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17
颗粒名称: 村社概况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南山村,位于芗城北郊,属石亭镇辖区的一个行政村,由南山社、楼脚社、山仔顶社3个自然村组成。南山村的方位正好处于近年建成的三条公路的夹角之中,东南走向是漳华路,北是厦成高速公路,西南走向是厦蓉高速公路,这三条公路形成的大三角,正好圈住南山村绝大部分的地盘。南山村可种植土地约1600亩,其中耕地约1200余亩,丘陵约400余亩。总人口900多人,250户。主要姓氏有黄、陈、郑、李、邱、林、邹、王,宗祠有黄氏宗祠崇本堂,陈氏宗祠孝思堂。南山村范围内,大有六座山头,六座山头成西北向东南走向分布,这与龙脉行龙方向一致。
关键词: 芗城区 石亭镇 南山村 村社概况

内容

南山村,位于芗城北郊,属石亭镇辖区的一个行政村,由南山社、楼脚社、山仔顶社3个自然村组成。其四至是:东邻鳌门村,西接天宝埔里村,南连秋坑村,北抵浦南镇布坑村。南山村的方位正好处于近年建成的三条公路的夹角之中,东南走向是漳华路,北是厦成高速公路,西南走向是厦蓉高速公路,这三条公路形成的大三角,正好圈住南山村绝大部分的地盘。南山村可种植土地约1600亩,其中耕地约1200余亩,丘陵约400余亩。总人口900多人,250户。主要姓氏有黄、陈、郑、李、邱、林、邹、王,宗祠有黄氏宗祠崇本堂,陈氏宗祠孝思堂。
  南山村的名称,在明清方志中有明确记载,宋属龙溪县游仙乡瑞泉里,明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清代改为二十一都南山保,设有南山墟,据传,明代就形成繁荣的农贸集市,当年四面八方来赶墟的商贩熙熙攘攘,有一南安生意人来此做买卖,还把南山宫的香火带回去,分香膜拜,现村中尚存墟场的遗址。南山村坐落于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之间的隆起带,按传统说法,南山是坐在龙脉上的村庄。龙脉自西北向东南绵延,这是天宝大山向芗城延伸的山脉,南山村正处于天宝大山的东南麓的高地,这也许是得名南山的一个缘由。南山村范围内,大有六座山头,六座山头成西北向东南走向分布,这与龙脉行龙方向一致。其中四座在村落的西北边缘,二座在村落之中。村外的四座山分二组,成南北对峙,北端山头上古代曾建有南山寨(现仅见遗址),与之相毗连的是石山,山上石料丰富,是当地建筑取材的石矿,从前在此山采石建南山寨,寨子废弃后,石材运下山,建永耀楼。石山现已被厦成高速公路一分为二,南边的两座山头是黄脖子山、崎山。两组山头隔着山谷,山谷有涧流,是灌溉农田的主水源。涧流发源于天宝大山,水流稳定,当地人称为大涧,村民在山谷底设闸修渠,引水灌溉农田。四座山头与村落之间,间隔三大片平整过的农田。南山村落北端有一座山冈,叫山仔顶,与之成东南犄角之势的是石交椅山,村落建筑群在二座山头之间,大致形成南北走向的纵形分布。近年来,新村建设往古村落的东、西、南二个方向扩展。
  南山村历史上称有十八社半,自北向南有:山仔顶、院后、下埤、岽坂、土坑尾、田下角、南山墟、石路角、庵滨杨、下寨林、社尾、鸡厝、铁扇虎、后山、后壁顶、内厝里(李)、石堀、湖内底。这此自然聚落依地势星罗棋布,随着人口增长,聚落扩大,连成一片,形成如今南山村的村貌。
  南山村主要生产方式,由于有源自天宝大山稳定的水系,南山村曾是产粮区,拥有连片的水稻田,约600亩,园地种植甘蔗、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在秋季,田园广种小麦。体制下放后,出现有多种经营,原来的稻田大部分改种蔬菜,有的挖塘养鱼,坡地种植果树,如龙眼、香蕉,部分园地改作养殖场、加工厂等。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生产模式呈多样化。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亚金
责任者
张大伟
责任者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