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镇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36
颗粒名称: 芝山镇简介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6
页码: 32-67
摘要: 芝山镇在明、清时期,分属漳州城四周各隅、厢、都。民国28年部分分属龙溪县崇安镇、丹霞镇、铁凤乡、修实乡、桥头乡。1949年11月部分分属漳州城关一区、城关二区和第五区。1985年7月,县级漳州市改称芗城区,芝山为区辖乡;1992年改制为芝山镇。1996年底成立漳州金峰工业区管委会、2005年底工业区更名为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由于城市规模拓展及行政区划调整,划出西洋坪、大同、瑞京、南星、前锋、诗浦、岱山、农友、古塘、塔后、市尾、群勇12个行政村共44个自然村归各街道办事处管辖,成为“城中村”。据2013年统计,全镇面积12.9平方公里,九龙江西溪自西向东流经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下碑等村。陆路依托过境319国道线与漳州北环路,通向高速公路。
关键词: 芗城区 芝山镇 简介

内容

芝山镇在明、清时期,分属漳州城四周各隅、厢、都。民国28年(1939)部分分属龙溪县崇安镇、丹霞镇、铁凤乡、修实乡、桥头乡。1949年11月部分分属漳州城关一区、城关二区和第五区。1950年6月1日,析龙溪县城区和近郊建立县级漳州市之后,1952年部分分属县级漳州市和龙溪县六区、十区;1958年8月,由龙溪县划入市尾、古塘、岱山、农友、诗浦5个生产大队,与县级漳州市近郊的前锋、群勇、瑞京、大同、南星5个生产大队,建立漳州市城郊公社,驻市区东桥亭,1959年迁至漳州城郊北庙(今大通北路55号);1961年6月,由龙海县九湖公社上墩、前山2个生产大队,析成西洋坪、上墩、林内、上坂、渡头、前山、谢溪头7个生产大队,组建为上墩公社,同时城郊公社改称北庙公社;1963年5月,北庙公社复称城郊公社;1980年8月,城郊、上墩2个公社合并为城郊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公社称谓,设芝山乡人民政府,因乡人民政府位于芝山东麓而得名。1985年7月,县级漳州市改称芗城区,芝山为区辖乡;1992年改制为芝山镇。
  1995年,芝山镇80个自然村分布在市区四周,面积32.41平方公里,耕地17118亩,辖25个行政村、2个镇办果林场、1个镇办金峰工业区,有225个村民小组,人口514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4人,村(居)民总户数12532户。1996年底成立漳州金峰工业区管委会、2005年底工业区更名为经济开发区。1998年2月,划出土白、下洲2个行政村共14个自然村,归龙文区管辖。同年9月,由于城市规模拓展及行政区划调整,划出西洋坪、大同、瑞京、南星、前锋、诗浦、岱山、农友、古塘、塔后、市尾、群勇12个行政村共44个自然村归各街道办事处管辖,成为“城中村”。1999年,镇人民政府迁址金峰村(今漳州胜利西路869号)。2000年9月,实行“以区带镇”管理模式,金峰开发区管委会与芝山镇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党政工作与经济建设统一领导。据2013年统计,全镇面积12.9平方公里,九龙江西溪自西向东流经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下碑等村。户数6032户、人口21470人,辖11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3个社区居委会(附表、地图)。
  镇境地理优越,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位于芗城区西部,东与东铺头、通北2个街道毗邻,西南与南靖县靖城镇隔江相望,西与天宝镇、北与石亭镇接壤。水路往西经天宝至南靖、平和;东经龙海石码、海澄至厦门50公里入海。陆路依托过境319国道线与漳州北环路,通向高速公路。
  芝山镇是芗城区重点乡镇之一,地处城乡接合部。1996年以前,以盛产蔬菜、水稻、水产品著称,此后逐渐由农业型向工业化转轨,特别是境内金峰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了乡镇工业经济规模。至2013年,该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含金峰开发区)2348148.6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2282464.90万元)。
  境内有新石器时期覆船山遗址、金峰亭、渡头威惠庙、将军墓等文物保护单位(点)。
  (王和贵撰) 附:芗城区芝山镇行政村、社区基本情况表芝山镇区域图 金峰开发区2013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3年全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10.39亿元,比增8.33%;财政总收入40936万元(新口径),比增25.14%;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比增5.92%;三产增加值57599万元,比增20.5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236万元,比增63.75%。在全市13个重点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获得第2名。
