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均的抗日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99
颗粒名称: 汪大均的抗日轶事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汪大均,祖籍台湾省,1914年出生于漳州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父亲汪春源是台湾最后一个进士,曾参与“公车上书”,反对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又曾在江西、福建等地出任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在汪大均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的优秀品德,深深烙印在他心底。1923年,9岁的汪大均失去了父亲。汪大均到了印尼后,先是在爪哇井里汶近郊一家小学任教,在18岁时,他担任小学校长一职。但到北京后,刚好发生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学校关闭,已无书可读。后来,他的妻舅杨新容(海澄籍)在爪哇各地组织华侨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开展各种团结抗日及反日工作。汪大均默默地参加了抗日活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漳州 汪大均 抗日轶事

内容

汪大均,祖籍台湾省,1914年出生于漳州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父亲汪春源是台湾最后一个进士,曾参与“公车上书”,反对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又曾在江西、福建等地出任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在汪大均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的优秀品德,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1923年,9岁的汪大均失去了父亲。1927年,长兄汪受田先生携全家从印尼回到漳州,就送汪大均到集美学校读中学。后来,他考上了集美商业学校。毕业后,汪大均先到一家公司当职员。没过多久,他就辞了职,渡海涉洋远赴印尼投奔四姐。
  汪大均到了印尼后,先是在爪哇井里汶近郊一家小学任教,在18岁时,他担任小学校长一职。在此期间,他一直希望有机会时回国,一圆读大学之梦。因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存钱,一部分汇回国给母亲外,一部分攒学费。
  1937年,汪大均回国,经作家许地山先生介绍,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但到北京后,刚好发生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学校关闭,已无书可读。他只得返回厦门鼓浪屿。其时全家人都到内地避难,只见到在内厝沃留守的大侄儿慕常。
  求学不成,汪大均再次出国到新加坡,在《南洋商报》求得一职,协助著名作家胡愈之工作,同时与知名新闻文化界人士王纪元先生一起工作,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运动。1941年,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南太平洋战争与荷印》、《从数目字看马华七七签名运动》等18篇政论文章。
  1942年2月,日本南侵新加坡后,汪大均又回到印尼,在雅加达新华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他和广大师生积极投入支持祖国人民抗日斗争。汪大均发动师生向抗日前线战士寄慰问信,组织“钱箱队”到街头卖花募捐支持抗战。
  1942年2月。日本占领印尼后,因为他宣传抗日而被日军列入通缉名单,汪大均与新华学校的一些教师疏散到万隆牙律芝加漳避难,种菜养鸡维持生活,而且还因陋就简办起以木薯粉为原料的蛋糕厂,为当地的抗日活动筹集经费。
  1943年,汪大均返回雅加达后,住在杨新容家,认识了他的妹妹杨秀莲,共同的爱国心、共同的理想让他们相爱了,在战乱中仓促结婚。在杨新容家,汪大均和妻舅、王纪元、黄周规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经常谈论抗战工作及华侨前途等大事,相信法西斯必会倒台,抗战必会胜利。他们还讨论了战后要做的工作,决定办一份报纸,创办一所学校,开办一家书店,以便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汪大均向亲友借了一笔钱,共同创办一间“大不同”蛋糕厂,并把这一经验推广到爪哇全岛,作为支援抗日活动经费。
  1943年7月,在黄周规发起下成立大中贸易有限公司,为支持抗战,为《生活报》的创办,为新华学校的复兴作了经济上的准备。
  后来,他的妻舅杨新容(海澄籍)在爪哇各地组织华侨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开展各种团结抗日及反日工作。汪大均默默地参加了抗日活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来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汪大均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