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58
颗粒名称: 溪园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9
页码: 247-255
摘要: 溪园村位于浦南镇九龙江北溪东岸与长泰溪(龙津溪)交汇的三角地带,北邻渡东村,南邻蓬莱村,东邻长泰县张山村,西靠九龙江北溪东岸以及隔江对岸龙峙山的一片山林地。距漳州城约17公里,距浦南镇3公里。溪园古称环溪、溪环、香洲溪园。明清时期溪园属于龙溪县二十三四都香洲社,民国时期称浦南乡溪渡保,新中国成立初为龙溪县五区路边乡,1955年析出并入鳌浦乡,1960年至1962年并入长泰县古农农场,1962年划属浦南公社溪园大队,现为浦南镇溪园村。全村区域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现今磨菇和木耳种植为溪园村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收入来源。林姓为溪园村的大姓,现全村林姓有174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此外村民中还有卢姓、詹姓等姓氏。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溪园村

内容

村社概况
  溪园村位于浦南镇九龙江北溪东岸与长泰溪(龙津溪)交汇的三角地带,北邻渡东村,南邻蓬莱村,东邻长泰县张山村,西靠九龙江北溪东岸以及隔江对岸龙峙山的一片山林地。距漳州城约17公里,距浦南镇3公里。
  溪园古称环溪、溪环、香洲溪园。溪园村开基于唐贞元二年(786),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溪园属于龙溪县二十三四都香洲社,民国时期称浦南乡溪渡保,新中国成立初为龙溪县五区路边乡,1955年析出并入鳌浦乡,1960年至1962年并入长泰县古农农场,1962年划属浦南公社溪园大队,现为浦南镇溪园村。今溪园村由溪园、蚵(蚝)边、东山3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溪园分尾厝、湖仔、崎顶、水阁、楼仔5个角落。全村区域面积约2.25平方公里。
  溪园村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山前屋后遍布龙眼、香蕉、三角梅等花果树木。除了传统的农业耕作外,古时许多村民以江为生,至今还有部分人家从事摆渡、挑江水煮饭、在江边洗涤衣物等习惯。现今磨菇和木耳种植为溪园村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收入来源。据统计,2013年全村每年种植蘑菇230000平方米,产值约3200万元,纯收入2000万元;种植木耳500万包,产值约750万元,纯收入300万元。加上养殖业和其他副业,全村年收入约3200万元,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一万元左右。
  姓氏源流
  据2014年底统计,溪园村现有人口489户1759人。林姓为溪园村的大姓,现全村林姓有174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此外村民中还有卢姓、詹姓等姓氏。
  溪园村的开基祖为林承美。林承美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入漳平蛮的军中祭酒林孔著的第三子。据《溪环社崇本堂林氏族谱》记载:“孔著,字秉序,溢鼎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从陈政将军为军谋祭酒,娶将军之第九女,生六子,第三子承美生三子,长云卿、讳龙德;次明卿,讳虎德;三深卿,讳凤德。贞元二年(786)从州治龙溪遂居于漳二十里许,北溪香江居焉,后移址溪环,设祖置业。”
  溪园林氏奉林孔著公为一世祖,是林孔著后裔的主要繁衍播迁的祖源地。历史上溪园林氏子孙分衍外地众多。从溪园分衍出去开基置业的有芗城区的诗朋、土楼、园坑、内坑、考洋、福清(福林)、光坪、小坑头,华安县的汰内后坑、官古、蔡坂及坡头,龙海市的西安(吴宅)、恒苍(角尾镇)、岗洲、洲头(角美镇玉江村)、山头、福井(角尾镇杨厝村)、东奄、潭头(角尾镇埔尾村西隅)、吉上、金桐(含散居角尾镇北门、南门)、港西,云霄县的竹港等地。此外据《溪环社崇本堂林氏族谱》记载,从溪环播迁外地的还有:广东惠来,平和南胜溪园,长泰甘堂墘、南门、寨头、大鹤、产坑,龙海白礁、许茂州,平和衍龙丰头、高寨,华安银塘等。明清时期,溪园林氏也有分衍浙江及台湾等地。
