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芗城古村落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28
颗粒名称: 漳州芗城古村落综述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18
页码: 14-31
摘要: 漳州芗城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8万年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漳州北郊台地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到了距今1万至9000年,在天宝山以东,九龙江西溪、北溪之间隆起地带就有先民广泛分布活动。6000年,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漳州西郊覆船山一带,就有先民生活。原始社会的先民从使用石器发展到使用陶器,并且会制作曲线贝齿纹、篮纹等压印陶器,创造了“漳州文化”。龙溪县治也随着迁入漳州郡城内。我国农村基层建制,古已有之。
关键词: 漳州 芗城古村落 综述

内容

漳州芗城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8万年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漳州北郊台地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带(今南坑街道农友城中村)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到了距今1万至9000年,在天宝山以东,九龙江西溪、北溪之间隆起地带就有先民广泛分布活动。延至距今7000年至
  6000年,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漳州西郊覆船山(今芝山镇康山、渡头2村)一带,就有先民生活。原始社会的先民从使用石器发展到使用陶器,并且会制作曲线贝齿纹、篮纹等压印陶器,创造了“漳州文化”。
  梁大同六年(540)置龙溪县。明嘉靖十三年(1534)《龙溪县志》记载:“有九龙昼戏之异,因以名县”。据传龙溪县治在古县(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唐贞元二年(786),漳州郡治从漳浦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迁徙“龙溪县登高山(今漳州芝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城区)”,这也是漳州市至今已知最早古村落地名之一。龙溪县治也随着迁入漳州郡城内。如今芗城区的村庄,都是古代龙溪县所属的村庄,旧志书有记载的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平“蛮獠啸乱”的唐化里、松洲堡,都在九龙江北溪两岸,就是当今龙文区郭坑、朝阳两镇到江东桥一带,芗城区浦南镇、华安县丰山镇的村庄。
  我国农村基层建制,古已有之。宋代龙溪县在乡村设置6乡33里,淳祐年间(1241-1252)改里为都,成为30个都。元代析龙溪县7个都设置南胜县(今南靖县),明代析龙溪县5个都设置海澄县(今厦门市海沧区,与龙海市东园、浮宫、白水、东泗、海澄等乡镇),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只剩下10个都121个社,其中4个都是当今芗城区所属乡镇、村庄,对照介绍如下:二十一都统10个社:渡头社、山美社、双路社、林前社、山兜社、新塘社、梅溪社、天宝社、墨场社、莲花社。今属芗城区芝山镇、天宝镇,还有石亭镇南山等村庄,以及龙海市九湖镇西北部新塘、琪塘、庵兜、梅溪、蔡坂、莲花等村庄。今南靖县靖城镇南部圆山周围、九龙江西溪西岸廍前等村庄,古代也属二十一都。
  二十三四都统8个社:金沙社、蓬洲社、香洲社、磁窑社、松洲社、吴浦社、鲁林社、桃源社。今属芗城区浦南镇全部、石亭镇西北部鳌门等村庄,龙文区郭坑镇西北部洛宾、磁窑(扶摇)等村庄、朝阳镇北部蓬洲等村庄,华安县沙建镇大部分、丰山镇全部。
  二十六都统10个社:李林社、霞石社、赤岭社、路边社、孚美社、吴坑社、南坑社、油车社、龙山社、璞山社。今属芗城区石亭镇大部(除鳌门、南山等)村庄,龙文区朝阳镇西北部西洋、璞山、流岗、六石、板头等村庄。
  二十七都统11个社:长洲社、浦头社、东洋社、岭兜社、西浦社、水居社。今属芗城区市尾、浦头、诗浦等村庄,龙文区蓝田镇、步文镇,还有龙海市榜山镇长洲、马崎、梧浦与颜厝镇丹洲等村庄。
