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文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33
颗粒名称: 二、龙文塔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前引漳州府志最后一部光绪志已记载,谋于里人林编捐赀重建,也就是说漳州人林编听从知县刘良璧捐资建龙文塔。每一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两个,第三层以上砌实,龙文塔和八卦楼(威镇阁)成为漳州标志。是漳州古迹,常有游人参观。孩子在塔上娱乐。胆大的敢于爬至塔顶。塔的几处石缝长出榕树枝叶,供奉漳州通判王袆,后为废地。漳州理学宗师王履亨先生曾有诗记游,说龙文塔是宋朱熹所建。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4月乘船来漳州任知州“他在北溪与西溪汇合处见到”远望圆山,认定圆山是虎穴,漳州竟然有狮象、虎把守,必出帝王。
关键词: 漳州 龙文塔

内容

龙文山上建龙文塔始于何时?前引漳州府志最后一部光绪志已记载:
  清雍正十年,知县刘良璧从形家言,谋于里人林编捐赀重建。
  也就是说漳州人林编听从知县刘良璧捐资建龙文塔,时间是雍正十年。
  龙文塔花岗岩砌成,共七层,八角形,每层有檐突出。每一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两个,一向东南,一向西北,相通。第二层也有两门相通,一个向东北,一个向西南。第三层以上砌实,不设门,是实心。
  龙文塔和八卦楼(威镇阁)成为漳州标志,是漳州古迹。龙文塔是一个景点,常有游人参观,照相留影。孩子在塔上娱乐,胆大的敢于爬至塔顶。塔的几处石缝长出榕树枝叶。
  龙文塔建成后,龙文山下曾经建有王中文祠,供奉漳州通判王袆,后为废地,但仍为散游之区。清末民初,漳州理学宗师王履亨先生曾有诗记游:
  荆棘几时删,花阴出锁关。荒城消散地,馀屋两三间。庭树不知恨,塔峰相对闲。夕阳残照里,嗟我独来还。
  龙文塔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龙文塔是宋朱熹所建。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4月乘船来漳州任知州。他在北溪与西溪汇合处见到“狮象把嘴口”,即称赞地理不错,远望圆山,不觉一惊,认定圆山是虎穴,漳州竟然有狮象、虎把守,必出帝王。但是当他船到新桥草寮尾、竹排澳附近,喟然叹气,从这截溪流地理看,漳州是竹排穴,水上竹排,浮荡摇晃,动荡不定,其帝王难出啊。上任后又察看芝山,认定是老鼠穴,时运办事,虎头老鼠尾,事业更难成。于是为了解决竹排穴动荡不定,便建了龙文塔。塔如竹篙,直插入竹排缝隙,固定于江底,以破竹排穴。
  传说是荒谬的,朱熹任漳州知州时龙文塔尚未建。这也反映民间对朱文公治漳的尊敬,但是传说荒诞不稽,不足为训。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