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43
颗粒名称: 村落建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6
页码: 219-224
摘要: 纯嘏堂,约建于明正统十二年,距今约600年历史,坐右向卯,面积216米,二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后埕,两过廊,中间天井。前有小河流过,面对五叠石,风景独好。松洲书院,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是一座距今约千年的文物古迹。据史志记载为唐景龙二年由陈珦主持筹建,“并与士民讲学”之所。该书院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逢陈元光、许天正、李伯瑶、马仁的诞辰日,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威惠庙里古乐悠扬,香烟缭绕、祭品垒叠、鞭炮轰鸣,并聘请戏班或电影演出,以答谢祖先的荫佑。现在,松洲威惠庙及陈元光部将诸墓已成为海内外宗亲朝圣地,同时也是联络、凝聚海内外同胞的纽带、芗城对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芗城区 浦南镇 松洲村 村落建筑

内容

纯嘏堂,约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距今约600年历史,坐右向卯,面积216米,二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后埕,两过廊,中间天井。前有小河流过,面对五叠石,风景独好。
  堂联:“颖川辉映万古松,川水源远流九州。”
  松洲书院,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是一座距今约千年的文物古迹。据史志记载为唐景龙二年(708)由陈珦主持筹建,“并与士民讲学”之所。
  按《中国教育史》载,以书院为学校名称“其始于唐代丽正书院”(即唐开元六年(718))。现依史料记载,浦南松洲书院要比丽正书院早10年,造成松洲书院失录原因,大概与历史上漳州地属偏隅,松洲书院不及闻名有关。不过,从漳州地方志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人对松洲书院是漳州文化的肇基的肯定和推崇。《漳州府志》载:陈珦“辟书院于松洲,与士民讲习,时州治初建,俗尚弇鄙,珦开行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这充分说明当时松洲书院以礼乐改善陋俗,以华夏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使原来所谓“蛮獠”的穷乡僻壤地区,逐步进化演变成一个讲究礼教,重视培养人才的海滨邹鲁。据史料记载,漳州郡在唐代得科名12人,其中龙溪县10人,漳浦县2人,居全省第4位。可见,松洲书院在当时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此漳州注重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封建文化蔚然成风,为唐代之后漳州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该书院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整座书院在原来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重建,得到了有效保护。但要想重复当年规模和恢弘景象还尚须时日。
  松洲威惠庙,创建于唐贞元年间。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于景云二年(711)因平寇乱战殁,朝廷念其开漳有功,下诏立庙,初名“将军庙”。唐贞元二年(786)漳州治所从李澳川(今漳浦绥安镇)迁入龙溪,当年于漳州北郊松洲书院内兴建将军庙,以纪念陈元光、陈珦父子二刺史对开发漳州的功德,并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致祭。据唐漳州司马欧阳秬作《陈珦墓志铭》载:“贞元迁州,遂以松洲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均改称为威惠庙。明代太仆寺卿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洲堡是也。”
  松洲威惠庙与松洲书院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别具一格,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倚石鼓山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亩许。庙前原辟有三级平台和一片开阔地,庙内主殿、偏殿及走廊、两厢坐落有序,整座庙宇显得宽广淳朴,庄严肃穆。至清末特别是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李世贤部入漳,因战乱遭兵燹,庙里祀奉的塑像、神牌被焚烧殆尽。据当地老者介绍,该庙后来由松洲村善信进行简单地修整,在主殿石莲花上泥塑陈元光像,在东西厢仍祀许天正、李伯瑶、马仁等部将,供当地村民进香、参拜。
  新中国建立初期,威惠庙和书院被列为迷信场所,庙里塑像、神牌又遭破坏,后由粮食部门接管,对其屋顶与墙壁稍加修整改为粮食仓库,由此,整座庙宇的场地与殿堂保存下来。
  1990年为落实宗教政策,威惠庙和书院交由松洲村管理。历经一年整修,基本恢复了前庙后校的原貌。现在,庙分三进,面积达2125平方米,庙前辟有一个9级石阶的进庙平台,庙门上额横书“威惠庙”。庙里一进为石埕,宽17.3米,深14米,埕面达242平方米,石砖铺砌仍保持宋代重修时原状,石埕中心铺有一块长方形的拜石,作为主祭人膜拜的地方,整个石埕宽广可容300人在此同时下跪祭拜。石埕北端左右两边各砌有7级石阶而上为小平台,俗称“小王埕”,小平台左右也砌有两个5级石阶,往上即是中殿基座,座中靠北建一殿堂,内祀一尊比人还高的陈元光塑像坐在石莲花座上,显得威武尊严;塑像前置一供桌,上摆一尊陈元光木雕神尊坐在木轿里,作为民间迎神出游的神座。中殿门上彩条横书“开漳圣王”;殿门口凿有一口长方形水井,井口石沿镌刻“宝佑戊午”(即南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这是当年威惠庙举行大祭,俗称“王醮”时开凿的,此井意为何用,不得而知。井因年久失修,已填入许多砂土而淤塞。由中殿基座向北延伸有一段通道即到松洲书院,书院内面宽5间,深3间,面积310平方米。
  据村里老人介绍,院内原有中厅和左右两间居室,为陈珦在此讲学时的居所。但由于历史久远,书院屡经重修、改造,现书院内已无隔墙,空荡一室,仅存二根石柱,文字模糊不清,左柱阴刻:“进士马慈考舍口口堂石柱成对衍求”,右注:“嗣圣州岁存乙巳舍王淳佑五口口夷腊月志”。在书院门口左右两端由北向南至石埕两边,建有东西二条长廊,长45米,宽5米。分列在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两边。这两条又长又宽的长廊,在众多古寺庙中实属罕见。另外在东西两条长廊南段,该庙又向外拓建两个偏殿,殿门由长廊进出;东殿祀漳州郡司马许天正、西殿祀李伯瑶、马仁和钟氏祖先钟发兴。这两座偏殿何时建筑,无可考。
  作为民间信仰,漳州一带群众仍认定松洲威惠庙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发祥宝地,因此,一千多年来信众不断前往朝拜,香火旺盛。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对外交流与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海外人士返乡探亲揽胜、谒祖认亲也日益增多。十几年来,港、台、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返乡探亲或组团前来参观逐年增加,特别是唐代陈元光几位主要部将,如许天正、林孔著、李伯瑶、宋用等的茔墓都埋葬在松洲威惠庙的周围,他们的后裔和旅居海外的宗亲都先后组团到松洲威惠庙和各个墓地寻根谒祖,进香祭拜。
  如今,每逢陈元光、许天正、李伯瑶、马仁的诞辰日,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威惠庙里古乐悠扬,香烟缭绕、祭品垒叠、鞭炮轰鸣,并聘请戏班或电影演出,以答谢祖先的荫佑。现在,松洲威惠庙及陈元光部将诸墓已成为海内外宗亲朝圣地,同时也是联络、凝聚海内外同胞的纽带、芗城对外的重要窗口。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钟仁和
责任者
钟金生
责任者
林盛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