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12
颗粒名称: 村落建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埔尾村在民国时期为漳州北乡最大的自然村,村庄主体形状似半圆形。四周丘陵起伏、水潭星布、道路崎岖曲折、树林果树遍地隐蔽。这种村庄形态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村民陆续搬出旧村,往东靠近石亭镇区方向建新房。所以到现在,整个村庄的形状近似两头尖的橄榄形,村庄外围多数是4至5层的水泥砖混楼房,村庄中心倒是存留许多整齐的旧房,整个村庄占地近1.5平方公里。埔尾村与闽南漳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有一座供奉天地神灵的庙宇,名武兴堂,埔尾武兴堂位于村庄东南方,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600多年,终年香火甚旺。
关键词: 芗城区 石亭镇 埔尾村 村落建筑

内容

埔尾村在民国时期为漳州北乡最大的自然村,村庄主体形状似半圆形。四周丘陵起伏、水潭星布、道路崎岖曲折、树林果树遍地隐蔽。这种村庄形态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村民陆续搬出旧村,往东靠近石亭镇区方向建新房。所以到现在,整个村庄的形状近似两头尖的橄榄形,村庄外围多数是4至5层的水泥砖混楼房,村庄中心倒是存留许多整齐的旧房,整个村庄占地近1.5平方公里。
  埔尾村老的民居建筑主要是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屋,多数古屋因为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危房而被废弃;因为没有人住,放杂物以及人畜粪便,房屋四周也长满杂草灌木,以至于很好的红砖腐蚀掉落,用不了很长时间,墙脚的红砖就会腐蚀倒塌。现在,从古屋的巷道铺设的石板、鹅卵石观察,旧村原来还是有一定的气派。
  埔尾村现存有价值的古房子不多,最有价值的是埔尾武兴堂和王氏宗祠,还有一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屋。大多数古屋是一层的红砖红瓦房屋,也有几栋精致的二层青砖、红砖灰瓦房屋。村里现存的古厝多为闽南传统民居“三间起”,中间为大厅,左右各一间正房。右间正房边加建厨房等设施。在现今村庄的中心地带,这些房屋按照正面朝南,整齐排列,很是好看,但现在多无人居住。
  埔尾村与闽南漳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有一座供奉天地神灵的庙宇,名武兴堂,埔尾武兴堂位于村庄东南方,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600多年,终年香火甚旺。整座建筑外观经两次修整成现貌,但基本上保持明代以前的原有风貌,内部更是历经数百年不变,整座建筑古朴、雅致,石、木雕刻工艺精湛。
  武兴堂主殿坐北朝南,二进单开间,硬山顶,堂内中留天井,两边带回廊,左右留有两边门。堂内分上下殿,下殿立有两根盘龙石柱,有盘龙卷云游动;上殿为主神殿,立有两根飞凤石柱,祀关圣帝君,塑像端坐在神台上,左右石柱上刻有对联赞:“褒贬著春秋大义深明公第一”、“美恶分刘魏英雄守三世无双”。武兴堂右侧建有偏殿,祀王爷公。这种结构倒是十分罕见。
  现存堂内的最有价值的文物为明崇祯年间的石香炉一座以及大门两旁元代石雕两对以及大门前端坐的元代石狮一对。
  武兴堂是漳州北乡较为古老的道教遗址,极具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被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点。1997年武兴堂成立整修保护委员会,经多方筹集善款,1999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整修,主要修缮主殿的屋顶和偏殿一座。现武兴堂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堂前留有宽广的庙埕,约3000余平方米,是村里举办重大活动与演戏的场所。
  埔尾村现有埔尾王氏宗祠一座,始建于明初,堂号为继述堂,该祠坐南朝北,分前、后二进,三开间,外带围墙,小山门。宽15米,深18米,占地1.65亩。前面通街,为砖木结构,平房厅堂,上下对廊。原内祠有砖雕图案、山水诗刻。供奉埔尾王氏先祖一世王白野牌位,二世王石斋牌位,三世王恂真、王恂坦牌位,该祠1997年修葺成功,被定为漳州市文物保护点。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英
责任者
王木根
责任者
陈金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