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名僧 弘法海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14
颗粒名称: 南山名僧 弘法海外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3
页码: 167-179
摘要: 漳州南山寺原名“延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代才改为南山寺,是闻名海内外的有1200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历代名僧辈出,弘法闽南、台湾、东南亚。南山寺第一个到海外弘法的寺僧是拙公和尚。拙公五岁丧母,七岁丧父,由婶母抚养长大,约15岁在渐山寺出家,不久拜南山寺德冠陀陀和尚为师。大约1607年,拙公赴古眠国弘法长达16年,受到国王及王公贵族的热情接待。约1630年,拙公与明行从广南、顺化北上,1633年到达河内。拙公被视为越南北方临济宗的开山祖师,其肉身像至今仍存于越南佛迹寺祖堂内供奉。1939年11月中旬,转逢随太虚大师组织的佛教访问团由昆明出发,开始远行缅甸京都瓦城,继而到仰光,瞻礼大金塔。
关键词: 南山 名僧 弘法海外

内容

漳州南山寺原名“延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代才改为南山寺,是闻名海内外的有1200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历代名僧辈出,弘法闽南、台湾、东南亚。
  南山寺第一个到海外弘法的寺僧是拙公和尚。拙公和尚(1590—1644年),俗姓李,俗名不详,法名圆炆,法号拙拙,惯称拙公,系漳州府海澄县渐山人。拙公幼年曾取名“新莲”,父名李若琳,母蔡氏,祖父李乔,叔婶沉氏,叔李若。拙公五岁丧母,七岁丧父,由婶母抚养长大,约15岁在渐山寺出家,不久拜南山寺德冠陀陀和尚为师。大约1607年,拙公赴古眠国(下柬埔寨)弘法长达16年,受到国王及王公贵族的热情接待。1623年曾一度回福建老家,约同年又到越南中部的广南、顺化等地传播临济宗禅学长达7、8年,受到广南阮氏政权的厚待。拙公在此遇到明行禅师,收为徒弟。约1630年,拙公与明行从广南、顺化北上,1633年到达河内。越南王朝皇室贵族纷纷拜其为师。他便主持河内看山寺,宣讲佛法。不久赴北宁省主持佛迹寺,之后曾在看山寺、隆恩寺等地讲法,大约在1642年主持北宁省笔塔寺。1644年在笔塔寺圆寂。圆寂后被越南黎朝皇帝黎神宗追封为“明越普觉广济大德禅师肉身菩萨”。拙公和尚在越南北方弘法期间,建立了禅宗竹林禅派,传承10代,绵延近200年,为17、18世纪越南佛教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拙公被视为越南北方临济宗的开山祖师,其肉身像至今仍存于越南佛迹寺祖堂内供奉。
  明崇祯元年(1628年),日本长崎的漳州、泉州船主在分紫山创建福济寺(初称泉州寺,后改称漳州寺,延请南山寺觉海和尚(泉州人)为开山僧,同行的弟子有了然、觉意(均漳州人)、觉意为监理。该寺是以医学起家的陈冲一父子为首的漳州帮献出会馆连地3010坪创建的。觉海圆寂后由觉意任主持。1649年,由泉州开元寺蕴谦戒琬和尚主持,使其发展成为长崎最大伽蓝。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延请南山寺慈岳琛为主持。悦山道宗和尚(晋江人)为明末清初黄檗宗僧,22岁在南山寺出家,拜亘信为师。1657年,悦山道宗和尚应福济寺主蕴谦戒琬之邀,东渡日本,登分紫山福济寺拜竭木庵禅师,1661年至大阪普门寺参礼隐元,历住长崎崇福寺、大阪舍利寺、西治寺、一乘院。1670年于山内建慈福院退休。1705年为万福寺主持,大振宗风。太上法皇赐紫衣。1707年隐栖慈福院。1709年圆寂,为黄檗山第七世祖。悦山道宗著有《南岳悦山禅师语录》、《黄檗悦山禅师语录》。他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