  附: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企业分布图
  2004年4月,芗城区在金峰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浦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
  经整合后的大金峰工业区总面积65.41平方公里,包括旧规划区18平方公里,新区32.41平方公里、浦南工业园15平方公里。
  (摘自《漳州市芗城区历史大事记》)
  芗城古村落之一
  康山村
  村社概况
  康山村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东靠金峰村,西邻渡头村,南临九龙江西溪,北毗林内村,距漳州市区约3.5公里。
  康山村开基于元代末年(1368),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于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28年(1939)属龙溪县铁凤乡,新中国成立初属龙溪县五区,现属芗城区芝山镇。
  康山村由康山、七姓、岭下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土地面积约1500亩,历史上康山村以水稻、蔬菜、龙眼、甘蔗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现在该村以村办企业及第三产业为主,主要有丝钉厂、彩印包装、机箱、印刷等企业。全村年人均收入达7800元。
  姓氏源流 康山村现有人口约2000人计500户,主要姓氏有林、刘、余、欧、傅、黄、魏、陈等。其中林氏主要居住在康山社,人口约9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康山社刘姓建有刘氏宗祠“彭城堂”。七姓社余姓建有余氏宗祠“余庆堂”。岭下社傅姓由龙文区乌石村迁入。
  康山林氏来源目前存在几种说法,据村中老人协会提供的资料称,康山林氏为元朝末年由漳浦县路下村林来此开基,另一说是由漳浦县霞美村迁徙而来。
  康山林氏一世祖为林仁。康山林氏迁出地有芗城区宝珠园,龙海市紫泥镇金定村等。村中存有清同治甲戌年《康山林氏族谱》传世。
  村落建筑
  康山村依九龙江西溪北岸而建,古朴沧桑,婉约如画。春天的康山花开灿灿,河堤上一排排的竹子形成了一道竹海长廊。康山港渠由西向东贯穿整个村落,村中分布有合宝楼、元真宫、林氏家庙耕礼堂、七姓庵、康山小学等传统及现代建筑。村落屋前屋后种植有龙眼、木瓜等闽南特色植物,让人感觉温馨清雅,富含闽南乡村韵味。
  康山村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丰富。村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覆船山遗址,以及林氏家庙耕礼堂、元真宫、林曾公官厅、七姓庵等4处文物保护点。兹将村中主要文物建筑介绍如下: 覆船山遗址,位于康山村岭下自然村西约30米处,紧依九龙江畔。遗址比河床高30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属贝丘遗址。遗址所处小山丘因形如一艘覆盖的船只而得名覆船山。覆船山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遗址中采集有石锛、打制石片和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曲线贝齿纹、篮纹等,可辨器形有罐等,据专家鉴定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覆船山遗址于1988年6月入选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康山港渠,当地俗称康山港仔,修建年代无载。据西洋坪村顶庵嘉庆二十年(1815)《水道流通功德碑记》载:“漳之西有官港,原自渡头,走河道,达康山、西窑、上墩、下碑、田下、洋坪、金峰、山顶等处,水道流通各社,民田赖焉。”碑记中的“官港”指的正是途经康山的港渠,港渠由渡头村溪口引九龙江水流进入港道,经康山村到瑞京村后流入九龙江,全长约8公里。历史上引水港渠对康山、西瑶、院内、金峰、上墩、下碑、洋坪、瑞京等九龙江沿岸村社的航运及农田作物的水利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港渠由于河道的淤积以及村庄的建设,大部分水道已经淤塞。
  康山林氏家庙耕礼堂,位于康山社西北面邻近岭下自然村。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天启四年(1624),经皇帝恩准重建祠堂,祠堂为宫殿式风格,前后两进,中有天井,两侧为8间厢房,4排护宅。内进厅堂悬“进士”“参将”匾,双柱镌对联“进士道台功德备,覆船山武官参将勇忠全”。祠堂座西向东,宽18.6,进深21米、建筑面积39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傍水,雄伟壮观,祠堂前大埕立有一对石旗杆。该建筑为漳州市文物点,编号:039。
