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64
颗粒名称: 山美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9
页码: 90-98
摘要: 山美村,位于芗城区西郊,天宝镇东北面,东与张坑村接壤,西连天宝镇,南临九龙江西溪,北岸与洪坑村毗邻,距漳州市区11公里。国道319线面村而过,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人才荟萃,具有浓郁的闽南乡村特色。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1472亩,人口3080人,农业户780户,村民小组14个,60岁以上老人428人。民国时期属龙溪县天宝乡。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至今,属天宝镇管辖。这一品种在全镇迅速推广普及,成为天宝香蕉种植的当家品种。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后,受“以粮为纲”影响,山美村砍蕉种粮,香蕉产量下降。山美村香蕉种植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山美村现有人口3080人,约男女各半。
关键词: 漳州 芗城区 山美村

内容

山美村,位于芗城区西郊,天宝镇东北面,东与张坑村接壤,西连天宝镇,南临九龙江西溪,北岸与洪坑村毗邻,距漳州市区11公里。国道319线面村而过,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人才荟萃,具有浓郁的闽南乡村特色。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1472亩,人口3080人,农业户780户,村民小组14个,60岁以上老人428人。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天宝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天宝耕作区。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至今,属天宝镇管辖。
  山美村坐北朝南,因村落处于山坡尾端,故名山尾,1964年雅化称山美。山美村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香蕉和淡水养殖,全村拥有蕉园约700亩、鱼塘400亩。山美村种植香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蕉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1947年村民沈章发到台湾经商,见台湾产的香蕉果形硕大、口味香甜,便买回20多株蕉苗回乡试种,培育存活6株,生长发育极好,品质远胜于原先的本地产的杜蕉、米蕉、柴蕉,几经改良,形成皮薄、味香、肉甜、无芯的“天宝香蕉”。这一品种在全镇迅速推广普及,成为天宝香蕉种植的当家品种。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后,受“以粮为纲”影响,山美村砍蕉种粮,香蕉产量下降。1982年,山美人因地制宜,恢复香蕉生产,迅速扩大规模,成为“天宝香蕉”的主产地。1987年沿国道319线两侧建成80间香蕉门市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香蕉集散批发中心,天宝香蕉也随车流物流行销全国各地,闻名海内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江泽民、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等多位中央领导曾先后前往视察。如今有许多村民受邀到广东、云南、海南等地传授香蕉种植技术,并在当地承包土地种植香蕉,经济效益显著。还有许多村民在家乡自行培育香蕉试管苗,年培育20多万株,远销全国各地香蕉产区。山美村香蕉种植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回乡参观时曾题赞:“天宝香蕉,驰名中外;”原省委书记项南也题写:“天宝物华香蕉如林。”
  姓氏源流
