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大王——王梓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13
颗粒名称: 百货大王——王梓琴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60-166
摘要: 创建了东南亚闻名的美罗百货公司“王高珍虽已是一家公司经理,还是介绍王梓琴到一家布疋批发商店当杂工,当时印尼人很轻视不懂印尼语的华侨新客。常常就公司的营销向老板提出独到见解的建设性意见。打工始终满足不了王梓琴想要创业的雄心壮志。已42岁的他离开服务了25年的公司,利用自己20多年的积蓄在泗水开设第一家美罗百货公司,我是第一个在新加坡为商店做宣传促销的零售商:由于资产被印尼当局盘点扣留没法带走,从一名批发布料的印度商人手中,一家是专攻外国人市场的罗敏申公司,王梓琴就把业务焦点放在小众市场。
关键词: 百货大王 王梓琴

内容

在漳州华商中,有这样一位商人,从16岁就赤手空拳,漂洋过海到南洋打拼,终于打出一片新天地,创建了东南亚闻名的美罗百货公司。他就是被誉为“百货大王”的美罗控股创始人王梓琴。
  王梓琴,1911年出生在漳州市区。这一年正是广州革命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年代,动荡的中国一片混乱。王梓琴的父亲王高珍,离别母子,远赴南洋,留下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离别时,王高珍为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取了一个女性名字“梓琴”。当他在南洋为生计奔波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无以倾衷就将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融在一种无形的琴声中,寄托自己的相思。王梓琴少年时代在漳州受过中小学教育。1926年,年仅16岁的王梓琴带上母亲的嘱咐,只身南渡,千里寻父,背着行李到印尼雅加达,父子终于团圆。此时,王高珍虽已是一家公司经理,但为了磨练儿子的意志,还是介绍王梓琴到一家布疋批发商店当杂工,让他自立谋生。
  王梓琴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虽然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每月的薪金才25荷盾,但他没有抱怨,认真地工作。当时印尼人很轻视不懂印尼语的华侨新客。为了适应谋生的环境,王梓琴白天干开箱、拿布疋、扫地等杂工,晚上苦修印尼语和荷兰语。做了两年杂工,王梓琴已能用印尼语与印尼人沟通。他辞掉了杂工的工作,在父亲的介绍下,进入了土库历顺百货公司,做了一名包装工,因勤奋好学,不久就升为售货员。王梓琴上班的公司离家很远,他每天6点就起床,骑着自行车上班,从未迟到,受到老板的赏识,不久就提升为部门经理。王梓琴虚心学习各种管理知识,深入了解公司的营销情况,常常就公司的营销向老板提出独到见解的建设性意见。于是他又被提拔为公司董事,掌管7家分店。
  打工始终满足不了王梓琴想要创业的雄心壮志。1953年,已42岁的他离开服务了25年的公司,放弃稳定的高薪职位,利用自己20多年的积蓄在泗水开设第一家美罗百货公司,1955年王梓琴将业务扩展到雅加达,先后设立TokoAtaka及美珑百货公司。25年磨一剑,对于百货业,王梓琴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营销方法,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广泛的货源渠道,美罗公司货品齐全,加上印尼独立战争刚结束,物资紧缺,王梓琴迎来了百货业发展的时机,业务发展十分迅猛。几年时间,美罗分店遍布印尼各大城市。他说,选择美罗作为公司名字,是因为“人们喜欢看电影,对制作了许多好片的米高梅非常熟悉”。早在黑白片时代,王梓琴就意识到潮流的吸引力。当时他说:“我是第一个在新加坡为商店做宣传促销的零售商。这是当时人们听都没听过的事情”。
  1958年,印尼掀起排华狂潮,华商受到种种限制,尽管印尼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但生意越做越大,就树大招风。王梓琴不得不迁居新加坡。由于资产被印尼当局盘点扣留没法带走,他只能带走一些随身的现金。王梓琴以25万叻币,从一名批发布料的印度商人手中,购下新加坡谐街72号二层楼店址。当时有两家竞争对手,一家是专攻外国人市场的罗敏申公司,另一家是专攻本地人市场。王梓琴就把业务焦点放在小众市场,开设美罗公司,专门售卖法国蕾丝、瑞士刺绣和美国亚麻等进口布料,给本地和印尼有钱太太缝制旗袍、纱笼和娘惹服。他的商店,不但是第一个让店铺员工穿上制服的零售商,也是第一个在店内招待客户喝饮料的商店老板。由于他的刻苦经营,美罗业务不断扩充,又购下隔壁店面。1960年,王梓琴向外拓展,在香港大道中创设美罗百货公司。1965年在新加坡乌节路开设美珑分行,后迁往史各士路,正名“美罗乌节”。1971年至1978年,又分别开设“美罗首邦”、“美罗黄金大道”、“美罗马林百列”、“美罗豪华”等四间百货公司。1983年在喜阁购物中心创设“美罗豪华”,1984年在远东商业中心创设“美罗远东”。这7家美罗公司,有5家在乌节路一带,尤其史各士路就有三间美罗,形成鼎足而立之势。王梓琴百货公司的布局,引起商界内外人士的疑团,认为如此岂不是形成自我竞争的局面?他的解释是,这几间美罗各有其特色,喜阁的“美罗”专卖比其他姐妹店高级货品。乌节路是新加坡最主要的旅游购物区,购物中心林立。美罗集中在这里,对彼此间的生意不会有什么影响。最大的原因就是找不到一个面积足大的地方开设更大规模的百货公司,只好“化整为零”。事实证明,美罗百货公司业务日益发展,堪称国际百货业巨擘。
