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尖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908
颗粒名称: 金融尖兵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10
页码: 139-148
摘要: 1980年,地区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她被分配到企业信贷科。她常说:“我喜欢与农村、农民打交道,5年的知青生活为我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刚恢复的企业信贷科,各项信贷资料一片空白,她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建档。1982年,她自创设制企业信贷业务执行情况表,每年在全省农行系统的报表编报评比中都夺得第一名。1986年8月,她服从组织安排调地区农行办公室。1988年8月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自学成才先进个人”。1992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1月,任漳州市农业银行支行办公室副主任。只要与班子成员和员工风雨同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就能拼出一方新天地,迎来一片艳阳天。
关键词: 贷款 农民 工作 漳州市 信用村

内容

1980年,地区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她被分配到企业信贷科。她常说:“我喜欢与农村、农民打交道,5年的知青生活为我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刚恢复的企业信贷科,各项信贷资料一片空白,她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建档。1982年,她自创设制企业信贷业务执行情况表,每年在全省农行系统的报表编报评比中都夺得第一名。
  1980年秋,她考入福建电视大学,并刻苦自学《货币银行学概论》、《工商信贷》、《农村商业信贷》、《农村金融手册》、《工商信贷与结算》等,用4年的时间,利用节假日和无数个晨曦、夜晚,刻苦攻读。1983年“五一”节结婚后还与我商定三条原则:一是推迟生育;二是生活上不讲究;三是节假日不外出。业余学习成为她生活的第一需要。1984年8月取得了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证书和助理经济师职称,自学达到了金融专业知识大专水平。1999年,她取得了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本科班毕业证书。
  1986年8月,她服从组织安排调地区农行办公室。为适应新岗位,开始学习摄影,撰写各类型文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办公室为家,夜以继日,默默无闻,下基层寻找闪光点,入夜挑灯疾书。人称巧梅有巧招,有事就找黄巧梅。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1986—1987年被国家农行总行评为优秀通讯员。1987年光荣当选芗城区人大代表。1988年取得中级经济师职称。1988年8月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自学成才先进个人”。1992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1月,任漳州市农业银行支行办公室副主任。
  1996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她接受组织重托,义无反顾地从农业银行迈进了漳州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任理事长、主任。
  到任的第一件事在员工警句栏她亲手写下“公生明,廉生威,仰无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践行这句话,使这位屡建奇功的巾帼强者成为信合事业的开拓者。到任的第二件事就是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社,深入员工中,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找准阻碍信用社发展的症结,问计于民,并与班子成员集思广益,针对因占比相当高的不良贷款和坏账的历史包袱,研究决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她采取以制度管人管事,奖罚分明,以绩效考核调动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措施,发挥员工特长和优势,人人做到一专多能,多劳多得,提出“携手共进,团结拼搏,务实开拓,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奋力拼搏,开创新局面。工作上打破了坚冰,在福建省农信系统率先开办代缴农电、电话费等便民业务;实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实行贷款承诺服务制度;实行廉政办贷。经济效益与日俱增。但摆在她办公桌面上的一份反映贷款难的调研材料,深深地揪住了她的心,扪心自问,为何难?症结在哪里?农民贷款难确实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民为此怨银行“百般刁难”,银行又嫌农民“不讲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思索,她认为信用可以实现双赢。在一次漳州市芗城区政府工作会议上,她大胆提出了建设“信用村镇”的想法并着手进行落实。1997年,漳州市芗城区蔡坑村成为全国第一家“信用村镇”,农民拿着一本有信用评级的贷款证,就可以享受优先贷款,优惠利率的优质服务待遇。这事引起了正在探讨破解农民贷款难的新华社记者的兴趣,经过一番实地采访后,这位记者撰写的文章很快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视,并下文要求“信用村镇”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共漳州市委书记看到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后即批示召开漳州市推广“信用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几年来,向47个“信用村”累计发放贷款2亿元,回收率100%。