  山美村现有人口3080人,约男女各半。全村百分之九十为沈姓人家,为沈氏聚居地。外姓人约占百分之十,分别为郑、蔡、戴、韩等姓氏,多系婚嫁招婿而立门户的。山美村由山美寨仔和山美社两个自然村组成,而两个自然村又由以下22个角落组成,即刺围内(园内)、埔头、庙仔口、大厝平、庵前(上庵)、四房(后移到后寨村)、砖仔壁、井湖、廍内、高岭、前面石埕、后面石埕、新楼、山尾寨、顶厝、下庵大房、二房、三房、四房、高林、下三角、竹篱内。
  山美村,系陈元光部将武德侯沈世纪的后裔。据山美村沈氏族谱记载:彪公,御赐名勇,字世纪,(621—
  688),享年67岁。彪公是周文王之子聃季的第四十八世后裔,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性敦机慧,果敢善谋,仁恕谦谨,忠信不欺。初为河南案牍吏,后奉唐皇之命,同陈政将军入闽,陈政卒后又辅元光,骁勇善战,为开漳、建漳功勋卓著。唐高宗闻其勇猛,特赐名勇。垂拱四年(688)卒,与异姓兄弟李伯瑶合葬于天宝峰山下(今天宝镇后寨村)。500年后,至南宋王朝淳佑年间(1241—
  1252)又加封“武德侯”。
  后裔沈英敏一郎公是太始祖聃季的76世裔孙、沈揪支系十世祖。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从龙溪蔡坂柯坑村迁至天宝,见此地山青水秀,遂选址开基,取名山尾,号为锦山,率先民不畏艰难,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自开基六百多年来,人丁兴旺,昌盛发达,至今传衍至25世。后世尊称为山美沈氏始祖一郎公,至六世,分支外出发展,如现今的后寨、天宝后山、高林、慧来、猫仔园等,均为山美沈氏的分支,子孙兴旺发达。山美本地也分为四房,即大房庙仔口,二房分上二(埔头、庵前、竹园内、井湖、砖仔壁、大厝平、前石埕、后石埕、新楼、高岭),下二(门前、顶厝、廍内、下庵)(下又分四房),三房即如今的上三(高林、后寨)、下三(大角、竹篱内、后山);四房在下庵,即现有的四房。
  村落建筑
  现有民居多为现代建筑,系常见的附带小庭院的二层半水泥小洋楼,一楼有天井、回廊、厅堂、厨房等;二楼则主要为卧室、阳台,房顶为天台等。
  据村中老人说,曾有匾额“文魁”悬挂于祠堂,不知何年丢失,何人、何朝、何时所得所立亦不详。
  村中现完整保存有山美古山寨——胜陵楼,是一座方形两层土楼。位于村东部,山寨楼肇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康熙辛未年(1691)夏重修。底层石基3米,为花岗石条砌建,二层用三合土舂筑。四角建有耳楼,以供瞭望与射击防卫,今仅剩3处遗址。南北长约56.3米、东西长58.4米、高6米。东门为正门,上镌“锦里潜鳞”四字,下款是“东铺陈严书”,书于“辛未夏谷旦”。大门上方嵌有麒麟图案,虽有小块残缺,仍显清晰完整。山寨坐西向东,门前有一小河,大门门板厚重,为二重门装置,门顶设有向下排水机关,倘遇外敌火攻寨子,可直接灭火,以保平安无恙。内分为上下两层民居,炊事等安排合理得当,山寨设7级台阶,大门为圆拱形,高2.63米,墙厚1.28米,占地面积4.93亩,拥有108个房间,近年来原有住户不断迁出,现住户多为老人,寨子年久失修,已显破败。寨子中间还建有4排平房、20余间房屋,有水井、大埕,可供人们晾晒、洗涮、聚会等等,井水清澈甘甜,仍在使用。二楼为通廊,各房间往来方便,布局合理,深蕴闽南古民居文化特色。在山寨的西面,有一后门,寨门不及大门堂皇,略为狭小,额镌“胜陵楼”三字,门高1.96米,宽0.95米。寨门外围有一小河港,从寨门上可拉放一座木排桥,跨过河道,通往寨外,每当夜深,寨子的人便收起木桥,紧闭寨门,与外界切断联系,具有极好防御作用,木排桥板现还依稀可见,整个寨子原有护寨河环绕。
  在古山寨中梁上珍藏一宝,为该村珍贵的古族谱及建寨的资料,多年未动,至今仍静静地藏于梁上,对研究该村甚至天宝及当地的人文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村中内埔现有开基祖一郎公英敏古墓,墓坐丙向壬兼乙亥,地形似蜘蛛结网,寓示山美后裔如蜘蛛结网,人丁兴旺,昌盛发达,庞大富庶。
  民俗文化
