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003
颗粒名称: 乌石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11
页码: 156-166
摘要: 乌石村,位于漳州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村庄北接石亭镇区,南对高坑村,东临蔡前、田边村,西靠塘边村与埔尾村。乌石村土地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8亩,人口1685人,332户,8个村民小组。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五区五凤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石亭耕作区,1961年属漳州市石亭公社,1984年属石亭乡,1992年属石亭镇,辖乌石、许厝厝林2个自然村。1962年大水港水利工程建成后,水稻生产大幅度增长,乌石村成为水稻和甘蔗重要产区。2013年,社会总产值9125.1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2389元。村庄得名乌石,是因为村庄东面的一个小山上自古耸立着一处巨大而怪异的乌石磐。乌石村为多姓居住地,以高姓为主。
关键词: 芗城区 石亭镇 乌石村

内容

村社概况
  乌石村,位于漳州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村庄北接石亭镇区,南对高坑村,东临蔡前、田边村,西靠塘边村与埔尾村。乌石村土地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8亩,人口1685人,332户,8个村民小组。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五区五凤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石亭耕作区,1961年属漳州市石亭公社,1984年属石亭乡,1992年属石亭镇,辖乌石、许厝厝林2个自然村。乌石村主产甘蔗、水稻、花生。1962年大水港水利工程建成后,水稻生产大幅度增长,乌石村成为水稻和甘蔗重要产区。2013年,社会总产值9125.1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2389元。
  村庄得名乌石,是因为村庄东面的一个小山上自古耸立着一处巨大而怪异的乌石磐。这乌石磐通体乌黑浑圆,沿中间裂成两半,突出耸立在小山顶处,高20米左右,占地约6-7分。这乌石磐是周围一带的制高点,方圆数十里外四里八乡的百姓远远就可以瞅见,甚是显眼。站在其顶上往南可远眺江东马崎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两江汇合处,近可看到漳州西门和北门汽车沿土路驶出卷起的灰尘;往南望则与九龙江西溪对面的圆山遥遥相对。
  关于这乌石磐,有一个远古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上天降下两妖物,一个化为圆山,为土山;另一个化为乌石磐,为石山,分别矗立在九龙江西溪的南北两岸。这两山不断地竞相长大,要一争高低、大小,眼看着就要堵住九龙江了,土地神急急忙忙赶上天廷奏明玉皇大帝。于是玉帝派虎神下界按住圆山,沿其周围不断地往下耙土,形成圆山十八道沟壑,自此圆山不再是圆的,有十八面。玉帝又派雷神把乌石磐劈成两半。自此两山不再长大,四乡百姓安居乐业。
  这乌石磐本是一处奇异的地理景观,可惜的是,由于漳州北乡自古缺少建筑用石料,1953年后,乌石磐遭到解体的厄运。这年春,漳华路改扩建时,公路沿途涵洞用石取自乌石磐。之后漳州机场、漳州人民剧场、华侨新村里的西沟池等地的建设用石也都来自乌石磐。到1963年,乌石磐彻底消失!连同其周围较小的石块都被取走,乌石山几乎被铲平。
  姓氏源流