  明隆庆年间,月港成为福建海外贸易港口。漳州南山寺兴隆发展,一跃成为闽南佛教的重要道场,临济宗第32代传人亘信(同安县人)在南山寺主持弘法,开出临济宗喝云派。当时临济宗分衍为喝云、潜云、锦云、白云、法云等几个派系,此中惟喝云一派兴旺不衰,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南山寺喝云派再分灯至厦门南普陀寺、泉州承天寺、厦门万石岩寺、南安雪峰寺等。后又分灯至闽南和台湾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山寺喝云派近代僧人外号的字辈是:有、佛、喜、转、瑞、广、传、道、法等。
  清末民初,南山寺名僧妙莲、转岸、转初、转逢、转解、喜参、转道、会泉、性愿、转逢、广洽、广净、瑞今、宏船、转尘、转物等相继出洋劝募、弘法、住持寺院。
  1883年,妙莲和尚(1824—1907年),福建归化人,首次主持南山寺,时值水灾后,庙宇冲塌严重。妙莲到南洋弘法募化,带回缅甸华侨赠送的一尊约2米高汉白玉佛像,并得到新加坡的漳籍华侨刘金榜捐献10多万银元,用于修复寺庙和建玉佛殿。1887年,妙莲云游南洋经槟城,因敬其德行,当地侨领礼请他驻锡并主持当时的广福宫(即今观音亭)。妙莲认为槟城的佛教大有可为,但观音亭地处市区不便扩大,遂于1891年在槟城市郊的白鹤山开始兴建极乐寺,历经15年,于1905年落成。妙莲在极乐寺集众讲经,“真正佛法的弘经”由法师开始。清光绪末年,喜参和转解和尚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募化,修建南普陀。1911年,转初和尚出洋募化,修建南安小雪峰寺大雄宝殿及东西楼。
  转岸和尚(1882—1970年),惠安人,22岁投南安县杨梅山雪峰禅寺,礼喜敏和尚为师,剃度出家。越三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妙莲受具足戒。1911年,转岸受雪峰祖庭之命,渡海赴南洋,在星洲弘法,后于马六甲代理青云亭寺寺务。第二年赴缅甸瞻礼大金塔。后回闽南任漳州南山寺首座。1915年到新加坡,与转道、瑞等二师合力兴建普陀寺,历经一年多竣工。1919年,厦门南普陀拟筹建大雄宝殿,请转岸回厦门规划。转岸主张与新加坡的转尘、转解、瑞等一同回厦门,共议兴建事宜。南普陀大雄宝殿在转岸主持下兴建,为时十年方竣工。1941年,转岸又到星洲弘化,驻锡普陀寺。翌年,日军南侵,星洲沦陷。新加坡居士林组织“佛教救恤会”,设在天福宫,抚辑灾黎,救济难民,特请转岸主持其事。1947年,转岸接任普陀寺主持。1950年被推为弥陀寺主持,更壁画修大殿,扩建功德堂,经年余落成,弥陀寺焕然一新。继而又与宏船翻建普觉寺大雄宝殿。接着,转岸出任弥陀学校修筑委员会主席及信托人之一,在弥陀寺兴建弥陀学校。1956年,新加坡居士林购下金炎律旧林址比邻的一大片土地,要扩建新址大楼。转岸作为居士林的导师之一,主张要着眼于未来,新大厦中要有容纳千人以上的大礼堂,以供集会和念佛共修。众人推他为新大厦建筑委员会主席,果然不负众望。1970年元月20日,转岸圆寂,世寿94岁。荼毗后得大舍利10余颗,小舍利数百,皆灿烂夺目,众人感动流涕。舍利分成数份,供养于普陀、普觉、龙山诸寺及居士林。
  转道和尚(1872—1943年),南安人,1890年与其父赴南山寺礼喜修上人为师,落发为僧。翌年于寺中在佛学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13年,转道到新加坡为厦门南普陀“僧伽学院”募化,受到侨胞热烈欢迎。有一刘姓信众献地3亩多,希望他留下来建寺弘法。转道与转岸、瑞等二师合作建成今日的普陀寺。在建寺期间,他又应福建同乡会聘请任天福宫主持。1921年,转道又在光明山建了一座普觉寺,作为十方僧众共修道场,为新加坡佛教开创了新局面。1924年以来,转道常由新加坡返回泉州开元寺或漳州南山寺,指导寺务及附设的慈善事业与学校事务。1928年,新加坡组织成立“中华佛教会”,转老深孚众望,被推为会长,并蝉联两届。1929年,缅甸召开“世界佛教会”,转道以新加坡代表身份,与道阶法师同赴会。1934年,转老与李俊承、邱菽园、庄笃明等居士,发起创办新加坡佛教居林,并被推为导师。每逢星期六与星期天晚上,转老亲自前往领导林友念佛,并示范静坐禅观,为新加坡佛教界开创专修莲宗与兼修禅宗的新局面。1943年农历10月21日,转道在普陀寺圆寂,世寿72岁。
