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25
颗粒名称: 民俗文化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3
页码: 191-193
摘要: 清明日祭祖,七月十四日,拜祖先。衣食住行,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已经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衣着服饰与城区基本无差别,多购成衣,手工裁缝制衣已淘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带缺大米,以番薯补充口粮。传统接生方式早已淘汰。全村90岁以上老寿星有5人,1男4女,最高龄96岁,女性。塘边高跷队是漳州地区保护传承最完整的高跷队。另各有2人护伴,全队约40人。塘边塘边高跷队曾参加建漳1300周年庆祝活动,在踩街表演队伍中,倍受瞩目,观众水泄不通。2003年元宵,塘边塘边高跷队进城街表演,观众如潮,为节日增添满街欢声笑语。
关键词: 芗城区 石亭镇 塘边村 民俗文化

内容

岁时习俗:春节,每年正月初十在塘边庵“迎尪”,有踩高跷、大鼓凉伞等民间文艺活动,迎神绕社境。
  清明日祭祖,七月十四日,拜祖先。
  衣食住行,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已经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衣着服饰与城区基本无差别,多购成衣,手工裁缝制衣已淘汰。主食大米。改革开放之前,这一带缺大米,以番薯补充口粮。大多数村民保留早餐稀饭,中餐干饭,晚餐稀干不定的饮食习惯。使用液化气替代柴火,如今有一部分村民开始使用电炉做饭。大部分村民仍然饮用井水,2013年开始通自来水。成年子女结婚后一般都独立户口。七十年代以来,村民执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传统接生方式早已淘汰。村里还有一位旧接生婆健在,已75岁。全村90岁以上老寿星有5人,1男4女,最高龄96岁,女性。村里设医疗所。实行火葬。
  方言。方言持闽南话,腔调与词汇与城区基本相同,个别字读音有细微异处。流行芗剧、锦歌、布袋木偶戏等地方戏曲。村里原有芗剧戏班,黄开山(?一2000)为戏班师傅。七十年代上演过《三家福》,八十年代上演《狄青取旗》,演员均为本村村民。至今戏班虽已不存在,但会唱戏的村民不少,各行当的演员还能上台演出。村里有高跷队,队员40多人,负责人黄荐年近八旬。队员黄清河在73岁时,尚能踩高跷。村里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吹拉弹唱俱全,文武片保留完整。逢年过节演出,十分活跃。塘边高跷队是漳州地区保护传承最完整的高跷队。
  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巧表演,流传入漳州的时间大约是清末民初。塘边高跷以舞队踩街的形式表演,舞队主要有鼓手1人,铜钹6人,铜锣2人,凸锣2人,共12人组成。另各有2人护伴,全队约40人。高跷用两根上方下圆的杉木棍制成,高度达2.4米,顶部有一块横板,舞者脚踏横板,用布条绑紧固定即可表演。舞者扮相俊俏,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何仙姑等,身着服饰模仿地方戏曲行头,手持棍棒、扇子等道具。踩街时集体舞队边舞边走,随鼓乐节奏,舞者能够在两米的高跷上行走自如,并能够吹拉弹唱,表演芗曲。舞者的步法可以分为单脚跳、大跨步跳、金鸡独立等;身法可以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各45度以上的姿势,还可以表演叠罗汉、肩骑人、器械武打单练、对打等高难动作,有时模仿传统戏剧科介造型。表演风格上有“文跷”、“武跷”,前者重扭踩和情节表演,后者重炫技功夫,形成热烈、惊险、诙谐的民间舞蹈艺术。先前一般在庙会祭祀时表演,现在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活动时表演。有时还进城参加大型节庆活动,让城里人也能够领略高跷的艺术魅力。
  塘边塘边高跷队曾参加建漳1300周年庆祝活动,在踩街表演队伍中,倍受瞩目,观众水泄不通。2003年元宵,塘边塘边高跷队进城街表演,观众如潮,为节日增添满街欢声笑语。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龙顺
责任者
张大伟
责任者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