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43
颗粒名称: 渡头村
分类号: K925.7
页数: 12
页码: 48-59
摘要: 村社概况渡头村位于漳州市区西郊,九龙江支流西溪左岸,芗城区南门溪河段始点,村庄坐北朝南,东接康山社,西邻前山村,北靠胜利西路。该村本名东津社,因临江有一渡船码头,这处古渡口,是沟通南北两岸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的要津,又是连接上下游商埠乃至海外客货运输的停靠码头,历史上是繁华地带,人称“渡头”,久而久之,“渡头”名声远扬以致取代原本的村名。渡头村占地0.72平方公里,地形由江边一块平地向北缓缓升高,面对流淌的碧水,背靠坚实的高坡,村居的周围是一片片四季常青的龙眼树,整 渡头村古渡口个村子笼罩在绿荫之中。渡头村耕地面积约700亩,有7个村民小组,478户,人口1607人。
关键词: 芗城区 芗城 渡头村

内容

渡头村
  村社概况 渡头村位于漳州市区西郊,九龙江支流西溪左岸,芗城区南门溪河段始点,村庄坐北朝南,东接康山社,西邻前山村,北靠胜利西路。该村本名东津社,因临江有一渡船码头,这处古渡口,是沟通南北两岸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的要津,又是连接上下游商埠乃至海外客货运输的停靠码头,历史上是繁华地带,人称“渡头”,久而久之,“渡头”名声远扬以致取代原本的村名。渡头村占地0.72平方公里,地形由江边一块平地向北缓缓升高,面对流淌的碧水,背靠坚实的高坡,村居的周围是一片片四季常青的龙眼树,整 渡头村古渡口个村子笼罩在绿荫之中。
  明清时代,渡头村属于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五区铁峰乡,1958年是龙溪县九湖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划归漳州市上墩公社,1980年并入城郊人民公社,1984年改芝山乡管辖,1993年起为芝山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渡头村耕地面积约700亩,有7个村民小组,478户,人口1607人。
  临水近市的地理优势,造就一个比较富裕的渡头村。村庄周围有广阔田园,除了种植水稻以外,龙眼树、树莲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几百年前,当月港打开闽南海外贸易通道的时候,渡头村的产品就挤入进出口贸易的行列。
  村民们把新鲜的龙眼制成“桂圆干”,有带壳的,也有剥果肉,也有果片粘包的,或是竹箩装或是布袋包,通过下游的洋老洲码头输往海外;树莲花的籽儿,黄橙橙的、香喷喷的,从树上摇落下来,经过筛选、晒干,是一种制作香茶的佐料,经贸易商行的收购,源源不断地外销。在传统经营上,烘晒桂圆干,收制树莲花籽是每家每户的主业,家里收藏几石几石是常事。农产品能够外销得益于村里有人外出经商而带动起来的,渡头村在很早就出了不少有经济头脑的能人,在城里、在码头开店设摊。据前人口口相传,单单一样卖萝卜干就赚出富贵人家。渡头的摆渡活儿招引客流,小摊贩聚集在码头上,人来人往,活跃村里经济。