  康山元真宫,位于康山社内。始建年代佚载。宫庙座西向东,为二进悬山顶。
  面阔8.5米,进深二间19米,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宫内供奉保生大帝、广济祖师、玄天上帝等神明。元真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及民国36年(1947)进行过维修。1994年3月再次维修。该建筑为漳州市文物点,编号:037。
  七姓庵,又称佛祖庵,位于康山村七姓社内。庵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庵内祀奉大祖、二祖、开漳圣王、鸟元帅、伽蓝爷、玄天上帝、土地公、土地妈等神。七姓庵历经300多百年风雨沧桑,迄今香火连绵不断。庵内保留有清代的抱鼓石,门椅,拜石,柱础等古建筑物。
  该建筑为漳州市文物保护点,编号:148。
  合宝楼,又称康山烘炉寨,明正德五年(1510)始建,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修。合宝楼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正门朝西,北面另起一小门。正门上方石碑镌刻“合宝楼”三字,边款有“万历丙辰年夏月吉日”。
  康山林氏家庙楼内四角置有碉楼,楼内存有林曾公官厅及两座林氏小宗、两口古井等建筑及文物。合宝楼背靠合宝山祖厝,祖厝内祀奉林氏三房祖宗神位,厅堂内悬明隆武年间授康山林氏五世祖林文焕“参将”匾。
  康山林曾公官厅,位于康山社合宝楼内,官厅座东朝西,面阔三间,二进悬山顶,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官厅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现存有“康山西义学”石碑,明代林曾及夫人和林曾父母画像及万历己未林曾“进士”牌匾等珍贵文物。该建筑列为漳州市文物点,编号:038。
  “康山西义学”石碑,现放置在林曾公官厅前院内,为花岗岩石质,长约1.99米,宽约0.43米,厚约0.12米。碑石正面刻有“康山西义学”
  五字,上款为“万历壬辰(1592)春元日吉”,下款为“赐进士知龙溪县事临海王士昌肇建”等字样,背面刻有“棠荫槐芳”四个大字,落款为“余应中书”等字样。
   合宝楼 林曾公官厅 康山西义学,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40),万历十八年(1590)迁入合宝楼内,林曾公官厅所在地。据《康山林氏族谱》收录的《康山社重兴义学记》一文记载:“康山义学者,建于万历十八年,时抚台王公为龙邑侯,泽详恩普,康之民有不得其所者,本地水利、塘为势豪占阻。
  公慨然议复养得而教亦兴。于是,义学之见,棠荫槐芳,将百世纪……” 由文中内容可知,当时龙溪县令王士昌,抑强豪,倡教化。将豪绅罚款及每年康山官塘进账的钱存起来,为当地百姓建了康山西义学,让贫苦的孩子免费就学,济困育才,恩泽村民。
  康山渡口,位于康山村临九龙江处,自古以来就是康山及周边百姓进出漳州城及对岸沧溪社的主要渡船码头。旧时,康山置有帆船,将康山的农作物运到漳州市区洋老洲,再运回农业生产及生活用品。直至20世纪末,渡船仍在运营。
  《惠乡碑》,魏呈润撰文,崇祯十三年(1640)立。今存放在康山村戏台前广场。碑文内容在《康山林氏族谱》内有载,主要是歌颂林曾的履历以及在家乡兴修水利,修路造桥的功绩。与《惠乡碑》一起叠放在戏台前广场的还有《重修社路塘堤碑记》等碑石。
  贞洁牌坊残件,今叠压在康山村戏台前广场,由牌坊横额石构件上的文字“时大清乾隆四十七年丙寅□秋糓旦”,可以判断立坊时间在1782年。额枋残件可辨文字“旌表故儒士陈世德元配孺人李氏立”。石柱对联可辨“幽光必嶶特建□头寿白□,懿范长存好题黄娟辉彤管”,另一柱“风雨难磨石上□□□”落款可辨“恩进士大夫年家眷同学弟□□□□□□□□”字样。
  民俗文化
  康山巡安踩街活动,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是康山村最为热闹的日子。正月十四,是康山社玄天上帝出巡踩街活动。正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等神明出巡踩街活动。正月十七,举办林曾公巡安踩街活动。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沿着村中巷道经及当年进士林曾的赶考之路举行巡安民俗活动,以祈求神明及先人保佑全村合家平安、财丁兴旺。
  林曾公巡安踩街活动场面壮观,巡安踩街从林曾公官厅开始,林曾父母太公太妈及林曾公及其夫人4尊神像走在前头。随后队伍由舞狮舞龙开路,寓意龙马精神。紧接着是随从装扮的人抬着大锣,举着写有“回避”的巡逻牌,扮演状元出巡的队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踩街队伍中间的12匹马队,每匹马上各坐着一名身戴红花头戴状元帽小孩,象征康山村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巡安队伍绵延长达数公里。
  林曾为康山林氏第五世祖,康山百姓尊称为道台公,他一生正直,体恤民生,为地方和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林曾是康山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乡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都要举办林曾道台公巡安踩街活动。
