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以来街名屡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85
颗粒名称: 二、近代以来街名屡更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民国七年初,孙中山发动“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奉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之命,于当年9月率领援闽粤军进驻闽西南,在漳州设立司令部,在辖区建立“闽南护法区”。“定威”是当时北京政府黎元洪总统授以他“定威将军”的职衔)、陆安东路、陆安西路(今新华东、西路。“陆安”是陈炯明的号)。这也是漳州骑楼建设之始。这次市政建设,还拆除了知府衙门的周边建筑,兴建起“漳州第一公园”,沿公园西边和南边分别新辟出了芳华北路、芳华南路、芳华横路。府埕以至南边直通文庙的街道改称始兴北路,府口街以府埕口为分界,东边街道改称始兴东街,西边称始兴西街,直通旧桥头的双门顶街改名广南路。
关键词: 历史街区 街名 屡更

内容

民国七年(1918年)初,孙中山发动“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奉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之命,于当年9月率领援闽粤军进驻闽西南,在漳州设立司令部(址在原汀漳龙道衙,今延安北路南端,从中闽百汇至延北医药公司一带),在辖区建立“闽南护法区”。陈炯明到漳州之后,提出了“提倡新文化,建立新社会”口号,成立工部局,先后任命林我锵、周醒南为局长,开始了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市政建设,大兴拆房屋建马路扩街道,新辟的几条主要街道统一以“骑楼”的形式筹建,以便为街上行人蔽日遮雨,并冠以新的街名,如以他(陈炯明)的名将衔命名的定威南路、定威北路(今延安南、北路。“定威”是当时北京政府黎元洪总统授以他“定威将军”的职衔)、陆安东路、陆安西路(今新华东、西路。“陆安”是陈炯明的号)。这也是漳州骑楼建设之始。这次市政建设,还拆除了知府衙门的周边建筑,兴建起“漳州第一公园”(五年后北伐军进漳改为中山公园),沿公园西边和南边分别新辟出了芳华北路、芳华南路、芳华横路。府埕以至南边直通文庙的街道改称始兴北路,府口街以府埕口为分界,东边街道改称始兴东街,西边称始兴西街,直通旧桥头的双门顶街改名广南路。②
  在这次城市改造中,明代起建的漳州石城墙遭到拆毁,拆掉的城墙条石被用来铺设新开辟的街道路面,于是,陆安路、定威路、府埕、始兴东西街、始兴南街等主要街道都铺上了城墙石。
  民国34年(1945)漳州商会档案资料可以看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10月底,府口街改名台湾路,在稍前一个月改名的街道还有:广南路改名香港路,醒民东、西路改名厦门路,大通中、南路改名青年路③,这些街名相沿至今。这些街道改名的个中缘由,文献资料缺乏记载。笔者曾为此采访台湾路129号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今年86岁,是台湾路现健在的年纪最大老居民。头脑还十分清楚的他告诉笔者,他就在这里出生和生活,目睹了台湾路的沧桑变化。当笔者问及改名台湾路的原因时,这位一辈子住这里的老居民也说不出所以然,只知道是抗战末期改的名。笔者从一些资料了解,抗战时期,府口街周围成为许多不愿接受日本奴化教育的台湾同胞的聚居处。在这一特殊时期改名台湾路,或许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古代史上漳台关系异常紧密,而改名台湾路则彰示近代漳台关系也同样紧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