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墨归儒说芝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22
颗粒名称: 逃墨归儒说芝山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3-19
摘要: 清代建日华亭)、万松峰(松树成林并建松关坊)、禅月峰(据说夜间能自行发光),二山是保福山(五代建保福寺,登高山右脉有净安峰(因有净安寺得名),登高山已是庙宇、书院林立,原本钟灵毓秀的登高山,享誉青史的名人如义中和尚(三平祖师公)、朱熹、文天祥等,登高山之巅建有临漳台,僧人便在临漳台下建小刹“宝庆乙酉(1225)知州危稹于此拆除四座小刹,仿照白鹿洞书院形制建龙江书院。继任知州不约而同地将废寺的田产拨给书院,登高山座落规制宏大的众多寺院,建言将登高山上的寺院改作学校。
关键词: 逃墨归 儒说 芝山

内容

芝山位于漳州城的西北角,为漳城的主山。按堪舆家的说法,主山之上又有祖山,即天宝山。天宝山南延起伏至第十二峰为望高山(因其“明秀耸特,出于众山”而得名),望高山南面即芝山,原名登高山。登高山东脉耸三峰派二山,三峰是:日华峰(旭日东升,因先得晨曦而成名,清代建日华亭)、万松峰(松树成林并建松关坊)、禅月峰(据说夜间能自行发光);二山是保福山(五代建保福寺,后并入净众寺,也叫净众峰)和隆寿山(传言居此地者多长寿)。登高山右脉有净安峰(因有净安寺得名)。登高山左右两脉犹如一双巨臂在匡护郡城,左臂(亦称龙臂)即三峰二山(今电视台、气象台至体育馆一带),右臂(亦称虎臂)净安峰(今湖内村后山一带),“天融地结,气象万千”(宋陈淳语)。实际是先贤颇具慧眼,非常高明地选择登高山作为郡城的支柱,依托山势进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唐宋时代,登高山已是庙宇、书院林立,亭台星罗棋布。原本钟灵毓秀的登高山,更是人文荟萃,独领风骚数百年。享誉青史的名人如义中和尚(三平祖师公)、朱熹、文天祥等,曾在此留下的足迹,演绎脍炙人口的故事,谱写令人神往的篇章。这里也是宋儒理学与佛门禅学角逐的必争之地,儒释两家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近代。
  登高山之巅建有临漳台,是绝佳的观景台,古人誉为“溪山最胜处也!”陈淳写诗赞叹:“台前一带绕漳溪,台下回环万象齐。”半山腰有半漳台,也是当年官员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宋摄知州事郭祥正诗:“飞檐突兀压林丘,见尽临漳一半州。”自唐开元年间,僧人便在临漳台下建小刹,天长日久,侵蚀台基。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就任漳州知州,时常登上临漳台,欣喜不已。计划在此建书斋,因在漳时间太短暂,未能实现。宝庆乙酉(1225)知州危稹于此拆除四座小刹,仿照白鹿洞书院形制建龙江书院,以实现朱子的意愿。书院中设讲堂,堂东侧立祠祀周程诸先生。书院题楹联:“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这副楹联成为名联,被传颂几百年。继任知州不约而同地将废寺的田产拨给书院,充实经费。淳祐丙午(1246)知州方来增建道源堂,祀朱文公,以陈淳配祀。
  登高山座落规制宏大的众多寺院,如东麓有净众寺,南麓开元寺,西麓法济寺,寺院创自唐代,五代沿袭,至宋代,寺院财大气粗。“举漳州之产而七分之,民户居其一,而僧户居其六。”僧人“以灭伦败教,不耕不蚕,无故窃据而奄有之,闲居以安享之。所与坐食之众,上寺不过百人,其次不及百人,或数十人,其下仅五六人,或止孤僧而已。则岁费类皆不能十之一,所谓九分者,直不过恣为主僧花酒不肖之资,是果何为也哉?(陈淳语)”这种现状,令地方官员及理学儒生等大为担忧和不安。朱子的得意门生陈淳认为,风光名胜用来作为学校场地最为合理,可惜被寺院占据。“登高在乾,其形雄伟秀杰,为诸山之冠。惜其下以浮屠镇之,浮屠无父无君之教,非圣世所宜容。而所谓开元寺者,又非圣朝创建,特有唐之陋俗,而五代之所沿袭。移之他所,有何不可?”陈淳不惜笔墨大书《上赵寺丞改学移贡院书》,建言将登高山上的寺院改作学校,以崇儒重道。朱熹知漳时,发布多道移风易俗的政令,关闭以礼佛为名的私自聚众场所,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女子出家为尼。这一系列措施,目标明确,直指僧堂,大刀阔斧地切断僧俗之间似是而非的联系。闽南地区盛传朱文公与开元寺恶僧斗法的民间故事,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明洪武十三年(1380),登高山上长紫芝,知府徐恭上报朝廷,皇帝赐名紫芝山,简称芝山。明代秉承朱子理学的地方官员与既得寺院利益的僧人之间的较量,一如既往地进行,芝山上的书院与寺庙成犬牙交错状此消彼长。龙江书院曾几度荒废,战乱中被僧人占为佛堂。明初知府王文重建书院讲堂,旷地仍为僧人占用。正德年间(1506-1520)知府陈洪谟撤走僧人,重建龙江书院。嘉靖间又两度重修,后又燬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通判胡宫重建,五十四年,知府魏荔彤重修,并于文公祠东侧建仰文书院,后龙江、仰文合二为一。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府奇灵阿集绅士重修。此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龙溪知县蔡亨嘉也在开元寺东井之上拆毁一片僧房,辟为五经书院。