  转逢和尚(1897—1952年),南安人。1901年依厦门南普陀喜参和尚受具足戒。1938年5月他偕同一位苏慧纯居士离开厦门到香港,复由香港转越南,由越南入云南弘法传戒。1939年11月中旬,转逢随太虚大师组织的佛教访问团由昆明出发,开始远行缅甸京都瓦城,继而到仰光,瞻礼大金塔。1940年元月抵印度加尔各答,受到朝野人士的热烈欢迎。后又到锡兰访问,同年3月底往新加坡,转老在印度留下来,未同行。9月,转老在印度带了几名弟子,由葛伦堡出发前往西藏拉萨。随行弟子不耐旅途艰苦,皆中途而返,独他一人以60高龄,历经千辛万险,历时53日抵达拉萨。在拉萨街头无意中遇到闽南佛学院学僧满度,介绍他到哲蚌寺,从喇嘛多杰格西学习密宗教法。1941年底他又回到印度,先后巡礼过世尊成道处的菩提伽耶、鹿野苑转初法轮处、驻锡说法的王舍城竹林精舍、佛陀涅槃的拘尸那城及娑罗树林、舍卫国、祗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其后数年漫游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弘法,得到佛陀舍利数十颗,原拟回国建万人塔供养。事为新加坡广洽、广净所闻,乃急电请他到新加坡弘法。1946年驻锡新加坡龙山寺。1948年夏天,应演本法师的邀请,到马来西亚的避暑胜地金马伦三宝寺,在此闭方便关,潜修禅律密净。1950年,新加坡龙山寺信徒派人迎回新加坡,接任龙山寺主持。1952年6月,转逢在龙山寺圆寂。荼毗后获舍利甚多,后来分作两份,一份供养于龙山寺,一份于1957年由厦门南普陀迎回建塔供养。1965年,广洽法师携其骨灰由新加坡回闽。将骨灰也分成两份,一份安置在南普陀寺的舍利塔内。一份安放在苏州灵岩山寺。
  会泉和尚(1874—1940年),南安人,20岁在南山寺礼佛乘和尚受具足戒。1924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主持。1937年,厦门沦陷,日本人威逼他出任伪职,会泉不从,避居鼓浪屿,继而于第二年乘隙登轮到香港,再转新加坡,驻锡龙山寺,在龙山寺和光明山普觉寺讲经。过了几个月,赴缅甸朝礼佛迹,并乘便游历南洋各地,继而到马来西亚槟城弘化。当地护法居士林炳照、林炳坤兄弟共同捐资在槟城升旗山麓建一座妙香寺,作为会泉弘法的道场。会泉在此遍洒法雨,皈依弟子逾千。1939年,荷属棉兰信众请他去讲经。他到了苏门答腊住了几个月,为信众讲经,受其感化而皈依者甚众。1940年,会泉受请主持新加坡龙普陀寺。1942年2月16日,会泉在槟城舍报归西,世寿70岁。
  宏船和尚(1907—1990年),晋江人,15岁依会泉法师剃度出家。1937年,宏船随会泉法师南渡星洲,先后游化仰光、印尼、槟城各地。1940年随会泉回新加坡,驻锡普陀寺,与创建光明山普觉寺的转道在普觉寺共建大悲法会,祈祷世界和平。1942年,会泉圆寂后,继任槟城妙香寺主持。1943年,转岸老和尚聘请宏船任新加坡普觉寺主持,长达40余年。期间弘法与建寺并举,功绩斐然。宏船在扩建普觉寺期间,广宣法化,普结善缘。每年在普陀寺、居士林等处,开坛讲经,先后讲《金刚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阿弥陀经》、《心经》、《地藏经》、《大乘起信论》等,并在信徒间组织诵经会,以培育教化。宏船对新加坡佛教教育之建树,佛教庙宇之扩展,社会事业之贡献,在东南亚历代高僧中,尚无出其右者。他出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和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主席外,新加坡佛教文殊中学、菩提学校、弥陀学校、南洋大学佛教会、中华佛教会、英文佛教会、法轮会、居士林、新加坡施诊所、济世之家……莫不仰其盛名,或推为会长,或任主席、董事,道义日隆,众望所归。1985年,宏船应泰国僧王邀请,到泰国弘法。1987年,泰国国王蒲美蓬御赐宏船“华僧大尊长”的尊号,并授予爵扇,这是泰国授予外国高僧的最高尊号。1990年12月25日,宏船舍报西归,世寿84岁。
