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62
颗粒名称: 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0
页码: 265-294
摘要: 东铺头街道位于城区西部,取原地名东铺头。明嘉靖十三年为东北隅、西北隅,辖15街1巷。清乾隆二十七年为东北隅、西隅,辖5图。民国24年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崇安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东铺头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5月改称为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68年11月成立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县后街6号。东铺头街道东临巷口街道,南接西桥街道,北连通北街道,西与芝山镇毗邻。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城中村

内容

东铺头街道简介
  东铺头街道位于城区西部,取原地名东铺头。明嘉靖十三年(1534)为东北隅、西北隅,辖15街1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东北隅、西隅,辖5图。民国24年(1935)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崇安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东铺头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5月改称为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68年11月成立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县后街6号。
  东铺头街道东临巷口街道,南接西桥街道,北连通北街道,西与芝山镇毗邻。据2012年统计,辖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瑞京社区系原瑞京村改制,属城中村),各社区居委会所辖路、街、巷、新村(小区)列表如下:
  东铺头街道位于城区西部,取原地名东铺头。明嘉靖十三年(1534)为东北隅、西北隅,辖15街1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东北隅、西隅,辖5图。民国24年(1935)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崇安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东铺头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5月改称为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68年11月成立东铺头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东铺头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县后街6号。
  东铺头街道东临巷口街道,南接西桥街道,北连通北街道,西与芝山镇毗邻。据2012年统计,辖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瑞京社区系原瑞京村改制,属城中村),各社区居委会所辖路、街、巷、新村(小区)列表如下:
  辖区内的文物古迹有:潘尚书旧居、中山公园、漳州府衙旧址、古武庙、嘉济庙碑、临时省委旧址等。
  附:原城中村——瑞京村简介
  瑞京村位于城区西部,东与西街社区居委会接壤,南临九龙江西溪,西至西洋坪村,北与胜利西路相连。原该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762.1亩,辖西直街、西横街2条街,与湖内、弥勒坑2个自然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属龙溪县西厢外的西门外街、社稷坛街、西湖社。民国时期属龙溪县一区嘉庚镇。1949年11月属龙溪县西街街政府,1956年2月成立瑞京高级农业生产社,1958年8月为瑞京生产大队,归城郊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城郊公社改称芝山乡,1992年乡改镇,瑞京村归芝山镇管辖。1998年9月,从芝山镇划出归东铺头街道办事处管辖,同时将湖内、弥勒坑2个自然村归通北街道办事处管辖。
  瑞京村原系农户与居民杂居地,不少家庭亦农亦工亦商。农业生产主要从事蔬菜生产,是县级漳州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创办许多工业企业,1995年村办企业生产值4500万元,社会总产值1.3亿元,成为芝山镇亿元村之一。1998年9月成为东铺头街道办事处的城中村后,随着市政街道、住宅小区建设,原来的街、路、角落、马路发生了变化。瑞京村(今瑞京社区居委会)新旧地名对照如下:
  西桥街道简介