  纵观芗城发展历史,唐代龙溪登高山(今芗城芝山)下桂林村,被时任漳州刺史柳少安和别驾陈谟(陈元光之曾孙)选择为郡治,于唐贞元二年(786)设置,从此芗城成为漳州历代州、路、府、市治所。芗城是由古村落桂林村演变过来,据《嘉靖龙溪县志》记载,漳州城内“东北隅:行春街、东桥街、兴贤街、马坪街、旗纛庙前街、北桥街、桂林二十九街”。这些街在城内东北部,行春街即东铺头,今新华西路;东桥街即东桥亭,今修文东路;兴贤街旧称上街,后称兴贤街、探花街,清代改称公府街,今南昌路西段;马坪街今称延安南路;旗纛庙前街即中山公园西门至青年路一段;北桥街今称大同路;桂林二十九街即马道底及其附近,今胜利公园。这说明马道底为漳州市区的一部分,可以证明今漳州市区古村落桂林村。
  芗城经历一千二百多年时间的发展,仍保留着漳州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2004年9月1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
  2010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街。如今,漳州市芗城区辖市区6个街道、74个社区居委会、8个城中村;辖农村4个镇、74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它们都是从古代的都、图、里、社演变过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形成的古村落众多遍布四野。现以芗城辖区明代以前形成的21个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为例,综合如下特点:
  一、古村历史悠久 芗城古村落多数村(社)开基建村,都是因姓氏宗族迁徙繁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至少有21个古村落。据志书、族谱记载,均是明代以前形成聚落建村社,其中:唐代2个(墨溪、溪园);宋代3个(松洲、香坂、北斗);元代5个(康山、渡头、山美、路边、乌石);明代11个(埔尾、大寨、洪坑、鳌浦、杏苑、茶铺、珠里、渡东、前山、塘边、南山)。这21个村落形成,最早的距今1200多年,至迟也有400年以上的历史。譬如墨溪村是戴克纯及子永明,于唐贞元二年(786)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迁入开基传衍,到2013年历经1227年,传衍48代。
  有十五世戴秉权于宋康定元年(1040)迁武安(今长泰)开基;二十六世戴从宣于明洪武三年(1370)迁天宝洪坑开基;二十六世戴太远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天宝田寮开基;三十世戴劳于明代迁福州开基;三十世戴建稳后裔于明末迁台湾开基。据《漳州姓氏》记载,2006年住在漳州戴姓后裔分布于芗城、长泰、龙海、南靖、漳浦等11个县(市)区,57个乡镇、场,210多个村庄、居委会,人口39500多人。
  二、明清建筑犹存 至今尚存或可查考的芗城古村落的建筑,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具有传统的闽南民居整体风貌特征、建造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最有代表性是洪坑村七座古民居。该村开漳二十六世戴从宣,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墨溪迁入洪坑,接洪姓原住地开基建村。三十六世戴富(字伯嘉),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由于讲诚信,生意兴隆赚了钱,开始大兴土木建筑。
  根据洪坑村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特点,独具匠心在最高处开辟一条街,俗称“中街”,再沿此街两边建房,顺坡而下,层层迭落,蔚为大观,直至最低处挖池塘,这样既满足排水、通风需要,使村庄整体蔚为大观,令人赞叹不已。
  洪坑村古民居带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韵味,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了闽南建筑之精萃。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厝,均为依坡面水而建,每座大厝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向湖面展开,显得格外壮观,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为典型的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且砌得比人还高,墙壁一律用青砖砌就,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洪坑村建造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厝,虽然格局和风格都大致统一,均为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与众不同。