《新华内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她也先后在漳州市政府、省信用合作协会和上海分行会议上介绍“信用村”解决贷款难的经验,被传颂为“信用村”村长。随后,上海、湖北、浙江、福建等兄弟联社20多批数百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信用村”。2002年4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史纪良来福建后一下飞机就往漳州赶,亲眼看了全国第一家“信用村”,并亲手题字“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她因此被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然而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总是平静地说:权利就是责任,就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她主动挂钩最偏远的浦南信用社,经常与信贷员爬山渡河,深入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户亲切交谈,亲身体验农民的所想所需,在全省率先提出
  “敞开农贷大门,让农贷走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组织小额贷款支农服务队,送贷款上门,农民激动得热泪盈眶。
  辛勤的汗水浇注了辉煌,漳州市城区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发展日新月异。从1996年7月至2001年7月,仅5年,漳州城区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各项存款5.3亿元,比脱钩前净翻了3番多,各项贷款4亿元,增长近4倍。自1997年来实现社社盈余。5年工作成效超过了前45年的总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农联社首位。这些带着她拼命付出心血的奇迹得益于她主持领导下出台的“五项”新政。漳州城区农联社的员工说,黄巧梅是“敢闯、能拼、争第一”的人。她曾被评为漳州市“文明市民标兵”、福建省农信社先进工作者。1999年1月受聘为芗城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001年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
  2002年底,艰难维系中的厦门市农信社,在全省提前进入改革期,并为组建新领导班子在全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她在领导的动员下参加竞聘,并在全省40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2003年3月出任已经是资不抵债的厦门农村信用联社“掌门人”。她在办公室里悬挂“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以明心志。人要有韧性,才会成功。她上任后就深入基层社、员工、企业、村民中调研,设立“理事长信箱”,与班子成员认真磋商研究,形成共识。提出以“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为企业精神。出台战略决策:市场定位在树立“服务三农,社区(村)居民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实施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贷款责任人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因为她发现绝大部分的员工蕴藏着一种极大的潜力,一种强烈改变现状的渴望、热忱与激情。她就和新班子成员分片召开动员大会,把实行“贷款责任人制度”对厦门农信社的未来发展重要性讲给大家明白。贷款,是银行业的“生命线”,黄巧梅雷厉风行,她说,对不理解的,我很难过,但是,这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我一定要捍卫这条“生命线”。这一“铁腕”政策虽阻力重重,但实行后最终盘活了信用社,人的主观能动性迅速创造了奇迹。2004年,厦门农信联社不良贷款率下降50%。
  2003年下半年,她大刀阔斧又进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三大改革,黄巧梅与全社600多名员工一样变成了合同工,并以一名合同制员工的身份参与全员上岗竞聘,工资与效益挂钩,当她自己也变成合同工签合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同散沙般的“烂摊子”,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机。黄巧梅说:“办好信用社,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群策群力,足以撼动山河”。只要与班子成员和员工风雨同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就能拼出一方新天地,迎来一片艳阳天。改革的成功推进,使农村信用联社快速走出困境,2003年底就扭亏,2004年底就盈利5000多万元。这艰难、勇敢而又值得骄傲、自豪的第一步,为厦门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走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前沿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黄巧梅提出改革发展的“三步走”:第一步是形成市区两级信用联社法人模式,把农村信用联社的服务范围由农村拓展到社区和中小企业;第二步是全市统一法人,以市农村信用联社为一级法人社;第三步是组建社区银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她认为,由于农信社“小额、分散、流动”的特点和点多面广的优势,因地制宜成为社区银行,成为社区居民亲密的、便利的融资帮手,是农信社未来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而农信社改制成银行,最重要的仍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分工科学、互相约束”的经营机制,黄巧梅充满自信地表示,农村商业银行必将成为投资者青睐的目标。