  西桥街道位于城区南部,因古护城河有桥名“西清”,水出西闸而取名“西桥”。明嘉靖十三年(1534),为南隅辖6街,南厢外辖3街2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南隅辖3图、南厢辖6保。民国24年(1935)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崇安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西桥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改称西桥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西桥街道办事处,1968年10月成立西桥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西桥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博爱西道42号。
  西桥街道因九龙江西溪横贯其间,把辖区分为桥北片区、桥南片区。桥北片区为漳州古城区;桥南片区为圆山新城核心区,有漳州片仔癀、水仙药业、佰翔圆山大酒店等知名企业。东与新桥街道相邻,南与龙海市九湖镇、颜厝镇接壤,西与北靠东铺头街道。据2012年统计,辖区总面积3.03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居委会和南星村,各社区居委会与南星村所辖路、街、巷、新村(小区)自然村列表:
  西桥街道简介
  西桥街道位于城区南部,因古护城河有桥名“西清”,水出西闸而取名“西桥”。明嘉靖十三年(1534),为南隅辖6街,南厢外辖3街2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南隅辖3图、南厢辖6保。民国24年(1935)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崇安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西桥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改称西桥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西桥街道办事处,1968年10月成立西桥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西桥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博爱西道42号。
  西桥街道因九龙江西溪横贯其间,把辖区分为桥北片区、桥南片区。桥北片区为漳州古城区;桥南片区为圆山新城核心区,有漳州片仔癀、水仙药业、佰翔圆山大酒店等知名企业。东与新桥街道相邻,南与龙海市九湖镇、颜厝镇接壤,西与北靠东铺头街道。据2012年统计,辖区总面积3.03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居委会和南星村,各社区居委会与南星村所辖路、街、巷、新村(小区)自然村列表:
  辖区内现有市堤管处、市文管所、区疾控中心等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明清历史街区位于辖区香港路和台湾路一带,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面积约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千年古刹——南山寺;有漳州文庙、“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漳州府衙旧址、东桥亭、西桥亭、王升祠、侍王府、中山桥及桥亭等;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著名木版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自西桥街道街区。
  由于市政道路、住宅小区建设,原来的路、街、巷、角落有变化,新旧地名对照列表如下:
  附:城中村——南星村简介
  南星村是九龙江西溪南岸一个行政村,位于城区南大门,周边与龙海市颜厝镇路边村、九湖镇长福村、下庵村、小梅溪村相邻。国道324线从北往南横穿而过,省道交柏线从东往西贯穿。
  1951年6月,县级漳州市在九龙江西溪南岸成立2个街政府,一是居住在中山桥南端,包括姜园亭、蜈蚣山一带成立南山街政府;二是居住在东新桥南端,包括白鹭洲、后田一带成立桥南街政府。两街地处沿江繁华路段,农民和居民混居在一起,从事半农半工半贩为多,被称为带有农业性质的街道。1954年11月22日,南山街成立“群益农业生产社”(初级社)。1956年2月,全市将26个初级农业生产社,调整合并为6个高级农业生产社(简称高级社),即南山、桥南、前锋、群勇、瑞京、大同等。1958年8月,县级漳州市第一次扩大郊区,特在农业社的居民分出另建居民委员会,南山、桥南2个高级社,加上从龙溪县九湖人民公社划出的上街、诗墩、陈林3个自然村,成立南星生产大队。与此同时,还从龙溪县步文人民公社划出古塘、市尾、岱山、农友、诗浦归县级漳州市管辖,以及市郊前锋、群勇、瑞京、大同、南星6个生产大队,于8月组成市郊人民公社,地域环绕漳州市区。南星村1984年属芝山乡,1992年乡改镇,南星村属芝山镇。1999年元月,从芝山镇划出归西桥街道办事处管辖。东新桥拆除之后,1999年元月,也将新桥街道桥南居委会归西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南星行政村由上街、诗墩、陈林、姜园亭、桥南5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平方多公里。南星村现留有古庙宇4座,始建于明末清初,村落中旧祠堂、古井相互交融,显现出村落独特的魅力。
  新桥街道简介
