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74
颗粒名称: 乡贤名人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珠里村五里沙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祖居地。林语堂,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和历史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被派到平和县坂仔镇传教,林语堂就出生在那儿。他父母长眠地(合葬墓)一直受到妥善保护,即使在“文革”破四旧中也毫发无损,就可以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2001年10月,珠里村内建成林语堂纪念馆,2007年12月扩建。林语堂文化园各个景点通过呈“8”字形的双环状回路观光栈道串起来。珠里这个传统古村落如今已经成为又富又美的旅游示范村。
关键词: 芗城区 珠里村 乡贤名人

内容

珠里村五里沙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祖居地。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和历史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被派到平和县坂仔镇传教,林语堂就出生在那儿。
  林语堂爱国爱乡,曾从国外寄小麦、甘蔗等的良种回到家乡五里沙村,但由于当时家乡农民缺乏农业科学知识,没有认真试验培植推广。他为解决家乡缺水的问题,捐款在五里沙村中修建了一口池塘。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这口池塘还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作用。他曾多方筹资要在家乡建一所小学,但因征地等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而未能如愿。如今,五里沙村的村民们提到林语堂,还怀着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他父母长眠地(合葬墓)一直受到妥善保护,即使在“文革”破四旧中也毫发无损,就可以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
  2001年10月,珠里村内建成林语堂纪念馆,2007年12月扩建。林语堂纪念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主体是一座二层半圆形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格局,西式门窗上覆盖着中式琉璃瓦,反映了林语堂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馆展出许多图片、书籍、研究资料及林语堂生前用过的一些实物。在100多幅图片中,有许多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在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中,有一些是20世纪初期中期出版的外文图书,现已绝版,尤为难得。纪念馆前开阔的院落中的林语堂坐式全身青石雕像,形神兼备,体现出先生乐观幽默、闲适自在的性格特征。先生从容悠闲地倚坐在藤椅上,身着长衫,脚穿皮鞋,一手拿着烟斗,一手轻放在扶手上,面带微笑地环顾家乡如诗如画的景色,似乎又在构思一篇美文。雕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和他的得意门生共同创作。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两个女儿林太乙和林相如专程从美国来为他父亲的雕像揭幕。纪念馆前81级花岗岩台阶,暗寓着林语堂享年81岁。参观者在台阶下就可以仰望到纪念馆,然后登上长长的坡道,一步一步走近林语堂,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纪念馆后二三十米处就是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不远处还有林语堂祖居屋、林语堂小时经常在树下捉迷藏的荔枝树和林语堂捐资建成的鱼塘。环绕四周的是闽南重镇天宝特有的十里香蕉林,环境优雅,极富魅力。
  2012年,珠里村建成占地面积45公顷的林语堂文化园,成为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打上林语堂文化印记的蕉园观光旅游园区。林语堂文化园的建设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郊野特色风貌的总体基调,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入语堂文化、香蕉观光、玉尊朝圣三大独创元素。林语堂文化园各个景点通过呈“8”字形的双环状回路观光栈道串起来。木栈道全长2.65公里,宽3米,净宽2.5米,登山道1.48公里。栈道有水平栈道、缓坡栈道、登山栈道三种类型,架高在1至5米之间,全线设置出入口6处,配套天宝阁、悠然亭、烟云茶馆、语丝咖啡等景观节点16处,为游客提供短暂休憩、观景休闲等综合服务场所。观光栈道宛如一条长龙,在青翠欲滴的万亩蕉园中蜿蜒起伏,导引游客漫步游览。
  珠里这个传统古村落如今已经成为又富又美的旅游示范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炳南
责任者
林古锥
责任者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