  溪园现存有《溪环社崇本堂林氏族谱》传世,该谱为二十一世祖子亶所修,咸丰十一年(1861)林凤池、林茂夫重修。2006年、2008年林旺火、林峰山、林浦南、林招顺补充修订。
  村落建筑
  溪园村西面临江,与龙峙山三片石下孔著公墓隔江相望,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一处充满浓郁的闽南风情与人文胜迹的好地方。溪园建村之初位于现溪园村所在地西南方向的香洲社旧址,因为地势较低,常常遭受水灾之患,后来村民逐渐迁移到地理位置较高的今溪园村所在地,村中建筑依村中央称山尾的小山丘延伸开来。溪园村的古厝多为闽南传统民居“三间砌”,近年来除了大小宗祠及寺庙尚保留较为完整外,精致的古民居不多。溪园村的主要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有林孔著公墓、溪园林氏宗祠崇本堂、奇富庵、香洲桥、古樟树等。近来随着溪园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建起了许多新房,展现了一幅幅欣欣向荣,富美农村的新气象。
  林孔著公墓。位于浦南龙峙山三片石下,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原墓碑是由三块花岗岩组成的半月形状。墓前有望柱一对,高6米。陵墓坐庚向甲,穴名“渴马饮泉”,又名“飞凤衔书”。
  漳州建置后,晚年林孔著隐居山林,“卜居漳州西安”。西安位于虎渡桥东二里(今漳州江东桥北角美镇吴宅村),唐开元十年(722)五月廿一日林孔著去逝后葬于此。宋绍兴三年(1133),林孔著墓迁葬于溪环。
  1957年,因建设漳州机场的需要,在龙峙山大量开采石头,孔著公墓呈品字形的三片石同时被爆破开采,墓地被淹没。1996年4月林氏后人在原址重新修建林孔著公墓。
  林氏宗祠崇本堂。崇本堂位于溪园村边,坐东朝西,正面向九龙江北溪。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咸丰十一年(1861)以及2006年都曾重修。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49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两廊和正堂组成。正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前殿为仪门样式,两侧置青石条形方窗。正堂后供奉祖宗神龛,龛门由八扇镂空细木雕成。
  溪园崇本堂主祀溪园林氏始祖林孔著及夫人陈氏,以及林孔著第三子承美,及承美三子明卿、云卿、深卿等共36个神位。神龛上悬“崇本堂”牌匾,两边石柱镌刻联句:“拜祭酒以建军谋折冲御侮韬略已见有象,由河南而宅溪北择地开基奕叶直礽无疆”。祠堂内悬挂的文魁牌匾,铭注有十二名进士、举人名号。祠内还保存明代崇祯石碑一方。
  溪园奇富庵。奇富庵位于溪园村村中,为悬山顶土木建筑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宽26.64米,深13.81米,建筑面积约370平方米。奇富庵始建何时不详。庵中主供保生大帝,注生娘娘、高妈娘娘。配祀法主公、康王爷、当境王、伽蓝大王、北溪先生、蔡妈夫人。
  奇富庵内挂藏一尊洪武铜钟,古钟直径约1米,高1.6米。钟上铭文曰:“龙溪县二十三四都奇富社福瑞堂,募众等谨发诚心,铸造洪钟,己巳入于福瑞堂,永充供养,祈求合境平安者。洪武己巳年正月日题。”洪武己巳年为1389年,说明古钟铸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漳州地区现存年代较早的一座古钟,十分的难得。
  香洲桥。又称寨桥。该桥长约25米,宽1.4米,桥设八孔,桥面由三块2至3米长石板合并铺跨。桥面有五处石板镌刻有捐助建桥的文字,文字依稀辨有“迎福寺普礼助贰间”“宝塘山汤□□□□拾乙间”等字样,原桥头还立有一方“香洲桥”石碑,惜文革期间被毁。此桥是古时长泰县通往漳州府官道的必经之路。
  香洲桥始建时间不详,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桥曾经加高重修。