  乡贤名人
  林曾(1573—1646),字明愚,号斗枢,为康山林氏五世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句容县知县,后官至贵州主考,补户部主事,北直沧州盐运道。林曾为官,政声颇著。崇祯十三年(1640)林曾以年老致仕回乡。回乡后,林曾舍金济众,兴修水利,修路造桥,修建祠堂,得到乡里百姓的拥戴。康山先民建有“惠乡碑”亭,赞林曾的功德。
  林文焕(1605—1646),为康山林氏五世祖,官至仙霞关参将。林文焕为官尽忠尽责,明隆武元年(1646)秋,因坚守关隘而不幸阵亡。
  林梦龙(1594—1652),康山林氏六世祖,林曾之长子,明隆武元年(1646年)授恩贡生。
  林安(1615—1671),康山林氏七世祖,清康熙二年(1663)授通判候选。
  林昌言,康山林氏十一世祖,官至太学士,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康山林氏族谱》。
  (资料提供:林池林木山;林南中文/图)
  芗城古村落之二
  渡头村
  村社概况
  渡头村位于漳州市区西郊,九龙江支流西溪左岸,芗城区南门溪河段始点,村庄坐北朝南,东接康山社,西邻前山村,北靠胜利西路。该村本名东津社,因临江有一渡船码头,这处古渡口,是沟通南北两岸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的要津,又是连接上下游商埠乃至海外客货运输的停靠码头,历史上是繁华地带,人称“渡头”,久而久之,“渡头”名声远扬以致取代原本的村名。渡头村占地0.72平方公里,地形由江边一块平地向北缓缓升高,面对流淌的碧水,背靠坚实的高坡,村居的周围是一片片四季常青的龙眼树,整 渡头村古渡口个村子笼罩在绿荫之中。
  明清时代,渡头村属于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五区铁峰乡,1958年是龙溪县九湖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划归漳州市上墩公社,1980年并入城郊人民公社,1984年改芝山乡管辖,1993年起为芝山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渡头村耕地面积约700亩,有7个村民小组,478户,人口1607人。
  临水近市的地理优势,造就一个比较富裕的渡头村。村庄周围有广阔田园,除了种植水稻以外,龙眼树、树莲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几百年前,当月港打开闽南海外贸易通道的时候,渡头村的产品就挤入进出口贸易的行列。
  村民们把新鲜的龙眼制成“桂圆干”,有带壳的,也有剥果肉,也有果片粘包的,或是竹箩装或是布袋包,通过下游的洋老洲码头输往海外;树莲花的籽儿,黄橙橙的、香喷喷的,从树上摇落下来,经过筛选、晒干,是一种制作香茶的佐料,经贸易商行的收购,源源不断地外销。在传统经营上,烘晒桂圆干,收制树莲花籽是每家每户的主业,家里收藏几石几石是常事。农产品能够外销得益于村里有人外出经商而带动起来的,渡头村在很早就出了不少有经济头脑的能人,在城里、在码头开店设摊。据前人口口相传,单单一样卖萝卜干就赚出富贵人家。渡头的摆渡活儿招引客流,小摊贩聚集在码头上,人来人往,活跃村里经济。明朝后期这里就有十几艘帆船航行在台湾海峡两岸,村里许多人都知道“鸡笼”——基隆这个地方,所以康熙的“海禁”政策一出,村里大乱,碑载“辛丑台湾警报,群情汹汹,几于欲弃里闾逃之山谷矣。”农耕时代,水车是不可缺少的农具,车里的叶子那一节一节的“龙骨”制作是高级手工技艺,这样的作坊就在渡头村;古装戏的戏服刺绣工艺是村里妇女巧手绣出来的,也算是一项经济收入。兴办学校,普及文化是该村早期发展的优势,自元朝建村开始,村里就有文化人主持家族事务,塾学就出现了,元至正七年(1347)盖起大宗祠“企思堂”,祠内兼作学堂,村里一面碑就有“吾堆书万卷,令儿孙讲诵其中”的记载,耕读传统代代相传。民国时期私塾改为学校,生源扩至西溪两岸,涵盖方圆数十里,最早的铁峰中心小学办在渡头村。该村较之周边而言,农商结合最早,交通营运最早,耕读并行最早,从政人员也较多。农作、经商、运输、手艺和文化教育组成该村富裕几大因素,他们钱多了就盖房、买地,以致于“土改”划成分,“文革”批斗人,该村被打入“另册”比例达五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经济又活跃起来,借助金峰工业开发区的腾飞,渡头村朝着富美乡村在发展,建筑行业是目前村民的主业,而今人均收入达1.2万多元。
  渡头村长期以来面临最大的灾难就是洪水,有时一年数灾。1940年代,村里乡绅联络在外从政的渡头籍官员谋划筑造防洪堤,就这样一段几百米长的土堤横亘在渡头临江的上游,把气势汹汹的洪水顶在村外,即便受灾也没有别村的严重,直到1960年6月9日漳州惨遭百年不遇的洪水,政府发动军民奋战,建造防洪堤,渡头村这段“私家堤”才汇入九龙江大堤。而今,村南坚实大堤成了沿江道路,堤外那处饱经沧桑的旧码头,遗址犹存,供人观赏,供人眺望西溪两岸的胜景。
  姓氏源流
  渡头村是单一陈姓独居的村落。宗祠碑记所载:“郡西七里上渡之东有陈氏焉,其先为福州大义人,元至正年间,通守公讳端,仕不乐归,卜居于此。”它让后人知晓,元朝至正年,有福州大义人叫陈端的到漳州当官,任通守一职,居漳期间甚感舒适,不想再返回福州,便选择今之渡头村址定居下来,繁衍子孙至今。陈姓宗族联谊获悉,其入闽开基祖即陈邕(陈太傅),唐开元年间,陈太傅离京抵漳,其与陈元光之子陈珦系叔伯兄弟,择九龙江南岸一块风水宝地建别墅,岂料引发风波,故而献宅为寺(今之漳州南山寺),子侄分居各处,其中一支定居福州大义。几百年后,因缘巧合,陈氏后裔陈端到漳州为官,又回到原点,他举家定居下来,该村陈姓开基祖即为陈端。600多年,陈端从两子四孙逐代延续下来,至今千余人。