  新桥街道位于城区东南部,临九龙江西溪北岸,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此建“东新桥”而得名,俗称“新桥”。明、清系漳州古城外东南部,民国7年(1918)至民国9年陈炯明部队驻漳主政时,拆城墙、修堤岸、建码头、拓宽街道,使新桥地域与市区连成一片。民国24年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丹霞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二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二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新桥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改称新桥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新桥街道办事处,1968年10成立新桥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新桥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在漳州新浦路8号。
  新桥街道东至九龙大道,西接新华南路,南连九龙江西溪北岸,北靠新浦路。据2012年统计,辖区总面积2.59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前锋、诗浦、浦洲、榕御4个社区居委会,系城中村——前锋、诗浦改制),各社区居委会所辖街、路、巷、新村(小区),列表如下:
  辖区内名胜古迹有明代威镇阁(即八卦楼,系拆后重建)、可园、新桥威惠庙、南太武庙、齐天宫妈祖庙等。
  附1:原城中村——前锋村简介
  前锋村在芗城东南近郊,东与诗浦村接壤,南连厦门路、西接新华南路,北与群勇村毗邻。因城区扩大,耕地面积缩小,1996年全村面积只有0.58平方公里,耕地78.1亩,农户与新桥、巷口2个街道居民杂居,分散在市区东南部17条街路巷里,大部分家庭亦工亦农亦商。1956年顶田下、霞田下、小大埕一带农户最早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称为前锋合作社。1958年改称前锋大队,属漳州市城郊社,一度改名田霞大队,1961年复称前锋大队。1984年属芝山乡,1992年乡改镇,前锋村属芝山镇。1998年9月,从芝山镇划出归新桥办事处管辖。
  前锋村主要种植蔬菜,兼种水稻。1954年办石粉、炉灶、冰糖生产合作社,享有盛名。1970年办制扇厂、电镀厂等工业企业,至1978年工业企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55.3%。1984年后,引进第一家“三资”企业,并创办前锋工业小区,兴办钢管家俱厂、房地产开发公司等,1987年全村实行村民退休金制度,1992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超亿元,199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文明村”称号。
  附2:原城中村——诗浦村简介
  诗浦村地处芗城东南的九龙江西溪畔,东至龙文区土白、下洲2个村(今九龙大道以西),南至九龙江西溪边,西至前锋草寮尾(今元光南路),北至群勇村柑仔市以南,面积0.698平方公里,下辖诗浦、上年2个自然村。九十年代初人口约2200多人。为赵、郑、陈、许等姓氏居住,以赵姓为多。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赵以成、导弹部队少将赵龙海祖籍地。
  诗浦原来属龙溪县,旧称龙溪浮洲十八社之诗浦社,1958年8月由龙溪县划入漳州市城郊公社(今芝山镇)管辖,1998年2月,土白、下洲2个村划归龙文区管辖,其中下洲行政村的上年自然村并入诗浦行政村,同年9月,诗浦村由芝山镇划归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8月,由原诗浦村、闽南商业批发市场和建元南花园等整合为诗浦社区居委会,随着社区人口不断增加,2009年增设浦洲社区居委会,2012年再增设榕御社区居委会,今原诗浦村辖区内的3个社区总人口约2万多人。
  1995年,诗浦村土地被新城集团大量征用开发,在水仙大街南侧与建元路北侧建“闽南商业批发城”,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47幢店面1600间店铺,集服装、鞋帽、副食品、针纺织品、文具、百货等商品,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封闭式小商品批发城。在辖区内建有建元南花园、丽景花园、丽都花园、同益广场、龙江明珠、怡景花园、园丁园、榕御小区等房地产。如今建元路成为漳州干果批发市场一条街。
  辖区内的正顺庙、慈济宫,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亲友、游客寻根访友的桥梁和联谊的纽带。
  诗浦村原诗浦小学于2003年改制为芗城实验小学新城分校,正在扩建的花园式校园,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绿化率45.2%,为省级标准达标学校。
  巷口街道简介
  巷口街道位于芗城区东大门,因古城东门外里巷、路口交错,清以来就有“巷口”地片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系东厢外5街2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系东厢10保。民国24年(1935)属龙溪县第一区,民国28年属文元区,民国36年为丹霞镇。1949年11月属城关二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二区,1955年2月15日建置巷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60年改称巷口街道人民公社,1963年7月复称巷口街道办事处,1968年11月成立巷口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复称巷口街道办事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现办公地点在鑫荣小区西区8幢。2012年统计,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辖1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市尾、塔后2个社区属于城中村改制的。各社区居委会所辖路、巷、新村(小区)列表如下:
