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龙文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31
颗粒名称: 追忆龙文塔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6
页码: 40-45
摘要: 2013年3月,漳州电视台“记者在线”的记者曾找我采访,主题是介绍龙文塔。采访后播出片断,因采访时间短促,我语焉不详,今握管详为介绍此处闻名的古迹。《大明漳州府志·龙溪县·山川》记载:。腾龙山,起凤山,俱在城西南隅,平地突出,二峰高数丈。考旧志腾龙旧名龙亭,以山瞰南溪,时有龙跃,及建亭在上得名。其起凤山旧名高亭。国朝成化间,知县李棨重新本县儒学,以二山在学前,改今名。《大明漳州府志》是明朝最早的漳州地方志。应该说新龙文塔的建立也是不容易的,可惜历史上的龙文塔荡然无存,其形象,其典故,其文化内涵也淡出漳州记忆中。
关键词: 追忆 龙文塔

内容

2013年3月,漳州电视台“记者在线”的记者曾找我采访,主题是介绍龙文塔。采访后播出片断,因采访时间短促,我语焉不详,今握管详为介绍此处闻名的古迹。
  一、龙文山
  《大明漳州府志·龙溪县·山川》(《大明漳州府志》修于正德八年,即1513年,陈洪谟修,周瑛纂)记载:
  腾龙山(即后称龙文山),起凤山(即后称虎文山),俱在城西南隅,平地突出,二峰高数丈。考旧志腾龙旧名龙亭,以山瞰南溪,时有龙跃,及建亭在上得名。其起凤山旧名高亭。宋举八行科吴勋作书堂在上(吴勋,宋进士,后当潮州教授),后废。国朝成化间,知县李棨重新本县儒学,以二山在学前,改今名。
  《大明漳州府志》是明朝最早的漳州地方志。所引记载需要说明的有三点:
  1.记载中提到三个地方:腾龙山、起凤山,儒学,解放后均在漳州市第二中学校内。“文革”中1970年腾龙山一带划给漳州食品公司;1980年,儒学划给漳州师范专科学校(今闽南师范大学)。现在漳州二中仅存起凤山,即虎文山。本文只介绍腾龙山。
  2.“考旧志腾龙旧名龙亭”。旧志指的是宋朝漳州地方志。宋朝修有几部漳州地方志,可惜不存,仅留有旧序。元朝无志。宋朝旧志就有记载腾龙山,可见腾龙山历史在千年以上。
  3.腾龙山旧名龙亭,是宋朝漳州方志记载,明朝才有腾龙山这名称。
  明万历癸丑(1613)所修《漳州府志》卷之二“舆地志中·山川”还记载“腾龙山,城西南偶,平地突起,奇石攒凑。俯看溪流,相传有龙腾于溪,乃建亭。今废。嘉靖乙未(1535),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今亦废”。记载中引了宋书法家蔡襄(进士,曾在漳州任职)的诗:
  要看红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树色一番连雨净,溪光几曲抱山来。云归深洞天形瘦,风落前村笛弄哀。拟结青耧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腾龙山有旧亭,到清朝漳州府志出现俗名龙文山。清各府志都是形容“平地突起,奇石攒凑”,建过亭,建过塔,均废。
  正德志后各府志介绍腾龙山较详细突出并常为人引用的是清光绪三年(1877)由沈定均修,吴联薰纂的《漳州府志》:
  腾龙山,俗呼龙文山,城西南偶,平地突起,奇石攒凑。俯看溪流,相传有龙腾于溪,乃建亭,后废。嘉靖乙末,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国朝雍正十年(1732)知县刘良璧从形家言,谋于里人林编捐赀重建。
  上引说明龙文山建过亭,塔,均废,又重建。
  二、龙文塔
  龙文山上建龙文塔始于何时?前引漳州府志最后一部光绪志已记载:
  清雍正十年,知县刘良璧从形家言,谋于里人林编捐赀重建。
  也就是说漳州人林编听从知县刘良璧捐资建龙文塔,时间是雍正十年。
  龙文塔花岗岩砌成,共七层,八角形,每层有檐突出。每一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两个,一向东南,一向西北,相通。第二层也有两门相通,一个向东北,一个向西南。第三层以上砌实,不设门,是实心。
  龙文塔和八卦楼(威镇阁)成为漳州标志,是漳州古迹。龙文塔是一个景点,常有游人参观,照相留影。孩子在塔上娱乐,胆大的敢于爬至塔顶。塔的几处石缝长出榕树枝叶。
  龙文塔建成后,龙文山下曾经建有王中文祠,供奉漳州通判王袆,后为废地,但仍为散游之区。清末民初,漳州理学宗师王履亨先生曾有诗记游:
