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然发现这样一位漳州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118
颗粒名称: 陡然发现这样一位漳州人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3
页码: 89-101
摘要: 春日的一天,走基层来到挂钩村谢溪头。在与乡亲们的相谈中,得知村部藏有一古墓志,老支书谢武军热情地搬出让我们一察究竟。篆额上书“宪伯谢公圹志”,圹志虽有所损,志文仍依稀可辨,题为“明故山东按察司副使吾溪谢公墓志铭”,再细看,铭文关涉“明史”有传诸多历史人物。不禁冥思,这是一个怎样的漳州人呢?于是,翻书穷鞫,陡然发现,他原来是这样的一位漳州人。成为学霸,殆有两因。出生好,“世居海澄普玄里”。大明一朝,才俊众多,PK不止,能骏马追风越过独木桥者实属不易。可见其在尚书心目中的地位。《明史》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
关键词: 漳州 谢彬 老支书

内容

春日的一天,走基层来到挂钩村谢溪头。在与乡亲们的相谈中,得知村部藏有一古墓志,老支书谢武军热情地搬出让我们一察究竟。篆额上书“宪伯谢公圹志”,圹志虽有所损,志文仍依稀可辨,题为“明故山东按察司副使吾溪谢公墓志铭”,再细看,铭文关涉“明史”有传诸多历史人物。
  不禁冥思,这是一个怎样的漳州人呢?
  于是,翻书穷鞫,陡然发现,他原来是这样的一位漳州人。
  学霸级的人物——学而优则仕,官至副使
  谢公,圹志说“公讳彬,字文华,吾溪其别号也”,按现在称呼,名叫谢彬,“生正德甲戌(1514)十二月十一日”,五百年前的人物,《明史》无传,但多部方志有其宦绩。
  成为学霸,殆有两因。
  出生好,“世居海澄普玄里”。海澄是个什么地方,月港也,有明一代具有“华夷秩序”缩影的一个地方。
  家境好,“有世德,大父淳笃公,讳宗显,父敏斋公,□□雄,俱潜修不仕。”家长都是知识分子。
  这些,为其博观约取创造了条件,加上天资,“公生颖异不群,蚤以奇童闻”。于是,学有所获,“嘉靖丁酉,举于乡”。而后,学有所成,嘉靖廿三年(1544)“甲辰举进士”,明甲辰科龙溪就其一人。有趣的是,这一年同时赶考的张居正“先生是年入京会试不第”(《明张江陵先生居正年谱》)。
  大明一朝,才俊众多,PK不止,能骏马追风越过独木桥者实属不易。谢彬就是一骏马,跃马扬鞭,终学正果,开始其一路平步青云,先“授南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而后“会扬州钞关差缺”,“还部后稍迁员外郎,寻迁署郎中,之后出为广州知府,累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闽大记》(明)对此在“卷之七·表五·选举”中也载“国朝乡举甲科年表,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漳州,陈韫知州。谢彬甲辰进士,副使。”
  做为学霸,大多非池中物。看看他的诗“海澄县”,可见一二:“平生活计在风涛,官府何为苦闹嘈。不使利源通似水,从教法网密如毛。”(《海澄县志》艺文录)
  海瑞式的人物——人比王僧孺,廉白守正
  何以海瑞相提并论?
