋铢,教育科长邹希奎,着手起草“创校计划书”及“校董会组织章程”。
  旋经各方有关部门人士的洽商,决定先成立校董会,聘请黄懋铢、李汉森、邹希奎、李汝音、游维周、李秉乾诸人为校董,推举李汉森为董事长。紧接召开校董会,议决:
  (一)划定学校固定基舍并呈请府局拨给教育经费。
  (二)校址选定在下坂村原“华安班”的“外宾招待所”营房三幢、龙安岩庙宇一座为校舍。
  (三)校名按省厅规定为“华安县立初级中学”。
  (四)报省厅立案,由县教育科负责办理。
  (五)由县府委任曾乃超为校长。
  (六)开办日期择定民国卅五年(1946年)春季正式招生①
  校长曾乃超(漳州人)如期赴任。学校组织机构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童子军队部及图书仪器室。聘请郑子辉任教务主任,李秉才任总务主任,庄以仁任子军教练,教师共十一名。招考初一年上期(春季班)新生60名,接收寻源中学转移的初一年下期学生一班45名,全校共有学生105名,其中女生5名。课程按省厅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执行。
  华安县立初级中学经十几年酝酿,兴学之风时起时落,折折腾腾,终于克服师资、设备、经费种种困难,各界所殷切期望的学府于是诞生。
  1946年华安县立初级中学(下称县中)从下坂村迁至城关,以原国民党县政府楼房为校舍(县政府迁至黄枣村),时全校有学生130名,教师12名,校长为李庆昌(华安人)。
  十一月十八日华安和平解放,华安县中解放前毕业二届初中生,计70多名。
  十一月底,人民政府派董叔翊、严正国等同志接管县中,华安县中从此获得新生。
  1950年2月一一8月解放后,首任校长为叶济川(长太人),负责教务工作为李连坤,负责总务工作为邱福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取消“公民课”和“童子军”。
  同年秋,叶济川校长无赴任,由邱福吉主持学校工作,负责教务工作为蔡秉廉,负责总务工作为唐振涛。时由龙溪师范分配二位毕业生庄振东、陈秀霞充实县中力量。当时学生140名左右,教职员15名,校址迁至城关“李家祠”。
  1952年3月上级从专署行政干部学校学员调进三位同志充实加强学校力量:邱浩(厦门人)任副校长,戴永梅任教务主任,张梅乔任生指会主任。学校领导大都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他们政治热情高,工作积极肯干朝气蓬勃,学校工作呈现一派欣欣向上的崭新景象。
  1952年冬一一1953年3月全校教师集中福州学习政治,通过学习,教师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嗣后戴永梅同志调出,教务主任工作由杜成水同志接任。
  1954年秋学校注意抓紧下列各项措施:
  (一)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和观点。各班都开荒种菜,校内瓜果满园,生气盎然。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时事形势教育,规定每天下午第三节为读报时间,政治气氛浓烈,师生关系甚为融洽,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1955年5月4日县中教工兰球队参加全县兰球赛荣获冠军,教练叶和超,队长杨启都;学生兰球队荣获亚军,教练杜成水,队长李建春。
  同年,学校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师生约150人参加鹰厦铁路建设,修筑路基100米,质量良好。师生劳动热情和干劲,得到干部群众和社会的赞许。学校经常邀请铁道兵同志到校作报告,军民团结,亲如一家。
  该年,学校重视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每星期六下午组织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配合理论学习,各科经常举行教学观摩。
  同年,生物科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制作生物标本(俗名吉土“四脚鱼”)与外省中学进行标本交换,搞瓜薯嫁接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1956年“由于党的正确政策,优良作风和崇高威信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和知识分子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多项革命和建设工作,在全国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②
  同年夏,全校教职工集中漳州龙溪农校学习政治,提高认识,整顿队伍。之后,杨小明同志(广东大埔人)调入任校长。
  1957年肖兆麟由龙溪农校调进,先任数学教研组长,后任教务主任工作。同年,由于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群众对文化教育要求日益高涨,学校拟迁校址,扩大规模增办高中。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领导重视和群众支持下,于草坂社头划地近百亩,一年努力建房3000M2,其中教室五幢18间,宿舍二幢20间,办公楼一座,小礼堂一座,食堂膳厅等,学校粗具规模。
  同年,林淼宝同志调进,任校团委书记、人事干部。
  1958年春迁校结束后,初一二年级留校边上课边整理学校环境,开办农场。初三年三个班级约130人。由张梅乔、林启基等老师带队到马坑福田办分校挖石墨。当时,采取半天上课(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半天劳动办法。上课时,因陋就简,师生情绪很好,缺乏物理仪器,向几十里路外的漳平永福中学借用;劳动时,挖挑石墨,任务艰巨,师生开展劳动竞赛,团结互助,情同手足,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为时二个月。
  1958年庆祝六一儿童节,全县中小学举行歌咏比赛。初一年学生代表全校参加比赛,获第二名。
  同年秋开始办高中,华安县第一所完全中学诞生。全校计十一个班级,即初一年四班,初二年二班,初三年三班,高一年一班,初师一班,全校共有学生约500人。
  同年9月,师生停课参加大炼钢铁运动。除了在本校砌炉冶炼外,还到金山参加会战,前后为时三个月。
  同期,校设生产指挥处,由卢恩波等同志带领部份学生到和睦坑开垦农场,开出旱田30亩。校内空闲地也都开垦种植,花生高产名扬全县,还引进金皇后玉蜀黍,挖池养鱼,种蕉种菜,品种繁多。
  1958年上半年,杨小明校长调出。下半年,林首椿同志由县文教科调入任副校长,至1964年底。