明朝后期这里就有十几艘帆船航行在台湾海峡两岸,村里许多人都知道“鸡笼”——基隆这个地方,所以康熙的“海禁”政策一出,村里大乱,碑载“辛丑台湾警报,群情汹汹,几于欲弃里闾逃之山谷矣。”农耕时代,水车是不可缺少的农具,车里的叶子那一节一节的“龙骨”制作是高级手工技艺,这样的作坊就在渡头村;古装戏的戏服刺绣工艺是村里妇女巧手绣出来的,也算是一项经济收入。兴办学校,普及文化是该村早期发展的优势,自元朝建村开始,村里就有文化人主持家族事务,塾学就出现了,元至正七年(1347)盖起大宗祠“企思堂”,祠内兼作学堂,村里一面碑就有“吾堆书万卷,令儿孙讲诵其中”的记载,耕读传统代代相传。民国时期私塾改为学校,生源扩至西溪两岸,涵盖方圆数十里,最早的铁峰中心小学办在渡头村。该村较之周边而言,农商结合最早,交通营运最早,耕读并行最早,从政人员也较多。农作、经商、运输、手艺和文化教育组成该村富裕几大因素,他们钱多了就盖房、买地,以致于“土改”划成分,“文革”批斗人,该村被打入“另册”比例达五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经济又活跃起来,借助金峰工业开发区的腾飞,渡头村朝着富美乡村在发展,建筑行业是目前村民的主业,而今人均收入达1.2万多元。
  渡头村长期以来面临最大的灾难就是洪水,有时一年数灾。1940年代,村里乡绅联络在外从政的渡头籍官员谋划筑造防洪堤,就这样一段几百米长的土堤横亘在渡头临江的上游,把气势汹汹的洪水顶在村外,即便受灾也没有别村的严重,直到1960年6月9日漳州惨遭百年不遇的洪水,政府发动军民奋战,建造防洪堤,渡头村这段“私家堤”才汇入九龙江大堤。而今,村南坚实大堤成了沿江道路,堤外那处饱经沧桑的旧码头,遗址犹存,供人观赏,供人眺望西溪两岸的胜景。
  姓氏源流 渡头村是单一陈姓独居的村落。宗祠碑记所载:“郡西七里上渡之东有陈氏焉,其先为福州大义人,元至正年间,通守公讳端,仕不乐归,卜居于此。”它让后人知晓,元朝至正年,有福州大义人叫陈端的到漳州当官,任通守一职,居漳期间甚感舒适,不想再返回福州,便选择今之渡头村址定居下来,繁衍子孙至今。陈姓宗族联谊获悉,其入闽开基祖即陈邕(陈太傅),唐开元年间,陈太傅离京抵漳,其与陈元光之子陈珦系叔伯兄弟,择九龙江南岸一块风水宝地建别墅,岂料引发风波,故而献宅为寺(今之漳州南山寺),子侄分居各处,其中一支定居福州大义。几百年后,因缘巧合,陈氏后裔陈端到漳州为官,又回到原点,他举家定居下来,该村陈姓开基祖即为陈端。600多年,陈端从两子四孙逐代延续下来,至今千余人。
  因为历史的原因,渡头村陈氏族谱曾有一段时间中断,竟不知该村陈氏是陈邕血脉,故与周边陈氏联谊奉陈元光为开基祖,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与福州大义宗亲对接之后,方重績谱,每年逢清明节及农历二月十五日祭拜先祖。
  村落建筑 清顺治九年(1652),一场战乱冲击漳州,当年二月,清军与郑成功军队开战,郑成功亲自率兵与之搏杀,进而围攻漳州城,一围数月,清军援兵不能解救,城内饿殍遍地,城外厮杀不停,近城的村庄惨遭兵火。渡头村民大多外逃,屋舍被拆作工事或为柴火,待到年底战事平息,村里已经是一片废墟。渡头村的重建从这时开始。
