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61
颗粒名称: 渡东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9
页码: 256-264
摘要: 渡东村地处漳州市区北部,位于九龙江北溪畔,距漳州市区20公里,距长泰县城7公里。隶属芗城区浦南镇,古称“水东”。原为龙溪、长泰两县水陆交通之要地。渡东村东邻长泰县古农农场,西靠九龙江北溪,与浦南镇松州村隔江相望,南连浦南镇溪园村,北与华安县和睦村相接壤,己建成的浦南大桥从此穿行而过。据《漳州渡东陇西李氏族谱》记载:自唐宋间,即有零星李氏散居于此,发展至明,扶摇李氏徙此,始成村落。李伯瑶后裔,莆田举人李元勋,崇祯四年任长泰县教谕、后升任浙江省严州同知为肇基始祖,其后裔定居渡东,遂成李姓聚居地。开闽始祖墓迁葬于斯,陇西祖祠原建于斯,可见渡东乃风水宝地,丁财两旺,人杰地灵。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渡东村

内容

村社概况
  渡东村地处漳州市区北部,位于九龙江北溪畔,距漳州市区20公里,距长泰县城7公里。隶属芗城区浦南镇,古称“水东”。唐总章二年(669)出镇泉潮间之尉、府兵渡江过溪处。原为龙溪、长泰两县(现为芗城区、长泰县)水陆交通之要地(《漳州渡东陇西李氏族谱》载)。渡东村东邻长泰县古农农场,西靠九龙江北溪,与浦南镇松州村隔江相望,南连浦南镇溪园村,北与华安县和睦村相接壤,己建成的浦南大桥从此穿行而过。据《漳州渡东陇西李氏族谱》记载:自唐宋间,即有零星李氏散居于此,发展至明,扶摇李氏徙此,始成村落。李伯瑶后裔,莆田举人李元勋,崇祯四年(1631)任长泰县教谕、后升任浙江省严州同知为肇基始祖,其后裔定居渡东,遂成李姓聚居地。开闽始祖墓迁葬于斯,陇西祖祠原建于斯,可见渡东乃风水宝地,丁财两旺,人杰地灵。
  据《芗城区志》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松洲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26)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松洲保;民国28年12月隶属龙溪县第五区(驻浦南)南洲镇浦南东保;民国31年第五区改为浦南区;民国36年隶属龙溪县浦南乡溪渡保;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民国时期乡镇保甲制,设立区公所;1950年实行区辖乡(街),11月,农村增设第八区(驻浦南)。据《长泰县建置志》记载:1957年11月创办国营古农农场,渡东隶属长泰县古农农场溪园作业区。据《芗城区志》记载:1961年浦南从龙海县划归县级漳州市管辖,10月长泰县古农农场溪园作业区划归浦南公社,分为渡东、溪园、蓬莱3个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渡东大队改称漳州市浦南镇渡东村。1985年7月市改区,渡东村隶属芗城区浦南镇管辖。现全村辖渡东一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04户1217人。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100亩。目前,李姓村民256户1015人,占83.4%;黄姓村民27户111人,占9.1%;另吴、陈等姓21户91人,占7.5%。
  渡东村故有“三山十八仑”之说,村邻九龙江北溪东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属丘陵山地,地形以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延伸或倾斜,村落依山坡而建,村的西南侧的低洼处自然形成池塘,俗称“渡东古潭”。农业生产除种植水稻、花生、地瓜外,盛产甘蔗、香蕉、龙眼和荔枝等经济作物。近年统计村民人均年收入7800元。
  姓氏源流
  渡东村的村民大多数姓李,为李姓聚居地。据《漳州渡东陇西李氏族谱》记载:“清张澍《姓氏寻源》李氏《风俗通》云:李氏伯阳之后。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云:其先帝高阳之苗裔,柱史之胤,左车之绵绪。《唐·世系表》李出自嬴姓,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时,理征字得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为李氏。此说本李延寿《北史》之自序。《鼠璞》云:理为李,以音改也。”又载:“自唐宋间,即有零星李氏散居于此,发展至明,扶摇李氏徙此,始成村落。”又据《漳州姓氏》记载:“李姓在唐代时有三次南迁,其中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的河南李姓为最早之一。至宋时已基本遍布全国各省。从明末起,闽粤李姓陆续迁居台湾海外。福建大多数李姓郡望是甘肃陇西衍派。”渡东的“陇西祖祠”(追远堂)则道出其与甘肃陇西衍派密切相关。