其特点是前落(进)高于后落(进),名曰“水车式”,暗寓外姓的应迁出洪坑之意。同时设计上突出它的防卫功能,由于各房建厝时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古民居宛如迷宫一般,只要七座大厝的大门关闭,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住户都出入方便,来去自如。七座大厝的石雕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厅房的梁、枋、斗拱、隔窗和凭空窗上的木雕,雕功细腻,异常精采,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洪坑古民居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地方人文历史和闽南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三、文物古迹荟萃 漳州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芗城是名城城区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据2013年统计: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个。在21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中,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鳌浦村陈元光墓,它系唐贞元二年(786)随漳州治所迁到漳州城北九龙里松洲堡石鼓山(今浦南镇鳌浦村石鼓山)。清礼部侍郎蔡世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曾为该墓题写《唐开漳陈将军墓记》,镌刻在墓前左侧200米处的五叠石上。墓记曰:“公讳元光,谥文惠。开漳为民,历史累封侯王。原葬于云霄大峙原。贞元二年徙州治,奉敕移葬此山。岁久,墓旁居民侵地种圃,坟脑仅存其半。于是,乡绅仕庶呈官示禁,鸠金修坟。呜呼!叔子流风,尚存残碣,召伯遗爱,勿翦甘棠。嗟我后人,毋伤斯冢。康熙戊戌岁腊月,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洲村的“松洲书院遗址”、路边村的“威惠庙出水石莲花”、鳌浦村的“鳌浦关帝庙”。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山村的新石器时代“覆船山遗址”、南山村的“南山威惠庙”。
  此外,许多开漳名臣及历代名人的墓建于芗城郊区,其中,有诗朋村的唐“许天正墓”、渡东村的唐“李伯瑶墓”、溪园村的唐“林孔著墓”、后寨村的唐“沈世纪与李伯瑶合葬墓”、浦南村水流社的唐“宋用墓”、芝山公园的宋“沈世雄墓”、渡头村的明“周起元墓”、谢溪头村的明“谢彬墓”、浯沧村的明“吕昱墓”等等。
  四、乡贤名人留芳 芗城文风昌盛,为宋朱熹“大儒过化之地”,自古有“海滨邹鲁”之誉。据《漳州姓氏》载,唐至清代龙溪县籍有文进士324人、武进士26人,其时,龙溪县地域含有今龙海市及芗城、南靖、华安、龙文等县(区),若以今芗城区辖域计,有文进士69人,武进士3人。古代先贤熠熠生辉的伟绩,给历史名城增色增光。
  在芗城21个代表性古村落中,墨溪村古代以耕读闻名全县,被誉为“书香之村”,村庄纵横村道被称为“庠生巷”、“知府巷”、“进士巷”、“翰林巷”等等,乡贤名人辈出,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七百八十八年时间,就出10个进士、9个举人、14个贡生。民国时期出了7个名人,新中国成立到今,出了137个大专以上毕业生,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
  近现代出了林语堂、戴文赛、彭冲等著名人物。祖籍珠里村的林语堂(1895—1976),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为东西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名人。洪坑村的戴文赛(1911—1979),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蜚声中外的天文学家。香坂村的彭冲(1915—2010),原名许铁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五、血缘神缘传统 古村落的形成与姓氏家族的繁衍发展密切相关,芗城的古村落,为许多单姓,或为几个大姓聚居的血缘聚落,村村都建有姓氏祠堂,始建年代大都与聚落形成时间同步,虽经屡毁屡建,至今仍香火缭绕,如康山村林氏祠堂——耕礼堂;渡头村陈氏祠堂——企思堂;前山村胡氏祠堂——胡氏大宗;洪坑村戴氏祠堂——世泽堂;山美村沈氏祠堂——锦山崇本堂;珠里村五里沙林氏祠堂——永和堂;茶铺村钟氏祠堂——乐仁堂;路边村韩氏祖祠——遹追堂;墨溪村戴氏祠堂——追远堂;大寨村韩氏祠堂——世德堂;乌石村高氏祠堂——孝德堂;埔尾村王氏祠堂——继述堂;南山村黄氏宗祠与陈氏祠堂——孝思堂;塘边村黄氏祠堂——黄氏祖祠;香坂村许氏祠堂——敦本堂;北斗村黄氏祠堂——崇本堂;松洲村钟氏祠堂——纯嘏堂;后林村杏苑杨氏祠堂;鳌浦村吴氏祠堂——追远堂;溪园村林氏祠堂——崇本堂;渡东村李氏祠堂——追远堂。这些祠堂是村民祭祀祖先场所,每逢亡故亲属的生卒日要“祭祀”,俗称“做忌”;或者凡族中人升学、升官、生儿婚庆,也要到祠堂向祖宗行告祖礼;还有凡重大祭祀,举族同聚,摆宴欢饮,也都在祠堂举行,也是族中大事的议事场所。
