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尾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09
颗粒名称: 埔尾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10
页码: 167-176
摘要: 埔尾村位于芗城区北郊,距漳州城区11公里。村庄东至石亭镇区和乌石村,南连塘边村、茶铺村,西接天宝镇后巷村、凤园村,北与龙秋村毗邻。土地面积3.50平方公里,耕地2304亩。埔尾村是王姓村庄,全村3890人,1170余户,20个村民小组。埔尾村主产水稻、甘蔗、花生,兼种植香蕉、龙眼、荔枝,还有淡水养殖等。晒席、斗笠、大小簸箕、箩筐、筛子等传统竹编制品销往附近十余个村庄。同时,由于花生产量的扩大,埔尾村的民间作坊榨油业兴盛,花生油销往周围十几个村落。宋太祖即位后,以金陵内附加封太师,迁漳,去世后葬漳州北门外仪凤山。在活动当天,一支由1000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有棚艺、马队、龙队、
关键词: 芗城区 石亭镇 埔尾村

内容

埔尾村位于芗城区北郊,距漳州城区11公里。村庄东至石亭镇区和乌石村,南连塘边村、茶铺村,西接天宝镇后巷村、凤园村,北与龙秋村毗邻。土地面积3.50平方公里,耕地2304亩。
  埔尾村是王姓村庄,全村3890人,1170余户,20个村民小组。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六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5区五凤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埔尾耕作区,1961年属漳州市石亭公社,1984年属石亭乡,1992年属石亭镇。辖埔尾、门都、大厝顶、亭坪4个自然村。埔尾村主产水稻、甘蔗、花生,兼种植香蕉、龙眼、荔枝,还有淡水养殖等。埔尾村是漳州北乡传统的竹编专业村,有悠久的历史,从业者甚众。农闲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晒席、斗笠、大小簸箕、箩筐、筛子等传统竹编制品销往附近十余个村庄。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传统竹编制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在急剧减少,由于没有创新而逐渐衰落消失。同时,由于花生产量的扩大,埔尾村的民间作坊榨油业兴盛,花生油销往周围十几个村落。同时家庭养猪业也逐渐兴旺。九十年代后,为解决村民就业出路,村里开始组建建筑施工队伍,逐渐走上建筑专业村道路。2013年,社会总产值9466.58万元,人均纯收入12590元。
  姓氏渊源
  埔尾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距今650多年。根据埔尾村王氏世谱记载,唐末光启元年(885),河南光州刺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主要是庞大的王氏族人南下,唐景福二年(893)攻占福州。王绪系出周灵王太子晋四十八世孙,育有三子,长子王潮、次子王圭、三子审知。唐乾宁四年(897),唐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闽王,建立闽国,史称开闽王氏。
  王审知的四子王延政初为福州刺史,后为建州刺史,封富沙王,后称帝,国号殷。宋太祖即位后,以金陵内附加封太师,迁漳,去世后葬漳州北门外仪凤山。王延政的长子王继成任漳州刺史,传13世后,到元末明初,其后裔之一,当时任泉州副总管的王白野因病离职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育有二子,长子王普泽开基在埔尾社,次子王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王普泽为埔尾村王姓的开基祖,为一世,育有三子,为二世。长子王石齐,传本社,育有二子,名恂真、恂坦,为三世;次子王确齐传大厝顶自然村;三子王玉齐,传亭坪自然村。
  按埔尾村王氏世谱记载,五世王养淳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照此往上推算,埔尾村王姓的开基祖王普泽应该生活在1340年前后,距今650年左右。
  埔尾村王姓到清光绪年间,已传至十八世,可谓人丁兴旺。民国20年(1931),埔尾村王姓人口达1000余人,为漳州北乡大村。到现在传至二十八世,人口达3890余人。
  村落建筑
  埔尾村在民国时期为漳州北乡最大的自然村,村庄主体形状似半圆形。四周丘陵起伏、水潭星布、道路崎岖曲折、树林果树遍地隐蔽。这种村庄形态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村民陆续搬出旧村,往东靠近石亭镇区方向建新房。所以到现在,整个村庄的形状近似两头尖的橄榄形,村庄外围多数是4至5层的水泥砖混楼房,村庄中心倒是存留许多整齐的旧房,整个村庄占地近1.5平方公里。
  埔尾村老的民居建筑主要是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屋,多数古屋因为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危房而被废弃;因为没有人住,放杂物以及人畜粪便,房屋四周也长满杂草灌木,以至于很好的红砖腐蚀掉落,用不了很长时间,墙脚的红砖就会腐蚀倒塌。现在,从古屋的巷道铺设的石板、鹅卵石观察,旧村原来还是有一定的气派。