李姓入闽主要有七大派系。李伯瑶派系其七大派系之一。据《漳州市陇西李氏源流志》载:“李姓肇漳派系,来源从多,支脉繁杂,主要有三支派系,李伯瑶为其中之一”。李伯瑶是唐朝开国元勋李靖(陕西三原县人)之孙,唐总章二年(669)佐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为开漳功勋,授漳州司马,卒赠“定远将军”,溢赠“武惠”,宋绍定年间封辅胜将军定远侯。为开漳始祖,远祖第49世。李伯瑶生有十三子,皆以军功授职为团练使,分守福建各地。今漳州一带很多李姓认李伯瑶为祖,主要有芗城、龙文、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华安等县。且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建庙祀奉李伯瑶为祖。《漳州府志》为李伯瑶立传,说他“著绩于漳,传裔于漳”。
  《漳州市陇西李氏源流志》载:“浦南镇渡东村开基祖系李伯瑶十七世孙李怀义的七世孙李元勋”。《漳州渡东陇西李氏族谱》记载:李伯瑶后裔讳元勋(字纪常,号博斋)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举人、长泰县教谕、后升任浙江省严州同知,博斋为渡东肇基始祖,即开漳第30世,远祖第78世。德亨为渡东2世,即开漳第31世,远祖第79世,称下楼房祖。国贞为渡东7世,即开漳第36世,远祖第84世,称厝后房祖。厝后房国贞又分衍为厝厝后房降公和喜公世系。厝后房降公又分为长房世系、次房世系、三房世系和四房世系。繁衍至今,渡东已达22世系,即开漳51世,远祖第99世。
  《漳州市陇西李氏源流志》载:“李元勋的后裔分传浦南的南塘、后湖、横山、宅内及石亭镇下苍、寮里等村”。还传衍至龙溪、海澄和广东的海丰、陆丰,台湾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村落建筑
  渡东村地貌属丘陵山地,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民居依坡而建,层层迭落,直至相对低处自然形成池塘,俗称“渡东古潭”。其满足排、蓄水需要,又为村落增光添彩,令人赞叹。渡东村的民居早期多建于较低洼处,1960年“6.9”洪水造成大部分的民居倒塌,200多间民居夷为平地,如今留存的古民居少之又少,只有建于相对高处的古民居幸存下来,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属李远的秀才厝,其兴建于清代,坐落于村的近中部,坐东朝西,主体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为二进一院落,土、木结构,厝厝正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为二进悬山顶燕尾脊、土墙红瓦建筑。属典型的南方古民居。该厝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有部分屋顶坍塌。厝前建有层叠式三个埕,即纵向三落,依次为:上(主)埕面积90平方米,中(次)埕17平方米,下埕面积80平方米,上埕与中埕落差1米,中埕与下埕高差相对小许多,呈现依坡而建。
  渡东村现存主要文物古迹有:
  渡东宫 兴建于明代,是渡东李氏族人的家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宫位于村的北部,坐东向西,面向九龙江北溪,宫门朝西,故名“渡东古庙”。总占地面积512平方米。主体建筑系宫殿式,为砖木结构,也称“青砖石壁脚”。该宫分二进,由前殿、天井、两廊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为二进悬山顶燕尾脊建筑。前殿为仪门做法,明间内凹,开三门,明间次间墙裙均制安石板,上有透雕香草龙纹圆窗,大门前一对花岗岩门墩,两侧制安透雕螭虎纹花窗。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坐斗有狮象斗和瓜斗,其它方斗为梅花斗,前殿梁架、主殿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但做法较为朴素,前殿前廊各设一组垂莲斗拱,主殿明间制安四抹头隔扇,襻间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拱为透雕龙头拱。殿内有圆形素面石柱5对,每根石柱下均配有石鼓(石墩)。宫门前建有混凝土上、下埕,上埕面积97平方米,下埕面积104平方米,下埕与村道(即“渡东古道”)合二为一。前殿右侧前廊的梁架上仍保留一木条(板),上记载:“时大清乾隆伍拾玖年甲寅花月李尊募众重修”。此后曾多次维修。至2010年间重修。重修前,其仿古建造有双燕尾的雕龙屋脊,气势雄伟,雕塑精美;重修后,依然按仿古建造双燕尾的琉璃雕龙屋脊悬山顶,宫内墙壁上彩绘260幅三国人物图案,宫正门石柱上阴刻对联:“礁水分香济世惟公大道,兆源啓宇佑民保我后生”。两边门顶分别书有:“山高、水长”。宫前新增一对石狮,使得气势更加雄伟,雕塑更加精美,颜色更加鲜艳。天井由花岗岩铺就,正殿主供奉大道公,左右配供高妈、良妈,前排还配供大锣车、二锣车、三锣车和小身大道公。右廊配供伽蓝公、黑面元帅公、佛公,左廊配供红面元帅公。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全村举行“赛神会”(据说这是漳州历史最久的赛神会),村民人人参与,热闹非凡,场面十分壮观。历来香火旺盛。
