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河边乌衣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157
颗粒名称: 洗马河边乌衣巷
分类号: K295.31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洗马河、乌衣巷,这两处耳熟能详的地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漳州老街坊流传的顺口溜:“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粪,北门胡蝇。”这段顺口溜很形象地概括出古城四个方位的功能分布。东门金,指城东门街一带,经营高附加值商品及手工品,如银庄、金银手饰、参茸药材行、纺织业及相关手工业等。南门银,指沿南门溪码头区和仓储货栈街,山海产品聚散及相关手工业制品多在此交易。西门马粪,指城西及西郊,此地设置军事指挥机关和军储重地、官兵演练场等,军用马匹集中在此饲养。漳州洗马河,由城西隅流至城中部,乌衣巷位于洗马河下游之畔。王谢后裔被称为乌衣子弟,乌衣巷也成为王谢豪门的代名词。
关键词: 漳州 洗马河 乌衣巷

内容

洗马河、乌衣巷,这两处耳熟能详的地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漳州老街坊中,也曾有过这两处老地名。漳州老街坊流传的顺口溜:“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粪,北门胡蝇。”这段顺口溜很形象地概括出古城四个方位的功能分布。
  东门金,指城东门街(今新华东路)一带,经营高附加值商品及手工品,如银庄、金银手饰、参茸药材行、纺织业及相关手工业等。
  南门银,指沿南门溪码头区和仓储货栈街,山海产品聚散及相关手工业制品多在此交易。
  西门马粪,指城西及西郊,此地设置军事指挥机关和军储重地、官兵演练场等,军用马匹集中在此饲养。
  北门胡蝇(苍蝇),指北郊红砂壤丘陵地事带有甘蔗种植园及榨糖作坊,北门外设糖市,长年招引苍蝇光顾。
  漳州洗马河,由城西隅流至城中部,乌衣巷位于洗马河下游之畔。
  水自西湖入城来
  洗马河,水源来自西湖(今湖内村),由西向东流入城内,至城中部(今大通北路口)南折,汇入内城北濠沟,顺东、西濠注入南门溪。宋代,西湖北岸设有西校场(即官军演练场,今射击场),洗马河流经明参将府、武庙、漳州卫军器局、镇海卫军器局、丹霞驿,清漳州镇这些驻军营区(约在今军分区至一中地段),官兵常常就近洗刷战马、驿马,洗马河因而成名。在1950年绘制的漳州地图上,西湖(残段)、洗马河至内城濠依然是完好的水系。此后,西湖逐渐消失,洗马河干涸,河床被改造为绿化带,遗址即原卫校(今市医院儿科门诊部)至大通北路口之间,其间的园林区域就叫做洗马河绿化带。
  洗马河北岸形成陆行道路,清代漳州镇驻此,路名叫镇台街(今芝山大院前,胜利西路西段),洗马河上共有三座桥,两座阴桥,一座阳桥,在漳州城很出名。由西向东列数,第一座桥是金水桥,桥南北向,纵跨洗马河,桥上建北桥亭,供奉观音神像,名列古城七阴桥之首。址在今建设路北端,是连结洗马河南北两岸重要的桥梁,向北直通开元寺,向南抵达龙溪县县衙。第二座桥就叫洗马河桥,地址在常平仓(约今物资大楼门前),桥南北向,是古城八阳桥之一。常平仓类似现在的粮食储备库,常年储粮以备战和灾荒赈济,桥的主要功能可能就是为运送官粮。第三座桥是硕仁桥,桥东西向,是古城七阴桥之一,址在今南昌路与青年路交叉口。方言中,“硕仁”两字的发音与“食人”很接近,本地人都称为食人桥,桥头有家棺材铺,加上食人桥这一地名,使这一地段充满阴森恐怖的气氛。硕仁桥所在方位,正是乌衣巷的南端。
  乌衣变身大通北