  1959年春全校教师集中实验小学,停课反右倾。留校的学生在学生会主席苏炯文等带领下,劳动建校,筑土围墙约200米长,成绩可观。
  同年秋学校注意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兴养猪养兔,积极参加护林朴火,师生劳动精神甚佳,维护集体,热爱劳动的美德,时有所闻。
  1960年我县遭受6.9特大洪水灾害,全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救灾活动,师生献衣献物,学校农场收获的农作物也全部贡献给灾区人民群众。
  同年冬学校注意总结几年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注意抓三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注意提高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县委副书记刘兴玉同志曾到校向毕业生作动员报告,希望树立革命理想,激发学习积极性。
  1961年秋华安一中首次培养出39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有27名,录取在高等院校学习的有9人。该班班主任,先为张梅乔,后为肖兆麟。
  1962年学校除了认真抓教学外,很注意开展课外活动,打球、唱歌、跳舞、演话剧,十分活跃。教工演活剧活动尤其引人注目,他们演出的剧目有《风暴》(演二场),《红岩》(演二场),《破旧的别墅》,《群猴》,《胆剑篇》,《第一和第二》等。导演为黄奕谋,演员有陈文祥、黄奕谋、李滋端、肖兆麟、张璜等,还有部份学生参加客串。学校歌舞队也积极开展活动,指导老师为赵平熊和叶亚森。演戏活动不但活跃了学校生活,也受到师生热烈欢迎,到城关或社队演出,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1964年陈明德惠安人调进任校长。兴建一座二层教师宿舍楼,面积490M2。学校各项工作趋于正常化,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图书仪器得到进一步充实。1966年5月一一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③华安一中在十年动乱中受到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学校停课,绝大部份教师先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学校各种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革期间学校主要领导有姚启祥、〓仁和等。
  1977年一一1978年学校着力恢复和建立各种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制度,消除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恶劣影响。1978年底四层教学大楼奠基。时教职员工(包括民办教师)六十余人,学生七百多人,校长周启谦同志(福建浦城人)。
  1979年3月县委为加强学校的领导,任命黄元德同志为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张梅乔、张璜同志为副校长。
  同年4—5月学校党支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学先烈,树理想,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开展反腐蚀教育活动,收到明显效果。
  1979年夏周启谦同志调漳州龙溪师专工作,由黄元德同志主持全面工作。
  同年10月1日学校举行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为期三天,气氛热烈,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对全校体育工作的检阅,並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校运会,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1980年春学校党支部和行政注意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纪律松懈,行为不端等不良现象,提出整顿校风,严肃校纪的要求,并建立健全值日师制度。
  同年7月黄元德同志华安人被任命为校长。
  8月任命陈文祥为教务处主任,庄田为教务处副主任,李滋端为政治处副主任。
  9月学校提出要坚持两全思想,明确以教学为中心,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六抓:抓三育、抓基础、抓平时、抓典型、抓纪律、抓两头,努力实现重点中学的三条基本要求。
  10月黄元德、陈仁风同志当选为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邹永德同志当选为镇人民代表,张璜、李秉才同志被聘为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2月林醒民同志(平和人),任校党支部书记。
  1981年1月学校党支部召开全体教职员工会议,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81)一号文件精神;指出着重解决加强纪律,振奋精神问题。教职员工会议三天,通过学习,认识提高,情绪高涨,决心为办好重点中学,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而辛勤劳动。
  2月学校举办团干班干、学习班,参加学习有团支部正付书记、支委、正付班长、校团委会委员、学生会干部等。校党支部向团、班干部提出勉励,要求他们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校党支部着力加强班子建设,统一思想行动。
  3月地区教育局组织部份县教育局、重点中学领导到校检查工作。检查组到来,师生深受鼓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4月17日李滋端同志传达地区重点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当前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疏导方针,清除“左”的影响,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之后、校召开三好生代表会议,八位三好生在会上介绍创三好经验,使与会者受到深刻教育。
