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55
颗粒名称: 村落建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9
页码: 236-244
摘要: 鳌浦村地形特点系西北高、东南低,民居依坡而建,层层迭落,直至相对低处自然形成池塘,俗称“芋仔田窟”。其满足排、蓄水需要,又为村落增光添彩,令人赞叹。鳌浦村的民居早期部分兴建于较低洼处,1960年“6·9”洪水造成1/3民居倒塌,夷为平地,而兴建于相对高处的古民居幸存保留。“三间起”为二房抱一厅,“五间起”为四房抱一厅。该厝厝于1982年火灾,至今未修复,仅留左右房和后座。厝前建有层叠式砖埕二坪和一条通廊,上、下砖埕面积均为252平方米,落差0.8米,通廊宽3.2米,体现依坡而建的格局。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鳌浦村 村落建筑

内容

鳌浦村地形特点系西北高、东南低,民居依坡而建,层层迭落,直至相对低处自然形成池塘,俗称“芋仔田窟”。其满足排、蓄水需要,又为村落增光添彩,令人赞叹。鳌浦村的民居早期部分兴建于较低洼处,1960年“6·9”洪水造成1/3民居倒塌,夷为平地,而兴建于相对高处的古民居幸存保留。现存的古民居多为闽南传统民居“三间起”,部分为“五间起”或“大厝起”。“三间起”为二房抱一厅,“五间起”为四房抱一厅。无论“三间起”或“五间起”的民居,其建筑的下部多为石条所砌,上部则分为土墙或砖墙,屋顶为红瓦,砖(土)木结构,大多保存完好,相当一部分仍有居住。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属八房厅和秀才厝,八房厅兴建于清代,坐落于鳌浦村的近中部,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4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进一院落,外加左右护厝,护厝又分主体建筑左右侧护厝厝和埕两侧护厝厝,分别为6间房和5间房,呈“同”字排列,为砖、木结构;主厝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为二进悬山顶燕尾脊、砖墙、红瓦建筑,属典型的南方古民居。该厝厝于1982年火灾,至今未修复,仅留左右房和后座。厝前建有层叠式砖埕二坪和一条通廊,上、下砖埕面积均为252平方米,落差0.8米,通廊宽3.2米,体现依坡而建的格局。秀才厝系吴秉均(第十七世)所建,位于东坑村下灶角的中部,坐西北向东南,为三间起(二房抱一厅),悬山顶燕尾脊,正面建有走廊,门框、窗和窗栅均为花岗岩,走廊上方垂莲斗拱木雕,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雕刻极为精细,墙裙制安花岗岩石板,三片叠,底片石板上浮雕祥云等图案,线条流畅,为闽南古民居之少见,西南侧外加护厝(二房抱一厅)和相对封闭的通廊。
  早期的鳌浦社,曾建有寨尾街、糖行、典当行、大庙、三层高炮楼二座等古建筑。如今大庙保存完好,糖行因年久失修成危房,炮楼仅留存一座,但高度仅存不到二层。
  鳌浦社现存主要文物古迹有:
  鳌浦大庙又称“关圣帝君庙”或“关帝庙”。兴建于元朝,原由四姓(一冼二廖三王四蔡)建大庙后座;清顺治年间(1644—1661),吴氏祖修后座建前座,并扩建左、右及后厢(管理)房;咸丰光绪年间(1875—1908),江南水师提督吴世忠坐镇大整修,并扩建大庙埕,形成现在规模。鳌浦大庙是鳌浦社吴氏族人的大庙,2010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位于村的东北部,坐西南向东北(坐坤向艮兼申寅),面向九龙江北溪,庙门朝东北,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故名“大庙”。总占地面积603.86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03.9平方米,通面宽16.22米,进深15.74米,系宫殿式、悬山顶燕尾脊结构。按中轴线依次排列:前埕、前殿、天井、两廊(过水廊道)、正(主)殿、后厢房等组成。庙面阔三间,进深一柱,开三门,明间门堵(墙裙)保留制安花岗岩石板,石板上浮雕麒麟一对,东南侧落款为“乾隆二年(1737)重兴”,西北侧落款为“顺治十八年(1661)卜建”。石板上方镶嵌有透雕麒麟螭虎窗一对,大门前青石狮门墩一对,次间保留花岗岩素面石门墩各一对。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坐斗有狮象斗和花斗,其它方斗为梅花斗,主殿主梁架精雕有“双龙戏珠”,金光灿烂,辉煌无比,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雕刻精美,题材图案与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装饰繁杂有序,风格雍丽大方,具有古建筑研究价值。