  辖区内名胜古迹有:东岳庙、凤霞宫、浦头大庙、霞东书院、官园威惠庙、清代石牌坊、萧状元墓等,还有九龙公园。
  附1:原城中村——市尾村简介
  市尾村地处巷口街道东北方向,东起九龙大道,西与岳口社区相邻,南接塔后社区,北靠漳响路,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
  市尾村清代属龙溪县二十六都六石保市尾社,民国时期属龙溪县西区振桥乡市尾保,解放后属龙溪县第六区市尾乡,1954年成立5个初级农业社及若干互助组,1957年初合并为幸福高级农业社,1958年8月由龙溪县划归漳州市城郊公社(今芝山镇)管辖,称为市尾生产大队,辖市后(裕后)、下地、市尾、塔后、上厝5个自然村。1993年从市尾行政村的塔后、上厝2个自然村建立塔后行政村。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出塔后、市尾、群勇3个行政村归巷口街道办事处管辖。1999年5月,在市尾行政村的市后、下池2个自然村建立市后行政村,归南坑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2年6月26日,由原市尾自然村居民,与汽车修理厂、三龙集团、仪表厂、税务宿舍、丹霞星城D区、华港新区绿佳园、维嘉楼、利佳楼的居民及部分岳口社区住户,组成市尾社区居委会,分为17个居民小组,1720多户,人口5000多人。辖区内有石虎宫、玄天上帝庙、古井、石笋等4处文物保护点。市尾社区“双发登龙堂”建馆120周年,暨太祖拳、青龙阵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8月台湾中华国术狮艺总会组团,到“双发登龙堂”武术馆交流。台湾政界人物王金平、郝龙斌为武术馆题赠“太祖拳法、代代相传”、“武艺超群、狮坛雄风”的贺词。
  附2:原城中村——塔后村简介
  塔后村由塔后、上厝2个自然村组成,1993年前属市尾行政村管辖,后来单独成立行政村,属芝山镇管辖,1998年9月从芝山镇划出,归巷口街道办事处管辖,成为城中村。1999年按行政区划,由城中村改为东门社区,2009年因辖区人口过多,以胜利东路为界,在胜利东路以北的塔后自然村组建塔后社区。
  塔后社区是巷口街道的东大门,辖区范围东至漳州立交桥,西与巷口官园胜利东新村为邻,北与市尾村相连,南临胜利东路,面积0.8平方公里。该社区辖有塔后自然村、夏商阳光雅苑、信隆花园、怡秀园、瀚荣楼等居住小区,有27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975人、992户。辖区内有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笃后宫和陈氏祖祠、张氏祖祠等文物保护点。
  附3:原城中村——群勇村简介
  群勇村位于东环城路西侧,东与市尾村接壤,南连前锋村,西接新华东路与市区连成一片,北与岱山村毗邻,面积1.01平方公里,因城区扩大,土地面积缩小,至1997年土地只有297亩,人口1424人,513户,12个村民小组。村民与市区居民杂居,分散在市区东部29条街、路、巷、里。1955年成立的群联、群生、群合、群力、联浦、联生等初级农业社,于1958年合并,组成群勇农业大队,属漳州市城郊公社。1984年属芝山乡,1992年乡改镇,属芝山镇,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归巷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因行政辖区分散,并与巷口、浦头、九龙、甘棠宫、岳口、官园、东园等社区交错混杂,现有村民就地农转非,归所在地社区管理。群勇村名存实亡,没有土地,也没有人口,相当于“联合国”。原群勇村辖有霞东书院、文英楼、官园威惠庙、巷尾德镇庙、巷尾陈氏宗祠等文物古迹。
  南坑街道简介
  南坑街道位于芗城区东北部,取用附近南坑村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系古城北厢辖2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系古城西北厢。民国时期是芗城近郊的荒埔、农地。1949年11月属城关一区,1951年6月属县级漳州市一区和二区共管。1958年漳州火车站通车后才逐步为工业区和住宅区,1982年7月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3年2月7日正式设置南坑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漳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85年7月市改区,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漳州市益民路108号益民花园15号楼。
  南坑街道东毗龙文区,南至胜利路中段,西临延安北路,北靠北环城路与石亭镇接壤。据2012年统计,辖区面积16.03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委会和4个城中村(古塘、岱山、农友、坑头),各社区居委会和城中村所辖街、路、巷、新村(小区)、自然村列表如下:
  辖区内有古塘清源真君庙,顶岱山九龙宫,坑头慈济宫等文物古迹,与中国女排腾飞馆等游览场所。
  附1:城中村——古塘村简介
  古塘村因村中古池塘密布,故名。位于芗城区东北部,漳州北环城路从村落北边穿过,东与龙文区步文镇坂上村接壤,南与市后村相邻,西邻漳州糖厂,北与龙文区朝阳镇恒坑村连接。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3900多人,1100多户,辖古塘、连科2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古塘村明、清时期属龙溪县管辖,民国36年(1947)属龙溪县桥头管辖,1958年8月由龙溪县划归漳州市城郊公社(今芝山镇)管辖,称为古塘生产大队,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出归南坑街道办事处管辖,称为城中村。
  古塘原来主产水稻,甘蔗,兼种荔枝,养殖淡水鱼。1987年后,改造低洼地建鱼塘,成为芗城区“菜篮子”工程淡水鱼供应基地之一,1990年将漳州糖厂南大门前开发成工业小区,创办工厂企业,至1995年达15家,全村社会总产值1.2035亿元,是芗城区“乡镇企业十强村”之一。随着城区日渐扩大,如今仍有近二成人员从事养殖业外,将近八成村民从事经商、建筑、运输等行业,规模较大有红梅家具、吉马彩印等,全村经济规模日益壮大。
  古塘是蔡氏祖居地,明洪武三年(1370)从长泰赤岭迁入,建有蔡氏祠堂——维则堂。
  附2:城中村——岱山村简介
  岱山村原属芝山镇管辖,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归南坑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位于芗城区东北部,东与古塘村接壤,西与漳州洗衣机厂相邻,南连解放军一七五医院,北与龙文区打山村交界。原来岱山村管辖的洋筠吴、洋筠张2个自然村,于1989年5月建置洋筠居委会,现辖下岱山、顶岱山、竹仔林、南坪、安平5个自然村共15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2.61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人,1053户。
  随着城市建设区域不断扩大,岱山已成为城中村,319国道(又称北环城路)东西绕穿村落,南北贯穿村落的岱山路与市区丹霞北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为众多商家及经济实体提供发展平台,辖区有国家食糖储备库、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国烟草仓库、全胜物流、闽南饲料批发市场、钢材市场、漳州商业冷冻厂等,该村大部分村民已由从事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商贸、建筑、货运及物流等行业,经济前景十分看好。
  顶岱山九龙宫,供奉“三太子”(金车、木车、哪吒)民间信仰,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举行“踏火节”,有许多台湾信众回来朝拜,如今已成为海峡两岸架起一座“五缘”桥梁。
  附3:城中村——农友村简介
  农友村原属芝山镇管辖,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归南坑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位于北环城路北边,东与岱山村竹仔林自然村接壤,西临石亭镇蔡坑村,南至桃林社区,北至飞机场,319国道(北环城路)东西贯穿辖区,交通便捷。辖凤梧、小浦南、桃林、路头、洲仔园5个自然村,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人,1128户,14个村民小组。
  农友村南临市区,桃林、凤梧2个自然村已经纳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范围内,也为市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已有包括木材、建材加工及化工企业等几十家经济实体在该村发展,原来95%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己向第三产业转移,凤梧、路头等自然村已经成为早餐工程主要供应基地,提供肉包、肉粽、馒头、豆浆及牛乳等早餐食品,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辖区内有慈济宫、凤梧邱氏祠堂、凤梧佛祖庙、陈氏祖厝、桃林林氏祖庙、妈祖庙、佛祖庙、路头王公庙等文物古迹建筑,九十年代进行修缮,并建立3个活动中心,成为老龄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附4:城中村——坑头村简介
  坑头村原属石亭镇管辖,1998年9月经上级批准,于1999年1月1日划归南坑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位于芗城区东北部,东与农友村桃林自然村接壤,南与桃林社区相邻,西至漳华路,北至石亭镇新厝村相连。辖坑头、涂岭2个自然村,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人(其中外来人口1850人),813户,有6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
  漳州北环城路(319国道)从村北部东西贯穿而过,南北走向的漳华公路穿过涂岭自然村,交通便捷。辖区内有红旗新村、漳州火车站第二货场、福建省第四监狱、秦力机械厂、前沿机械厂等单位。
