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漳州古城设置梗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15
颗粒名称: 二、漳州古城设置梗概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5
页码: 6-10
摘要: 一座城池建成,必设置官署,即内城。如都城必设皇城,宫殿前面一般有左祖右社的规制,祖是皇城的太庙,社是社稷坛。地方的城一般是左文右武,即文东武西,东边是文庙,西边是武庙,即使是官衙的设置也是文东武西。本文简要介绍古城必设建制,如官署,文、武庙,山川社稷坛等,城隍庙,威惠庙等,并罗列幸存至今的重点古迹。唐、五代无考,已知宋文武官署设在子城的中央,即今台湾路以北,瑞京路以南,青年路以东,延安南路以西的整片街区。元代延用宋规制,文署称漳州路总管府,武署称漳州州路万户府。
关键词: 漳州 古城设置 梗概

内容

一座城池建成,必设置官署,即内城。如都城必设皇城,宫殿前面一般有左祖右社的规制,祖是皇城的太庙,社是社稷坛。地方的城一般是左文右武,即文东武西,东边是文庙,西边是武庙,即使是官衙的设置也是文东武西。本文简要介绍古城必设建制,如官署,文、武庙,山川社稷坛等,城隍庙,威惠庙等,并罗列幸存至今的重点古迹。
  1.官署,漳州古城在唐称州、称郡,宋延用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官署设置自建城时就文武兼备,直至明后期,海防战事吃紧,武署逐渐迁徙沿海,文署一直在原地,千年不移。
  唐、五代无考,已知宋文武官署设在子城的中央,即今台湾路以北,瑞京路以南,青年路以东,延安南路以西的整片街区。文武官署毗连,开两门,东“崇仁”门,西“怀恩”门。文武官吏分别由东、西两门出入,老地名“双门顶”指的就是这一方位。龙溪县衙署在古城西南隅(今县后路以西),县官署千年不变。
  元代延用宋规制,文署称漳州路总管府,武署称漳州州路万户府。
  明初文署仍然在东区,西区为漳南道和漳州卫,延用元万户府地盘。仍然保持原来完整封闭的建制,功能区分也没变化。现在还可从老地名来指明其方位,东区是今中山公园的府衙遗址及相邻的经历巷(原经历司所在地),西区有漳南道巷、卫巷(今芳华里),老地名府口、卫口,就是指其相应方位。至明末,分巡道、巡海道陆续在漳州城设立官署,以加强东南沿海的战备。其位置在今延安北路与新华西交叉口,老地名道口就是指这个方位。
  清初裁撤漳州卫,保留文署,西区武署逐渐转为民居,原巡海道改为汀漳龙道。
  民国初,漳州文署一度改作龙溪县公署。陈炯明进漳后,在原文武官署中央地带开辟一横(芳华横路)和一纵(芳华直路,后改芳华南、北路)二条街道,将官署区切成四小块,便于通行。文署大堂及仰文楼改作公共图书馆。汀漳龙道官署改作闽南护法区司令部。粤军撤走后,改作张贞四十九师师部,后为警察署。1958年,建筑物拆除,拓建延安北路。
  2.庙坛(文武庙、山川社稷坛、城隍庙、威惠庙)
  文庙,漳州城是州与县共同的治所,既有州(府)文庙,也有县文庙,文庙都附设官学。州(府)文庙和府学在州(府)署的东南侧(即现在的西桥小学)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县文庙和县学在县署前方(今漳州二中)。
  武庙,原于官署西南,与文庙同一条横轴线上,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总兵呼延朋另择址芝山南麓(今机关幼儿园)另建武庙,原武庙转为民间祭祀,称古武庙。
  坛祀,坛祀自唐宋已成定制,社稷坛设在西郊,山川坛设在南郊,厉坛设在北郊。洪武三年(1370)重建,后相继重修。
  城隍庙,建自宋,设于州(府)官署东南侧,宋元祐(1086-1093)重修。民国七年,粤军入漳,改为海味馆(今延安南路与修文路交叉口)。
  威惠庙,原名唐将军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宋建炎四年(1130)建,位于州(府)城北门外,俗称北庙。清同治三年(1864),遭太平天国军焚毁,后官府虽略有修缮,但一直未能恢复原貌。民国时期作为糖市、牛墟,日渐荒废。解放后曾作为厂房车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造为商住区,现属通北街道北庙居民社区。
  3.书院,宋代以来,漳州城内书院与寺院互相争夺地盘,形成犬牙交错状态。芝山上有龙江书院、养正书院,霞北书院(今市图书馆),城东南有丹霞书院(今零五单位),城中有云龙书院(今人民新村东南区)
  4.桥梁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外城由木栅栏改为土墙,内城城墙可能随之拆除,内城护城河形成城内马蹄形沟渠。为方便城内通行,护城河上架设了多座桥梁,仅著名的就有“七阴八阳”十多座桥梁,仅举历史上著名和幸存至今者如下:
  名第桥,在东路,上建亭,建于唐元和年(806-820),建成时,正好赶上漳州第一名进士周匡物榜上有名,为庆贺此事,桥命名为名第桥,桥边还建有名第坊。明朝名第桥更名为东清桥,因桥上有亭,民间称东桥亭。
  登仙桥,在西路,上建亭,明朝更名为西清桥,民间称西桥亭。
  东、西桥亭,现桥仍然在使用,桥亭早在宋代就迁到桥侧,扩建设为三进庙宇,东、西桥亭成为庙名,也是该地地名。东、西桥亭,既是唐宋子城地标式建筑,又集古桥梁、古庙、古街坊、古护城河为一体的精典载体,值得珍惜。
  东河头桥,在东铺街,上建亭。后称东铺桥(今东铺头)。
  庆丰桥,在北门,上建观音亭,旧名瑞丰桥,明朝更名中清桥。民间称北桥,是漳州城内最华丽的桥。新千年建北桥市场时覆盖为路面(请参见拙文《漳州的街坊与桥亭》)。
  丙申桥,在天庆观东,上建亭,唐元和丙申(816)年所建,宋淳熙丙申(1176)年重建,因此以丙申为名。明朝更为北清桥,亦名澄清桥。桥北侧建遗爱祠,祀姜谅,清朝遗爱祠迁丁方桥,改名姜公祠(今战备大桥东侧)。
  丙申桥所在位置,在明代府志和清代府志记录上有差异。明府志记在城西天庆观东(今钟法路与新华西路交叉口),清府志记在城东北巡海道衙后(今延昌桥)。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