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58
颗粒名称: 洪坑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10
页码: 80-89
摘要: 洪坑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郊天宝镇西北部,远眺天宝山,东南与张坑村为邻,西与后寨村接壤,南与山美村毗连,北与仙都村交界。村域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130公顷。地形从东向西延伸,中心地带高,南北倾斜,一条溪流绕村流入九龙江。洪坑自然村的前后各有池塘,村口池塘波平如镜,狭长弧形,长370多米,宽20多米,环抱整个村落,俗称“鸿湖”。农业生产除种植水稻外,盛产驰名中外的天宝香蕉,蕉园环绕四周,还种植台湾青枣、杨桃、冬瓜等经济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6500元。通行闽南方言漳州口音。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后人为纪念原洪姓居住地,故仍称洪坑村。洪坑村为戴姓聚居地,相传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后裔。
关键词: 漳州 芗城区 洪坑村

内容

洪坑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郊天宝镇西北部,远眺天宝山,东南与张坑村为邻,西与后寨村接壤,南与山美村毗连,北与仙都村交界。村域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130公顷。地形从东向西延伸,中心地带高,南北倾斜,一条溪流绕村流入九龙江。洪坑自然村的前后各有池塘,村口池塘波平如镜,狭长弧形,长370多米,宽20多米,环抱整个村落,俗称“鸿湖”。农业生产除种植水稻外,盛产驰名中外的天宝香蕉,蕉园环绕四周,还种植台湾青枣、杨桃、冬瓜等经济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6500元。通行闽南方言漳州口音。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洪坑村村落形成于明洪武三年(1370)。据传,洪坑村原是个多姓居住的村落,尤其是姓洪居多,村前有个大坑洼地,故称洪坑。明初,谯国祖堂二十六世戴从宣从邻近的墨溪村迁此开基立派,繁衍裔脉,据《开漳戴氏源流》手抄本载:“二十六世从宣祖:德载次子,鸿湖祖,支派另开”,至今已有640多年。当年迁来洪坑时,戴姓先祖认为“洪”与“鸿”谐音,鸿喻志向远大,而洪字积水小,而湖积水多,兼又从墨溪迁徙而来,故更名“鸿湖”。后人为纪念原洪姓居住地,故仍称洪坑村。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一都天宝社,民国时期先后为仙寨乡、天宝乡洪坑保,新中国成立初为第五区林前乡,1958年后改为过塘公社洪坑大队,1984年改称天宝乡洪坑村,1992年改为天宝镇洪坑村。据2013年6月统计:全村辖洪坑、林前、布坂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902户,3167人,均为戴姓。其中,洪坑8个村民小组;林前(又名龙泉)1个村民小组,46户;布坂(原名富苑)1个村民小组,35户。
  姓氏源流
  洪坑村为戴姓聚居地,相传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手抄本古谱《伯岳祖世系表》记载:由入闽始祖戴伯岳五世裔孙戴永明讳耀德袭父职府兵校尉,其祖父戴君胄娶陈元光之女陈怀金,他于唐贞元二年(786)携历代祖宗神牌,徙居龙溪县游仙乡墨溪(今天宝镇墨溪村)传衍,建大宗“追远堂”(嫡系长房、开漳祖祠)为墨溪开基祖。嗣后二十六世戴从宣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墨溪迁来洪坑开基为鸿湖社始祖,繁衍裔脉,至今已有640多年,传衍至四十七世。2002年由戴腾云主编重修的家族谱牒《开漳戴氏源流鸿湖社世系》载明:二十六世从宣祖传二子,长子深度生子鉄丁山,次子名湖又叫次湖生二子。现查明全村七个支脉,除湖尾深度世系(鉄丁山后裔)外,居住庵后,砖仔埕,七房,三房三,四大柱(即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田头社等支脉均属二十七世次湖祖次子繁衍的。
  村落建筑
  洪坑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屋舍错落有致。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特点,先人独具匠心在最高处开辟一条街,俗称“中街”。再沿此街两边建房,顺坡而下,层层迭落,蔚为大观。直至最低处开挖池塘,这样既满足排水、通风需要,又丰富人文景观。
  洪坑村落古民居带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韵味,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了典型闽南古建筑风格,是闽南古厝建筑的精粹。古民居建筑群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大厝均为依坡面水而建,坐南朝北,一字排开。双曲燕尾脊线略略起翘,柔和舒缓。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约高2米,墙壁一律用青砖砌就,人称青砖石壁脚。每座大厝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护厝与正房围起的晒谷场,面湖而敞,蔚为壮观。洪坑建造的大厝总体布局特点是前落(进)高于后落(进),名曰“水车式”,暗寓外姓的应迁出洪坑之意。同时设计上突出它的防卫功能。由于各房建厝时设计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只要七座大厝的大门关闭,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住户都出入方便,来去自如。村内4条石板街,18条古河道(排水沟)纵横交错,6株古树、15口古井,两口池塘。
