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61
颗粒名称: 村落建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洪坑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屋舍错落有致。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特点,先人独具匠心在最高处开辟一条街,俗称“中街”。再沿此街两边建房,顺坡而下,层层迭落,蔚为大观。直至最低处开挖池塘,这样既满足排水、通风需要,又丰富人文景观。古民居建筑群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大厝均为依坡面水而建,坐南朝北,一字排开。每座大厝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据查,这些古民居至迟应建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距今至少有300年历史。三房戴少峰之子戴辉用,生有六子被称为六房头。三房凤福堂,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面积达226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份倒塌,鸿湖乐居古城堡系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洪坑村 芗城区 村落建筑

内容

洪坑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屋舍错落有致。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特点,先人独具匠心在最高处开辟一条街,俗称“中街”。再沿此街两边建房,顺坡而下,层层迭落,蔚为大观。直至最低处开挖池塘,这样既满足排水、通风需要,又丰富人文景观。
  洪坑村落古民居带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韵味,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了典型闽南古建筑风格,是闽南古厝建筑的精粹。古民居建筑群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大厝均为依坡面水而建,坐南朝北,一字排开。双曲燕尾脊线略略起翘,柔和舒缓。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约高2米,墙壁一律用青砖砌就,人称青砖石壁脚。每座大厝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护厝与正房围起的晒谷场,面湖而敞,蔚为壮观。洪坑建造的大厝总体布局特点是前落(进)高于后落(进),名曰“水车式”,暗寓外姓的应迁出洪坑之意。同时设计上突出它的防卫功能。由于各房建厝时设计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只要七座大厝的大门关闭,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住户都出入方便,来去自如。村内4条石板街,18条古河道(排水沟)纵横交错,6株古树、15口古井,两口池塘。
  据查,这些古民居至迟应建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距今至少有300年历史。谯国祖堂三十六世的戴富,字伯嘉,于明末清初时开始经商,生有4个儿子,长子(大房)戴燕山,次子(二房)戴侃,三子(三房)戴少辉,四子(四房)戴算,四兄弟经营粮、布生意,富甲一方。三房戴少峰之子戴辉用,生有六子被称为六房头。开“元茂号”当铺,为全村首富。戴氏经商致富后开始大兴土木,四代人倾注心血,历经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终于建成这7座美轮美奂的大厝。大房所建的凤栖堂、二房所建的南凤堂、三房所建的凤福堂、四房所建的园凤堂、六房头所建大厝和当店巷等,布局独特,各具特色,成为洪坑村著名的古民居主体建筑。
  大房凤栖堂,坐南朝北,二进,面积1169平方米。由戴富开工兴建,直至长孙才竣工。其孙在建院墙壁脚时,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标新立异。二房南凤堂也是二进一院落,大厝前厅大门左右又有两扇边门,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三房凤福堂,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面积达2265平方米。四房园凤堂特地建造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成为“一厅四房”,面积达2351平方米。六房头所建的大厝,由戴辉用亲建,属晚清建筑,规模类似四房大厝格局,坐东向西,面阔七间,进深一间。俗称“七间楼”,青砖承檩,双层,下店上住宅,高墙深院。由于开当铺,因此楼后留下一条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间实属罕见。传说当年建厝时,石料和砖瓦都是从泉州通过水运而来,石匠也是特地从惠安礼聘而至。当地盛传:“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可见当年这片壮观宅第的恢宏气派和显赫的名声。
  戴氏几代人争奇斗巧,不惜重金请来能工巧匠,在布局、石雕、木雕等方面别出心裁,独具特色。古民居的石雕颇见功底。雕刻刀法精细流畅,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精与细的对比都匠心独运。流畅的雕刻线条,厚实饱满的实物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以花草树木、鱼禽鸟兽之雕见长,且主要是运用浮雕,这些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厅房的梁、枋、斗拱、隔窗和凭空窗上的木雕,雕功细腻,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如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卉等组成的图案,这些图案中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福、禄”、“孝、悌”等字体迥异的吉祥颂辞。木雕中的琴棋书画,人物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风格。据传原先这些木雕都涂上金漆,历经多年而不变色。
  鸿湖乐居古城堡:位于村中西侧,为古代圆形城堡建筑,据传此楼原为唐代漳屯兵戍楼(始建时代不详)戴氏洪坑始祖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于明代初(约1369—1372)形成民居,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为三层石楼建筑,青砖石壁脚,楼直径35米,高10.5米,墙厚0.6米,占地面积963平方米。城堡楼门朝向正南,门额石匾镌刻:“鸿湖乐居”4个大字。楼门由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城堡内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各楼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三层通道环绕相连,整个布局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很好的防御作用。楼内中央有一八卦形石井,水清澈甘甜,从未干涸。因年久失修,部份倒塌,鸿湖乐居古城堡系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泽堂:位于村中央,为洪坑戴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八年至十一年(1375—1378),坐北向南,二进悬山顶,土木结构,深21米,宽7米,建筑面积147平方米。祀开基祖戴从宣等祖宗神位。神牌于“文革”中被毁,1995年重塑祖像(三世祖考妣)供奉。原有春秋二祭,1986年恢复祭祀。曾作为培养本族士子的学堂。堂中瓜斗、雕梁和祠堂外两边浮雕的雌雄龙图案,具有考古研究价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应宫:位于村里中街前,为洪坑戴氏族人的家庙,即洪坑庵(鸿湖庵),该宫坐北向南面向圆山,故名“圆应”,是青礁慈济宫的分宫。主祀保生大帝吴夲、开漳圣王、关帝、观世音等。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五年(1370-
  1372),重修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砖木结构。宫内有大小石柱6对,分八角形、四棱、圆形三种。石柱嵌刻着篆、隶、草、楷四种字体的楹联。大门石柱联:鸿鹄翱翔朝彩凤;湖宾鉴见在田龙。
  宫内柱联为:圆觉慧光昭法界;应真妙道济苍生。据传吴夲曾巡诊邻近五里沙治瘟疫,深受信士弟子敬仰和崇拜。“五乡叨庇”匾仍挂于上宫中央,左“威严”右“显赫”,历来香火旺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墨溪古胜古寨:地处村东部,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7),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寨门是由大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寓意是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据说彼时戴姓人口增多,为防兵匪战乱不测,族人聚资建此寨子。寨子里相当宽敞,住房、水井、场院等各种生活设施齐全。
  《鸿湖社会禁牌》石碑:位于圆应宫庵后间左边下角,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石碑,堪称漳州发现最早的乡规民约。上刻“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驾棚作厕栽植果木——湖乾不许开井筑围起盖小屋——湖内不许私渔放鸭混取泥土。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仲春吉旦公立石”。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友文
责任者
郭谋忠
责任者
冯水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