  渡头村的房屋很漂亮。有碑记之“茅屋竹篱之间,不少丽宅靓轩,参互以出。”村居中,若是作为祖屋的是燕尾脊,作为住家的是马鞍脊。墙体坚硬,墙裙都是花岗岩条石垒起来的,有一米多高,大概是地处泛洪区,建筑时考虑到要耐得住洪水浸泡。花岗岩墙裙上是青砖,有的还刻有万字图案,有的是特地烧制大砖,一块重五六十斤。屋前大多一片场院,台阶石都是长条厚实的花岗岩。殷实人家的房屋是双层的,二楼的宽度比一楼窄,楼上的窗门开在一楼屋顶上,整座楼不是方块形的而是塔状的。许多房屋的朝向并不划一,错落别致,再加上屋前屋后绿树的点缀,鸟瞰全村似是公园。
   该村最有名气的是日升楼。
  日升楼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工期历时一年有余。这是一座方形两层“国”字壳围楼,下石上土(砖),二楼的墙体有的用打土墙,有的用特制巨砖。楼内有52间房,楼高十几米。入门处门楣镶嵌一块石头,镌刻“日升楼”三个大字,步入大门越过石埕,正中大厅供奉楼主陈芹(文琪)的父亲陈铛的塑像,雍正二年(1724)族人陈珩撰《日升楼记》并勒石立于此。
  日升楼记 田野村落之居,无城郭之卫,海宇清晏,夜犬不嘷,相与栖息而安。一或顽徒噭嘑,则未暮惴惴然,男妇童叟,不知所措,足而刍谷,鸡、豕、牛、羊,若将委之野者。是故,□/昔村居,必合于百家而共立楼寨,为固防阴雨也。东津,去郡治十里,所滨于溪居者,皆吾陈氏,他姓寥寥数室而已。茅屋竹篱之间,不少丽宅靓轩,参互以出。独斯/高楼大寨,虽四旁数十里中,村落百数,咸未有也。辛丑,台湾警报,群情汹汹,几于欲弃,里闾逃之山谷矣。族昆明经文琪君,虑远能断,自数年前,购园若干亩于高/坡,相其地,平旷宽衍,而中若隆然以起,可建一楼,旁可筑屋,周环护之。壬寅,秋八月,召工饬材,吉日经始。深广各十丈,坎地二尺许,砌基,基以石灰合其缝,直上至/一丈三尺,不杵土,悉石为垣。自丈三尺而外,乃迭甓横纵交持,其厚固,虽城垣无以过也。高三丈六尺,重瓦密盖。栋、楹、梁、桷,比如栉,架杈二层,上玲珑,下区为二十/六室,中如之,通计五十有二间,井、灶、仓、庾,具备。楼之中,辟庭廓,如檐溜沟,达以出。正东启大门,南设小门。枨石、磨砻,光润可鉴。立正门一望,苍畴万顷,远近□篁花/果,日出照映,青、紫、丹、绿,烂然。颜之曰:“日升”。文琪殆观成而意快哉。癸卯冬告竣。文琪招予自郡城出,未至,遥见巍巍翼翼而峙者,知为此楼。既至,览其面,势尤伟。入/门周视,其缔构宏敞,峻朗密致,虽纤璅皆有意存焉。登最上一层,牖开四面,天马、白云、榜眼,诸峰在后,如扆三台。五凤、鹅峰、□子,侍其左。圆山、康山,立其右。而良岗/、天成、鹤鸣、狮象诸山,罗列于前,若拱若拜。余重峦迭嶂,旋绕拥护,可役可呼。西溪流折潆洄,凿沟浍通之。西郊之胜,萃此矣。文琪告我曰:“兹楼之建也,吾殚心力,弗/假手于人。今幸得竣矣,世平如今日。吾堆书万卷,令儿孙讲诵其中,而且楼以外,阡陌多吾产也。步出,见佃人耕种,可以习知犁锄袯襫之艰。或士业弗就,犹可学农,/圃食力焉。遭时弗靖,吾则呼族人避于此,老稚妇女无警,而少壮强武者,亦可以用。子见楼上二十四牖乎,盖扃门以居,临窗而守,犹之城垣雉堞也。弓矢斯张/,石炮飞击,窥伺者不逡巡去乎。近郡十里,所侮予者,得崇朝乎。”吾聆是言,叹其识高而意厚。世之富人,孰不计身家者,然崇宇曲房,便一时之安而已,即计久远,/亦私其子若孙而已。宗族颠隮仳离,谁顾念之。文琪未雨绸缪,乃思合宗族而保聚之也。周礼敦睦之风,其犹见乎。抑文琪又有纠合绥辑之才,而后使宗族人/众得赖以安。不然,城郭足为固乎?知而及之者,难矣!文琪尊公,尝以己力造祠、置祀产,今文琪又建此楼,皆其大者,可为世法。珩喜而为之记。文琪且刻尊公像于石,祀之楼中。以明创业有自,亦水源木本,长远勿替之思也。是皆可书。若砖瓦、沙石、木料、工匠縻费,实繁不其载云。文琪名芹,以名经待选司训。