  因为历史的原因,渡头村陈氏族谱曾有一段时间中断,竟不知该村陈氏是陈邕血脉,故与周边陈氏联谊奉陈元光为开基祖,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与福州大义宗亲对接之后,方重績谱,每年逢清明节及农历二月十五日祭拜先祖。
  村落建筑
  清顺治九年(1652),一场战乱冲击漳州,当年二月,清军与郑成功军队开战,郑成功亲自率兵与之搏杀,进而围攻漳州城,一围数月,清军援兵不能解救,城内饿殍遍地,城外厮杀不停,近城的村庄惨遭兵火。渡头村民大多外逃,屋舍被拆作工事或为柴火,待到年底战事平息,村里已经是一片废墟。渡头村的重建从这时开始。
  渡头村的房屋很漂亮。有碑记之“茅屋竹篱之间,不少丽宅靓轩,参互以出。”村居中,若是作为祖屋的是燕尾脊,作为住家的是马鞍脊。墙体坚硬,墙裙都是花岗岩条石垒起来的,有一米多高,大概是地处泛洪区,建筑时考虑到要耐得住洪水浸泡。花岗岩墙裙上是青砖,有的还刻有万字图案,有的是特地烧制大砖,一块重五六十斤。屋前大多一片场院,台阶石都是长条厚实的花岗岩。殷实人家的房屋是双层的,二楼的宽度比一楼窄,楼上的窗门开在一楼屋顶上,整座楼不是方块形的而是塔状的。许多房屋的朝向并不划一,错落别致,再加上屋前屋后绿树的点缀,鸟瞰全村似是公园。
  该村最有名气的是日升楼。
  日升楼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工期历时一年有余。这是一座方形两层“国”字壳围楼,下石上土(砖),二楼的墙体有的用打土墙,有的用特制巨砖。楼内有52间房,楼高十几米。入门处门楣镶嵌一块石头,镌刻“日升楼”三个大字,步入大门越过石埕,正中大厅供奉楼主陈芹(文琪)的父亲陈铛的塑像,雍正二年(1724)族人陈珩撰《日升楼记》并勒石立于此。
  日升楼记 田野村落之居,无城郭之卫,海宇清晏,夜犬不嘷,相与栖息而安。一或顽徒噭嘑,则未暮惴惴然,男妇童叟,不知所措,足而刍谷,鸡、豕、牛、羊,若将委之野者。是故,□/昔村居,必合于百家而共立楼寨,为固防阴雨也。东津,去郡治十里,所滨于溪居者,皆吾陈氏,他姓寥寥数室而已。茅屋竹篱之间,不少丽宅靓轩,参互以出。独斯/高楼大寨,虽四旁数十里中,村落百数,咸未有也。辛丑,台湾警报,群情汹汹,几于欲弃,里闾逃之山谷矣。族昆明经文琪君,虑远能断,自数年前,购园若干亩于高/坡,相其地,平旷宽衍,而中若隆然以起,可建一楼,旁可筑屋,周环护之。壬寅,秋八月,召工饬材,吉日经始。深广各十丈,坎地二尺许,砌基,基以石灰合其缝,直上至/一丈三尺,不杵土,悉石为垣。自丈三尺而外,乃迭甓横纵交持,其厚固,虽城垣无以过也。高三丈六尺,重瓦密盖。栋、楹、梁、桷,比如栉,架杈二层,上玲珑,下区为二十/六室,中如之,通计五十有二间,井、灶、仓、庾,具备。楼之中,辟庭廓,如檐溜沟,达以出。正东启大门,南设小门。枨石、磨砻,光润可鉴。立正门一望,苍畴万顷,远近□篁花/果,日出照映,青、紫、丹、绿,烂然。颜之曰:“日升”。文琪殆观成而意快哉。癸卯冬告竣。文琪招予自郡城出,未至,遥见巍巍翼翼而峙者,知为此楼。既至,览其面,势尤伟。入/门周视,其缔构宏敞,峻朗密致,虽纤璅皆有意存焉。登最上一层,牖开四面,天马、白云、榜眼,诸峰在后,如扆三台。五凤、鹅峰、□子,侍其左。圆山、康山,立其右。而良岗/、天成、鹤鸣、狮象诸山,罗列于前,若拱若拜。余重峦迭嶂,旋绕拥护,可役可呼。西溪流折潆洄,凿沟浍通之。西郊之胜,萃此矣。文琪告我曰:“兹楼之建也,吾殚心力,弗/假手于人。今幸得竣矣,世平如今日。吾堆书万卷,令儿孙讲诵其中,而且楼以外,阡陌多吾产也。步出,见佃人耕种,可以习知犁锄袯襫之艰。或士业弗就,犹可学农,/圃食力焉。遭时弗靖,吾则呼族人避于此,老稚妇女无警,而少壮强武者,亦可以用。子见楼上二十四牖乎,盖扃门以居,临窗而守,犹之城垣雉堞也。弓矢斯张/,石炮飞击,窥伺者不逡巡去乎。近郡十里,所侮予者,得崇朝乎。”吾聆是言,叹其识高而意厚。世之富人,孰不计身家者,然崇宇曲房,便一时之安而已,即计久远,/亦私其子若孙而已。宗族颠隮仳离,谁顾念之。文琪未雨绸缪,乃思合宗族而保聚之也。周礼敦睦之风,其犹见乎。抑文琪又有纠合绥辑之才,而后使宗族人/众得赖以安。不然,城郭足为固乎?知而及之者,难矣!文琪尊公,尝以己力造祠、置祀产,今文琪又建此楼,皆其大者,可为世法。珩喜而为之记。文琪且刻尊公像于石,祀之楼中。以明创业有自,亦水源木本,长远勿替之思也。是皆可书。若砖瓦、沙石、木料、工匠縻费,实繁不其载云。文琪名芹,以名经待选司训。
  松璅愚弟珩顿首拜撰 雍正二年四月立 威惠庙,亦称东津庵,始建于明代初年,位于村南临江地带,面阔8米,深8米,殿堂成正方形,燕尾脊上塑有二龙戏珠,正面三门开,两侧有圆窗,前有场院,四周大树环绕。该庙主祀陈圣王,庙里四支圆石柱顶起木梁架,按古建筑规矩打造屋架,彩绘比较精致。正门两边联对是:威震闽邦累代簪缨光爼豆;惠深漳郡奕世德泽表春秋。里面四支柱联是:一、辟州披荆漳水夷氛皆乐利;修文偃武南郡庙祀永春秋。二、累世建殊勋奠安南国德功远;历年隆致享保佑东津崇报长。还刻有“大明寿官陈时泰喜舍”字句。
  企思堂,渡头村陈氏大宗祠,前后两进中有天井,面阔10来米,深度近30米,石墙裙上叠青砖墙,双燕尾脊;前有操场,是青壮年习武之地,场上还立着石旗杆,传说古代这里有人中武举人,可惜记述失传。祠中有一面碑,清康熙年间族人陈珩所撰,《东渡陈氏兴建宗祠碑记》对家族史有个概括性的叙述:
  东渡陈氏兴建宗祠碑记