  乌石村为多姓居住地,以高姓为主。据《龙溪县志》记载,最早迁入乌石村是高姓,约在元泰定二年(1325),按此推断,乌石建村历史距今应有700年。高姓刚在乌石村立足,接踵而来的是陈姓、林姓,也不知在什么年代,杨、吴、卞、黄、李、许、郑等姓也相继迁入。现在,高姓约占全村人口的60%,陈姓约占全村人口的20%,林姓约占全村人口的10%;杨、吴、卞、李、黄、许、郑等其他姓大都只有10余户,或数户。
  据现有史料考证,乌石村高姓最早从石码高坑迁来定居,再往上溯,石码高坑、乌石高姓祖上均来源于漳浦城关高厝巷。陈、林两姓到明初始迁入,陈姓来源于龙海九湖马岭;林姓来源于龙文区土白社。后来,杨、卞、吴相继来此定居,后人相传有“乌石先有高、陈,后有林、杨、吴等。”
  最早在元泰定二年(1325)迁来乌石村定居的高姓先人现已无从考究。但按照乌石村高姓现存的族谱记载,乌石村高姓先祖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至今已繁衍到十六世。在乌石村,高姓后裔按其在村庄里的居住方位和来源现分为:大井高、井尾高、尾厝高、青砖高、三间高、五间高。乌石村高姓的一世公名叫高有,以流浪补伞为生(后代祭祀时呼其名为“乞食公”),葬于乌石村与田边村交界处的西山林。之后,二世公为大井高、井尾高的先祖;三世公为尾厝高的先祖;四世公为青砖高的先祖。高有的后人传五代后,便开始兴旺起来。当时有高姓兄弟二人(为五世公)先后富裕起来,兄长先建起三间砖房;小弟后来居上,建起五间砖房,这两座三间、五间砖房保存至今。现在乌石高姓约有150人是建起三间砖房的兄长的后代,称三间高;约有700余人是建起五间砖房的小弟的后代,称五间高。其他的大井高、井尾高、尾厝高、青砖高的后代共约有100人。
  乌石村五间高的后人对自己的先祖是如何富裕起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天田边村做社戏,其先祖去看戏,走到村口,就有一只大母猪紧跟其左右,在戏场看戏时也始终不肯离去。戏散后,也跟着先祖回家,先祖心想也许是邻社某人家走失的母猪,就在偏屋暂且收留它。第二天,在收留大母猪的偏屋发现满地的金银财宝。从此他发家致富、子孙满堂。这一传说也许可以反映出乌石村历史上就有繁殖猪仔的鼎盛时期。
  村落建筑
  现在乌石村庄的主体结构是由高姓奠定的,整个村庄背靠安山,面朝南,稍微偏东,依山势渐次降低排开。原村庄前有一大池塘,约30余亩,整个村庄靠山临水,甚是别致。只可惜后来池塘逐渐淤积,并不断有村民在其上建房屋,到如今剩下不足5亩,现在村委会就建在原池塘的上面。
  村里现存的古厝多为闽南传统民居“二进三间起”(一进为门厅及左右两间正房,二进为大厅及左右两间正房,中间为天井及左右偏房)样式;也见二、三座精致的“二进五间起”(相比“三间起”是一进和二进间各多出两间正房)。村里现存的最早古厝为高姓所有,为“三间起”,据村里的老人讲,是明万历年间留下的,房屋的下部为石条所砌,上部则为土墙,现在基本倒塌。明万历后,民居建筑的下部为石条所砌,上部则为红砖或青砖,现在保存完好也还有十余座,有“三间起”的,也有“五间起”的。到清朝、民国时,村里的民居或为砖木、或为土墙,显然不如明代的。
  乌石村里其他姓都不与高姓混居,而是另辟地点聚居。在村庄主体结构的西南角是杨、卞、吴的居地;再往南100米,是陈姓聚居地;继续往南200余米是许厝林自然村,是林姓聚居地。1993年后,随着漳华路改扩建以及石亭镇区扩大,村民大都迁出旧村,沿漳华路两边及在石亭镇区建新房。
  乌石村现有高氏宗祠和林氏宗祠两座,高氏宗祠名孝德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该祠坐南朝北,分前、后二进,宽13.5米,深12.5米,占地0.65亩。前面通街,后面通山。为砖木结构,平房厅堂,上下对廊。原内祠有砖雕图案,人物、山水、禽兽、鸟虫栩栩如生,供先祖高东溪牌位。该祠于1976年倒塌,1996年4月重建。大门楹联为“先驱功高报家园、祖宗德大荫子孙”,堂内大柱左联:“朋东仇桧万古言忠臣,德珩后裔垂迹渐饈乎登堂”,右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孝哉先贤游鳞亦知其爱母”。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
