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 芗城古今地名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64
颗粒名称: 附录2 芗城古今地名简介
分类号: K925.7
页数: 8
页码: 297-304
摘要: 芗城区亦城亦乡。北宋,在城区设厢、坊,在乡村设乡、里、保;南宋淳祐年间改里为都。明代在城区设隅(厢)、图、街(巷),在乡设都、图、社。民国17年9月始设区、村里、间邻;民国23年设区、乡(镇)、保、甲;民国34年撤销区建制,在城区设镇、保,在乡村设乡、保。1949年11月在城区设区、街政府,1955年撤区改置街道办事处,街政府改为居民委员会。1958—1961年三年扩大郊区时,在乡村设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1960年5月在城区撤销街道办事处,设街道人民公社;1980年7月撤销街道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至2013年在城区有6个街道办事处、74个社区居委会和8个城中村;在乡村有4个镇、74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
关键词: 芗城区 地名 漳州

内容

芗城区亦城亦乡。唐代设乡、里、村。北宋,在城区设厢、坊,在乡村设乡、里、保;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改里为都。元沿宋制。明代在城区设隅(厢)、图、街(巷),在乡设都、图、社。清代在城区设隅(厢)、图、保,在乡村设都、图、保、甲。民国17年(1928)9月始设区、村里、间邻;民国23年设区、乡(镇)、保、甲;民国34年撤销区建制,在城区设镇、保,在乡村设乡、保。1949年11月在城区设区、街政府,1955年撤区改置街道办事处,街政府改为居民委员会。1958—1961年三年扩大郊区时,在乡村设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1960年5月在城区撤销街道办事处,设街道人民公社;1980年7月撤销街道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1984年10月在乡村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设镇(乡)政府、村民委员会。至2013年在城区有6个街道办事处、74个社区居委会和8个城中村;在乡村有4个镇、74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和6个社区居委会。
  唐至民国,区、乡(镇)、村、保、甲组织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主要执行政府所涉及的行政事务、协调处理组织内部纠纷、抗灾救济、解决民间矛盾等等。1955年后,乡(镇)为政权基层组织,街道为政府派出机构,村、居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1978年后,其职能有所扩大,参与经济建设,创办了街道、乡镇工业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管理城市和农村,在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开展就业服务、社区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与群众有直接关系的福利事业,使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成为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
  自梁大同六年(540),龙溪建县治所在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芗城城区唐贞元二年(786)州治迁移的龙溪为附郭。芗城城区唐代挖河为内城,宋代筑土为外城,在城设厢,分左厢、右厢、城内厢、城东厢、城南厢。元沿宋制。明嘉靖十三年(1534),在城区设3个隅、附郭设4个厢,在乡村设15个都(附表)。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析一至九都和二十八都之五图置海澄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26)龙溪县设3隅3厢10都102图124保(附表)。
  附漳州古城图,用意在于帮助读者了解古今变迁,在标识上能否有所区分,使古名物和现有名物一目了然。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同春
责任者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