  5月校党支部在抓好班子的团结统一基础上,认真抓党员教育,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党支部书记林醒民先开课,题目为《坚持党员标准》,之后,组织委员张梅乔讲党风问题,付书记黄元德讲党性锻练问题。参加听党课的党员、团员、教职工约30人。通过党课和组织生活会,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精神面貌起显著变化,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成为教职工的表率。
  同月5日县委书记周力文同志、县长林周发同志、宣传部长宋秋涓同志、教育局长李天枝同志到校参加高中毕业班教师座谈会。县领导重视抓教育,教师深受感动。
  8月张璜同志在校行政会和全体教师会上,相继传达地区重点中学校长会议精神,要求严肃认真贯彻执行省厅颁布的教学计划,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重,互相促进,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因材施教,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打开各科教学的局面。要抓好初中,抓好高一年的改制和高中毕业班工作。
  10月林醒民同志传达省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政治处和教务处联合研究在各年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政治处提出计划,用八周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活动,形式有剪报、图片、展览、专题报告会、参观、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并决定十二月份为尊师爱生活动月。
  11月底至12月初全校举行为期一周的三育质量会报会。
  1981年在全体师生努力下,学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取得一定成绩:
  1、校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2、学校被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评为“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先进单位。
  3、学校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地区五单位基层中学排球比赛第二名。
  4、学校乒乓球队,获得地区乒乓球赛男子少年乙组团体第二名。
  5、学校射击队,获得地区射击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
  6、获得县初中数理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7、获得县中学化学及英语竞赛团体总分各第一名。
  8、学校田径队,获得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少年甲组团体第一名。
  9、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及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分别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一年中,师生中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受县表彰的师生就有四十余名。
  1982年2月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在发动教职工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突破、飞跃”任务和要求。各处根据学校提出的任务要求,认真制定工作计划,教务处制定编印出《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要求》,《课堂常规》,政治处编印班主任工作手册和月份工作要求等。师生为办好重点中学,提高三育质量,辛勤学习工作。
  3月全校开展轰轰烈烈的文明礼貌活动,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好人好事不胜枚举。其中评上文明礼貌积极分子增多达百人,师生一道修路,清理垃圾,完成检鹅孵石任务一百多立方,上山造林一万多株,使学校百亩农场全部种上林木。帮助烈军属五保户扫地洗衣做好事。
  4月地区教育局组织的文明礼貌活动检查组到校检查,对学校工作表示满意。
  5月学校有二位学生(林水勇、黄健瑄)被评为省三好生,刘剑津老师被评为省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龚成功老师被评为地区青年先进工作者。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领导关怀下,学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优良校风初步形成,教学秩序稳定正常,师生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三育质量逐步提高,一个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附表:
  注①《华安县立初级中学校董会会议记录》
  ②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本文编写承张梅乔、张璜、杨启都、陈文祥、李秉才、邱福吉诸同志提供许多资料、特致谢意。文中引用数字例举事件因时间匆促来不及详细校对,敬请指正。
  1982年12月初稿

知识出处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华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设置华侨史料、民族史料、教育史料、乡土物产、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六个栏目,收录“华安华侨概况”、“华安畲族社会调查”、“解放前华安教育概况”、“华安县乡土树种资源简介”等14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