  据查,这些古民居至迟应建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距今至少有300年历史。谯国祖堂三十六世的戴富,字伯嘉,于明末清初时开始经商,生有4个儿子,长子(大房)戴燕山,次子(二房)戴侃,三子(三房)戴少辉,四子(四房)戴算,四兄弟经营粮、布生意,富甲一方。三房戴少峰之子戴辉用,生有六子被称为六房头。开“元茂号”当铺,为全村首富。戴氏经商致富后开始大兴土木,四代人倾注心血,历经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终于建成这7座美轮美奂的大厝。大房所建的凤栖堂、二房所建的南凤堂、三房所建的凤福堂、四房所建的园凤堂、六房头所建大厝和当店巷等,布局独特,各具特色,成为洪坑村著名的古民居主体建筑。
  大房凤栖堂,坐南朝北,二进,面积1169平方米。由戴富开工兴建,直至长孙才竣工。其孙在建院墙壁脚时,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标新立异。二房南凤堂也是二进一院落,大厝前厅大门左右又有两扇边门,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三房凤福堂,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面积达2265平方米。四房园凤堂特地建造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成为“一厅四房”,面积达2351平方米。六房头所建的大厝,由戴辉用亲建,属晚清建筑,规模类似四房大厝格局,坐东向西,面阔七间,进深一间。俗称“七间楼”,青砖承檩,双层,下店上住宅,高墙深院。由于开当铺,因此楼后留下一条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间实属罕见。传说当年建厝时,石料和砖瓦都是从泉州通过水运而来,石匠也是特地从惠安礼聘而至。当地盛传:“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可见当年这片壮观宅第的恢宏气派和显赫的名声。
  戴氏几代人争奇斗巧,不惜重金请来能工巧匠,在布局、石雕、木雕等方面别出心裁,独具特色。古民居的石雕颇见功底。雕刻刀法精细流畅,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精与细的对比都匠心独运。流畅的雕刻线条,厚实饱满的实物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以花草树木、鱼禽鸟兽之雕见长,且主要是运用浮雕,这些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厅房的梁、枋、斗拱、隔窗和凭空窗上的木雕,雕功细腻,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如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卉等组成的图案,这些图案中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福、禄”、“孝、悌”等字体迥异的吉祥颂辞。木雕中的琴棋书画,人物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风格。据传原先这些木雕都涂上金漆,历经多年而不变色。
  鸿湖乐居古城堡:位于村中西侧,为古代圆形城堡建筑,据传此楼原为唐代漳屯兵戍楼(始建时代不详)戴氏洪坑始祖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于明代初(约1369—1372)形成民居,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为三层石楼建筑,青砖石壁脚,楼直径35米,高10.5米,墙厚0.6米,占地面积963平方米。城堡楼门朝向正南,门额石匾镌刻:“鸿湖乐居”4个大字。楼门由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城堡内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各楼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三层通道环绕相连,整个布局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很好的防御作用。楼内中央有一八卦形石井,水清澈甘甜,从未干涸。因年久失修,部份倒塌,鸿湖乐居古城堡系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泽堂:位于村中央,为洪坑戴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八年至十一年(1375—1378),坐北向南,二进悬山顶,土木结构,深21米,宽7米,建筑面积147平方米。祀开基祖戴从宣等祖宗神位。神牌于“文革”中被毁,1995年重塑祖像(三世祖考妣)供奉。原有春秋二祭,1986年恢复祭祀。曾作为培养本族士子的学堂。堂中瓜斗、雕梁和祠堂外两边浮雕的雌雄龙图案,具有考古研究价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应宫:位于村里中街前,为洪坑戴氏族人的家庙,即洪坑庵(鸿湖庵),该宫坐北向南面向圆山,故名“圆应”,是青礁慈济宫的分宫。主祀保生大帝吴夲、开漳圣王、关帝、观世音等。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五年(1370-