  随着市区建设不断扩大,经济建设不断推进,坑头已成为城中村,90%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从事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辖区内有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的坑头慈济宫、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的涂岭龙德宫。宫内有2个清代石碑,刻有地方税规、村规民约的碑文。经过改建现已成为老人休闲活动场所。
  通北街道简介
  通北街道位于市区西北部,于1998年9月经上级批准设立,由东铺头街道办事处划出湖内、芝山、北塔、和平里、宝珠园5个居委会;南坑街道办事处划出通北、延安北、北庙、凤高、团结、漳华、金源7个居委会;与由芝山镇划出西洋坪、大同村2个村委会;由湖内社和弥勒坑组成金湖村;组成通北街道办事处,作为芗城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公地点:漳州大通北路65号。
  通北街道东、南分别以延安北路、胜利西路为界,北至国道319线,西邻金峰开发区厂西一号路。辖区面积5.68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委会和3个城中村(西洋坪、大同、金湖),各社区居委会和城中村所辖的街、路、巷、新村(小区)、自然村列表如下:
  辖区内有芝山红楼(红军进漳纪念馆)、红军进漳纪念碑、塔口庵经幢等文物古迹。
  附1:城中村——西洋坪村简介
  西洋坪村系位于城区西部,东与漳州市华阳体育馆、少体校隔路相望,西邻金峰经济开发区厂西一号路;南与胜利西路金峰大道相接壤,漳州长途客运西站对面;北靠漳州高教园区学生公寓,村落东北侧环绕高教园区,大学道路沿村而过,交通极为方便,占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西洋坪村原属芝山镇管辖,1998年9月,由芝山镇划归新成立的通北街道办事处管辖,面积0.3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2850多人(其中征地就地农转非816人)有736户,12个村民小组。
  该村明代属龙溪县城附郭西厢外,清代属龙溪县城西隅,旧时民谣称漳州城“西有西洋坪”,意思指“漳州府四大城门之大村庄”。西洋坪吴氏始祖明永乐年(1403)从广东萤岗坂入闽开基以来,至今已有610年历史,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扩大,如今已经成为城中村,成为市区的一个部份。如今村北青山下,学府成群,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卫生护理学院、漳州少体校、华阳体育馆、漳州体育场等教育、体育设施相继建成,使西洋坪更具盛名。
  该村有古寺两座,即普照堂、武当庙,已列入市级保护文物保护点,古榕树、宗祠、古井、清乾隆水道流通功德碑,分布在村中相益辉映,一栋栋的楼房拔地而起,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附2:城中村——金湖村简介
  金湖村于1999年5月10日由湖内、弥勒坑2个自然村组成的,隶属于通北街道办事处,现有户数257户,人口1084多人,4个村民小组。湖内自然村背靠芝山公园,南临胜利西路瑞京社区,西与高教园区及西洋坪接壤,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弥勒坑东面与小坑头自然村接壤,西面与甘棠村接壤,南面与高教职工园区、西洋坪村接壤,村落面积0.3平方公里。
  湖内村真济宫,始建于宋绍兴九年(1139),宫外天宫井栏上刻有宝庆丁亥年(即宋宝庆二年,即公元1226年)重修,大榕树下有一砖石鼓和一只宝石马,历代相传至今。天宫井井水甘美,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弥勒坑正顺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庙内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石碑,留存碑文300字。
  弥勒坑村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每年为市场提供数十万斤蔬菜。其中麻竹笋、空心菜颇有名气。
  附3:城中村——大同村简介
  大同村地处芗城市区北郊,南接漳华路水文地质队,北与环城路新厝环岛相邻,东至漳州火车站第二货场,西至金湖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3690人(其中暂住人口1800人),6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4000多平方米村委会综合大楼(漳华路125号),还有大同村市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3个老年人活动室,在原来一片荒坡地、山林地上进行建设,逐步形成工厂、企事业、住宅区、学府区,有漳州福利院、漳州集装箱货运分公司、漳州茶厂、立人学校、第一职业学校、聋哑学校、技工学校等,形成学府区域。全村90%村民拥有自己的楼房,人居环境卫生大大改观,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日新月异。
  根据《漳州府志》记载,辖区内宋代鹫峰院是养济慈善机构,明洪武五年(1372)改称孤老院,后改名养济院。现经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发《保护证书》。
  (王和贵撰)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