  广洽和尚(1900—1994年),南安人,22岁礼佛南普陀监院瑞等为师,在南普陀寺旁的普照寺剃度,瑞等为他取法名照润,字广洽,是属于南山寺临济宗的“喝云法派”。1923年,广洽赴南洋参学多年。1926年回到闽南,在南山寺依性愿法师,学习丛林制度和梵呗唱念,对于《四大祝延八大赞》尤为精到。后来广洽回到南普陀。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广洽应瑞等法师之召,往新加坡龙山寺,襄助瑞等弘化。1942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攻陷新加坡。日军残暴成性,不但杀害抗日的华人,而且滥杀无辜的平民。广洽目睹人民苦难,发动信徒救济难民。1948年,广洽在芽笼购置房屋,创建“薝蔔院”,随缘度化。1952年,龙山寺主持转逢示寂,广洽继任住持,又装修龙山寺,使其焕然一新。广洽创办了弥陀学校,有参与倡办文殊中学、菩提学校。1972年,广洽重建龙山寺的大雄宝殿,同年又发起筹募弥陀慈善基金会,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每年“卫塞节日”时,他以现金及实物分赠各慈善团体,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1975年,广洽又发起设立龙山寺福缘念佛会慈善基金,重点支助贫苦家庭,解决其子女就学困难,并帮助寺院僧侣出国留学。1973年,广洽当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1986年,以众望所归,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及佛教施诊所主席。时广洽已87岁,推辞不掉,在任几个月,以年老健康不佳为由辞职。1987年获新加坡总统颁发公共服务勋章,表彰他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1994年2月24日,广洽安详舍报,世寿95岁。荼毗后留下彩色斑斓舍利百余颗,分别供养于龙山寺喝云堂、薝蔔院和厦门普照寺。
  广净和尚,仙游人,20岁在仙游龙华寺瑞地法师披剃。22岁投泉州开元寺依转地和尚座下圆具三坛大戒。1952年应师兄广洽之邀,前往新加坡弘法。为弘扬佛教,济世利生,不遗余力,数十年如一日。他与广洽共同两度改建、扩建龙山寺,并积极扩建龙山寺喝云祖堂,使龙山寺成为星洲一大名刹。后创建薝蔔院。广洽圆寂后接任龙山寺、薝蔔院丈席。广净为佛教事业不辞劳苦,深孚众望。许多佛寺竞相请他垂询寺务。他一身兼龙山寺、薝蔔院、普觉寺、毗卢寺、普陀寺等五座佛寺的信托人。为培育僧才,与广洽共同倡办弥陀学校,任董事,又兼任菩提学校董事、文殊学校董事主席、佛教施诊所主席,并被推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兼监察委员会主任,曾受到新加坡教育部的褒奖。1997年8月23日在新加坡圆寂。
  性愿和尚(1889—1962年),南安人,12岁时在南安石井的东庵依德山和尚剃度,翌年到厦门南普陀依喜参受具足戒。1929年曾主持南山寺三年。1936年,旅菲华侨发起兴建大乘信愿寺。1937年礼请性愿和尚到菲律宾弘法。同年9月,性愿南渡到马尼拉出任信愿寺主持,为中国佛教南传菲律宾的第一位法师。日本占领菲律宾后,侨胞感到精神上威胁与苦闷,性愿以佛教慈悲精神广开佛学讲座,随缘教化,接引侨胞加入佛学会,皈依三宝。他领导侨界有力人士组织佛教居士会,加强侨胞团结。又组织青年会,接引青年学佛。非侨皈依三宝者,不下十万之众,使菲律宾佛教兴盛。性愿又以人才缺乏、助手不足,乃从闽南邀请瑞今、善契、常勤、妙钦等法师到菲律宾相助。他认为:“欲发展佛教,需多设丛林”,1948年就请瑞今任信愿寺主持。他在马尼拉市郊的马拉向北山另行创建华藏寺,耗资菲币数十万元,1953年前后建成。