  他与海瑞在大明时空上有着一定的交点。同年出生,1514年;同年去世,1587年;都曾任南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谢彬于1544年任,海瑞于1564年任并在此职位上千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骂皇帝“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都同当朝“小宰相”严世藩权贵一族“对着干”。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属同一类人,刚正不阿,守正持法。
  谢彬墓志铭中记载的几个事例可以显见,如:“会扬州钞关差缺……公至则亲诣沿河,分钞船与空船,为东西岸雁行以进,复下令商户,输钞无责,成锭自兑,以防铺户之奸侵,其较量丈尺,壹从宽平。”另如:“广州东粤都会,案牍山积,公莅事不阅月,庭圄寂然。有冤狱累年不决,公立为昭雪报可。”又如:“遂晋副山东臬部,辖曹、濮,当四省之冲,盗宄盘纠,其巨者如祝如金□□李□□苦,齐鲁间横肆,莫敢谁何。公至,设法悬赏,三巨寇后先就缚,东土晏然。地方有妖巫,用朱书符能入石,齐民煸惑,公立碎之,且置其人于理。”“巨寇佛狼机(明朝时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称谓)在繁中,其弟拥众驾言,欲致饘橐,一郡惶怖,公佯示不疑,召至庭,令出所致,彼此不交一言而去。论者谓此时征君镇定,则事且不测,其为地方患不细。”
  《海澄县志》(卷十一·人物)作评:“榷关扬州,政尚宽平,宿窦尽扫,商人德焉”,“出知广州,几无留牍,有冤狱,前政不能决,彬立剖之”。
  现以海瑞相提,《广州府志》则是以王僧孺比他,对其之为官评价甚高,说他“出知广州,决滞无数”“人比之王僧孺”。
  王僧孺者谁?摘录几句话或许能帮助勾起记忆。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及《幼学琼林》“针砭所以治病,鸩毒必至杀人”多是以他为典教育孩子的。他是南朝梁的诗人、骈文家。《梁书》记载,当时吏治腐败,以至“天下宰少”“罕有廉白者”,似王僧孺者可谓凤毛麟角。
  海瑞是个好官,好官干事付出又不计赏酬,而且耻于雁过拔毛,谢彬大体也是如此。
  隆庆年间,倭寇为害日烈,两广叛乱再次开演,首辅高拱力排众议派出殷正茂平叛获得凯旋,而当时谢彬就在广州知府任上,并在平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他负责粮草并一手操办。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六·宦绩·谢彬)记载:“时惠潮当琼,盗贼蜂起,倭又勾连为患,督府殷正茂檄调兵卒,分布水陆要害处所,立定章程,命守巡官画地责效,而以各副使总核其功罪倭寇,则以总兵官张元勋参政江一麟专其事,一切军储粮食兵械仰给以首郡。彬先事绸缪,与右布政使程嗣功日夕计画,赖以无缺,既而盗平。”
  操办粮草,非常有“油水”的差事,他非常卖力,但“操持廉洁,珠贝犀象,一无所取。”可惜的是,“叙功,正茂累加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嗣功进广西,左辖文武诸职皆晋秩,有差彬。”虽是如此,谢彬却淡定从容,“曰:‘为民上者不能使所泊无盗贼,抱惭实甚,一旦有警,文官运筹刍粟,武官尽力剿擒,分所应,而又因以为功,将谁欺乎。’卒不受赏,时论多之。”
  《海澄县志》(卷十一·人物)记载:“比海滨云扰,彬上议当路筹战守之策,事事左验”。按理,这么有才干的人理应提拔。可是,论功行赏,为什么偏偏“有差彬”呢,现不得而知,但《明史》的叙述可资揣测:正茂在广时,任法严,道将以下奉行惟谨。然性贪,岁受属吏金万计。初征古田,大学士高拱曰:“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千没者半,然事可立办。”
  于此境下,比之王僧孺,当亦可将其比之海瑞也。
  有“关系”的人物——受高层赏识,脚踏青云
  谢彬举进士后“授南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户部,那可真算是大部制的官署,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事宜。在留都南京,虽各部官务清简,但南户部职掌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省税粮,因其所交税粮几占大明帝国的一半,仍属非常重要的中央部委。
  毕业分配在中央部委工作,又下派任职,“会扬州钞关差缺”,当然要领导点将了。不只如此,还受赏识到极致,这不,“以公往弥月,而九庙覃恩,敏斋公(谢彬父亲)得赠如公官,母封太安人,时入仕未两月,遽拜恩封,世称奇觏”,而且“尚书夏公著上考”,官吏考绩列为上等。