  林氏宗祠2001年8月始建,该祠坐南朝北,也分前、后二进,宽9.5米,深11米,旁边还建有偏房,兼做厨房,用于林氏宗族红白喜事之用。宗祠前广场占地1.1亩。大门楹联左联:“忠孝有声天地老,林门世代报佳音”,右联:“古今无数子孙贤,同宗耀祖建功德”。
  乌石村与闽南漳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有一座供奉天地神灵的庙宇,名乌石庵。该庵位于村庄东南方,大约始建于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庵坐东朝西,庵内分两进,面宽三间,硬山顶,中留天井,左右留有边门。庵内有石雕龙柱和凤柱各一对,青石浮雕麒麟二方,龙柱雕有盘龙卷云游动;凤柱雕有凤凰展翅欲飞。庵内前为拜亭,后为主神殿,祀玄天上帝,俗称“上帝公”,塑像端坐在神台上,脚下伏有龟蛇各一只,相传这是玉皇大帝令玄天上帝下降人间收伏妖魔,将坎离化为龟蛇摄于脚下,闽南漳州民间尊玄天上帝为降妖伏魔的神灵,百姓供奉,保境安民。
  乌石庵占地600余平方米,2012年重修。原庵前留有宽广的庙埕,是村里举办重大活动与演戏的场所。原乌石村口也从庵前经过,后漳华路开通,村民改走漳华路,此处倒成了偏僻所在。庵前左方立有一阴刻石碑,村民都不知碑文内容。1992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带学生进行乡村考察,到乌石村拓过此碑。碑文原来记载的是明崇祯年间,有三个刁丐进乌石村乞讨,不知何故被村民驱赶。数日后,丐帮纠集100余乞丐进村强乞,与村民对峙。村民告至龙溪县衙,官府驱散群丐后,颁布乞丐强乞禁令,并以石刻之,立在村口。
  红色革命史迹
  乌石村是民国时期漳州北乡著名的革命基点村。1930年5月29日,在此地发生了共产党人发动的抗捐抗税,有3000余农民参加的“乌石暴动”,此事惊动漳州城以及漳州四乡百姓。随后1931年至1933年,闽南漳州革命者、共产党人王占春和西、北乡农民武装总指挥、乌石村人高渭南武装割据这一带,与盘踞在漳州城内的国民党四十九师张贞部抗衡。
  乌石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28年,由于漳州城里的白色恐怖,共产党人纷纷避开城市,来到农村地带活动。闽南漳州革命者、共产党人王占春、李金发、魏朝宗等人活动于漳州南乡的九湖邹塘、颜厝半林墟以及程溪和漳州北乡的下苍、乌石、埔尾、丰乐、浦林、丰山一带,组织革命活动。漳州北乡的下苍、乌石是王占春的主要落脚点。1929年,乌石村人高渭南、高时,丰乐村人郑华,埔尾人王汝士,浦林村人杨文德、杨文生兄弟,丰山人杨裕德等在其影响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中共漳州北乡区委在下苍村成立,以郑华为书记。不久中共北乡区委建立了乌石、埔尾、塘边、高坑、霞苍、丰乐、浦林、浯沧、华安丰山等9个村庄赤卫队,以高渭南为总指挥。
  1930年春,中共北乡区委认为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5月29日,在乌石亭墟场发动了惊动漳州城以及漳州四乡的乌石农民暴动。暴动指挥部由郑华、高渭南、王汝士、杨文德组成,郑华、高渭南分任正、副指挥。参加暴动的有来自乌石、埔尾、塘边、高坑、后塘、凤园、山尾、茶铺、后巷、霞苍、竹仔围、丰乐、蔡前、坂园、田边、董坑、仙景、庵下、新厝、蔡坑、下高坑、金沙、吉洋、后林、浦仔、浯沧、角青、福林以及鳌门、南山、洋尾、白秋坑、寮仔、后园以及华安丰山一带30余村3000多农民和60余名北乡赤卫队。
  张贞得知北乡乌石暴动的消息,派团长杨逢年带领2个连的兵力,到北乡进行“清乡”。北乡赤卫队退至天宝大山的梅仔埕(今浦林一带)。气急败坏的杨逢年便洗劫了不少乡村,以乌石村最为惨烈。但是北乡赤卫队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在高渭南带领下,集中在天宝大山下吉洋村一带打游击。1930年12月,合并编入陶铸、王占春领导的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