  芗城古为闽越族聚居地,崇鬼尚祀之风自古而然。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庶民不断南迁,带来中原文化和风俗习惯。道教、佛教分别于东晋末、南朝梁传入境内,盛于五代、唐,明代被称为“佛国”,民众信仰佛教、儒教、道教、民间诸神,共生共存,互相影响,但又各成体系。除大的寺庙宫观外,一般小庙,佛道不分,既供奉观音菩萨,又祀玄天上帝、关帝君,不管何方神圣,只要能庇护乡里,给百姓带来平安希冀,多数人既拜佛又敬神,见庙即拜,成为闽南民俗的一个显明特色。芗城21个古村落都有庙宇,供奉的主神众多,如三宝佛、观音、伽蓝爷、玄天上帝、关帝君、开漳圣王、马仁、三平祖师公、妈祖、保生大帝、王爷公等等神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前,村村都要举行神明巡安踩街保平安活动,每逢神明寿诞日都要祭拜庆祝,这些活动已经成为芗城村庄的民俗活动。
  芗城古村落都有酬天敬地的传统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初八晚“子时”到初九凌晨,家家户户都要高摆香桌,备设三牲或五牲大礼,敬奉“天公”,俗称做“天公生”。
  珠里村玉尊宫从初八晚十一时即“子时”,举行祭拜“天公”诞辰日的祭天仪式,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在主祭人带领下,前来祭拜的信众数千人排成24排,在排满供品的数百张桌案前,向“天公”行祭拜礼,上香膜拜、奠烛、敬供品、献鲜花,至少经过九道仪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壮观,隆重热烈。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都备酒肉、月饼敬祀“土地公”,以酬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地庇佑之恩。另每月逢初一、十五要敬神。做生意人每月初二、十六则敬“土地”,确保平安,生意兴隆。
  在芗城农村中还有醮年之祀,分为“清醮”、“王醮”两种;清醮祀玉皇,王醮祀王爷,乡村以王醮为多。
  埔尾村每三年举办一次“王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它与古代以驱逐疫鬼和各类邪神精魅、保护地方安宁为主要目的的傩礼相类似,具有很强的民俗性,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值得指出的是,芗城区古村落的血缘、神缘、文缘传统文化等和台湾地区一脉相承,同宗共祖,语言相同,风俗相似,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同胞大量到芗城古村寻根问祖,交流频繁,留下一段段佳话。
  六、革命史迹众多
  这些古村落,历经唐、宋、元、明、清是漳州发展过程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至近现代也是漳州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地点。芗城区是中央苏区县之一。乌石、埔尾、塘边3村是民国时期漳州北乡著名的革命基点村。1928年国民党在城里搞白色恐怖,闽南漳州革命者、共产党人王占春、李金发等人,到北乡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初,乌石村人高渭南、高时,丰乐村人郑华,埔尾村人王汝士,浦林村人杨文德、杨文生兄弟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在下苍村成立中共漳州北乡区委,郑华为书记。不久又建立了乌石、埔尾、塘边等9个村赤卫队,高渭南为总指挥。
  1930年5月29日,在中共漳州北乡区委领导下,在乌石亭墟场举行了乌石农民暴动,郑华、高渭南任正、副指挥。参加暴动的有来自乌石、埔尾、塘边以及北乡一带与华安丰山一带30多个村3000多农民和60余名北乡赤卫队。