前殿前廊各设一组垂莲斗拱,主殿明间制安四抹头隔扇,襻间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拱为透雕龙头拱。正殿内吊挂一对元朝时期的红木匾对联,上书:“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正殿内立有二对圆形素面花岗岩石柱。前殿内檐有圆形素面花岗岩石柱一对,上楷书阴刻对联:“学同孔圣自生民来未有夫子也,志在麟经能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落款:“光绪丁酉年(1897)玖月日吉置”。每根石柱下均配有石鼓(石墩)。天井边立二对方形花岗岩石、木柱,石柱高1.24米。庙正面右(西北)侧墙上镶嵌有一块“纶恩”(双面)玉石匾一通,落款“康熙御笔之宝”,匾高0.37米,宽2.33米,其字体刚劲有力,蕴含着大庙辉煌历史;庙前建有混凝土埕,面积286平方米。管理房山墙嵌有花岗岩碑记一通,碑石阴刻“重修大庙碑记”(时乾隆癸丑年(1793)菊月吉日立);庙南侧厢房内立有2012年重修“碑记”;天井由花岗岩铺就;正殿供奉关帝君、关平、周仓、伽蓝大王、土地公等神像。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和五月十三为祀拜日,并举行神巡游、大鼓凉伞、腰鼓、舞龙、舞狮和扇子舞等活动,热闹非凡,场面十分壮观。该庙历来香火旺盛。
  坑底大厅(又称:“吴氏大祖祠”)位于东坑村的坑底内,为鳌浦社吴姓宗祠。该祖祠距鳌浦关圣帝君大庙约400米。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坐巽向乾兼己亥),面积18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该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一斗三升式木构架,斗为狮、象斗。祠堂内有圆形光面花岗岩石柱3对,每根柱下均配有青石墩(鼓)。该祖祠历代均有修葺。同治时,江南水师提督吴世忠主持重修,整理祠埕,清理祠前大池塘(又称:坑底窟、聚福塘)及两边水沟;民国也曾大整修,近期的2003年和2006年均有修整。
  据吴良俊家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长泰县广溪社吴奇养鸭群至鳌浦斜尾山搭寮居住,二、三年时间遇一位名师涂纯途经此地,与之言谈,突然阴云四起,天降大雨,吴奇至将留住,并以礼相待,地理名师感吴奇厚礼,次日天气晴和,名师同吴奇于左右游山玩水来到东坑社坑底内,名师对吴奇说:此处是大地也,号“铁炉穴”,将此建筑厝房居住。吴奇尊名师之言,遂移来坑底内居住,创业后再请名师涂纯先生改为祖厝,号为“坑底大厅”。地理名师并赠诗曰:“龙脉石鼓来发祖,吴田圆山为旗鼓;前堂宽广峰重叠,七浮七沉结铁炉;巽山辛水向朝乾,幸喜天马在眼前;劝君宗祠穴中立,望族必发八招现”。吴奇纳办,兴建祖祠。
  祠堂内主供奉始祖吴奇等27个神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吴姓家族祭拜日,祈求祖上庇佑,添丁发财,兴旺发达。解放前,还分设60岁以上、70岁以上、80岁以上和90岁以上的等级宴席,即按岁数分为:普通宴、猪肉宴、牛肉宴和羊肉宴,岁数越高宴席越讲究,体现福禄寿三星拱照,传承着恭孝悌一堂和敬老爱老之美德,场面十分喜庆与隆重。
  祖祠前自然形成一圆形池塘,名为“聚福塘”,池塘直径19米,深4米,面积580平方米。
  除坑底大厅的祖祠外,鳌浦现存的主要祖祠有:二房(5世)、石壁小宗(8世)、五房厅(10世)、七房厅(10世)、八房公的厅(9世);东坑现存的主要祖祠有:寨仔顶小宗(8世)、山仔尾(12世)、下灶(13世)等。
  陈元光墓(又称“陈元光陵园”)位于浦南镇鳌浦石鼓(狗)山北麓,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西北)向南(东南),距鳌浦“关圣帝君大庙”1300米,墓丘呈龟背形,高2米,宽4米,长3米,墓前有依次递落土墓埕四层,墓埕中分别摆放花岗岩石质高2.05米的石像生二尊、高1.53米石马一对、高1.03米石羊一对、高1.08米石虎一只、高1.09米石狮一只、高2.56米石笋二对、旗杆台二座,墓的正前方华表一座,墓的西南侧建有拜亭,拜亭内、外有石碑各一座,拜亭边有石马一只。明、清和现代均有修整,墓碑用三块花岗岩板拼合成圆弧顶墓碑,高1.4米,宽2.71米,上竖刻楷书:“唐开漳陈将军墓”,系清初修整此墓时所立。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陈元光自幼学经史,习骑射,文武双全。唐总章二年(669),其父陈政奉命率军入闽戍边,出镇绥安。陈元光21岁时其父病逝,依例袭父职带领兵众。永隆二年(680),陈元光以积功授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唐景云二年(711)十一月初五,“蛮獠”酋领蓝奉高等潜入岳山。变起仓卒,陈元光率轻骑防御,中伏受伤而亡,时年54岁,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云霄县火田乡割布山)。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贞元二年(786)州治迁于龙溪,改葬州治之北的九龙里松洲保高坡山。
