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建筑犹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30
颗粒名称: 二、明清建筑犹存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17-19
摘要: 至今尚存或可查考的芗城古村落的建筑,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具有传统的闽南民居整体风貌特征、建造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最有代表性是洪坑村七座古民居。该村开漳二十六世戴从宣,于明洪武三年由墨溪迁入洪坑,接洪姓原住地开基建村。三十六世戴富(字伯嘉),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由于讲诚信,生意兴隆赚了钱,开始大兴土木建筑。洪坑村古民居带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韵味,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了闽南建筑之精萃。洪坑村建造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厝,虽然格局和风格都大致统一,均为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与众不同。
关键词: 漳州 明清建筑 古村落

内容

至今尚存或可查考的芗城古村落的建筑,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具有传统的闽南民居整体风貌特征、建造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最有代表性是洪坑村七座古民居。该村开漳二十六世戴从宣,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墨溪迁入洪坑,接洪姓原住地开基建村。三十六世戴富(字伯嘉),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由于讲诚信,生意兴隆赚了钱,开始大兴土木建筑。
  根据洪坑村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特点,独具匠心在最高处开辟一条街,俗称“中街”,再沿此街两边建房,顺坡而下,层层迭落,蔚为大观,直至最低处挖池塘,这样既满足排水、通风需要,使村庄整体蔚为大观,令人赞叹不已。
  洪坑村古民居带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韵味,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了闽南建筑之精萃。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均为依坡面水而建,每座大厝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向湖面展开,显得格外壮观,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为典型的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且砌得比人还高,墙壁一律用青砖砌就,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洪坑村建造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厝,虽然格局和风格都大致统一,均为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与众不同。其特点是前落(进)高于后落(进),名曰“水车式”,暗寓外姓的应迁出洪坑之意。同时设计上突出它的防卫功能,由于各房建厝时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古民居宛如迷宫一般,只要七座大厝的大门关闭,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住户都出入方便,来去自如。七座大厝的石雕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厅房的梁、枋、斗拱、隔窗和凭空窗上的木雕,雕功细腻,异常精采,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洪坑古民居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地方人文历史和闽南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