  农民抗苛捐杂税的暴动,被国民党张贞部残暴、镇压。北乡赤卫队在高渭南领导下,转移到天宝大山下吉洋村打游击。1930年12月,合并编入陶铸、王占春领导的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1931年北乡建立了以乌石、埔尾、塘边、高坑为中心的游击区,建立了多个革命基点,与国民党张贞部抗衡。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高渭南在埔尾村武兴堂(埔尾庵),建立赤卫队大营,有700余人参加,中央红军撤离时,有50余人报名参加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在漳期间,乌石亭、大寨分别建立漳州北乡苏维埃和漳州西乡苏维埃。1932年7月,这两乡苏维埃以及赤卫队转移到天宝大山和龙海程溪后,北乡游击区和革命基点村又被国民党十九路军独立团洗劫过,损失惨重,公开被杀害17人,逃往他乡的近百人。以乌石暴动为主体的革命史迹,将载于新落成的芗城革命历史博物馆里。
  七、名优特产扬名
  芗城区是花果鱼米之乡,四季百花争妍,常年佳果飘香,水果品种达五十多种,尤以天宝香蕉最为著名。芗城天宝香蕉历史悠久,是漳州人民长期种植选育的结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漳州府志》引自《三辅黄图》:“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6)”,就有破南越后得甘蕉种植在陕西长安扶荔宫的记载,可见芗城种植香蕉至少有
  2100多年的历史。因产地故,俗名为“天宝香蕉”。宋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香蕉写下两首诗,一首是《芭蕉诗》:“芭蕉植秋槛,勿云憔悴姿。与君障夏日,羽扇宁复诗。”另一首《红蕉》:“弱植木自持,红根为谁好。虽微九秋千,丹心中自保。”证明天宝香蕉的名气由来已久。
  相传,明代天宝沈姓、韩姓、戴姓相继移居台湾,把传统的香蕉栽培技术传入宝岛,为台湾种蕉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交往中,台湾育出的优良品种又相继引回天宝,最成功的是山美村的沈章发,他于民国时期从高雄市旗山区带回20株蕉苗,交由其弟种植,成活6株。由于台湾蕉在天宝生长极佳,果串长、果实多、肉味香,很快被推广、扩种开来,至今仍是天宝香蕉中的当家品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天宝香蕉已经成为芗城区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9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天宝香蕉生产经营活动,2005年底,漳州天宝香蕉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据2012年统计年鉴,全区4个镇、1个街道,4个农(林)场种植香蕉面积达44580亩,产量达52412吨,其中天宝镇种植面积21253亩,产量24987吨。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天宝视察。198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视察天宝香蕉市场;1989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天宝香蕉生产基地;
  1990年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视察天宝,并挥毫写下:“天宝香蕉,驰名中外”;2001年6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天宝香蕉生产基地。
  2012年,珠里村建成占地面积45公顷的林语堂文化园,成为蕉园观光旅游园区。林语堂文化园的建设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郊野特色风貌总体基调,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入语堂文化、香蕉观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林语堂文化园各个景点通过呈“8”字形的双环状回路观光栈道串起来。木栈道全长2.65公里,宽3米,净宽2.5米,登山道1.48公里。栈道有水平栈道、缓坡栈道、登山栈道,架高在1米至5米之间,全线设置景观点16处,为游客提供暂短休憩、观景休闲等综合服务场所。观光栈道宛如一条长龙,在青翠欲滴的万亩蕉园中蜿蜒起伏,导引游客漫步游览。
  珠里古村落如今已经成为又富又美的旅游示范村。
  (王和贵撰)
  附:芗城区乡镇部分古村落基本情况附芗城区乡镇部分古村落基本情况资料统计时间:2013.12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与街道的史料。内容包括:芝山镇简介、天宝镇简介、石亭镇简介、浦南镇简介、街道及其城中村简介等。漳州市芗城区,即原县级漳州市。芗城是福建省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属东南沿海重镇、军事战略要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