  据陈元光墓华表约160米的五叠石上崖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礼部侍郎蔡世远撰并书的《唐开漳圣王陈将军墓记》。据《亲人故土》载:陈元光墓自唐贞元二年迁葬浦南鳌浦石鼓山以来,历代均有维修,至今墓葬保护完好。
  陈元光一生,驻闽四十二年,任岭南行军总管二十七年,漳州刺史二十五年,堪称唐代拓疆开漳之祖,被尊奉为“开漳圣王”。
  五叠石(又称“大石步”)位于陈元光墓的东南侧,于“鳌浦大濑”北岸边,即陈元光墓至鳌浦村的路边南侧,距陈元光墓约380米,距鳌浦村约1000米,有五层石头自然相叠而成,约有3-4个人高。五叠石中有一石洞,洞内安置有石步(头)公和土地公,供信众祭拜,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其祭拜日。五叠石的东南侧有崖刻二则。近中(左侧)阴刻有:“皇明蒙龙溪县呈准修苏坑堤,自本年正月兴工至十二月完成。详守道批允,堤工已落成,当刊石记事,毋致湮废。□蒙此,遵例勒碑,以垂永在,不许附近人等开掘崩坏,违者呈究。万历岁乙卯仲冬(四十三年1615)吉。乡众仝立。”其右侧阴刻有:“唐开漳陈将军墓记。公讳元光,谥文惠。开漳惠民,历代累封侯王。原葬云霄大峙原,贞元二年,徙州治,奉敕移葬此山。岁久,墓旁居民侵地种园,坟脑仅存其半。于是,乡绅士庶,呈官示禁,鸠金修坟。呜呼!叔子流风,尚存残碣,召伯遗爱,勿剪甘棠。嗟我后人,毋伤斯冢。康熙戊戌岁腊月,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记(篆印两方)。”
  吴浦渡(又称:“鳌浦渡、云英渡”)。位于鳌浦村东南部,邻“关帝庙”。起自鳌浦社,止于对岸蓬莱村,相距900米;同时停靠龙文区的扶摇村,相距4000米。为宋元明清时期官渡,通长泰大路。古置官渡船2艘;同时,于解放前,也是通商重要渡口之一,上通华安,下达石码、厦门。
  据陈侨森等人编著《漳州掌故》“刘国轩败溪西”记载:“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王位。康熙十七年(1678),他派刘国轩带兵攻占长泰,继续反清复明。清朝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发兵攻打刘国轩。双方在溪西展开大战。当时适逢“九降风”(农历九月寒露至霜降之间的西北风,闽南称久降风),对郑家军的炮战不利,一连被清军攻破十六营,斩首数千人,俘虏千余人。郑家军战败,退至云英渡(与鳌浦村相邻的东坑村龙兴社),因无船过渡,遭到追击,溺水而亡万余人。”这场战役,《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记载。
  鳌浦古井 鳌浦现存古井有:芋仔田窟、四角仔内(又称“糖行内”)等二眼。四角仔内古井位于鳌浦古潭边,井沿用四片长0.84米、高0.54米的花岗岩凿成榫齿交错砌筑,成方形井栏,井墙为红砖砌筑,井深6米,直径0.8米;村中古井早期供村民日常饮用,如今已装上自来水,古井仅供村民洗涮。
  鳌浦古潭 俗称“芋仔田窟”,其位于鳌浦村的近中部,距“关帝庙”200多米,“芋仔田窟”形似鸭蛋,其长80米,宽50米,深2米,面积5亩。
  鳌浦大濑位于陈元光墓东南侧,相距约380米,位于陈元光墓的华表前,系芗城区最大的自然湖泊。该湖泊长800多米,宽度70-80米,现有面积约90亩,湖深10多米。据传:该湖的形成系古时发洪水自然形成,当时曾有一棵老龙眼树被洪水连根拔起冲入湖中,不见踪影。
  一品夫人墓(又称“太妈墓”)位于东坑村井头山的西侧,座东北向西南,墓碑用三块花岗岩板拼合成圆弧顶墓碑,高1.25米,宽3.33米,上竖刻楷书:“一品夫人墓”,光绪己卯仲春立。墓埕中立有六棱形花岗岩石烛(柱)一对,柱高3.65米,棱宽0.14米,上阴刻有“马鬣最高山爱梅花香不断,鳌头先占池分莲叶碧无痕”。墓手有花岗岩石狮一对(现仅可见狮脚和底座)。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国山
责任者
吴良俊
责任者
曾鼎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