  松璅愚弟珩顿首拜撰 雍正二年四月立 威惠庙,亦称东津庵,始建于明代初年,位于村南临江地带,面阔8米,深8米,殿堂成正方形,燕尾脊上塑有二龙戏珠,正面三门开,两侧有圆窗,前有场院,四周大树环绕。该庙主祀陈圣王,庙里四支圆石柱顶起木梁架,按古建筑规矩打造屋架,彩绘比较精致。正门两边联对是:威震闽邦累代簪缨光爼豆;惠深漳郡奕世德泽表春秋。里面四支柱联是:一、辟州披荆漳水夷氛皆乐利;修文偃武南郡庙祀永春秋。二、累世建殊勋奠安南国德功远;历年隆致享保佑东津崇报长。还刻有“大明寿官陈时泰喜舍”字句。
  企思堂,渡头村陈氏大宗祠,前后两进中有天井,面阔10来米,深度近30米,石墙裙上叠青砖墙,双燕尾脊;前有操场,是青壮年习武之地,场上还立着石旗杆,传说古代这里有人中武举人,可惜记述失传。祠中有一面碑,清康熙年间族人陈珩所撰,《东渡陈氏兴建宗祠碑记》对家族史有个概括性的叙述:
   东渡陈氏兴建宗祠碑记 礼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宗庙。敦本厚始,不忘其所自生也。然宗庙之立,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文非独厚乃/宗祖而已,世降道衰,废礼亡本,黝垩刻斫。其寝处之室,而先代主袥敧危,露立于牛栅鸡舛之旁,召会私戚狎朋,倾筐倒虔,岁时荐享则费靳盘/蔬,甚或以推诿沿循失祭者。虽贵家大族,衣冠人望,往往坐此不自怪。郡西郊七里,上渡之东,有陈氏焉,其先为福州大义人,元至正年间,通守/公讳端,仕不乐归,卜居于此。传至明之嘉靖,有司训公讳元,孝友德厚,建立大小宗祠,陈氏以著。而明祚之尽,我/朝定鼎之初,海波震荡,兵火灰劫,祠为榛莽蒿藜,湿萤上下者,久矣。今其十世孙邑宾讳铛者,喟然以兴。规度所有园地,构造祠宇,广四丈,袤十/丈。自瓦甓楹石,以迨泥木工匠,縻费悉出诸私橐之貲。族有壮力可供驱遣舁荷者,不强不拒也。始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廿七日,凡二百有十日,/讫工。堂庑门垣,彪炳宏壮。坐甲向庚,山水环抱明秀。于是,率族钟鼓牲币,迎始祖之主入祀,而以侃斋公配。侃斋公者,十世孙铛之私房,六世祖/也。侃斋生有三子:长时中、次时惠、季时泰,公即时泰公之后,念长次未立,宗祠俱迎从祀。文推侃斋之意,于其同父同祖昆弟讳永新、侃朴、思让、/思贤、思善公,俱祀焉。盖大小宗祠备于此矣。人之有祖也,木之有根与干也。自根而干而枝条而叶,缕分丝析,蕃衍至不可纪极,而本一而已。/培其本根,爱其枝叶,君子谓此十世孙者,仁孝之道。于是乎,恰也。族之人,或耕或读,皆恂恂重厚,悦公此举,将丐志文,镌石以颂。公曰:“吾何敢尔?/竭吾分耳。且事未毕也。”于是,复出橐中金九十两,置祠前州园二所,税银八两,以供蒸禴,雨濡霜降,合宗对越,宴食约训,熙愉敦睦。视向之戚族/,无所系。爼豆无以容,怵惕凄怆,无以将者,何如耶?族人乃迎公之祖考入祠,以报。盖若长房司训公之有功,宗祖今得从祠也。因遂著为例,曰:后/人有能光大创建,敦本收族暨有爵成名者,例许迎入不尔勿滥。佥谓可求记于珩。珩,籍宗末于邑宾之子芹者,兄弟辈行且相知深谊,不得诿/也,是为之记。邑宾考,勇言负气,卓荦儒业,数奇,老不悔。邑宾少亦习书,既谓记名姓,不足学,学白圭计。然,治生颇馀饶,辄成此大事。然其志虑深/厚,规局宏者,后犹未止于此也。
