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蔡竹禅在抗战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09
颗粒名称: 实业家蔡竹禅在抗战中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49-155
摘要: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厦门沦陷,漳州形势紧张,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遂采取焦土抗战,公路都被破坏,强征汽车以供军用。蔡竹禅的漳龙汽车公司行车路线多属内地,车辆又多,故首当其冲,损失惨重。1939年全部车辆被征用迁往龙岩,当时漳龙公司完整好的开到龙岩的十辆,还有六辆正在大修中不能行动,结果竟被烧毁,其余车辆均执行运输任务,失去联系,无法集中迁往。时当局又征用车辆,将汽车编队集中。漳龙公司被编入汽车四十六辆,正常营运业务被迫停止。汽车被征编队后,驾驶员、徒工还要随车服务,其生活费概由公司负责。由于汽车投于军差损坏非常严重,公司迁往龙岩后车辆已残缺不全。蔡竹禅精神得到广大的员工谅解、信任和支持。
关键词: 实业家 蔡竹禅 抗战

内容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厦门沦陷,漳州形势紧张,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遂采取焦土抗战,公路都被破坏,强征汽车以供军用。蔡竹禅的漳龙汽车公司行车路线多属内地,车辆又多,故首当其冲,损失惨重。1939年全部车辆被征用迁往龙岩,当时漳龙公司完整好的开到龙岩的十辆,还有六辆正在大修中不能行动,结果竟被烧毁,其余车辆均执行运输任务,失去联系,无法集中迁往。
  由于公路受破坏,漳州至南靖水潮路段彻底断路,使搬迁龙岩的漳龙公司悬于龙岩一隅,业务无法开展,受致命的打击,且赖于生存的重要物资如汽油、轮胎、汽车配件来源均告中断,蔡竹禅的漳龙公司陷于困难重重。时当局又征用车辆,将汽车编队集中。漳龙公司被编入汽车四十六辆,正常营运业务被迫停止。汽车被征编队后,驾驶员、徒工还要随车服务,其生活费概由公司负责。不仅如此,政府还要求战时汽车应付军差,为此,漳龙公司投入军差辆次不计其数,行程达四十多万公里。由于汽车投于军差损坏非常严重,公司迁往龙岩后车辆已残缺不全。正如蔡竹禅说的:“公司已是支离破碎,处境极其惨淡。好在一息尚存,不遗余力地为抗战尽些责任。”表现了一个实业家支持抗日信念和救国精神。
  公司经营困境使多数股东认为,“事无可为”,沮丧泄气。蔡竹禅为了抗战,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利用昔日交情,呼吁海内外挚友出资将动摇的散股股份买下来。因此,人心稳定了,公司股权又进一步集中,这也是公司为了抗战在逆境中,勉强生存,力图东山再起一招。蔡竹禅将公司一切困境推心置腹向全体员工交心,要求200多个员工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同克服难关。蔡竹禅精神得到广大的员工谅解、信任和支持。为此,在苦难中收拾所丢下的破铜烂铁,组装几辆汽车,勉强支撑下来。当时公路破坏严重,行车范围局限于龙岩至坂寮50公里,加上时局动荡不安,百业萧条,经营实是惨淡,所以每个员工只领三成薪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但员工仍坚持出工。职工中固然有一小部分人出于被迫抓壮丁,不敢返家,继续留在公司工作。然蔡竹禅平素与员工之间真诚的感情联系及领导艺术,是留下员工的主要因素。
  蔡竹禅平易近人,与人接触言谈颇有风趣,特别幽默恢谐的语言,常在严肃的气氛中从容折衡,谈笑风生而达到预期目的。
  1939年秋,蔡竹禅匆匆离漳赴岩,途经南靖龙山附近的水尾村地界,被匪首戴肇基绑架,勒索巨款,被钉镣拘禁在深山密林之中。时蔡暗自思量,就是倾家荡产亦难满足匪欲,于是决意自救,与看守匪卒讲故事,利用其恢谐的言谈,逐渐建立感情,交谈中了解他们多是生活所迫,受骗当匪徒,长期栖身于山上,久而久之,隐藏而萌生怨艾之心。蔡经过不断暗中接触,摸透了他们有萌发弃恶从善的情绪,遂与匪卒们摄土为香,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保证蔡的生命安全。某夜匪徒们趁戴肇基熟睡时开枪杀之,保护蔡脱离匪穴。