  礼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宗庙。敦本厚始,不忘其所自生也。然宗庙之立,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文非独厚乃/宗祖而已,世降道衰,废礼亡本,黝垩刻斫。其寝处之室,而先代主袥敧危,露立于牛栅鸡舛之旁,召会私戚狎朋,倾筐倒虔,岁时荐享则费靳盘/蔬,甚或以推诿沿循失祭者。虽贵家大族,衣冠人望,往往坐此不自怪。郡西郊七里,上渡之东,有陈氏焉,其先为福州大义人,元至正年间,通守/公讳端,仕不乐归,卜居于此。传至明之嘉靖,有司训公讳元,孝友德厚,建立大小宗祠,陈氏以著。而明祚之尽,我/朝定鼎之初,海波震荡,兵火灰劫,祠为榛莽蒿藜,湿萤上下者,久矣。今其十世孙邑宾讳铛者,喟然以兴。规度所有园地,构造祠宇,广四丈,袤十/丈。自瓦甓楹石,以迨泥木工匠,縻费悉出诸私橐之貲。族有壮力可供驱遣舁荷者,不强不拒也。始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廿七日,凡二百有十日,/讫工。堂庑门垣,彪炳宏壮。坐甲向庚,山水环抱明秀。于是,率族钟鼓牲币,迎始祖之主入祀,而以侃斋公配。侃斋公者,十世孙铛之私房,六世祖/也。侃斋生有三子:长时中、次时惠、季时泰,公即时泰公之后,念长次未立,宗祠俱迎从祀。文推侃斋之意,于其同父同祖昆弟讳永新、侃朴、思让、/思贤、思善公,俱祀焉。盖大小宗祠备于此矣。人之有祖也,木之有根与干也。自根而干而枝条而叶,缕分丝析,蕃衍至不可纪极,而本一而已。/培其本根,爱其枝叶,君子谓此十世孙者,仁孝之道。于是乎,恰也。族之人,或耕或读,皆恂恂重厚,悦公此举,将丐志文,镌石以颂。公曰:“吾何敢尔?/竭吾分耳。且事未毕也。”于是,复出橐中金九十两,置祠前州园二所,税银八两,以供蒸禴,雨濡霜降,合宗对越,宴食约训,熙愉敦睦。视向之戚族/,无所系。爼豆无以容,怵惕凄怆,无以将者,何如耶?族人乃迎公之祖考入祠,以报。盖若长房司训公之有功,宗祖今得从祠也。因遂著为例,曰:后/人有能光大创建,敦本收族暨有爵成名者,例许迎入不尔勿滥。佥谓可求记于珩。珩,籍宗末于邑宾之子芹者,兄弟辈行且相知深谊,不得诿/也,是为之记。邑宾考,勇言负气,卓荦儒业,数奇,老不悔。邑宾少亦习书,既谓记名姓,不足学,学白圭计。然,治生颇馀饶,辄成此大事。然其志虑深/厚,规局宏者,后犹未止于此也。
  时丁亥正月二十日
  松璅愚侄珩顿首拜撰文
  此碑记应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所撰。
  祠内有几对追根思祖的楹联:
  一、颖种嘉禾惠给宗祖流芳远;
  川居恒昌善施儿孙富贵长。
  二、大义流长长显宗功照颖水;
  企思联远远追祖德换宗功。
  三、大德建功绳祖训;
  义方教子振东津。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家骅为祠堂题匾:荣绣陈氏楼棚派端公祠
  陈氏祖坟,渡头村开基祖陈端之次子陈原海及夫人并二子陈无敌、陈无涯合葬之墓,墓址村东侧,坐申向寅,谓白头山。墓碑刻有元朝官帽图案,墓园约一百多平方米,前有池后有树,甚为壮观。
  周起元进士墓,周起元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海澄人,任巡抚右佥都御史。墓址于村东南角。
  覆船山史前遗址,当地人叫“趴船山”,即山形如同颠覆的木船,国家考古认定乃史前遗址,该址与相邻的康山岭下村交界。
  小宗祠,渡头村各房建自己的宗祠,别于“企思堂”均称小宗祠,不另起堂号,有近十座。其中位于大宗祠“企思堂”东侧的一座小宗祠较有特色,祠内墙壁镶一面石碑记述陈氏的来由,内容与大宗祠碑记基本相同,外墙还留有“读书不忘抗战”抗日时期标语,繁体字,笔画很粗,好像用排笔写的。早年这里是学校的教室。
  民俗文化 渡头村历史以来有习武的风气,日升楼记称“少壮强武者亦可以用”,可见舞枪弄棒非今日始。该村国术馆,号“捷元堂”,为漳州市白鹤拳武术协会成员,正规化进行训练,强调德艺双修,该村“独脚鹤拳”被评为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3月白鹤拳大汇演在企思堂前操场举行,香港、台湾及外市拳友聚集渡头村观摩,引起海内外武术界的关注。
  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养菜猪不养母猪。缘起于村里的传说,清朝初期,郑成功围漳战乱之后,百废待兴,村里有人——大概是“日升楼”楼主陈芹(文琪)——入市区卖萝卜干,住在一座战后无人居住的民居,周遭传言里屋闹鬼,该人无奈暂且栖居,夜里做梦获奇人异象,醒来竟是一头母猪在拱泥,原地深挖下去,意外发现白银,数量非同小可,一夜暴富。此后,该村一代一代盖房购地,村子规模日渐扩大,人丁日旺,为感恩“母猪”故不圈养,久之成俗,延续至今。
  乡贤名人 渡头村自开基祖陈端任漳州路通守一职开始,之后代代有族人取得名位,官阶不高,但为数不少,族谱常见有外出河南、广东或本省福州、兴化任官职的记载。科举方面,廪生、庠生多有其人,有“明经待选司训”之表述。从石碑所记而言,清康雍年间,陈芹、陈珩二人甚为出众,盖楼建祠撰碑记,常见其名。民国时期亦有数人外地为官,有用权为乡里营利之事。渡头600年,爱乡人不寡,即此地人才特色。
  (资料提供:陈强陈剑文;摄影:许江鸿;庄宗沛撰)
  鹤拳大汇演
  芗城古村落之三
  前山村
  村社概况
