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的棉花 孤独的承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168
颗粒名称: 染色的棉花 孤独的承传
其他题名: 记漳州棉花画制作传承人——郭美瑜
分类号: K825.7;J525.9
页数: 5
页码: 227-231
摘要: 提起漳州棉花画,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让人怀念的日子。因为对生活在九龙江流域的漳州人而言,那时他们迁新厝,贺新婚,往往首选的礼品就是以“丹凤朝阳”、“松鹤延年”为主题的棉花画。若是能得到黄家声、游秋源两位棉花画创始人的作品,更是倍感兴奋。但随着时光的洗礼,家饰材质的丰富,棉花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退出了市民的视野,更随着两位大师的离世,棉花画的话题似乎也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当年走进郭美瑜那简陋的制作场地,探访这位师从黄家声、游秋源大师的棉花画传承人,还是在她刚刚得到漳州“民间文化优秀承传人”荣誉称号之际。
关键词: 漳州 棉花画 郭美瑜

内容

提起漳州棉花画,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让人怀念的日子。因为对生活在九龙江流域的漳州人而言,那时他们迁新厝,贺新婚,往往首选的礼品就是以“丹凤朝阳”、“松鹤延年”为主题的棉花画。若是能得到黄家声、游秋源两位棉花画创始人的作品,更是倍感兴奋。但随着时光的洗礼,家饰材质的丰富,棉花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退出了市民的视野,更随着两位大师的离世,棉花画的话题似乎也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
  2004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记者在进入法国普通人家制作节目时,国外的朋友友好的指着墙上悬挂的漳州棉花画,兴奋地表达“欢迎,来自棉花画故乡的朋友”。这个信息很快反馈到了漳州,有关部门多方寻找才找到了漳州唯一仍在制作棉花画的名师——郭美瑜,商谈能否再次重振棉花画,让它再次重振雄风,走出国门……
  当年走进郭美瑜那简陋的制作场地,探访这位师从黄家声、游秋源大师的棉花画传承人,还是在她刚刚得到漳州“民间文化优秀承传人”荣誉称号之际。说是制作场地,其实就是在她谋生的小照相馆里,单靠制作棉花画已很难维持生计,从棉花画厂下岗后,她便承继了祖父留下的百年老店“璇宫照相馆”。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店内,郭美瑜径直地把我带到她刚刚为福建省工艺美术馆开馆准备的作品《百鸟朝凤》前,真的被震撼了,一只昂首于山岗的凤凰,那浑身五彩的翼羽,迎风而飘,在它傲视的炬光下,仙鹤引颈高鸣;鸳鸯嬉闹相随;松鸡娴悦安娱;春燕呢喃低语。不同季节的鲜花争相怒放,只为一睹百鸟之王的神彩。郭美瑜的制作功艺是相当的精湛,一根藤,一缕丝,一撮不经意的细节都可以被精致的细品。
  问及棉花画的历史,郭美瑜的兴致便提了起来,她告诉笔者,棉花画最早是漳州一带弹棉匠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棉被上铺花缀字。弹棉师傅黄家声、游秋源等人为寻找弹棉行业的新路,大胆创作,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镶入精致的玻璃镜框,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
  当问及她从师学艺的过程时,郭美瑜笑得很灿烂,她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遇学艺于黄家声、游秋源两位师傅,也就在1971年,漳州棉被社组建了一个棉花画制作车间,说是车间其实就是在现在的芗城南门头沿街店面的楼上隔了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地方。当时为了开拓棉花画,特意招了五个16岁左右的女孩子来学习,郭美瑜是这群女孩当中的大姐,那年她刚好18岁。当时两位师傅并没有急着让她们入行学艺,而是师傅自己扎棉捻线,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天睁大眼睛看着师傅忙活。用她们师傅的话就叫做要她们看“饱眼”才上工,等她们从一个程序“看饱”了再接着看另一程序,这种毫不保留的跟班,着实让这群刚走出社会学艺的女工受益匪浅。“饱眼”后她们从一只松鹤,一束花草入手,她们边学边做,悟性很高的郭美瑜又自学了素描构画法,为了掌握动物及人体塑像基本功,她又请教了同厂的雕塑师郭旭狮,郭师傅在当时可是一个顶有名气的工艺人材,他当年曾参与了福州五一广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塑像创作工程。1973年漳州棉花画在广交会上大受外商欢迎,她们棉花画厂第一批招收的女工便开始承担棉花画出口制作任务。
  回忆当年漳州棉花画厂的鼎盛时期,棉花画厂的效益在市二轻系统里是最好的。在那段称得上是棉花画黄金岁月的年代里,棉花画厂的女工找对象,就像外贸市场上的棉花画一样的“畅销”。197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祖国新貌》记录片拍摄组还专程来到了漳州,他们把镜头对准黄家声和郭美瑜等五个女工。这是继漳州木偶头雕刻被拍成纪录影片后,漳州的又一手工工艺再次得到电影胶片的记录。在当时棉花画供不应求,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80年代仅漳州市区就有两家专门生产棉花画的企业,一厂生产“创始牌”棉花画,二厂生产“家声牌”棉花画。此外还有漳州市镜艺厂、广告公司、工艺厂、民政工艺厂和龙海镜艺厂等10多家企业也兼营棉花画。漳州的棉花画产品畅销省内外,远销日本、西德、美国等地。我国外交部还曾把漳州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的礼品。
  为了克服棉花画品种的不足,郭美瑜还尝试着将其它材料不断的添加到棉花画的作品中,大大丰富了棉花画的立体观感和表现题材。她从1981年开始便与游秋源合作将绒线引入作品的表现材质,开创了绒线画创作的首例。后来又把光导纤维也引入棉花画作品中,将原本表现单一的镜框,让它接上了电,加强了作品的光电效果和动态感。1981年绒线画作品《凤凰》,参加了全省纺织品比赛大受好评,1982年她创作的《白兔与蘑菇》获市工艺美术作品赛优秀奖;1987年她的声光电棉花画作品《丹凤呈祥》获全省工艺作品百花奖,同年并参加了全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代表大会。
  如今棉花画已很少被人提及,就象一个被遗忘于冷宫中的宫女。这种失落的出现,除了市场竞争中少数棉花画厂的以次充好外,还有就是棉花画花样品种的单调也造成人们审美感观上的短暂疲劳,其次就是棉花画的制作过程繁细,时间工期长,难有高利润可图,厂家也逐渐地放弃。
  当问及漳州现有的棉花画制作人数时,郭美瑜的神情便凝重了起来,当年一起制作棉花画的姐妹们有的当上了珠宝店的老板,有的从事于其它工作,就连她后来招收的徒弟也都无一从事棉花画的制作了,她现在的困惑除了棉花画后继无人外,另一个对棉花画最大的硬伤害也一时无法克服。她解释道,漳州唯一的漂染厂倒闭后,脱脂棉花的上色就无法进行,就连棉花画专用胶水也无法得到。这些问题不解决,漳州棉花画走出低谷便无从说起。今天的这种情形,热爱棉花画的郭美瑜感到束手无策,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一个长时间孤独旋转的舞者,没有舞台音乐配合,没有台下掌声的响起,最终只能让舞者逐渐放慢旋转的舞步。一个人的传承既是漫长的坚守更是一种勇敢的独行。
  再次站在郭美瑜的巨幅棉花画作品《百鸟朝凤》前,我们看到的是这只孤独的凤凰在翘首等待,它在等待什么?我相信它一定是在等待棉花画春天的再次到来。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刚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美瑜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