  王梓琴认为,新加坡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坚信其业务会日益扩充,但要把生意做大,仅靠个人资金不容易做到,必须改为公共公司才是正确选择。他更是意识到,百货业已有稳定巩固的基础,应着手发展多元化业务。因此美罗公司于1973年9月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美罗控股有限公司。王梓琴自任董事局主席。在控股公司之下,有美罗百货公司、美罗建筑公司、乌节广场发展公司、时计钟表及代理法国皮革产品、电脑、计算机等47家子公司、1家联合公司、6家股份公司。1985年美罗控股公司营业额达到4.233亿美元,还拥有新加坡义安城27%股权,所属淡锡马可有限公司为拥有名贵手表及高档消费品特许经营权的上市公司。美罗控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拥有众多连锁百货、商业场所和办公楼。1988年美罗进驻中国,先后在广东、北京、江苏、黑龙江、上海等地设立合资企业,开发商业地产。其中最成功的是上海美罗城购物广场,包括大时代美食广场KODAR超级电影城、百脑汇、思考乐书城、SEGA电子娱乐世界,已成为上海最成功的综合购物广场。
  王梓琴在他的办公室入口处挂着一张精美书法,写着:“求才、育才、用才、储才”。他说:“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脚,不懂得用人就做不成什么大事。”新加坡彭细光在任美罗集团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前,曾成功带领马来西亚百盛品牌进入中国。2003年至2004年,美罗控股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达成共识,合资成立北京华茂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百子湾区域美罗城。王梓琴等美罗高层把目光放在彭细光身上。当时彭细光并不想离开新加坡。美罗免掉了他在新加坡美罗集团的一切职务,“逼”得他无奈,只得到中国来,任华茂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事实证明,王梓琴很有远见,北京美罗城在彭细光的运作下,开发得很成功。
  王梓琴与夫人余惠贞育有二男四女,长男晞权、次男晞骥、长女淑卿、次女秀芳、三女欢仪、四女香凝,均受过高等教育,学有专长。当王梓琴已过古稀之年,虽精力还充沛,但为了长远利益,逐步交给子女掌理公司繁重业务。王晞权任美罗控股总裁,王晞骥为美罗有限公司经理,王秀芳为新加坡美罗有限公司董事长。不过,他的子女在未出任公司职务前,也和王梓琴一样,从最初步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往上走,让他们熟悉各部门实际情况后,再配合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法,进行业务改革。美罗控股已走向多元化,不但是国际百货巨商,也是一家活跃于房地产投资业务的跨国企业。这几年,在王晞权的领导下,美罗控股不断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一家净资产近10亿元的公司。
  王梓琴发家致富后,热心公益事业,举凡乡亲宗谊,乐为社会服务。他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闽王氏总会、漳州总会及龙溪会馆名誉主席。他在《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撰有献词,文中说:“溯吾王氏自太原立姓开族以来,盛传于琅琊,显赫于江左;出仕于咸阳,德邻于固始;从而开闽建国,展播于海疆。于是东分澎台,北出齐鲁,西伸湘赣,南入潮、莞、海南,以至南洋群岛。凡海水之所至,无不有王氏子孙立足于其间……族人之本自节俭,戮力奋斗,从而白手起家,腰缠万贯者,比比皆是。创业伟绩,允为世模。观今溯古,凡成功人物。使无族谱以传,将何以光扬先德,策励后昆!”王梓琴重视修族谱,意在慎终追远,不忘其本,教导子孙认同祖先。
  2009年8月11日,王梓琴以98岁高龄在新加坡鹰阁医院安详离开人世。
  王梓琴,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包含了一段辛酸苦难,历经艰辛创业,依然坚挺,造就了漳州华商的传奇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来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梓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