  前山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芝山镇西北方向。距镇区2.7公里,东靠上坂村,西临九龙江,南接渡头村,北毗谢溪头村。自古以来,属龙溪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漳州市芝山乡、漳州市上墩公社(与城郊合并)、芗城区芝山镇,一直至今。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64亩,总人口1543人,385户,现为胡氏一姓所居。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工商业、第三产业为主,人均年收入达7098元。
  改革开放以来,前山村人发扬开拓者创业精神,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中铺设了水泥路面,交通路况极大改善,通车率达92%。1986年由村委会投入20余万元,新建前山小学教学楼、办公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1年再次投入60多万元兴建前山村委会办公大楼,2004年为村民安装自来水及其它环境设施等。
  做好村硬件环境改善,高标准实现水、电、路“三通”建设。该村于2000—2002年评为漳州市文明村、授予2002年漳州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信用村、2004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中落户企业有信华食品漳州有限公司、雅歌乐器有限公司、玉丰乐器有限公司、隆升体育用品、宝达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企业。
  姓氏源流 胡贤,肇漳胡姓始祖,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入闽,居龙骇瀛(今芗城区龙眼营),传三子:岏、岱、基。次子胡岱居郡南东山(今颜厝镇东珊村)。明洪武年间,胡岱之裔孙胡文兴从龙海颜厝镇东珊村迁到芗城区诗墩浦尾,其后裔胡直迁芝山镇前山村开基,前山胡姓裔孙分支迁平和南胜前山社。后裔分迁天马林场场部。
  村落建筑 前山胡氏大宗。堂号“广应侯”。匾额“胡氏大宗”。据漳州府志及前山族谱记载:胡氏入漳始祖胡贤字国宾谥号英敏,今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唐总章二年(669)跟随唐将陈政、陈元光父子进漳,任泉州司马别驾兼潮州刺史,回漳后从陈忠肃公戍漳有功,迁本州司马别驾进翊府左郎将封广应侯,生卒年月具失,与夫人金氏、蔡氏合葬于今木棉村山麓,建石坟坐巳向亥。
  前山社由来,据族谱记载:始祖胡讳直、字晏成、号直翁、生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七月初四日辰时,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初三日未时,与夫人詹氏合葬于今诗墩保璞山,坐壬向丙,生五子:德荣、德显、德辉、德焕、德耀由东山(龙海古县东山村)先迁埔尾(今芗城诗墩),后迁徙前山建社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
  宗祠中有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2)癸卯林欲楫榜前山学子胡士芳高中第四十四名举人,荣任建阳府教谕(相当今市教育局长)、清康熙庚午(1690)前山学子胡然中第七十七名(见举人牌匾)。
  前山大宗始建何年何月无从查考,但历代先贤都不忘祖恩,几经重修,据今尚健在八旬以上老翁们回忆最后一次重修约在清光绪年间,由当时族长胡西岐先生主持,祠堂前原有旗杆、匾额、石狮等文物及厝内神龛牌位,中举人士匾牌皆保存完好,文革中被毁。2008年重修。
  现据《漳州胡氏族谱》记载,前山村共有10对社联,分别如下: 源自安定祖德宗功乃文乃武簪缨继世,派分前山子贵孙贤传忠传孝福寿满堂。——胡张政题
  固始长源衍,东山正永传。
  前贤建社从明起,山庙祀神溯宋初。
  前望猫峰观日出,山围芗水待帆归。
  前贤积德儿孙乐,山野种稻岁月丰。
  前功显耀追明叶,山庙辉煌自宋初。
  前哲贤明千户福,山川秀丽四时春。
  前塘雨过稻添绿,山院风生月上迟。
  前挹莲池抱绿树,山襟草野袖长堤。
  前映清池邀皓月,山生古木噪珍禽。
  前哲贤明千载好,山川秀丽万家春。
  罗国公良墓。位于金峰开发区东方电子厂(今前山村崎仔顶鹅仔树山),占地约2亩,原墓已废。现只存石人半身像于胡氏宗祠里。据当地村民介绍,罗国公墓场占地面积相当大,单铺砌有石板块的部分就有2—3亩地。墓场依山(实是一面座北朝南的斜坡)而建,呈扇形分布。据说,墓场气势恢宏,分有三个阶层的场面,底下一个阶层场面积最大,是一个同时可容纳百号人祭拜的小操场。坟墓的正前面原来摆放着一只精美、硕大的石制香炉,墓场的两侧排列着人形十二生肖座像,还有石马、石象等,墓场的进路口屹立着一尊高大威武、背负长剑、重达上吨的守护将军。
  据称,当朝凡经过此地的官员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后朝凡新到漳州上任的官员,也都前往祭拜。文革时,墓场被“土崩石解”,今日已是工厂厂房一角。