  古港渠。溪园港渠历史久远,但何时挖凿,没有详载。从现有规模看,港渠工程浩大,是溪园先祖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杰作。港渠始自蓬莱村临长泰溪,向北寨山麓,穿越寨桥,弯绕剖开蚵边浦与大浦之间,行至山塔尾东山垄过鲎尾山,向东延伸至张山村边,经过溪园石桥至珠浦社边,连绵约5公里。港渠宽处约20米,深可达3至4米。前半段较宽,后半段分支后渐窄。至今港渠还在滋润和灌溉着大片良田,惠及后人。
  溪园渡口。渡口江面宽约400米,自古以来,溪园人过江办事,赶圩交易,往漳州城、浦南圩,都得靠渡船过江出行。
  溪园古樟树。在溪园村林氏崇本堂沿江向北100米处,有棵古老的樟树,据说崇本堂建成时便种植此树,树龄已近400年。
  讷庵墓道碑。该碑为溪园林氏二十六世公林克舒的墓道碑,高2.55米、宽0.72米。碑文内容为:“皇明庚午进士奉议大夫南直隶镇江府通判升本任同知讷庵林先生暨配宜人温静魏氏墓道。天启玄孙有煊倡诸孙合立”。
  民俗文化
  奇富庵“迎安”出巡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奇富庵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迎安”出巡活动。其仪式阵形浩大,上午9时活动开始,庙神北溪先生留守庙中,其余十几尊神明全部出巡“迎安”,仪式历时5小时。“迎安”队伍配有乐队、歌舞队,村中每户出彩旗一支,队伍长达800米,沿村街巷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炮声连天、热闹非凡。各角落村民事先备好祭品迎候朝拜,祈祷神明保佑全村合家平安。
  崇本堂祭祖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崇本堂要举行祭祖活动。祭拜时设主祭执事7人,其中1人为祭拜执导,6人为主祭。主祭要求由林氏本宗正支,结发夫妻必须健在,年龄在60岁以上,子孙满堂的宗长担任。主祭6人由长、次、三房各推荐两人。村中当年生儿子、当年新婚的家庭都要购买一对大灯笼挂于祠堂,以答谢祖灵恩赐泽福。新婚夫妇由母亲带领集体“钻灯脚”,意在祈求早生贵子。附近的宗亲社也来参加祭拜。
  祭拜仪式在后大厅中央进行,主祭在前,陪祭在后。祭拜时敞开神龛门,摆好12桌108碗祭品,点亮香烛,张灯结彩。6名主祭恭立大厅中央,面对祖龛神灵,由执导宣读祭文,主祭按导词进行立敬跪拜、磕头敬献3次,祈福后嗣,奕世峥嵘。祭祀完毕,由宗亲社、本社当年头家依次进行祭拜。
  林孔著公祭日活动。林孔著后裔在漳州的谱系,按可溯的繁衍地分为三大派系,即铜壶派、祖庙派及祖墓派。承美公三房在溪园守墓,称祖墓派。自古以来,每年立冬本社各家各户及十几个宗亲社都要备好祭品到孔著公墓前祭拜,宣读祭文。
  据民间传说,林氏在漳州的分布,主要分成文林和武林两大派。所谓武林,为当年随陈政、陈元光开漳的将校府兵眷属的后裔,主要有军谋祭酒林孔著,府兵校尉林章,府兵队正林光非。该分支一般为武官,武官一般站着,书写林字竖画不带钩,称为“无提林”,堂号一般为“西安”。
  乡贤名人
  林孔著(642—722),字秉序,溢鼎峙,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唐贞观间任长史。总章二年(669)林孔著随陈政入漳平蛮,林孔著足智多谋,在平“蛮獠啸乱”军事中屡立战功,受封军职校尉、军咨祭酒。陈政去世后,林孔著辅佐妻弟陈元光讨平广潮诸蛮。垂拱二年(686),漳州建州。因建树殊功受封为经略都护、嘉议大夫。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林孔著为“竭忠谋国将军”。
  林承美,孔著公三子,官任酆州长史。溪园村开基祖。
  林俊,林承美之孙,登元和初博学宏词科,为盐铁转运使。
  林克舒,溪园林氏二十六世,讳泰、号讷庵。明景泰庚午年(1450),乡进士,官任奉议大夫,南直隶镇江府通判、同知。《溪环社崇本堂林氏族谱》收录有其于弘治元年(1488)所著《家乘小引》一文。
  林凤池(1819—1866),溪园林氏三十六世,字文翰,号筠岸。其祖辈由溪环迁至台湾彰化县沙连保大坪顶粗坑庄(今南投县鹿谷乡初乡村)。清咸丰五年(1855)林凤池回福建考中举人(乡进士),官任内阁中书加四级,内阁侍读,奉直大夫等。咸丰十一年(1861)与林茂夫重修《溪环社崇本堂林氏族谱》。
  据传,台湾冻顶乌龙茶是由林凤池从福建武夷山带种苗移植去的。林凤池去世后葬于台湾,其墓列为台湾南投县县定古迹。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招顺
责任者
林炎根
责任者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