  时丁亥正月二十日
  松璅愚侄珩顿首拜撰文
  此碑记应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所撰。
  祠内有几对追根思祖的楹联:
  一、颖种嘉禾惠给宗祖流芳远;
  川居恒昌善施儿孙富贵长。
  二、大义流长长显宗功照颖水;
  企思联远远追祖德换宗功。
  三、大德建功绳祖训;
  义方教子振东津。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家骅为祠堂题匾:荣绣陈氏楼棚派端公祠
  陈氏祖坟,渡头村开基祖陈端之次子陈原海及夫人并二子陈无敌、陈无涯合葬之墓,墓址村东侧,坐申向寅,谓白头山。墓碑刻有元朝官帽图案,墓园约一百多平方米,前有池后有树,甚为壮观。
  周起元进士墓,周起元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海澄人,任巡抚右佥都御史。墓址于村东南角。
  覆船山史前遗址,当地人叫“趴船山”,即山形如同颠覆的木船,国家考古认定乃史前遗址,该址与相邻的康山岭下村交界。
  小宗祠,渡头村各房建自己的宗祠,别于“企思堂”均称小宗祠,不另起堂号,有近十座。其中位于大宗祠“企思堂”东侧的一座小宗祠较有特色,祠内墙壁镶一面石碑记述陈氏的来由,内容与大宗祠碑记基本相同,外墙还留有“读书不忘抗战”抗日时期标语,繁体字,笔画很粗,好像用排笔写的。早年这里是学校的教室。
  民俗文化 渡头村历史以来有习武的风气,日升楼记称“少壮强武者亦可以用”,可见舞枪弄棒非今日始。该村国术馆,号“捷元堂”,为漳州市白鹤拳武术协会成员,正规化进行训练,强调德艺双修,该村“独脚鹤拳”被评为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3月白鹤拳大汇演在企思堂前操场举行,香港、台湾及外市拳友聚集渡头村观摩,引起海内外武术界的关注。
  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养菜猪不养母猪。缘起于村里的传说,清朝初期,郑成功围漳战乱之后,百废待兴,村里有人——大概是“日升楼”楼主陈芹(文琪)——入市区卖萝卜干,住在一座战后无人居住的民居,周遭传言里屋闹鬼,该人无奈暂且栖居,夜里做梦获奇人异象,醒来竟是一头母猪在拱泥,原地深挖下去,意外发现白银,数量非同小可,一夜暴富。此后,该村一代一代盖房购地,村子规模日渐扩大,人丁日旺,为感恩“母猪”故不圈养,久之成俗,延续至今。
  乡贤名人 渡头村自开基祖陈端任漳州路通守一职开始,之后代代有族人取得名位,官阶不高,但为数不少,族谱常见有外出河南、广东或本省福州、兴化任官职的记载。科举方面,廪生、庠生多有其人,有“明经待选司训”之表述。从石碑所记而言,清康雍年间,陈芹、陈珩二人甚为出众,盖楼建祠撰碑记,常见其名。民国时期亦有数人外地为官,有用权为乡里营利之事。渡头600年,爱乡人不寡,即此地人才特色。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强
责任者
陈剑文
责任者
许江鸿
责任者
庄宗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