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49
颗粒名称: 村落建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寨仔村顾名思义是类似防守用的栅栏式建筑,多数是以靠近某村而名,如该地比邻后林村,人称“后林寨子”,直至民国初期方有“杏苑村”之正式村名。寨仔村地势是东高西低,东有北溪水,岸边耸起一道高坡,成为天然屏障,当初寨主在南、西、北三面筑上围墙,保一方平安,寨子里的人即可安以营生。墙和门都是花岗岩条石垒就的,寨墙厚度近2米,十分坚固。石寨里的面积约有三十亩,顺着地势横排着南北走向的三条街,由高而低分别是顶街、中街、下街,每条街两两相对盖着房子,一条街有三十几间房屋。岁月的冲刷,寨墙条石已经流失,寨门依旧挺立,风雨的剥蚀叫门石显得光滑透亮。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杏苑村 村落建筑

内容

寨仔村顾名思义是类似防守用的栅栏式建筑,多数是以靠近某村而名,如该地比邻后林村,人称“后林寨子”,直至民国初期方有“杏苑村”之正式村名。寨仔村地势是东高西低,东有北溪水,岸边耸起一道高坡,成为天然屏障,当初寨主在南、西、北三面筑上围墙,保一方平安,寨子里的人即可安以营生。在朝南和朝西两个方向各开一道门,叫“寨子门”。墙和门都是花岗岩条石垒就的,寨墙厚度近2米,十分坚固。石寨里的面积约有三十亩,顺着地势横排着南北走向的三条街,由高而低分别是顶街、中街、下街,每条街两两相对盖着房子,一条街有三十几间房屋。街道狭长,约七八十米长,二米多宽,上下街相距二十几米,一律铺着石板。俯瞰全村,瓦片铺就的人字形屋顶有序排列,成一块方形斜面,再画上三条平行线,四周树木葱茏。岁月的冲刷,寨墙条石已经流失,寨门依旧挺立,风雨的剥蚀叫门石显得光滑透亮。
  寨子里的住房挨挨挤挤,瓦片的屋顶,红泥巴墙,显得粗糙。每户人家的规格基本划一,房子的宽约3米多,长约10米多,一房一厅一天井,天井边盖上半爿屋顶充当厨房。谁家有人站在厅口朝天井大声吆喝,大概半个村子都能听见。虽然村小屋小,但是通风和排水的结构都很周全。每家每户的厅都面对天井,不砌墙,容纳东西南北来风,朝街的门一关,不会对流,又不至于遭狂风或冷风的侵袭。每条街都有一条阳沟依傍着,水流从两侧由高往下流,家里天井也有水沟通到外面,如果大雨倾盆,沟里水流哗哗,一起涌到村前大池塘,寨子里不会积水。从安全角度说,是防外不防内,户与户之间没有防备,甚至是很容易沟通的,其严格的防卫设施是村庄的整体性,两个寨门一关,贼人进不来,个把的溜进来,恐怕也难走出去。听说历史上曾有外姓人想攻进寨里,踩点以后都不敢行动,民国时期抓壮丁的人,来到这儿都碰壁。这一切建筑设计,反映了当时寨民生存的需要,从简陋、实用的建筑群看出他们的坚韧、睿智。
  村子的中心地域在中街,中街南段有块开阔地,建一座宫庙,名“鳌楼宫”,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等神像,这里是村民议事场所。宫庙并无特殊装修,只是场所较大而已。另有一处小庙叫“猛将公”,供奉张飞,位于东边临江的山上,砖砌的神龛,一平方米左右,村子原先有习武的传统,故顶礼膜拜者,为数甚多。寨仔村说得上小巧玲珑,经受几百年风雨的洗刷,至今基本保留古朴、结实的模样。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石生
责任者
杨宏亮
责任者
许江鸿
责任者
庄宗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