  “尚书夏公”是谁呢?嘉靖年间六部中姓夏而又任过尚书的只有两位:一是夏言,明史上著名的内阁首辅,其任尚书时间为嘉靖十年至嘉靖十五年(1531—1536),在谢彬举进士(1544)授南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之前。一是夏邦谟,历任户部、吏部尚书,任户部尚书时间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九月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九月,《明史》(卷112):“杲五月加太子少保。九月下狱,充军。夏邦谟九月任。”任吏部尚书时间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九月至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二月。能为谢彬“著上考”的或是其任职的“户部”,或是掌管官吏任免、考核的吏部。而在谢彬任职户部期间,夏邦谟先是任户部尚书,为谢之上司,而后转任吏部尚书,由此可知,“尚书夏公”夏邦谟也。
  受赏识,“著上考”带来了顺遂的仕途,“事竣得代,还部,稍迁员外郎,寻迁署郎中”,为南京户部贵州司郎中,成了正五品官员。那时还未满四十岁,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让人羡的是,又一大好的表现机会来了,“尚书韩公属修部志”,新一任尚书韩公把重要的事交给了他。为什么就交给他呢?不妨大胆揣度,因为“你办事我放心”。可见其在尚书心目中的地位。尚书韩公所指何人呢?《明史》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显示,嘉靖年间韩姓任职尚书者只有韩士英一人。
  犹为难得的高攀机会则是“时尚书礼部万公镗方贵重冡宰虗席,闻公名雅,欲招致”。
  冡宰,吏部尚书的别称,这可是一个有相当份量的角。工作上进到连负责制造“官帽子”的吏部尚书万镗都知其人,并看上了,想招引为用,确为良机。
  万镗,当时可是严嵩一手提拔。《明史》(卷202)万镗传中记载:“严嵩柄政,援引之,湖广蜡尔山蛮叛,起镗副都御史,相机剿抚。”“镗既为嵩所引,每事委随,又颇通馈遗。”彼时,要是稍稍小违“几项规定”,脚下青云自当可期。然而,谢彬竟“不识好歹”,在吏部万镗欲招致时,“公辞谢再四竟不一往诣。”后果不言而喻,“万虽貌重公而中实衔之,亡何入为太宰,众方拟公学宪,乃竟以旧憾堇堇迁广州守。”直至“公声实茂著,上下颂信,秩满”,方才“遂晋副山东臬部”。
  如此前后,竟有多位尚书赏识,脚下确有青云。
  有“文化”的人物——修编部郡志,堪为史才
  谢彬修了二部志,一为《南京户部志》,《明史》(清·张廷玉,第七十三·艺文二)记载“谢彬·《南京户部志》二十卷”。一为万历癸酉《漳州府志》,应郡守罗青霄聘而编修。
  修志之意义“为后世虑至深远也”,正如谢彬在《漳州府志》之序中所述,“治郡犹治家也。治家者,凡夫男女之生娶,田亩之坐置,岁计之盈缩,臧获顽良,与夫器物用度之繁,门户鐍键之守,既竭心思以理之,而又于家众之中择其能者,俾其司簿籍以专纪载,虽甚弱子孙有所凭依以为世守,而奸人莫之敢觊觎者,以载籍存焉耳。”
  关于修纂部志,尚书韩士英在其为《南京户部志》所作的序里亦有言及:韩令郎中谢彬纂写此书,缘起于他到任后,“间有所闻,不能即知。索之例案,则畔散不属,不能即得”,目的是帮助初来乍到的官员熟悉本官署的历史、职掌及运作。
  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盖公居官修部志,居乡修郡志,俱士林不列之业也。”修志虽难,但谢彬“自弱冠游庠校,輙以文学超轶”,修部志“七阅月而书成,事核读瞻览者叹为史才。”即使是修《漳州府志》,也是“闭馆逾年而志成”。《海澄县志》亦对其修志作评“皆事核词瞻,称良史才”。
  谢彬除修志外尚有诸多著作,据方志所考,其所撰著有《爱吾堂摘稿》《宦游稿》《归田稿》,但这些书今皆未见。
  他还满含文化情趣。“终年嗜学,雄心壮志,翻书不倦”,而且“暇则与诸弟论文赋诗,命觞浮白。兴至则葛衣野服,登高洒翰。所与布衣交不见其有贵岸容,盖庶几超然,尘壒之外,皭然不滓者也。”不折腰的人物——忤权严世藩,遭至罢归
  常言道,宁触人主怒,莫忤权臣意。具有超凡正直个性的人,对于历史教训往往是会“明知故犯”的。这不,就在青云直上之时,按察司的位置坐得正热乎,他就给自己“摊上大事”——忤权,而且对象是当朝炙手可热的“小宰相”严世蕃。
  墓志铭对谢彬罢归一事叙述甚详:“太姓王景阳□慝干纪,公论捕如法。时东平梁内翰者于分宜胄子为莫逆,挟势凌铄,无所不可。王景阳行千金于梁所求脱,公执不许,景阳逃匿梁所,公发卒捕杀之。梁固憾公,会直指,叚公以前治妖巫事不报嗛君,而梁与直指有夙好,遂乘机构□,竟借事论列。而分宜子亦入不根之谤,遂报罢,而公归矣。”
  梁内翰者谁?圹志中不见其名,但我们可从“分宜”入手加以分析。分宜,江西有一分宜县。把分宜与嘉靖朝联系起来,人们也会自然想起嘉靖朝权倾朝野、任期最长的一位首辅——江西分宜人严嵩。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所以时人常以“分宜”称之。《万历野获编》则多以“严分宜”称,兹摘录几例如下:“严分宜势炽时,以诸珍宝盈溢,遂及书画骨董雅事。”“至世宗末年,严分宜以四十四年词林,致位上相,穷极富贵,身籍子诛,为天下笑,固不足言。”“世宗末年,严分宜被逐家居,世藩遣戍”。据此以推,“分宜胄子”则是指严世藩。“于分宜胄子为莫逆”者,符合“东平”“梁”“内翰(自唐宋称翰林为内翰)”三要素的,应是梁绍儒。梁绍儒,号玉庵,山东东平人,嘉靖二十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曾与修《大明令典》。《明史》述及梁绍儒的,可与此相表里。《明史》(卷二一〇·列传第九八)记述王宗茂劾严嵩之上疏中载:“募朝士为干儿义子至三十余辈。若尹耕、梁绍儒,早已败露。此辈实衣冠之盗,而皆为之爪牙,助其虐焰,致朝廷恩威不出于陛下。此嵩负国之罪八也。”《明史》(卷二二一·列传第一百九)又载“袁洪愈,字抑之,吴县人。举嘉靖二十五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劾检讨梁绍儒阿附权要,文选郎中白璧招权鬻官,尚书万镗、侍郎葛守礼不检下。诏切责镗、守礼,下璧诏狱,斥绍儒于外。绍儒,大学士严嵩私人也。”一直被研究者列入可能是《金瓶梅》作者的王世贞,在其所撰《嘉靖以来首辅传》之严嵩传中亦载:“而给事中袁洪愈劾去其所善客翰林检讨梁绍儒亦弗敢救也”。