  将军亭。处于金峰开发区前山村口与319国道线旁(因开发区需要,将其移到原将军石像右侧150米附近)。占地面积50-6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整座方亭高4.5米左右,亭中立有将军石像,石像高1.6米,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原有石像已于90年代被盗)。石像前面有一石桌,桌上供有一石香炉。据传,目光炯炯有神,手按胡氏宗祠利剑的石将军威风凛凛,十分灵验。凡是年轻夫妻,要想生男孩,或久婚不孕,只要虔诚到石将军烧香祈求,一年半载,都会如意,到时,生男育女的夫妇都会备办酒水和三牲答谢,而且每次都要往石将军的嘴巴沾一下三牲,日长月久,石将军嘴巴都被弄得黑糊糊的,威严中蕴显仁慈,显得十分可爱。不过,从中反映了民众的信仰和罗国公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据说,每年元月初一,前山村及邻社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到石将军面前烧香参拜,祈求来年一生平安,吉祥安康。此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佛祖庵观音阁。始建清嘉庆年间,供奉观音菩萨,配祀伽蓝公、祖师公,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1981年重修。每年庙节农历正月十三日。
   另在观音庵边墙上,嵌有一块石碑,碑文为: 嘉庆丙子年霞月立
  莲池之灌稻田林木荫贲墓来久矣思祖功德尽心力几经凿塘植以有池林也固 变更耳后子孙贤愚不间有私筑莲池砍伐林木为 良悼地经各房孙子公议开剥严禁以无废前人功其已 其已成日 议坐税以为祭费开剥工者就周围田亩食水多寡分上中下田登记立约示禁上田一斗出钱捌佰伍拾文中田一斗出钱伍佰文下田一斗出钱三佰伍拾文如填筑莲池所伐林木锄剥后山一片公议罚戏一台。
  民俗文化
  前山庵庙会。前山庵供奉观音菩萨、伽蓝爷、祖师公三座神像。每年正月十三日是前山庵庙会。从十二日开始设坛念经,十三日傍晚伽蓝爷出巡社里各角落,接受村民朝拜,午夜沿前山边界巡视一周,永保社里合境平安,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元宵结束,热闹非凡。旧时还有一个特殊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支火把出巡。其中还要请道士作醮醮。现改在中午12:13开始出巡。这一传统民俗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有一个与漳州其他所在的大鼓凉伞活动形式比较不同的是,前山村的大鼓凉伞是三人,通常是二人。再有,这三人中其中有一个是挑花篮,显得比较滑稽,在整个活动较为活跃。(旧式大鼓凉伞活动形式现已消失,新型的已有所不同。) 前山土特产和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熬仙草冻。前山的仙草冻特色在于一桶仙草冻(直径30公分,高50公分)可以直立在板面上不会软脚,口感特Q,深受五里八乡群众的好评,远销漳州、龙文、石码一带。成为前山村过去赚取外快贴补经济收入不足的一项手工活。现在该项小吃基本上已经消失。
  乡贤名人 前山村人才辈出,古有罗良,元国公;胡士芳,明万历三十年(1602)举人,建阳府教谕;胡然,清康熙庚午举人;民国中国公共卫生专家第一人胡宣明等等。今仍人才辈出,俊杰彦起。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罗良,字君材,又字彦温,别号云峰,汀州府人。元末天下大乱,良年方十七岁,有勇投幕府,以征寇有功,摄长汀县尉。当时,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四府地界为贼所占,朝议非良不能平,乃升良为漳州总兵。良奉顺帝诏勤王平贼有功,元至赐金紫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祖天麟封正国公,父员峰敕封参知政事。三十一岁明兴,投城壕而卒,士民怀其德,立庙奉祀。今长汀县大同镇罗坊村仍保留并修建晋国罗良公庙。良公墓葬龙溪县西十里双路口(今前山村,崎仔顶鹅仔树山碑文:“晋国公罗良之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后因扩建公路,墓地被毁,现为金峰开发区厂房一角。配陈氏德金,赠一品夫人,墓移迁天麟纪念堂背后。
  子八:宗延、宗义、金刚、添儿,其余战场牺牲失考。
  胡宣明(1887—1965),中国公共卫生专家第一人。
  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获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广东省卫生署署长,国际卫生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国民政府卫生处处长。1931年、1935年先后任立法院第三、第四届立法委员。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国大代表。妻周淑安,为我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当代人物有胡龙兴:漳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政委;胡雅远:厦门莲花医院检验科主任。
  (资料提供:胡其生;林盛发 文/图)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其生
责任者
林盛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