  荆棘几时删,花阴出锁关。荒城消散地,馀屋两三间。庭树不知恨,塔峰相对闲。夕阳残照里,嗟我独来还。
  龙文塔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龙文塔是宋朱熹所建。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4月乘船来漳州任知州。他在北溪与西溪汇合处见到“狮象把嘴口”,即称赞地理不错,远望圆山,不觉一惊,认定圆山是虎穴,漳州竟然有狮象、虎把守,必出帝王。但是当他船到新桥草寮尾、竹排澳附近,喟然叹气,从这截溪流地理看,漳州是竹排穴,水上竹排,浮荡摇晃,动荡不定,其帝王难出啊。上任后又察看芝山,认定是老鼠穴,时运办事,虎头老鼠尾,事业更难成。于是为了解决竹排穴动荡不定,便建了龙文塔。塔如竹篙,直插入竹排缝隙,固定于江底,以破竹排穴。
  传说是荒谬的,朱熹任漳州知州时龙文塔尚未建。这也反映民间对朱文公治漳的尊敬,但是传说荒诞不稽,不足为训。
  三、“文革”拆塔
  “文革”时,漳州要建战备大桥,需要石料,竟然来拆龙文塔做建桥石料,偌大龙文塔能供多少石料,那时还认为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迹是“四旧”。拆塔同时也到虎文山用炸药炸石,炸出的是风化石,不能用。因此,虎文山得以保存。
  拆龙文塔时有不少人围观。笔者对龙文塔感情颇深。1946年笔者就学的龙溪县立初级中学(今漳州二中)迁至县学,龙文塔虽然不在校内,可是常和同学去爬龙文山,攀龙文塔。解放后龙文塔划在漳州二中校内,笔者又在漳州二中执教,几乎天天和龙文塔“见面”,也写过龙文塔考证文章。拆塔时,笔者做为“牛鬼蛇神”,打入学校“专政队”,在校内农场劳动。有幸当了“专政队队长”,有了小自由,偷偷去看拆塔,塔是从上而下拆,一场浩劫也波及龙文塔,龙文塔何辜,历史会做出结论。
  四、龙文山等地划出二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龙文塔拆后剩下龙文山,山麓西边是二中不规范足球场,场四周是跑道。足球场左侧是学生射击训练靶场。龙文山麓西南是桃花园,每逢桃花盛开,姹紫嫣红,招蜂引蝶,有不少游人来参观,那时漳州“军管”,一天,军管会生产指挥部的一名部队领导和几个人来了,这位部队领导一看学生在运动恼火了:“全市少肉吃,这里还是踢足球,打靶,游娱地方,不行”!手一比划:“统统做养猪场。”于是龙文山等地划出二中,事后没有做养猪场,而是盖了食品公司,据说他们办公楼被占用。从此龙文山及龙文塔坐在食品公司内。
  五、讨地无“据”
  解放后漳州二中土地一百多亩,除了漳州碾米厂在1958年政府有公文划出建厂,还有1980年龙溪专署有公文划出县学给漳州师范专科学校(今闽南师大)建校(泮池仍属于二中),二中原来的植物园,动物园被占用建漳州木箱厂,炭黑厂,加上龙文山等地被盖食品公司,只剩60亩左右土地面积,“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在几位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心下,各写提案,要求将没有公文规定被占用土地归还二中,可是二中得拿出土地凭据。解放后“土改”分地,哪有办理土地契据,就因讨地无据,不能讨回被占用土地,占用土地的单位也是没有土地契据,却可以仍然占用。
  好在古迹起凤山(虎文山)尚在校内,学校加以保护,注意水土保持,加以美化,山麓建环山碑园,保留几百位从前漳州书法家和在漳州当官的书法家及著名书法家在漳州书写的字迹。
  六、龙文塔复建
  龙文塔是漳州古迹,“文革”后各方反映应该复建,建在哪里?原址已建食品公司,建在近九龙江,像八卦楼重建移在原址附近九龙江旁,但是防洪堤管理部门不同意,于是塔址选在龙文区,市建委的设计方案到市人大、市政协征求意见。笔者被邀请到市政协听取建委负责人介绍方案。新龙文塔按旧龙文塔原样比例扩大,增高,所在山头要建植物园,将来做为风景区。我是二中教师,被推第一个对方案发表意见。我只说塔址定了,方案定了,没啥意见。
  重建的龙文塔我看只是龙文区标志,已经不是古迹,也没有古代痕迹。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旅台的漳州同学去参观新建的龙文塔。他们只走到离塔二百多米处便回身不看了,说这已经不是古迹,中国有的是塔,何必到这地方参观。
  应该说新龙文塔的建立也是不容易的,可惜历史上的龙文塔荡然无存,其形象,其典故,其文化内涵也淡出漳州记忆中。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