  埔尾村现存有价值的古房子不多,最有价值的是埔尾武兴堂和王氏宗祠,还有一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屋。大多数古屋是一层的红砖红瓦房屋,也有几栋精致的二层青砖、红砖灰瓦房屋。村里现存的古厝多为闽南传统民居“三间起”,中间为大厅,左右各一间正房。右间正房边加建厨房等设施。在现今村庄的中心地带,这些房屋按照正面朝南,整齐排列,很是好看,但现在多无人居住。
  埔尾村与闽南漳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有一座供奉天地神灵的庙宇,名武兴堂,埔尾武兴堂位于村庄东南方,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600多年,终年香火甚旺。整座建筑外观经两次修整成现貌,但基本上保持明代以前的原有风貌,内部更是历经数百年不变,整座建筑古朴、雅致,石、木雕刻工艺精湛。
  武兴堂主殿坐北朝南,二进单开间,硬山顶,堂内中留天井,两边带回廊,左右留有两边门。堂内分上下殿,下殿立有两根盘龙石柱,有盘龙卷云游动;上殿为主神殿,立有两根飞凤石柱,祀关圣帝君,塑像端坐在神台上,左右石柱上刻有对联赞:“褒贬著春秋大义深明公第一”、“美恶分刘魏英雄守三世无双”。武兴堂右侧建有偏殿,祀王爷公。这种结构倒是十分罕见。
  现存堂内的最有价值的文物为明崇祯年间的石香炉一座以及大门两旁元代石雕两对以及大门前端坐的元代石狮一对。
  武兴堂是漳州北乡较为古老的道教遗址,极具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被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点。1997年武兴堂成立整修保护委员会,经多方筹集善款,1999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整修,主要修缮主殿的屋顶和偏殿一座。现武兴堂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堂前留有宽广的庙埕,约3000余平方米,是村里举办重大活动与演戏的场所。
  埔尾村现有埔尾王氏宗祠一座,始建于明初,堂号为继述堂,该祠坐南朝北,分前、后二进,三开间,外带围墙,小山门。宽15米,深18米,占地1.65亩。前面通街,为砖木结构,平房厅堂,上下对廊。原内祠有砖雕图案、山水诗刻。供奉埔尾王氏先祖一世王白野牌位,二世王石斋牌位,三世王恂真、王恂坦牌位,该祠1997年修葺成功,被定为漳州市文物保护点。
  民俗文化
  埔尾村至今保留有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王醮”,这是一种古老的醮会,在漳州北乡是独一无二的,由来已久,代代传承。“王醮”源于何年暂无从可考,但和闽南、台湾、广东各地广泛流传的醮会应是一脉相传。1949年以前,埔尾村“王醮”一直未断。1949年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此项民俗活动中断30余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82年才恢复。
  埔尾“王醮”是一项由村民集资、聘请道士主持的大型醮仪,每3年定期举办一次,一般在农历11月,最近一次“王醮年”是2012年。每到醮年的农历正月,即由本村的族会相商,确定本届醮会的主事一人、副主事二人、协办主事二人,共同组织操办本届醮会。“王醮”举行的时间是农历十一月择日举办,一般三天左右。
  “王醮”的仪式,由聘请来的道士全程担任主持,每届醮会一般聘请8-11名道士。道士们自带锣鼓班,三天的“王醮”期间一直敲锣打鼓、念经、做法事。
  “王醮”前一个月要先到九龙江迎请“王爷船”,入村居住,保佑村民年年好收成,人丁兴旺,社稷平安。这一仪式十分慎重,由本届醮会的主事、副主事、协办主事和聘请来的道士组成迎请“王爷船”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到九龙江茶埔处恭请“王爷船”进预先搭好的醮坛内安置拜祭。醮场布置是十分重要,除了醮坛及灯篙之外,醮坛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纸糊的神明及器物,纸糊的神明包括山神、土地神、大士爷、四大元帅等。随后举行主祭拜仪式,由道士建坛进表启请神明,然后念诵种种经谶、诵经拜忏,请神明来鉴醮,执事人员要跟随着持香叩拜。
  “王醮”的第一天,醮会的重头戏是“王爷船”的巡游活动。在活动当天,一支由1000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有棚艺、马队、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大鼓凉伞队,徒步数小时,绕本社以及门都、大厝顶、亭坪3个自然村巡游一圈,从巡游开始到结束,炮仗轰鸣就没停过。此时,村里家家门口都是张灯结彩,而且还在门口摆放着长长的鞭炮,等候着巡游的队伍途经时点燃。巡游结束后,“王爷船”回到醮坛,村民家家户户都去道场跪拜上香,念经祈福。随后祭祀开始,此时各家各户都把准备好的祭品送到醮场前摆在牲礼架上,有杀猪宰羊的人家,猪羊则放在猪羊架上,然后一起点香祭拜神明鬼魂,一直要到午夜子时才结束。祭拜的物品包罗万象,鸡鸭鱼肉、丰醴果品、面点米粉、各类粿点等等不一而定。祭拜期间,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走过火,还有请来的歌舞、舞龙舞狮、烧铁铳炮……。