  1372),重修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砖木结构。宫内有大小石柱6对,分八角形、四棱、圆形三种。石柱嵌刻着篆、隶、草、楷四种字体的楹联。大门石柱联:鸿鹄翱翔朝彩凤;湖宾鉴见在田龙。
  宫内柱联为:圆觉慧光昭法界;应真妙道济苍生。据传吴夲曾巡诊邻近五里沙治瘟疫,深受信士弟子敬仰和崇拜。“五乡叨庇”匾仍挂于上宫中央,左“威严”右“显赫”,历来香火旺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墨溪古胜古寨:地处村东部,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7),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寨门是由大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寓意是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据说彼时戴姓人口增多,为防兵匪战乱不测,族人聚资建此寨子。寨子里相当宽敞,住房、水井、场院等各种生活设施齐全。
  《鸿湖社会禁牌》石碑:位于圆应宫庵后间左边下角,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石碑,堪称漳州发现最早的乡规民约。上刻“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驾棚作厕栽植果木——湖乾不许开井筑围起盖小屋——湖内不许私渔放鸭混取泥土。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仲春吉旦公立石”。
  民俗文化
  洪坑村的岁时习俗、婚嫁丧葬大致与漳州乡村相同,但也保留一些独特、古朴的民俗活动或场所。主要的有:
  圆应宫庙会活动:圆应宫(庵)系洪坑村戴姓族人的家庙,其屋顶造型皇宫式结构。据传戴君胄支系的戴燝,明朝万历年间任贵州提督学政巡按、直省监察御史,并曾代皇帝赴南郊祭天为帝避险,被称“一日天子”。是故遵历规,戴氏宗庙许可皇宫式造型。内祀保生大帝等十九尊神祗。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圆应宫举行盛大庙会文化活动。全村子弟、信士备礼在庵前埕集中献祭,行仪礼毕,启驾神明金尊巡视。文艺队载歌载舞、信众举旗护驾环行全境祈求平安,一路上燃放鞭炮,人声鼎沸。当日,众多外地香客也踊跃前来进香观赏。平时,村里当年新婚的青年须由父母带领进宫参拜,并均摊来年庙会活动所需费用。
  世泽堂挂(卦)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在祠堂举行挂灯会。全村裔孙备礼供奉祖先,并进行挂灯、求卦。当年生育男丁者需挂灯并宴请族人,如祈来年生子可问卦求灯(丁)将灯取回,待来年生下贵子再挂灯答谢。灯会中设有状元、探花、榜眼、大山的灯盏对卦获奖。全场欢声笑语,沸沸扬扬。另外,全村各房头、各角落均有大厝安置神主供裔孙孝敬,大厝前埕作为本房头、本角落婚丧喜庆活动场所。
  中街大路庵后圩:位于中街圆应宫后,从大厝东巷道至西庵后间,长47米,宽23米,面积达1058平方米。早年,这里每日清晨,来自邻近各村的乡民、商贩来此摆摊设点交易粮食、家禽、家畜、蔬菜等形成集市。特别是大小节日,更是熙熙攘攘,成一盛事。惜这一传统集市业已消失。
  在地方小吃方面,洪坑村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周围一带享有盛名。煮熟后色泽金黄,十分可口,吃后口不干喉不燥,被誉为“洪坑面”。系精选面粉、大树碱,和成面团经过揉、搓、拉、切等工序制作而成。难怪那些在外地工作的离乡游子,每逢过年总要叮嘱亲人寄来一些面条。
  乡贤名人
  洪坑重视耕读,兴学重教,文化积淀深厚,被天宝一带褒称为“文理社”(即文明村),乡贤辈出。仅2002年重修的祖谱载入“洪坑村博士、博士后、大中专、干部、教师、庠生”多达202人。戴姓俊彦不乏其人。古代乡贤均出自天宝镇墨溪村,出自洪坑村近、现代人物有戴文赛(1911—1979)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蜚声中外的天文学家;戴天佑(1904—2003)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戴尔宾(1905—2001)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南京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戴剋戎(193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院长;戴天赐(1937—)贵州国际生命卫生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放射性地质学家;戴石湖(194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戴志坚(1956—)博士、教授、福建省著名建筑史学专家等等。
  洪坑作为传统村落,即便是曾经一时的繁华之地,也因城镇化的进程而门前冷落。如今古建筑群内仅住220户617人。但是青砖红瓦,飞檐翘角,或隐现翠青山间,或倒映鸿湖水面,在青山绿水环抱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谋忠
责任者
冯水国
责任者
戴友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