后来也在宿务、三宝颜兴建佛寺。性愿支持厦大教育系毕业的刘梅生居士先后创办普贤学校、文殊学校,让华侨子弟接受祖国文化。1948年9月,性愿回闽南。1949年4月,信愿寺木质殿宇被邻居火灾波及,殿堂佛龛半毁,惟佛像完好无损,信众皆称奇。性愿赶回马尼拉,主持重建,于1951年底重建完成,而当时华藏寺尚未完工,直到1953年9月方落成。1958年,瑞今主持信愿寺多年,就向性愿办退,惟仍维持寺务。后印师到来,性愿将信愿寺和华藏寺合并,各成为十方丛林道场,礼请印师为两院上座。1960年印师三年任期满辞位,性愿继任两院上座。1962年4月11日,性愿在华藏寺祗园圆寂,世寿74岁。遗体荼毗后得到舍利百余颗,灵骨葬于华藏寺之北。性愿圆寂后被尊奉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
  瑞今和尚(1904—2005年),晋江人,12岁至南安雪峰寺依转敬老和尚落发为沙弥,赐法名寂声,号瑞今。曾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历任佛教寺院、佛教教育机构和佛教会要职。1946年,瑞今应菲律宾马尼拉性愿邀请,南渡菲律宾,驻锡信愿寺,协助性愿推动法务。1948年任信愿寺主持。从1954年起,到2000年,瑞今为信愿寺购置土地,先后扩建讲堂、斋堂、僧舍、藏经室、万寿塔、重修大殿、重建山门和信愿寺综合楼等,发起倡办能仁学校。1968年,瑞今应菲律宾中部的苗戈律市信众邀请,到当地考察侨胞信仰的关帝庙,提出如欲重建关帝庙,可将关帝庙改建为佛寺的意见,但为顺应民间信仰关帝的人情起见,可将殿分三间,中供佛像,左供关帝,右供观音,这一建议被关帝庙董事所采纳,将民间信仰宫庙改建为佛寺。1976年,瑞今襄导广纯法师在计顺市择地筹建普济禅寺,至1980年佛寺竣工。1981年瑞今又又于马尼拉市选置地皮,筹建圆通寺,并在1982年4月动工,至1986年落成。瑞今立足菲律宾弘法之余,还十分重视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先后9次组团到日本、尼泊尔、韩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参加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或世界佛教僧伽大会,或访问游化,以增进与同道们的联谊情感。其后半生游化足迹遍及东南亚、东北亚乃至美洲新大陆,所到之处,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为佛教作出一系列重大的贡献。2005年2月27日在信愿寺安详示寂,世寿101岁。荼毗后舍利安放于信愿寺综合大楼顶层之舍利殿。
  南山寺是临济宗喝云派的祖庭,在海外有很大的影响。如今东南亚的许多佛寺大多是南山寺喝云派的后裔,海外衍派法脉纷纷报答法乳之恩。1984年,由星洲诸山长老捐资重建南山寺“喝云祖堂”和“五观堂”,同年10月,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主席、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率团回山朝拜,筹募款项重建“佛乘和尚舍利塔”。1991年,新加坡龙山寺广净和尚又率团回山,并集资在南山寺建造法堂。此外,广洽、广净、广余、妙灯等长老和菲律宾瑞今老和尚也先后捐资重修或重建祖庭。
  南山寺僧在东南亚各国传播和发展佛教,最初是为了满足当地侨民佛教信仰的需要,客观上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发展做出贡献。物换星移,由南山寺僧传播与发展起来的佛教已成为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永久见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来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