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铺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75
颗粒名称: 茶铺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7
页码: 106-112
摘要: 茶铺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郊天宝镇东南部,国道319线东北侧,九龙江西溪北岸,东邻后巷村,西接山美村,北为凤园村。村东有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村西是大水港水利排灌站。整个村庄地势高低不平,村中有自然形成的圆形池塘,地形呈“畚箕穴”。站在村子北面高地上可以眺望九龙江西溪。原称乐仁铺,后因钟姓祖先在村口路边开设茶馆招待过往行人而改名茶铺。面积近1平方公里,人口1065人,分为4个村民小组。民国时期属龙溪县第五区宝塔镇。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属天宝镇。1986年被民政部恢复为畲族村,目前正在申报少数民族特色村。村里后面的小山坡上有一处古墓,葬的是钟敦和夫妇,墓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
关键词: 漳州 芗城区 茶铺村

内容

茶铺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郊天宝镇东南部,国道319线东北侧,九龙江西溪北岸,东邻后巷村,西接山美村,北为凤园村。村东有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村西是大水港水利排灌站。整个村庄地势高低不平,村中有自然形成的圆形池塘,地形呈“畚箕穴”。站在村子北面高地上可以眺望九龙江西溪。原称乐仁铺,后因钟姓祖先在村口路边开设茶馆招待过往行人而改名茶铺(时间大约在清朝后期)。面积近1平方公里,人口1065人,分为4个村民小组。明清属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第五区宝塔镇。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属天宝镇。1986年被民政部恢复为畲族村,目前正在申报少数民族特色村。
  村里后面的小山坡上有一处古墓,葬的是钟敦和夫妇,墓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钟敦和是茶铺钟姓五世。
  村里现有古井5口,年代久远,但具体始建时间不详,现井水仍很清澈,可以作饮用水。
  村里有一株梧桐,树龄约百年。
  茶铺村除从事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外,各家各户盛行竹编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早期主要编制大竹笠,还有竹筐、畚箕等,因为质量好、工艺精,产品销往包括泉州各县在内的闽南各地。
  天宝是中国香蕉之乡。改革开放以后,茶铺村的香蕉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村民开始从事香蕉购销活动。随着天宝香蕉市场的形成,村里积极从事市场建设,建立天宝香蕉第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茶铺村开始发展甘蔗生产。60年代初期,从外地引进食用菌栽培试验、推广。村里还先后兴办竹器厂、砖瓦厂、捞沙场等企业。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大竹笠的需求减少,家庭竹编由大竹笠转向编制竹笼等盛装器具,还保持着传统村落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
  姓氏源流
  由于茶铺村的族谱毁于“文化大革命”,村里钟姓的姓氏源流缺乏文字记载依据。据《漳州姓氏》,茶铺村钟氏为钟得玉支系。明崇祯三年(1630)钟振茂从凤凰村(今属后房农场第三作业区)迁至茶铺村,并说钟振茂墓位于尖山瓜坑但已废。村民有传说,茶铺钟姓是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时间大约在明朝中期,松洲的九世可能就是茶铺的开基祖。开始时称乐仁铺(因此其宗祠称茶铺宗祠乐仁堂乐仁堂),大约在清朝后期因村民在村口路边开设茶馆服务过往行人而改称茶铺。
  关于钟姓开基茶铺的历史,村里有一个比较被认可的传说,说是:松洲八世官坑(村民称为“我祖”或“先祖”)为人勤劳朴实,慈善和气。有一天,一位老人路过他家门时突然晕倒在地。官坑见状立即前往施救,并以茶饭热情款待。老人深受感动,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问官坑是否要成家立业,福泽绵长、财丁两旺。官坑表示愿意。老人说他当“地理先”已经四十多年,可以帮忙他找一个“好地理”。于是,官坑的两个儿子(即松洲九世)就跟着这位地理先生向西北方向走,来到九龙江西溪边,指着一处杂草丛生地说这是“畚箕穴”,是一个风水宝地,在这里开基,只要经过十来世的努力,就可以福泽绵长,财丁兴旺。并告诉松洲九世兄弟建宅的方位以及今后建立宗祠的方位,而且宗祠前要有上下两个大埕。兄弟回到家里后,把地理先生的话告知父母,在父母离世后举家迁到这里开基立业,称这里为乐仁铺,成为这里的开基祖。兄弟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勤劳俭朴,艰苦创业。村民善于“竹编”,利用当地竹资源,在耕作之余仍不休息从事的工艺活动,且做“大竹笠”可添丁。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努力,终于在村里建起规模可观的宗祠“乐仁堂”,而且在宗祠前建有上下两个大埕,印证了地理先生的预言。