  不事权贵,后果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是相当严重——罢归。
  多部方志对其罢归均有述及。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之三十·人物)载:“时分宜权相公子有所请不遂□之乃罢归”。乾隆《龙溪县志》(卷之十六·人物)载:“时严嵩子世蕃请托不遂为所中罢”。清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一·人物)载:“无何中谗罢归”。
  领导交待的事,都不吃那一套,用现在时尚话讲就是“酷”。而其罢归的原因上达视听时也是归结为一个字“酷”。《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八载:“吏部会都察院考察天下诸司官老疾参政……副使谢彬等四人酷,参政汪柏等四人不及……副使殷正茂等十七人罢黜调用如例”。
  罢归后“里居不问外事,顾喜作山泽游,盖具文武才既不得舒,聊以自寄耳”。
  其“同举春官,雅知公”并为其墓志铭撰文的“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奉勑总督淮漕提江广学校阅视三边临海王宗沐”,为其下了甚为中肯的注脚,“冢宰操进退缙弁之权,鑚穴扣阍,公耻未同,宰相子势焰熏灼,媚奥入幕之徒凭藉余威,犹能使人伏息折气,惟所指使莫敢抗。公以正禔身,以法佐人主,故尊贵耻干,权势可忤,卒之名重而谤亦起,官随以败,以此始,以此终,此则仕途之尤难者也。”
  谢彬的人生中,修志编著,抗倭平盗,一秉至公,忤权遭罢,都是可圈可点的。
  这就是谢彬,堪为史才的一个漳州人,称得循吏的一个漳州人,一个坚守自我的漳州人。
  我不禁心生敬仰,与老支书邀约,前往探寻先生藏幽之处。
  沿着谢溪头西溪流经的堤岸行走一小段路,一片蕉林掩映,片刻即达。其地已垣破壁逝。婆娑叶影摇来移去中,虽阳光铺洒穿透,蕉林却仍旧自若闲静。只见江中荡漾清影,对岸翠竹成林,要是秋夜泊船于此赏月,那该是多惬意的事啊。忽悟起,这或就是历史上龙溪八景之一“龙江夜月”的所在地吧。
  伫立其间,聆听偶有的鸟鸣,似仍可见,斯人面水拈须,笑看水月清清,不禁心生遐想。
  历史,离我们很远,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浮沉悲歌,皆已消失眼前,掠风而过。
  历史,又离我们很近,纵逝千年,江山犹笑,虽碑残书毁,雀寒坟荒,却犹传士人清音,义无反顾。
  你知,或者不知,历史就在那里,似无远去。
  附:王宗沐简介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诗文交。继由员外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
  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时山西连岁灾荒,因入觐,上疏力陈缓征欠赋,获谴,调广西。不久,以父病告假。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书。
  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任内,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认为“其功难成,不足济运”,建议利用海运。山东巡抚梁梦龙将四千石米自淮河起运,转海道运抵天津成功。宗沐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治滩,修筑淮安至靖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面疏浚涧河,提高了防洪能力。
  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又改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闲居十年。二十年卒,年六十九岁。追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裕”。著作尚有《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等。
  原载《浙江省临海县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艺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