  “王醮”期间,依例是要演戏。一般要请设二台戏,各在埔尾庵前和村里的主戏台。在“王醮”仪式正式开始前一夜演起,直至醮仪结束,而且一般都是通宵达旦。
  旧时,埔尾“王醮”会吸引了四里八乡的民众络绎不绝前来观赏。在埔尾村有亲戚有条件的可住宿过夜,一般都会留下来住一两天,没亲戚就要赶回去。期间埔尾村家家户户都会热情招待宴请来宾客人,比过春节还要热闹,所以做醮期间看热闹的人潮特别多,成为了漳州北乡民间一个重要的宗教盛事。醮会连续三天三夜,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后期,埔尾“王醮”由于耗资不菲,村民既要集资筹措举办醮会的经费,又要宴请亲朋好友,浪费巨大,做醮的重头戏宴请环节才逐渐消停。
  “王醮”的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要举行烧王船仪式,“王爷船”被请出醮坛,隆重地送到本社池塘上烧化,期间村民持香叩拜。“王爷船”送走后,醮坛再拆除。三天三夜的“王醮”至此结束。
  历经沧桑变迁,“王醮”如今已经成了埔尾人3年一回的盛大节日,远远超过了春节的热闹程度。整个“王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用祭神和王爷船巡游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寄托着对诸多神明的无比崇高和敬意。它与古代以驱逐疫鬼和各类邪神精魅、保护地方安宁为主要目的的傩礼有一定联系,至少是同一类的活动。况且,平安幸福原本就是埔尾人、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是值得保存、保持的传统文化节目。
  革命渊源
  民国时期,埔尾村里稍微有钱的人家多会送儿子到漳州读书,一般都在漳州崇正中学,这所学校多接收城市贫民子女和农村子弟。当时中共地下党人都在这所学校活动,所以,许多埔尾村来的子弟就这样走上革命道路。再加上埔尾村经济上两极分化也十分厉害,贫苦的村民占大多数,在水深火热中挣扎。1928年,当中共漳州县委决定在漳州北乡掀起农民运动,王占春、冯翼飞、高渭南、郑华等人在开展革命活动时,埔尾村就是他们重点活动区域。
  1929年夏,中共漳州北乡区委在下仓村成立,以郑华为书记。不久中共北乡区委就建立了乌石、埔尾、塘边、高坑、霞苍、丰乐、浦林、浯沧、华安丰山等9个村庄赤卫队,以高渭南为总指挥。到1930年时,埔尾村就有王重、马天时、卢猪母、黄屎通、王鱼、王打铁、王牛屎、王红龟、李火水、王辉印、王粪扫、马杰、马炳、王貌近、王转水、王老站等30余人参加赤卫队,投入武装斗争。
  1930年5月29日乌石农民暴动后。在王占春、李金发、高渭南等人的艰苦努力下,北乡赤卫队基本建立了以乌石、埔尾、塘边、高坑为中心的游击基地,他们利用这一区域地理上丘陵起伏、水潭星布、道路崎岖曲折、树林果树遍地隐蔽的特点,在这一带建立多个革命基点,游击区域扩展到石亭镇的大部,浦南镇的浦林、浯沧、金沙以及华安丰山,天宝镇的埔里、大寨、过塘一带,与漳州城里的张贞抗衡。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高渭南在埔尾庵(埔尾村武兴堂)竖起北乡赤卫队大旗,建立赤卫队大营,以高渭南为总指挥,北乡各村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红军队伍迅速扩大,达700余人。其中埔尾村有近百个年轻人报名参加。1983年,埔尾村王某经过多方走访,整理出一份珍贵的当年报名参加红军的人员名单,可惜的是,这份名单后来被遗失了。
  埔尾村是民国时漳州北乡最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也是漳州北乡革命老区牺牲人数最多、烈士最多的村庄,为闽南漳州革命事业做过很大的贡献。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村搜捕红军战士,捉拿红军家属,烧毁红军家属房屋。1930年5月乌石暴动后,被张贞洗劫过;1932年7月,高渭南带领北乡苏维埃和西乡苏维埃以及北乡赤卫队撤离漳州北乡前往天宝大山和程溪后,埔尾村又被十九路军独立团派兵洗劫过。多次洗劫使埔尾村损失惨重,埔尾村民被公开杀害有44人,逃往他乡的近百人。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后人应牢记之,后辈更应永远不忘先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乡贤名人
  王建明,1962年12月生于埔尾村,就读于埔尾小学、石亭中学、漳州一中。1980年9月入厦门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任职,200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2009年6月任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同年7月任省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2010年1月任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2011年11月1日,在中共山西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英
责任者
王木根
责任者
陈金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