  1931年,在王占春、李金发、高渭南等人的艰苦努力下,北乡赤卫队基本建立了以乌石、埔尾、塘边、高坑为中心的游击基地,他们利用这一区域地理上丘陵起伏、道路崎岖曲折、树林果树遍地隐蔽的特点,在这一带建立多个革命基点,与漳州城里的张贞抗衡。到1932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高渭南在埔尾庵(埔尾村武兴堂)竖起北乡赤卫队大旗,建立赤卫队大营,以高渭南为总指挥,吸引四里八乡30余个村庄的700余人参加北乡赤卫队,后来有50余人报名参加了中央红军,随军北上。中央红军在漳州期间,高渭南等人在乌石亭、天宝过塘分别建立漳州北乡苏维埃和漳州西乡苏维埃,分别以韩子文(天宝大寨人)和陈辉(天宝埔里人)为主席。
  乌石村为闽南漳州革命事业做过很大的贡献。1930年5月,发生乌石暴动后,被张贞派团长杨逢年洗劫过;1932年7月,高渭南带领北乡苏维埃和西乡苏维埃以及北乡赤卫队撤离乌石亭前往天宝大山和程溪后,又被十九路军独立团派兵洗劫过。两次洗劫使乌石村十室九空,房屋被烧毁不少,损失惨重。乌石村民被公开杀害有17人,逃往他乡的近百人。乌石村光荣的革命历史永存后人记忆中。
  乡贤名人
  高渭南(1907—1933)
  乌石村人,自小练武,早年就读于漳州崇正中学,在校期间,受共产党人李金发、王占春等人的启发,接受进步思想,自此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经王占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初,受中共漳州县委委派,到乌石、埔尾、下苍村组织农民运动。
  1929年7月,漳州县委在下苍村成立北乡区委,以郑华(石亭镇丰乐村人)为书记,高渭南、魏朝宗、王汝士等人为委员;同时成立赤卫队指挥部,以高渭南为总指挥。1930年4月,郑华和高渭南策划领导了著名的乌石暴动。1930年12月,陶铸主持闽南特委,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高渭南率领北乡赤卫队加入了红一支队。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高渭南在埔尾村成立赤卫队大营,任总指挥,同时成立北乡、西乡苏维埃政权。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后,高渭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在天宝大山以及南靖程溪一带打游击。1933年4月,受其结拜兄弟、郭坑土匪头吴某的诱骗,高渭南被枪杀于郭坑一家酒店内。
  高时(1907—1933)
  乌石村人,1928年,在王占春、李金发、魏朝宗的启发下参加革命活动,到各村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5月29日,参加郑华、高渭南领导的乌石武装暴动,带领赤卫队占领乌石亭伪联防团。1931年7月,由王占春介绍,高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间,由魏朝宗(龙岩人)带路,高时随同王占春、高渭南、高硿、杨品(女)等七人,到闽西上杭向上级汇报闽南游击队活动情况。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高时被组织委派到南靖程溪组建赤卫队,打土豪,筹集款物,支援红军。红军撤离漳州后,高时跟随高渭南等人奉命回北乡,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继续在高坑、乌石、埔尾等村重建赤卫队,坚持武装斗争。1933年5月3日,高时从蔡前赶回高坑,在山上召集高坑赤卫队员马灵通、刘应水等人开会,当夜住宿在胞妹高茶家里,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5月18日中午,在西校场的山坡下遭枪杀,就义时年仅二十六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志忠
责任者
李开兴
责任者
陈金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