  说起乌衣巷,就要说到晋朝王(导)、谢(安)豪族世家,王导和谢安是东晋最负盛名的丞相,一个为东晋开辟了半壁江山,一个保住了这半壁江山。王谢府邸坐落于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秦淮河畔,此地原是三国时代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士兵身着乌衣,因得名乌衣巷。王谢后裔被称为乌衣子弟,乌衣巷也成为王谢豪门的代名词。到了中唐,王谢家族已衰败了,诗人刘禹锡触景生情,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世诗篇。1997年,南京市秦淮区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修建了王导谢安纪念馆。南京乌衣巷以其迷人的文化魅力,成为闻名世界的城市名片,每天招徕世界各地慕名前往的游客。
  漳州乌衣巷名称由来,即由该地兴建漳城谢氏家庙而来。清光绪三年(1877),散居漳州、龙岩两地的谢氏族人合议在漳州城建谢氏家庙,经过十多年的酝酿,于十六年(1890)动工,由龙岩上坪(简称岩坪,即今适中镇)谢氏族长等士绅组成董事会,全盘操持,经过三年营建,漳城谢氏家庙竣工。家庙先址洗马河南折段东岸(今南昌路与胜利路之间),坐东朝西,面临洗马河,沿中轴线依次是照壁、下埕、门厅、中天井、正厅(瞻依堂)、后墙,两侧是护厝(厢房),与主厝以天井隔开,护厝末端是厨房,护厝之外,左边是厕所,右边是水井。整座建筑群面宽六丈八尺(约24米),进深十三丈八尺(约49米)。正厅(瞻依堂)高二丈二尺六分(约7.4米),宽三丈七尺七分七寸(约13.4米),深三丈八尺八寸(13.8米),按现在的计算单位,仅正厅(瞻依堂)的面积就达185平方米,高度相当于现在公寓楼二层半,这样的祠宇,在当时很是显眼。是漳州城内继林氏宗祠、魏氏宗祠之后又一座体量庞大的大宗祠。漳城谢氏家庙,是漳州、龙岩两地的谢氏总祠,两侧护厝专供漳龙两地谢氏子弟赴科举考试时借宿之用。
  漳龙两地谢氏族群,脉承宋光州固始人谢澄源,后裔主要分布在漳州的龙溪、海澄、漳浦、东山、长泰等地,龙岩谢氏主要聚居在岩坪(今适中镇),有二万多人。谢氏家庙供奉谢氏始祖申伯、入闽祖澄源及漳龙两地各宗支开基祖的神主牌共二百多座。家庙内外撰有七对楹联,现摘其中两对列下:
  (一)周晋中兴后先皆符名世
  漳岩报本兰桂赖有传人
  (二)瞻洛水以溯本原世德庇千秋迭启南邦簪笏
  依芝山而结祠宇宗祊连八属永隆西岳馨香
  谢氏家庙新建之前,此地原名镇雅坊(土名金门镇),因漳龙谢氏家庙抢眼亮相,此地改称乌衣巷。谢氏始祖申伯,受周宣王封于谢,族人以封地为姓。传至十四世谢旺,于周庚子年航海迷航,误登乌衣国,被招为驸马,三年后思念家乡,乌衣国王派将用飞云车送回。从此,谢氏族人自称乌衣子弟,谢氏所居街坊也随之叫乌衣巷,这是乌衣巷来由的另一说法。漳州城内的乌衣巷名称,虽然在地图上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民间一直延用乌衣巷老称呼。民国七年(1918),陈炯明入闽建护法区,对首府漳州城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乌衣巷以北芝山东麓与隆寿山之间的谷径拓通为大通北路,乌衣巷以南原名东坂后,相应改名为大通中路,保留乌衣巷老地名。在1944年绘制的漳州地图上,乌衣巷路段已标注为青年路,现该路段属大通北路起始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谢氏家庙改作集体粮站,尽管历经改变,老漳州人还习惯称该方位为乌衣巷。因方语谐音,讹化为“乌里巷”
  一个地名,往往烙上时代的印痕,是某一时空特征性的真实反映,是凝聚地方文化的醒目符号。一处新地名的诞生,老地名的消失或改变,尽管有多种多样的背景,但不外乎是文化心态或意识形态不由自主的流露或强化。传承有序的老地名或古迹等,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合理的经济运作,可以发掘老地名的品牌效应。推陈出新是历史必然,继承经典文化、吸收传统精华与推陈出新并不矛盾。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魔力,自觉而又理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文化创新充实底气,将有助于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