  村落建筑
  村中民居呈现闽南建筑特色,最为典型的是两座宗祠,一座称顶大厝,一座称下大厝,分别为本村钟姓两大“房头”的祖厝。顶大厝称乐仁堂,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也有说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五间起的闽南特色建筑,硬山叠顶双燕尾脊,两侧有护厝。宗祠前有上下两个大埕,面积很大。站在下大埕仰望宗祠,宗祠就显得格外雄伟气派。宗祠前的埕大且有上下两个,在闽南地区较为罕见。下大厝无堂号,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始建时间无考。三间起,硬山燕尾脊,规模比顶大厝要小得多,也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特色。
  民俗文化
  茶铺村有宫观1座,庙宇2座。宫观名为长和宫,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主祀玄天上帝。1955年被改建为天宝供销社粮食仓库。1982年易地重建。村里的另外两座庙宇规模都较小,一座为福德正神庙,一座为公妈庙,建筑面积都只有80平方米左右。
  长和宫是茶铺村的主庙,村民认为正是长和宫主祀的玄天上帝保佑全体村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平安顺利,因此村里的重大民俗活动就围绕玄天上帝开展,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隆重热闹的“玄天上帝出巡”活动,年复一年,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从未间断。活动由长和宫理事会(理事会未成立之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组成临时机构)组织,先以“搏杯”的方式决定玄天上帝出巡的具体日期和时间,然后约聘道士、舞狮队、锣鼓队和大鼓凉伞队等前来助兴。活动正式开始前,全村各家各户就准备好“三牲”、糕粿和水果等。时间一到,就来到长和宫前朝拜,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身穿青色长衫,头戴礼帽,手持点燃的大香烛,立在前头。出巡开始,道士和高举玄天上帝大令旗的壮士走在前面,锣鼓队等紧随其后舞狮、奏乐,村民抬着玄天上帝神像和众神明的塑像走在队伍中间,其他村民按辈份或年龄跟在后面,沿着村内外大道、小巷巡游,一路燃放鞭炮,历时一个多小时。然后,年轻力壮的村民抬着玄天上帝等神像绕着村里宗祠前的池塘,以冲刺的速度快跑,连跑多圈。村民不断燃放鞭炮。最后,玄天上帝的神像和众神明的塑像都回到长和宫中原有的位置上,活动才圆满结束。这成为茶铺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也最热闹的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
  茶铺村钟姓村民是畲族,茶铺村是畲族村。他们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现在都与汉族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畲族特有的图腾崇拜,但有一些关于先祖的传说,可以说明村民的朴实。
  村里两座宗祠,分别是顶大厝和下大厝,表明村里的先祖是兄弟两人。顶大厝祖也就是哥哥,相传自幼喜好耍拳弄棒,曾经拜师习武,练成一身好武艺。一天夜里在江边遇到一只老虎,顶大厝祖勇斗老虎,说:“一只野兽,有何畏惧。可怕的是‘三脚虎’。”老虎斗不过顶大厝祖,终于落荒而逃。几天后,顶大厝祖又遇到老虎,这次遇到的老虎有三只(“三脚虎”),顶大厝祖寡不敌众,最后被老虎咬死。下大厝祖也就是弟弟,相传也是武功很是了得,周边村落都没有他的对手,因此很想设擂台来展示武功。一次,村口来了一个过路人,下大厝祖以饭菜热情款待这位过路客,闲谈之间,说到想设擂台的事。这位过路客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擂台还是不设为宜。”下大厝祖不以为然。过路客就说:“按照江湖规矩,我们先比试一番,如果你赢了就可设擂台,输了就不要设擂台了。”一番比试后,下大厝祖稍逊一筹,甘拜下风,终于打消了设擂台的念头。一般民间传说总是夸耀自己先祖如何了得,但茶铺村的民间传说却坦承自己先祖的不足,有特别之处。
  乡贤名人
  茶铺村历代没有什么重要名人,现在在外任处级干部的有6人,其中正处2人(钟鸣、钟青松),副处4人(钟南雄、钟上海、钟文兴等)。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建中
责任者
钟南和
责任者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