  此次,蔡竹禅不但机警灵活虎口余生,还在戴匪的公文包中,获得漳州各股匪徒将作日寇内应的会议纪录一本交送驻军。对匪卒,蔡竹禅则实践诺言,向驻军化解他们的罪责,安排匪徒戴沦、戴清、余甲等人在漳龙公司工作,有的当上了技工或驾驶员,一直到漳州解放。此虽是抗战期间蔡的一段小插曲,足以见蔡竹禅的为人。
  1941年,因公路大部分被切断,无法与沿海各地交通,造成战时运输业一大缺陷,蔡的漳龙公司置小汽船三艘,两艘行驶于漳州、靖城、山城的西溪之间,另一艘穿走于北溪华安新圩至漳州一带,暂时实现水陆联运,希冀汽车公司业务起色。以后虽然各种原因,汽船无法自给自存而停业。由此可见,蔡竹禅对开辟战时后方交通运输的重视。
  1939年,汕头沦陷后,汽油、轮胎、汽车配件等物资十分紧缺。好在蔡竹禅办事业富有预见性,一向重视设置机构与配套,在漳龙公司内迁龙岩时,车辆已是残破不堪,汽车配件、轮胎、汽油等补充不容易,他就配套建立了机修、钳工、翻沙及烧补轮胎等一系列工艺机构,并备有车床、器械等等设备。使公司在战时物资紧张时,能具有独立的维修能力,摆脱困境。
  蔡竹禅重视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漳龙公司内迁龙岩时,他所倚为左右手的主要人员如蔡铭江、汤辉邦、蒋天德,都是小学教员出身,均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蔡重用于公司各个主要部门,这些人才都能在岗位上发挥其所长,兢兢业业竭力为公司工作。使公司在抗战中克服重重困难。如提拔技工吕双河为机务室主任,就是因为他能动脑筋,将“汉口炉”改装为“木炭炉”,解决能源问题,“木炭炉”装上汽车,使汽车在缺乏汽油的情况下,改用木炭继续行驶,为公司立下大功。
  当时的“木炭炉”是背在汽车的背后,有的背在车身旁边,因为其动力不足,不利于爬坡,爬坡时即由随车的徒工携带三角木,在汽车停顿时,垫住后轮,防止下滑,这是该公司抗战期间的产物。有一次,与美国盟军车队行走,在龙岩与上杭交界的吊钟点岭上,美国官兵俯视该“木炭炉”车爬坡,走一段,停一下,再发动,再前冲一段,反复挣揣,终于抵达岭巅与美国军车并驾齐驱。美国军官兵举大拇指大喊“OK”,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艰苦奋斗精神由衷地佩服。
  蔡竹禅对罗集人才不遗余力,亦常感动在职的员工更加发奋工作。有一海外归侨的老驾驶员吴逢春,他对汽车修理有丰富经验,特别对各种新型号汽车性能、部件了如指掌,维修汽车中遇疑难问题都能解决,蔡想办法把他拉到公司工作。在漳州躲避国民党特务迫害长期从事文化教育的大学文化程度郭嘉、郭宽逊兄弟,在公司油荒时,以松节油、樟脑油经化学加工提炼来代用燃料,以济燃眉之急。一位永春籍的名技工,叫高荣水,原来在利运公司工作,长期被埋没,蔡竹禅闻悉,不顾一切将他请出来,派专车将他连家眷一起接到公司工作。由于爱惜人才,人才济盛,上下协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汉口炉”改造成“木炭炉”,破旧轮胎经烧补或复盖锁上螺丝,延长轮胎寿命。抗战数年之久,漳龙公司能完成战时的艰巨任务,且绝少发生安全事故,这主要靠人才和用人。
  蔡不但重视人才,还着手办学培养人才。1944年公司营运步入正轨之际,他先后聘请吴玉德(留日生),施大鎏(大学公路工程系毕业)等人,在华安汰内创办“竹溪职工学校”,开办公路桥梁建设、汽车驾驶与维修、化学工业等班级,培养大批青年,为战时提供技术人员。
  自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水上交通被阻,公路破坏严重,原由我省调拨湘赣邻省的食盐无法外运,加上国内若干地区先后沦陷,淮盐亦供应不上,内地许多省份食盐紧缺,到处闹盐荒。蔡竹禅看到这等情形,认为食盐问题严重影响民生,为了实业救国,发挥运输业在抗战中的作用。另方面漳龙公司营运范围局限于龙岩,为了闯开一条出路。况且,时适省盐务部门也正筹措招商承运食盐事宜。因而,蔡竹禅毅然赴南平与盐务管理部门洽定由漳龙公司签约包运。同时通过盐务管理部门向省政府反映,促使政府拨款四万元,委托漳龙公司抢修坂寮至龙岩路段50公里的道路。