  陇西祖祠(李氏“追远堂”),为漳郡李姓古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是一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经历过多次重修。位于村中央,距渡东宫约200米。祠堂坐东向西,面积290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悬山顶燕尾脊土、木结构。该祠由前祠、天井、两廊和正祠组成。正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前祠为仪门做法,明间内凹,开三门,明间次间墙裙均制安石板,大门前一对花岗岩门墩,木制门框柱上对联:“渡江祀典追述源流绳祖武,东阁延远贻诗礼翼孙谋。”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坐斗有狮象斗和瓜斗,其它方斗为梅花斗,前祠梁架、主祠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前祠前廊各设一组垂莲斗拱,主祠明间制安四抹头隔扇,襻间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拱为透雕龙头拱,祠堂内的雕工极为精细,线条流畅,造型栩栩如生,不愧为精雕细琢,极具考古研究价值。正祠内对联以“追远”嵌头:
  左:追溯咸亨盛世,转胜开漳奏功娘子洞,源流京兆来溪北。
  右:远承武惠宏图,谟猷拓土择地虎形山,俎豆奠基在渡东。
  2011年,台湾李氏宗亲赠送红木质的李伯瑶雕像、神牌、祀桌以及对联:伯讨蓝雷功赐爵,瑶能俎豆德长馨。
  祠堂内有圆形素面木柱4对,每根木柱下均配有石墩(鼓),石墩上雕有流畅的线条,天井边另配2对方形素面花岗岩石、木柱(下石上木),石柱高1.08米。
  天井正中铺有花岗岩长石十三条(寓意为十三子),石长均为0.85米,宽均为0.3米。祠堂内供奉李伯瑶暨夫人邵氏及十三子:莅汝、朝汝、莛汝、蒂汝、董汝攻、生汝、莳汝、著汝、英汝、叶汝、莲汝、苍汝、菁汝神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里便会在陇西祖祠为新生的李氏男丁“点灯”,以示庆贺,场面十分喜庆与隆重。
  祠堂两旁开边门,祖堂南侧边门外建有古井一眼(称“陇西祖祠古井”),前埕左侧(距祖祠20米)路旁立有石碑一座,其碑高1.5米,碑宽0.8米,上书“朝议大夫李公神道”八个大字,由其裔孙明万历乙卯(1615)举人、浙江严州同知李元勋立。
  渡东古墓(即李伯瑶墓),原位于漳浦县北山,宋绍兴三年(1133)迁葬在浦南镇渡东村的虎形(仔)山西侧,坐东面西,墓丘呈龟背形,明、清和现代均有修整,墓碑为青花岗岩,上用楷书写:“陇西大唐卫国公辅胜将军李公墓”。1999年1月12日重修告竣,举行立碑隆仪。重修后的墓丘高1.5米,宽3.5米,长4米;墓埕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呈半圆形;总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据《漳州姓氏》记载:李伯瑶与沈世纪异姓兄弟合葬于天宝峰山下(今天宝镇后寨村)。
  渡东古井(即“陇西祖祠古井”),该井沿用四片长1.08米、高0.45米,厚0.18米的花岗岩凿成榫榫齿交错砌筑,成方形井栏,井深9米,直径0.65米;早期为土井,经整修今井壁为混凝土井管,井泉旺盛,时至今日,仍供饮用;除陇西祖祠的古井外,下楼角、厝后底、中楼仔、山头底、大埕底等均有古井,其结构均大同小异,均供村民日常饮用和洗涮。
  渡东古渡位于渡东村西北部,起自渡东古码头,止于对岸何厝自然村,后来停靠水潮村,相距500米。
  渡东古潭位于村的西南部,分长丘和大池,长丘面积3亩,深2米;大池古潭呈椭圆形,面积5亩,深2.5米。
  乡贤名人
  李伯瑶(612—672)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出镇泉潮间,任前锋分营将,袭卫国公,卒赠定远将军,溢武惠。宋追封殿前都点检、威武辅胜将军。
  李元勋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福建乡试第八名亚魁,崇祯四年(1631)任长泰县教谕,历官浙江省严州府同知。
  李远(1834—)秀才。
  现代主要的名人有:
  李海水(1950—),南京军区,师级干部。
  李元兴(1953—),集美大学某学院书记(正处级)。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安金
责任者
李永福
责任者
李裕华
责任者
李德国
责任者
曾鼎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