  山美村村民与闽南民众一样敬畏神明,怀念祖德,村内建设有宗祠“崇本堂”,“崇本堂”始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改建。“崇本堂”坐北朝南,位于村中前部,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屋顶为典型闽南特色的燕子飞翅造型,各种神话人物陶瓷彩塑华美,堂前有一红砖铺砌的大埕,埕前隔一村道有一1.6亩的小池塘。祠堂为平房式厅堂,分前后两进,上厅高悬“崇本堂”木匾,中间是天井,上厅后座设东西厢,正中摆五龛,奉始祖一郎公暨二世、三世祖,东为四世祖一房、二房,西为四世祖三房、四房。祠堂内雕梁画栋,多为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孝感动天及花鸟山水等,遗憾的是有些雕有狮子及凤凰的精美木雕于数年前失窃,以致梁拱间的雕刻图案已不对称。祠堂大门门匾“锦山”,楹联为:“左昭右穆循崇本奕世源流,春祀秋尝续祖堂千年礼乐”。廊边写有:“宗祖规模远,儿孙昭述长”。“崇本堂”外层圆柱写:“要好儿孙务必尊宗修善行,欲光门第还须敬祖思贤达”。底座前排圆柱书有:“郁郁焉千枝万叶同皈一本,融融也五福三辰永耀斯堂”。廊柱题有楹联:“思源崇本敦孝敬,继往开来重文章”。“堂势尊严崇祖德,孙支蕃衍笃家风”。“崇本堂”门前原有一对石狮,为建堂时所立,1998年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崇本堂”被省文化厅编纂的福建民间民俗系列丛书《八闽祠堂大全》收录。
  在“崇本堂”的东西两向,分别有锦山上宫和锦山下宫两座庙宇。据传,当年两兄弟分家,庵堂一分为二,兄分庵堂,弟分神像,分家后兄弟俩各自或修庵或重塑神像,之后分别开庵,是为上下庵宫,出现“旧庵新神,新庵旧神”的局面,传为美谈。山美村每年正月十三为抬神巡村日、正月十五为祭祖日,届时家家户户视为大事,准备瓜果、牲礼,迎神拜神、祭拜祖先,鞭炮阵阵,香烟缭绕,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锦山上宫位于村西,建于元朝末年,1998年重新修建,主祀保生大帝、观音菩萨,配祀尚子爷、仙姑妈,庵内雕梁画栋,多为三太子、何仙姑等神话故事彩绘。庵前有一古榕树,据传是先祖开基创建庙宇时所种,古榕树干周长6.5米,高约30米,树冠近50米。庵前有石制圆形平底大臼,臼高0.54米,臼碗深0.47米,直径1.33米,臼碗沿宽0.10米,上刻有文字,字迹模糊难辨,据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吴夲神医的捣药石臼,如今村里专门建立小亭、围栏予以保护。
  锦山下宫位于村庄东部,从元朝末年建庵至今,庵前大埕宽阔,庵内同样主祀保生大帝,配祀尚子爷、仙姑妈、虎将军,庵内高悬年代久远、字体古朴浑厚的匾额“保我后生”。相传当年皇后难产,急召吴夲入宫,皇后顺利产子,母子平安。皇帝龙颜大悦,亲笔题词赏赐。(具体朝代、皇帝不详)庵中所供保生大帝身高约1米,神态锦山上宫慈善谦和,古铜色泽,“文革”时期“破四旧”险遭毁弃,村民沈水任(若健在恰好100岁,已逝10年)冒险将其偷藏家中予以珍存。“文革”后,方才请回庵中,接受民众朝拜。下宫大门一楹联,左联:灵药妙方救治众生,右联字体已模糊不清,横批为“忠显侯”。
  山美村崇文尚武,村建有舞狮队、武术队、大鼓凉伞队(多为妇女)、锦歌队,常年坚持活动,在锦山上宫的一角,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斧钺刀戟等习武用具。锦歌弹唱为山美村一大特色,相传漳州市区龙眼营锦歌的兴起便是得益于锦山村艺人的传授。90岁高龄的沈赞福,系退休老师,现仍时常到中山公园弹唱锦歌。
  民谣
  1、由于山美村地势较低,群众戏言:猪母撒尿就会发大水。
  2、山美村素有做斗笠的传统手工艺,村民将本村与相邻村庄各自擅长的手工技艺编成朗朗上口的闽南顺口溜:路边(村)蒸咸粿卖;山美(村)抓鱼抓田螺、缝甲笠;五里沙(村)打草鞋:塔尾、墨溪(村)织布袋;茶铺(村)做大笠;庵边、凤园、后巷(村)做笠胎。
  3、因山美历来以种蕉为主业,劳作较为轻松,附近村庄流行一句顺口溜:宁做山美的牛,也不做沿山的媳妇。(沿山一带村庄多以种粮为主,必须从事犁田等繁重的农活。)
  乡贤名人
  1、沈章发,解放前赴台做生意,买回蕉苗培育,品种优异,为著名的天宝香蕉,广为推广普及。
  2、沈福仁,年轻时思想进步,机敏勇敢,解放漳州时,他带领解放军从五峰山走北路,经石亭北斗攻入城内,为战斗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3、沈长城,书画家,原华侨大学教授,现沈氏宗亲会会长。
  4、沈坤成,原省电影公司书记。
  5、沈长福,漳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医院男科专家。
  6、沈龙顺,芗城区政协主席。
  7、沈伟毅,化学博士,30岁,现浙江温州就职。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延全
责任者
徐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