  漳州沿海诏安、漳浦的食盐,就由云霄用人力挑担至平和坂仔后,即装上木船水运至南靖水潮,然后漳龙公司才以汽车运经龙岩发往瑞金等地。从江西回载土布及各种物资,趸批给商人。这样既沟通闽赣湘的供销关系,又可使漳龙公司屯聚实物,防止和避免受法币不断贬值的影响而损失,从中还有一定的利润收获。蔡竹禅在抗战中一共承运食盐一百余万担,漳龙公司因此逐渐为省政府所重视,时省建设厅与省运输公司帮助下,从南洋沦陷逃难回国的缅甸华侨买到“道奇”名牌新车四辆,蔡竹禅视这四部汽车如同珍宝,但一度四部新车被建阳驻军截留,蔡不惜代价以每辆2000元代价打通关节,使之放行。
  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漳州,为了防日本飞机轰炸,在其故居附近建了一个防空洞,为给子孙勿忘国耻,在防空洞落成的1937年10月10日,立了一个石碑,碑文是这样的:“七月七日日寇犯我卢沟桥,八月十三日又侵上海。经我军痛击屡败,恼羞成愤,竭其海军之力封锁华南,三十一日以飞机轰炸漳州。因辟斯室以避无谓牺牲,藉留绵力抵抗。愿子孙无忘雪此仇,以争取我民族平等自由。廿六年双十日落成,计縻国币千三百缗,蔡竹禅识,蔡大燮书。”此石碑今尚存,由此碑文可见蔡竹禅抗战精神。
  1944年,刘建绪继陈仪主政八闽,闻蔡竹禅办实业有魄力,亲自召见,责令漳龙公司在完成盐运任务的同时,承担龙岩至瑞金227公里的客运任务。然此段路途虽有客,但不多,专车载客票价的收入不够支付费用,在蔡竹禅恳切陈述,得到刘建绪的同情,特准予战时客货混载。漳龙公司在接下任务后,用营运食盐车辆的前部装放三排板凳,作乘客座位,后部车厢和车厢底部以及板凳的下面均可装载食盐(瑞金回程仍可装载货物)。此项运输合同持续两年之久。抗战中由于蔡竹禅尽心尽责、不遗余力,以运输业服务战时的需要,屡获省政府颁令嘉奖。抗战胜利后,蔡竹禅获得一枚胜利勋章。
  【漳州方言】
  解颐·落下颔
  解颐,现有辞书均作“开颜欢笑”释。语出《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李白《赠徐安宜》诗:“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杜甫《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然“解颐”的本义“下颔脱落,似乎罕为人所注意。“解”作“脱落”训,其来甚古,《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吕氏春秋·古乐》亦载:“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颐”指“下巴”,见诸《易·噬嗑》:“颐中有物,曰噬嗑。”
  “解颐”的本义,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解颐》一文中就注意到。其文云:“匡衡好学,精力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盖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也,至今俗谚以人喜过甚者,云:‘兜不上下颏’即其意也。本朝盛度,以第二名登第,其父喜甚,颐解而卒。又岐山县樊纪登第,其父亦以喜而颐脱,有声如破瓮。按《医经》云:‘喜则气缓,能令致脱颐。’信非戏语也。”在这篇短文中,周密举了宋代两个人的例子,一个是盛度的父亲,因儿子登第,欢喜得下巴脱落致死。另一个名叫樊纪,其父也因其登第之喜,导致下巴脱落,发出瓮子破碎般的声响。
  下巴脱落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一般是因为下巴韧带松懈而造成的。“解颐”的闽南方言就叫“落下颔”,将下巴复位,就叫“兜下颔”。不过,在方言的使用上,“落下颔“一般又指人夸夸其谈或胡说八道,意谓话讲得太多了提防下巴会脱落。
  ⊙李竹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侨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蔡竹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