  她创建了福建省第一个“信用社区”——“厦门市湖里区蔡塘信用社区”,在同业中率先提出“信用社区”等评信体系的创新工作思路,为信用社经营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子。几年来,厦门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和推行了51个信用社区(单位)。2004年,实行市区两级信用联社暨“7十1”法人模式;2005年她以短时间内让厦门农村信用联社扭亏为盈大逆转的佳绩,被评为“2005中国农村金融年度人物”。2005年5月,厦门农村信用联社公开发行了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的第一张银行卡——万通借记卡,也是厦门地区发行的第一张“62”字头银联国际标准卡。并顺利完成增资扩股1.2亿元人民币。在厦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提供“四张卡”中就有市农村信用联社的一张“小额贷款卡”。2006年6月,厦门农村信用联社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农信社实施统一法人改革成功的试点单位,克服重重困难,从二级法人模式成功跃升为统一法人。与此同时,经营业绩从改革前的资不抵债到2006年9月实现创利超亿元,并且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改革都取得了突破。厦门农村信用联社的经验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范例。2006年11月底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独家被评为“农村金融改革范例奖”,作为改革探路者的黄巧梅,为我国农信社法人治理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2007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莅临厦门农信社调研时,高度肯定了厦门农村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中国金融界专家感言:黄巧梅堪称中国“信合之花”,她让微笑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成功“密码”,她率领厦门农信社以一流的服务,创造了目标专一、诚信如一、效能第一的农村金融新模式。因此她成为举国瞩目的金融界“叱咤风云”的女奇人。
  一路风雨一路歌,风雨兼程多豪迈。建立起“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授权经营、规范运作”的管理架构后,厦门农联社飓风式的改革、创新,极速地提高了社会知名度、诚信度、美誉度和自身发展力度。各项工作跃居全省前列,不少改革和经验在全国乃至亚洲成为楷模。时间记录了数字的巨变,巨变回报了辉煌的足迹。截至2008年末,存款余额100.18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221.29%;贷款余额70.05亿元,同比增209.68%。从2002年底的资不抵债4.13亿元逆转为资能抵债10.66亿元;几年来累计实现考核利润9.58亿元,员工人均创利水平位居全省第一。不良贷款减少3.23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28.5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下降幅达81.21%;经过2008年成功实施增资扩股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12.47%。为此,厦门农联社获得福建省“经营管理强社”、“业务增长十佳社”、被中国银监会评为“2007年度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青年创业直通车专项贷款”、“农村女能人创业贷款”、“失地农民社保贷款”被评为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特色金融产品等荣誉。还创新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企贷宝”产品等。2008年8月30日,在中国银行协会和《金融时报》等主办的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二次论坛上,厦门农联社“金包银工程项目贷款”被评为首届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特色产品。
  她用心血、才智和汗水获得的个人荣誉令人肃然起敬:漳州市劳动模范、漳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漳州市芗城区人大代表、漳州市芗城区政协委员、漳州市“文明市民标兵”、福建省首届巾帼建功十佳标兵、漳州市第四届“十佳女性”、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技术创新能手、全国金融系统自学成材先进个人、2005年福建经济年度杰出人物、2005年福建省杰出创业女性、2005年在为厦门市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中,黄巧梅被厦门市委、市政府荣记“三等功”、2006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届(2005年度和2007年度、2008年度)中国农村金融年度人物、2006年度福建精彩女性人物、第十一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福建省第七届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厦门市银行业协会理事、厦门市第十届党代表、厦门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厦门市第二届优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工作者、厦门市第五批拔尖人才、2007中国杰出女银行家、2008中国优秀女银行家、2008年12月被厦门市委、市政府评为“厦门市第十一届文明市民”等。
  黄巧梅从“下乡知青”到金融专家,从漳州到厦门,她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辛劳,她的每一天都闪耀着光辉,她的一言一行都为周围的人们发挥了榜样的力量。2011年6月20日,她以55岁的盛年告别人世,但留下勤奋、坚强、拼搏、奉献的不朽精神。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仲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