  龙江书院至清代中期改称芝山书院,院东的道原堂,也改为朱子祠。那副名联“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镌刻在芝山书院石柱上,可惜的是,石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失踪。
  芝山上还有其他书院,如万松峰下有道南书院;隆寿山下有霞北书院(今漳州市图书馆一带),原叫法华精舍。康熙四十一年(1702),龙溪知县曹家甲以寺僧行为不端,驱逐寺僧,沒收斋舍充当义学。乾隆二十年(1755)和三十八年,龙溪县官吏相继建葺,四十一年由知县潘鸣谦最后完成修造工程。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李世贤部攻占漳州,郡城及属县官署寺庙几乎全被战火焚毁。芝山上的寺院、书院也未能幸免。两年后,漳州府官员及士绅顺势在开元寺废墟上修建试院。谁能料想,陈淳的改寺为学的主张,竟然在六百多年之后,借助太平天国军队毁寺后而得以实现,真是应验“五百年逃墨归儒”一语之谶!当时闽浙总督左宗棠指挥镇压太平军,几度驻扎漳州,应地方官员的请求,文韬武略的左宗棠为试院撰写柱联,并写下一段跋文:“宋陈北溪先生曾有‘开元改建试院’之议,然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咸丰三年,寺毁于寇,而栋宇尚有存者。迨同治三年粤寇陷城,寺宇尽付一炬。余督师过此,结营寺后,适漳人议修复试院。因令即寺故址焉之,且示以北溪旧议,曰:‘陈先生命我矣!’五年春,余自梅州班师过漳,试院工已逾半。观察夏君、太守刘君乞题柱,因遂书此。”左宗棠所撰联句:“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土;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瘴海班师。”光绪三年,知府沈定均在试院增建外棚。
  清末朝廷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年(1905)试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由此,漳州第一所新式学校在芝山诞生了。
  民国元年(1912),漳州府中学堂与汀漳龙师范学堂合并为漳州师范中学堂,同年夏,又将师范、中学分设,中学改称为漳州中学校,民国七年改称省立第八中学,后又改称省立龙溪中学。1952年暑假,省立龙溪中学改为漳州第一中学。民国三年,英教会在芝山书院创办华英中学堂,因经费不足,于民国八年停办。民国十二年,设于鼓浪屿的英美教会学校寻源中学,看中钟灵毓秀的芝山,选址芝山西麓法济寺旧址建造一批校舍,两年后,寻源中学整体迁入芝山。1951年,寻源中学改办为龙溪农业学校。
  今天,芝山树木葱茏,是城区仅有的一座自然山林。建于明代的芝山三亭,尚存威镇、仰止二亭。其龙虎臂依稀可辨,龙臂是漳州一中校区,是漳州学子神往的殿堂,其虎臂现为市府大院,是漳州党政首脑机关。晨钟暮鼓早已从芝山销声匿迹,取而代之是朗朗读书声。新式学校在芝山已走过有百年时光,从这里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层出不穷,他们都受益于芝山的灵气的薰陶。芝山,真可谓地灵人杰!
  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朱子说:“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略如此。”有人评道:“墨子无父,杨朱无君。”如此说来,墨杨两家似乎与浮屠合流了。如果这样看待问题,未免草率。墨子的兼爱(利人),多数人难于做到。杨朱的利己,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二者各据情理之端,处世惟艰。中庸之道趁机而入,兼得左右逢源之利。不如回过头来再读读孟子的话:“归,斯受之而已矣。”俗话说“殊途同归”,此话直指结局,对于途中的行路人来说,迫切想知道的是,前途该往左?还是往右?
  谨以此文祈愿芝山常青,文脉永续。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